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自我
我要很负责任地说,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但我也总是败在自己的要强之上。我是个苛刻的完美主义者,但当我追求的东西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时,我会陷入迷茫,会怀疑自己,会颓废,会沮丧。就像现在,回忆起上个学期所有的事情,让我感到班级不再亲切,朋友不再真诚,梦想不再牢不可破。我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一个要强的人得不到他的归宿,反而犹如一条丧家之犬?
前段时间被一堆考试轰炸,可以说是煎熬,应付与突击的心情简直令人绝望。但在这样的复习中,也仿佛看到了高中的自己。而如今的我,又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考试贬为过场?而我所看重的设计课的意义又何在?
当看到图纸上的分数时,我觉得我所认为应该坚持的东西崩塌了。虽然还算是个过得去的分数,但也许是长久以来对这些分数的恐惧,对所有量化数据的恐惧,以及对自己付出与回报不相符的恐惧,最后化为了一种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恐惧:自己崇尚的不过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这种主义只是让自己得到心理的慰藉,一种精神层面的虚荣心。建筑师,像一个逞强又自私的英雄一样,只不过为了表现自己的英勇,使得每一个作品都像是为自己立起的纪念碑。没有什么人再会为自己心中的理型世界塑造建筑,因为老师在扼杀,量化的分数在扼杀,要强的英雄主义在扼杀,浮躁功利的社会在扼杀。你那希望别人因为建筑而改变自己的愿望随着膨胀的傲慢而消失殆尽。你觉得自己将无所不能,可忘了谦卑的你又怎么会静下心去聆听建筑的真谛?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建筑虚而不实。
建筑的魅力的确强大,但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份魅力的来源是它能给从事它的人带来作为英雄的成就感,人们享受英雄的虚荣大于用艺术启示别人的责任心。结果无非是披着不同外壳的英雄作品们粉墨登场,而路易斯康们少之又少,或者说他们的意志都已被诸多因素抹平。
而我,也许正是陷入了某种挣扎之中。我记不清班级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充满表面的恭维与暗地的竞争,只是还没有出现一样拥有足够吸引力的东西使得大家撕破脸皮。当然,我应负有很大的责任,我不得不承认我也太关注自我,太自命不凡,太想拥有成就感,现在才悔悟去年王桢栋老师说的话已为时过晚。更可怕的是,老师也在有意无意地扩大这种恶势,这种公开的打分不正是要让人明白自己的位置么?上进不是坏事,但我们每个人都想争第一名,而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等等都只有一个名额,被挤出去的人就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还是说有人天生就应该做吊车尾,有人就非做英雄不可?
用分数给人做标签似乎已成了我们的条件反射。90分的头上可以有光环,但80分的不是草包。我不知道这些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或许是老师对于一个作品符合自己口味程度的代码?可我们却时常把一个人的品味奉为神灵,最后不知道自己的设计是为自己而作,还是为老师而作,还是为潜在的服务对象而作。毫无疑问,我们都在成长,而且也成长得很快,但我们也为这样的成长付出了残酷的代价,我们失去了互帮互助的真诚,失去了将嫉妒置之度外的平常心。我们会孤独得像个杀手。
想起自己当初为何没有选择建筑而选了城规的原因也不禁莞尔,只不过是因为听说虹口区会被撤销,就情绪激动地把志愿改成了城规,进了大学却一度认为城规虚而不实,建筑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领域。现在我如梦初醒,真正难以做出实事的是建筑,而不是城规。(虽然我仍深爱着建筑)我们只不过看惯了建筑大师们的风采,但做出惊艳有感的作品不代表就能改变别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只是在换汤不换药地进行时代更新而已。而城市规划师,至少在改变民生的方面,比建筑师拥有更大的权力和优势,具有更大的普世价值,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难以获得和建筑师同等的英雄主义的成就感。但这样的成就感真的很重要么?也许,我只想做一个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
前段时间被一堆考试轰炸,可以说是煎熬,应付与突击的心情简直令人绝望。但在这样的复习中,也仿佛看到了高中的自己。而如今的我,又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考试贬为过场?而我所看重的设计课的意义又何在?
当看到图纸上的分数时,我觉得我所认为应该坚持的东西崩塌了。虽然还算是个过得去的分数,但也许是长久以来对这些分数的恐惧,对所有量化数据的恐惧,以及对自己付出与回报不相符的恐惧,最后化为了一种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恐惧:自己崇尚的不过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这种主义只是让自己得到心理的慰藉,一种精神层面的虚荣心。建筑师,像一个逞强又自私的英雄一样,只不过为了表现自己的英勇,使得每一个作品都像是为自己立起的纪念碑。没有什么人再会为自己心中的理型世界塑造建筑,因为老师在扼杀,量化的分数在扼杀,要强的英雄主义在扼杀,浮躁功利的社会在扼杀。你那希望别人因为建筑而改变自己的愿望随着膨胀的傲慢而消失殆尽。你觉得自己将无所不能,可忘了谦卑的你又怎么会静下心去聆听建筑的真谛?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建筑虚而不实。
建筑的魅力的确强大,但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份魅力的来源是它能给从事它的人带来作为英雄的成就感,人们享受英雄的虚荣大于用艺术启示别人的责任心。结果无非是披着不同外壳的英雄作品们粉墨登场,而路易斯康们少之又少,或者说他们的意志都已被诸多因素抹平。
而我,也许正是陷入了某种挣扎之中。我记不清班级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充满表面的恭维与暗地的竞争,只是还没有出现一样拥有足够吸引力的东西使得大家撕破脸皮。当然,我应负有很大的责任,我不得不承认我也太关注自我,太自命不凡,太想拥有成就感,现在才悔悟去年王桢栋老师说的话已为时过晚。更可怕的是,老师也在有意无意地扩大这种恶势,这种公开的打分不正是要让人明白自己的位置么?上进不是坏事,但我们每个人都想争第一名,而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等等都只有一个名额,被挤出去的人就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还是说有人天生就应该做吊车尾,有人就非做英雄不可?
用分数给人做标签似乎已成了我们的条件反射。90分的头上可以有光环,但80分的不是草包。我不知道这些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或许是老师对于一个作品符合自己口味程度的代码?可我们却时常把一个人的品味奉为神灵,最后不知道自己的设计是为自己而作,还是为老师而作,还是为潜在的服务对象而作。毫无疑问,我们都在成长,而且也成长得很快,但我们也为这样的成长付出了残酷的代价,我们失去了互帮互助的真诚,失去了将嫉妒置之度外的平常心。我们会孤独得像个杀手。
想起自己当初为何没有选择建筑而选了城规的原因也不禁莞尔,只不过是因为听说虹口区会被撤销,就情绪激动地把志愿改成了城规,进了大学却一度认为城规虚而不实,建筑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领域。现在我如梦初醒,真正难以做出实事的是建筑,而不是城规。(虽然我仍深爱着建筑)我们只不过看惯了建筑大师们的风采,但做出惊艳有感的作品不代表就能改变别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只是在换汤不换药地进行时代更新而已。而城市规划师,至少在改变民生的方面,比建筑师拥有更大的权力和优势,具有更大的普世价值,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难以获得和建筑师同等的英雄主义的成就感。但这样的成就感真的很重要么?也许,我只想做一个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