中文日常教育用词小考
(因为是关于中文的,于是就拿中文写吧。)
每种语言都有搞笑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母语者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只有距离够远且加以反思,才能体会到那些让人也许能笑出来也许根本笑不出来的东西。
比如“听话”这个词,其实是个动宾短语,或者说叫谓语+宾语短语,多少年来人们都拿来当作形容词用了。一个动词或短语要成为形容词,其现象必须足够典型。而这个形容词的褒贬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听话”是个褒义词,听话的孩子,听话的学生之类,貌似谁都喜欢。这是很搞笑的,因为这词在德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约略等同于“没有自主思想”,“没有创造力”或是“死气沉沉”。
即便还原为动宾短语,即便不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这个词的构成也还是很搞笑。在学校,老师说“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家里,父母说“要听老师的话”。人们向来只给作为“话”的宾语加上物主代词作为定语加以限定,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过要加个纯粹的形容词,如“听正确的话”,“听有道理的话”之类。这样的物主代词还可以无限延伸为第二格名词(仅限德语语法),如“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之类,结构基本相似,然而内容更加搞笑,因为没有人去定义这些定语/第二格名词。
再比如“表现好”,这词本来其实是个省略了“得”的谓语+补语结构(或称动补短语),后来不知怎地也变成了形容词,也被用于日常教育及其评价:“某某在学校表现很好”或“你今天在外婆家表现不好”。然而我一直觉得这个动词本身问题就很大,无论是理解为präsentieren还是interpretieren又或是erscheinen lassen,都可能和真相(Wahrheit oder Sinn)相距十万八千里。也就是说,国人教育孩子其实一直都是在要求他们“要做表面功夫”以及“不要做自己”?很有意思。
最后再来一个例子:“懂事”,同样的,动宾短语(谓语+宾语)演变为形容词。“懂”这个词很好懂,各语言都有,没啥好解释的;“事”这个词问题却很大。德国人在理解“事情”这个词的时候通常会发生困难,因为通常翻译中相对应的德文词Angelegenheit仅有“事件”或“事务”的含义,绝对地sachlich,也就是说,有“事”没“情”。被纠缠不休的本人于是show off道:“事情嘛,就是Ethos加Pathos,懂啦?”由于牵扯到古希腊文,没懂的学生也不太好意思承认自己其实没懂了。
然而其实在中文里面,被要求要懂事或被形容为懂事的孩子,所懂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事”而是“情”。事务层面(sachlich)的东西根本就不在“懂事”这一形容词的考量范围之内,需要被懂的其实只是人情世故而已。所以中国的孩子其实挺无辜的,被责骂“不懂事”的时候通常都十分委屈地在反思:我哪点儿不懂“事”啦?会看人眼色,会说漂亮话难道也是一件“事”吗?那么为什么在老师布置题为“一件事”的作文的时候不能写出来呢?——其实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哪里知道,天朝从来就没有什么“事”,事情事情,“事”只是“情”的名词定语而已。
结论:中文是一门既深奥,又搞笑的语言。
每种语言都有搞笑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母语者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只有距离够远且加以反思,才能体会到那些让人也许能笑出来也许根本笑不出来的东西。
比如“听话”这个词,其实是个动宾短语,或者说叫谓语+宾语短语,多少年来人们都拿来当作形容词用了。一个动词或短语要成为形容词,其现象必须足够典型。而这个形容词的褒贬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听话”是个褒义词,听话的孩子,听话的学生之类,貌似谁都喜欢。这是很搞笑的,因为这词在德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约略等同于“没有自主思想”,“没有创造力”或是“死气沉沉”。
即便还原为动宾短语,即便不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这个词的构成也还是很搞笑。在学校,老师说“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家里,父母说“要听老师的话”。人们向来只给作为“话”的宾语加上物主代词作为定语加以限定,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过要加个纯粹的形容词,如“听正确的话”,“听有道理的话”之类。这样的物主代词还可以无限延伸为第二格名词(仅限德语语法),如“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之类,结构基本相似,然而内容更加搞笑,因为没有人去定义这些定语/第二格名词。
再比如“表现好”,这词本来其实是个省略了“得”的谓语+补语结构(或称动补短语),后来不知怎地也变成了形容词,也被用于日常教育及其评价:“某某在学校表现很好”或“你今天在外婆家表现不好”。然而我一直觉得这个动词本身问题就很大,无论是理解为präsentieren还是interpretieren又或是erscheinen lassen,都可能和真相(Wahrheit oder Sinn)相距十万八千里。也就是说,国人教育孩子其实一直都是在要求他们“要做表面功夫”以及“不要做自己”?很有意思。
最后再来一个例子:“懂事”,同样的,动宾短语(谓语+宾语)演变为形容词。“懂”这个词很好懂,各语言都有,没啥好解释的;“事”这个词问题却很大。德国人在理解“事情”这个词的时候通常会发生困难,因为通常翻译中相对应的德文词Angelegenheit仅有“事件”或“事务”的含义,绝对地sachlich,也就是说,有“事”没“情”。被纠缠不休的本人于是show off道:“事情嘛,就是Ethos加Pathos,懂啦?”由于牵扯到古希腊文,没懂的学生也不太好意思承认自己其实没懂了。
然而其实在中文里面,被要求要懂事或被形容为懂事的孩子,所懂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事”而是“情”。事务层面(sachlich)的东西根本就不在“懂事”这一形容词的考量范围之内,需要被懂的其实只是人情世故而已。所以中国的孩子其实挺无辜的,被责骂“不懂事”的时候通常都十分委屈地在反思:我哪点儿不懂“事”啦?会看人眼色,会说漂亮话难道也是一件“事”吗?那么为什么在老师布置题为“一件事”的作文的时候不能写出来呢?——其实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哪里知道,天朝从来就没有什么“事”,事情事情,“事”只是“情”的名词定语而已。
结论:中文是一门既深奥,又搞笑的语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