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梁思成,林徽因》
![]() |
同作为“官二代”出生的贵族绅士,这两位可谓是我十足敬佩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传承者。
凭着自己的出生显赫,梁思成和林徽因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在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如痴如醉,而是默默得牵着彼此的手,作为上世纪最早接受中西文化教育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尊师重道,吸收着西方文化的民主和开放,最后秉持着兢兢业业治学精神,在上世纪无比凄凉的战争年代,肩负起创建中国古代古代建筑史体系的重任,并且最终在战火与硝烟中为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留下了硕硕果实,成为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之一。
再次看《梁思成,林徽因》,心中已经少了很多对爱情的感慨,少了太多对林徽因和徐志摩式浪漫的膜拜,少了很多对西方学术的向往,多了几分沉甸甸崇敬:崇敬在那样战乱年代梁林夫妇对治学的不懈和严谨;崇敬在那样科技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对资料整理和收集的细致与完整;崇敬在那样颠沛流离的时代,他们友谊的留存与坚守。
(一)
![]() |
1937年,当梁林夫妇的建筑考古事业即将达到人生的高峰时,抗日战争爆发,等待这对夫妇的,不再是学术界的掌声与荣誉,不再是曾经北总部胡同宾客往来的欢声笑语,不再是林先生笔下的诗情画意,而是长达十年的逃亡与颠沛流离。
梁林一家,随着”营造学社“(当年研究和考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唯一学社)的步伐,从北平逃往上沙,又在硝烟与炮火中从上沙迁移到昆明,昆明当时的战士物资补给大后方,但是日本人的飞机和炸弹跟进着他们的脚步而来,最终,营造学社不得不迁往现在中国抗战四大文化地区的四川,我的故乡,最后,在四川李庄人民的淳朴与宽厚的接待下,在四川的李庄一直定居到抗战结束。
20世纪是充满伤痛的一个世纪,战争让世界太多的角落留下家破人亡的往事。而对于梁林夫妇而言,抗日战争更是打断了他们事业走向巅峰的一切道路。在那个亡命天涯的逃亡年代,能够活着走过已经太过不易,而这对夫妇,却从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学的考察和记录,不仅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留存最久的唐构建筑”大佛光寺“,并且在战时迁移大后方时,也主持了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典建筑遗迹的考察和记录。他们留下的,除了弥足珍贵的照片,文字和建筑图稿,更是作为学者对自己事业的执着,作为中国人真真切切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珍视,实在不能不让人崇敬和惭愧。
(二)
![]() |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现代学术,无论是在研究和考察,还是资料整理和收集方面,相较于上个世纪,都不知方便多少倍:对于图片,我们有可以留存数据,不会因为底片遗失而前功尽弃的数码摄影技术;对于文字,我们有笔记本电脑整理和储存,有云端储存,更有个人服务器储存,再也不用担心一份手稿会因为携带不便或者遭遇天气灾害而损毁;而对于搜索,更不用多说,我们谷歌,有百度,还有雅虎,对于资料的渴求不用再受任何地域和时空的限制。
但可悲的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却显有像梁林夫妇那样对自己的研究真正负起责任的学者。梁思成为了考察一个建筑的拱形屋檐设计,带着残废的半条腿,仍然飞檐走壁;为了不输于日本学术界在古代建筑考古研究上的成绩,不惜三次深入西安山区考察,忍受着交通和住宿上极大的不便与艰苦,最终发现了迄今亚洲最早的唐构建筑大佛光寺。我非作学问之人,但依然疑惑,这样的敬业与专注,不知在今日中国的学术圈,还尚存多少。
(三)
![]() |
友谊,在战乱年代,大概是最珍贵,也最罕有的精神财富了吧。但是,与梁林夫妇相交至深的美国学术界泰斗费正清与他的夫人费慰梅,却在战乱年代始终没有脱离与这对夫妇的书信来往,不仅帮助梁思成的作品在美国学术圈发表,为他们在战乱带来物质的补给,还长期为他们提供各种阅读刊物,为整个”营造学社“的战时工作的进展带来可观的参考资料,而在物资极度贫乏的李庄生涯,费家对梁家持续不断的支票援助,更是他们得以渡过苦难的根基和支柱。
看了这部记录片,有太多的感触和难以相信萦绕左右,谨以这些破烂的文字代表自己对梁林浅薄但是真诚的尊敬。
诗梦
(Dublin (Baile Átha Cliath), Ireland)
When you become a writer, you don't do so in abstract, but in relat...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