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赵清阁同居过吗?
牛汉为编《新文学史料》到上海找赵清阁写回忆,说“赵清阁清雅细腻”。“她在重庆时期和老舍在北碚公开同居,一起从事创作,共同署名。后来胡潔青得到消息,万里迢迢,辗转三个月到重庆冲散鸳鸯。胡潔青路过汉中时,我在西北大学的同学何庚去看望他们母子几个人......我在1943年、1944年科知道这个故事。
我和方殷到上海见到赵清阁,问她能不能写点回忆录?赵清阁向我展示老舍1948年从美国写给她的一封信(原件):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赵清阁一辈子没有结婚,她写的回忆录给‘史料’发过。这封信没有发。”(201页)说明原件还在。
在董桥的《文人书信》中,(《今朝风日好》130页)“赵清阁和老舍的情缘我从他们各自的亲友口中听了零星故事,大家向来怜惜赵先生够委屈,怜惜老舍够凄楚,都不忍心多说多写。”
赵先生够委屈,这一句尽在不言中。赵清阁编的《沧海往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收有老舍四封信。这份原件没收入,或因避嫌,陈旧情债不愿再翻。
陈子善在《这些人,这些书》中有篇写赵清阁的:“赵清阁临终前把老舍写给她的七八十封‘情书’统统付之一炬,真是可惜啊!”可见赵清阁依然挂怀.
在赵景深的《文坛与我》中(282页),提及“田禽在《中国戏剧运动》里介绍她所创作的《此恨绵绵》、《桃李春风》等颇详。她与老舍合作的《桃李春风》最为著名,此剧含有教育意义,不仅此剧得奖,连演这戏的剧团也得过奖”。能和老舍合作写剧的人,关系非同寻常,而且还是异性之间哩。耳鬓厮磨,难免情愫暗生。或有可能是同居时二人合作的。不这样,合作终不便利。(〈桃李春风〉1943年于成都中西书局出版。对照前边,牛汉所言“我在1943年、1944年已知道这个故事”,(当代的李锐夫妇合作写过《白蛇传》现代版。)也就一目了然了。赵景深说“她的性格带有北方的豪爽,但并不显露,兼又揉和了南方的温馨。”
另,赵清阁在〈新文学史料〉上发了九篇文章:九篇文章:赵清阁:《漫忆写作与编辑》,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缅怀洪深同志》,载《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1期;《五十年前故人轶事——忆安娥同志》,载《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忆文学大师郭沫若》,载《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陆晶清逝世周年诔》,载《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3期;《哀思梦沉樱》,载《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4期;《凤子魂归北京,心系上海!》,载《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4期;《与日月兮同光——纪念茅盾文学大师百岁诞辰》,载《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2期;《陆小曼幽怨难泯》,载《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2期。
却没有一篇是回忆老舍的。有过如此亲密的关系,却刻意的只字未提。不合常理,却又合乎情理,如果说他们之间有难言的“超乎友谊“关系的话,那一切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似乎还有一则可证,我曾在什么地方读到过。目前,记忆空缺,待补。
赵清阁是河南人,一生做编辑,做画家、做剧作家,做作家,跟电影界渊源深。我有一册赵清阁的《杜丽娘》。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57年一月一版,我的是1981年第五次印刷。这第五次,一次就十三万伍仟册。封面由傅抱石设计。前些日子,我还见过一册她的《梁祝》,落手不够利索,被人生生夺走。或亦是老书重印。若留意或还会有
我和方殷到上海见到赵清阁,问她能不能写点回忆录?赵清阁向我展示老舍1948年从美国写给她的一封信(原件):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赵清阁一辈子没有结婚,她写的回忆录给‘史料’发过。这封信没有发。”(201页)说明原件还在。
在董桥的《文人书信》中,(《今朝风日好》130页)“赵清阁和老舍的情缘我从他们各自的亲友口中听了零星故事,大家向来怜惜赵先生够委屈,怜惜老舍够凄楚,都不忍心多说多写。”
赵先生够委屈,这一句尽在不言中。赵清阁编的《沧海往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收有老舍四封信。这份原件没收入,或因避嫌,陈旧情债不愿再翻。
陈子善在《这些人,这些书》中有篇写赵清阁的:“赵清阁临终前把老舍写给她的七八十封‘情书’统统付之一炬,真是可惜啊!”可见赵清阁依然挂怀.
在赵景深的《文坛与我》中(282页),提及“田禽在《中国戏剧运动》里介绍她所创作的《此恨绵绵》、《桃李春风》等颇详。她与老舍合作的《桃李春风》最为著名,此剧含有教育意义,不仅此剧得奖,连演这戏的剧团也得过奖”。能和老舍合作写剧的人,关系非同寻常,而且还是异性之间哩。耳鬓厮磨,难免情愫暗生。或有可能是同居时二人合作的。不这样,合作终不便利。(〈桃李春风〉1943年于成都中西书局出版。对照前边,牛汉所言“我在1943年、1944年已知道这个故事”,(当代的李锐夫妇合作写过《白蛇传》现代版。)也就一目了然了。赵景深说“她的性格带有北方的豪爽,但并不显露,兼又揉和了南方的温馨。”
另,赵清阁在〈新文学史料〉上发了九篇文章:九篇文章:赵清阁:《漫忆写作与编辑》,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缅怀洪深同志》,载《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1期;《五十年前故人轶事——忆安娥同志》,载《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忆文学大师郭沫若》,载《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陆晶清逝世周年诔》,载《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3期;《哀思梦沉樱》,载《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4期;《凤子魂归北京,心系上海!》,载《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4期;《与日月兮同光——纪念茅盾文学大师百岁诞辰》,载《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2期;《陆小曼幽怨难泯》,载《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2期。
却没有一篇是回忆老舍的。有过如此亲密的关系,却刻意的只字未提。不合常理,却又合乎情理,如果说他们之间有难言的“超乎友谊“关系的话,那一切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似乎还有一则可证,我曾在什么地方读到过。目前,记忆空缺,待补。
赵清阁是河南人,一生做编辑,做画家、做剧作家,做作家,跟电影界渊源深。我有一册赵清阁的《杜丽娘》。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57年一月一版,我的是1981年第五次印刷。这第五次,一次就十三万伍仟册。封面由傅抱石设计。前些日子,我还见过一册她的《梁祝》,落手不够利索,被人生生夺走。或亦是老书重印。若留意或还会有
![]() |
-
夏雨田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5 15:47:28
-
华彩乐章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26 18:08:56
-
no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09 07:37:54
-
果覺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14 00:24:32
-
DottW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19 21:40:21
-
弱弱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16 17:25:09
-
铁鸟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24 06:15:36
-
缺心眼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09 14:21:42
-
Decemb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09 12:21:1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22:41:35
-
Ex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1-07 18:53:54
-
王村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6 20: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