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大学的由来(一)
按:晏中心本次年会,我因时空阻隔未能参加,但牵挂之心依旧;仔细读着会议文字记录,满是大家投身平教的拳拳之心,大家行动的脚步远远在我一己之见的前头,不仅激励我努力学习追赶,也鼓舞我早日回归。这次会议,我所体会的讯息之一,是“社区大学”这棵嫩芽已在多处生长起来,别地的筹备工作也在开展,这实在令人欣喜。抓住“社区大学”这个关键词,据我所知是建生在08年构想的“新职工社区大学”文本里,如今词语俨然已经获得了生命。当然,更早的渊源,是03年成立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那可以说是新时期“社区大学”的第一颗种子,第一把火炬,很多人就是在那里获得了乡建的启蒙。这颗种子的基因,则要追溯到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这场运动进行20年后,即1940年,终于在重庆北碚成立了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即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前身)。顾名思义,育才院是培养中国乡建人才的摇篮,重点还不全是本地村民,或者可以说是人才培养与本地乡建结合的产物,当时的实验点则遍及浙江、奉天(满洲)、广西、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另外,梁漱溟在乡学村学的规划中,明确强调了村民主体的教育和组织并重的思路,他认为平民学校重教学而不重组织训练,是一大弊端。无论如何,70年后的今天,我们或许也可说拥有了一所无形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而这个学院落地生根、与社区群众结合的产物,就是在城市工业区和乡村地区的社区大学,它们是知识获得解放、教育与建设同步的社会场所。温故知新,晏阳初有几篇关于乡建学院的文字/演讲,颇值得我们回顾,虽然当年的危急存亡关头早已过去,但历史能使我们警醒,长存忧患的意识……让先辈们的精神,成为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梁漱溟的阐述,见《乡村建设理论》乙部“乡农学校”)
![]() |
此演讲应为晏在乡村建设育才院1940年(首届)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摘要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