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妹!你快來看啊!》之“羅記注疏”
一、原文
Sein Tun ist nur nach einem Momente ein Tun der Begierde; es geht nicht auf die Vertilgung des ganzen gegenständlichen Wesens, sondern nur auf die Form seines Andersseins oder seiner Selbstständigkeit, die ein wesenloser Schein ist; denn an sich gilt es ihm für dasselbe Wesen, oder als seine Selbstheit. Das Element worin die Begierde und ihr Gegenstand gleichgültig gegeneinander und selbststädig bestehen, ist das lebendige Dasein; der Genuß der Begierde hebt dies, insofern es ihrem Gegenstande zukommt, auf. Aber hier ist dies Element, welches beiden die abgesonderte Wirklichkeit gibt, vielmehr die Kategorie, ein Sein, das wesentlich ein vorgestelltes ist; es ist daher das Bewußtsein der Selbstständigkeit; -- sei es nun das natürliche, oder das zu einem System von Gesetzen ausgebildete Bewußtsein, welches die Individuen jedes für sich erhält. Diese Trennung ist nicht an sich für das Selbstbewußtsein, welches als seine eigne Selbstheit das andre weiß. Es gelangt also zum Genusse der Lust, zum Bewußtsein seiner Verwirklichung in einem als selbstständig erscheinenden Bewußtsein, oder zur Anschauung der Einheit beider selbstständigen Selbstbewußtsein. Es erreicht seinen Zweck, erfährt aber eben darin, was die Wahrheit desselben ist. Es begreift sich als dieses einzelne Fürsichseiende Wesen, aber die Verwirklichung dieses Zwecks ist selbst das Aufheben desselben, denn es wird sich nicht Gegenstand als diese einzelne, sondern vielmehr als Einheit seiner selbst und des andern Selbstbewußtseins, hiemit als aufgehobnes Einzelnes oder als Allgemeines.
二、翻译
自我意识的行动仅只按照一个环节才是一种欲望的行动;它并不致力于消除全部对象性本质,而只致力于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无本质的假象;因为对于自我意识而言,对象性本质自在地被视为同自我意识一样的本质,或者被视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性。欲望和欲望的对象在其中彼此漠不相关且独立地持存着的那个元素,是有生命的定在;就那个元素归属于欲望的对象而言,欲望的享受扬弃了它。然而在这里,毋宁范畴——一种本质上是一被表象了的存在——才是这赋予双方以分离的现实性的元素;范畴因而就是对于独立性的意识——无论它现在是朴素自然的意识也好,还是发展为诸多规律的体系的意识也罢——,这意识保留诸个体各自为一自为的存在。对于这知道他者之为它的固有的自我性的自我意识而言,这种分离并非天经地义。自我意识于是就获得了快乐的享受,获得了对于它之在一个独立显现的意识中实现的意识,或者说,获得了对于两个独立的自我意识的统一的直观。自我意识实现了它的目的,却因此而经验到了它的目的的真理性。它将自己理解为这个个别的、自为存在着的本质,可这个目的的实现,自身却正是这同一个目的的扬弃,因为自我意识并不是作为这个个别的自我意识,而毋宁是作为它自身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统一,因而是作为扬弃了的个别物或作为普遍物而生成为对象的。
三、注疏
【1. 自我意识的行动仅只按照一个环节才是一种欲望的行动;它并不致力于消除全部对象性本质,而只致力于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无本质的假象;因为对于自我意识而言,对象性本质自在地被视为同自我意识一样的本质,或者被视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性。】
“理性”在大的阶段上分为“观察的理性”、“行动的理性”和“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三者在结构上分别对应于“意识”、“自我意识”,以及作为理性的“理性”三种形态。而在行动的理性的最初阶段——快乐(die Lust)——中,理性的自我意识对应的乃是“自我意识”章中的最初阶段——欲望(die Begierde)。因此,理性自我意识作为快乐,就是一种欲望的自我意识,它的行动也就是欲望的行动。然而,这一点并非全然如此,尚有一个限制性的条件,即[作为快乐的]理性自我意识“仅只按照一个环节才是一种欲望的行动”这一限制性条件需要注意。这个“环节”(Moment)所指为何?我们暂不清楚。但黑格尔紧接着说,作为快乐的理性自我意识“并不致力于消除全部对象性本质,而只致力于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无本质的假象”。也就是说,快乐作为一种欲望,并不全盘否定对象,而只部分否定对象,而它所否定的对象的这个部分,乃是“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也就是对象的异己性或对象同自我意识漠不相关的独立性。这一限制性条件使得在这里所讲的“自我意识”与在第四章所讲的“自我意识”有了层次上的区别。第四章所讲的“自我意识”——其第一阶段为“欲望”——是全盘否定对象的,而这里所讲的“自我意识”——其第一阶段为“快乐”——乃是理性的自我意识,它是保有“个别性意识就是一切实在”这一理性的确定性、亦即保有关于自我与对象的统一性之概念的自我意识。这种理性的自我意识因而并不全盘否定对象,而只致力于将对象纳入到与其自身的统一性中;或者说,它只致力于将自我意识自身现实化为其对立象(Gegenbild)。关于这一点,这第1句话中的最后这个“因为……”一句作了说明,而它也正是对前面整个所说的进行的一个解释,即解释这里的自我意识(快乐),其行动为什么“仅只按照一个环节才是一种欲望的行动”、为什么“它并不致力于……而只致力于……”。根据最后一句,这是因为,对于理性的自我意识而言,“对象性本质自在地被视为同自我意识一样的本质,或者被视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性”,而这,正是理性的确定性——“个别性意识就是一切实在”或自我与对象的统一——所一以贯之的原则。至此,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一开始所谓的“环节”(Moment),则它的究竟所指也就清楚明了了;这个“环节”就是“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因为正是这个他在的或独立性的形式成为了理性自我意识的消极对象,而理性自我意识也正是出于否定这一消极对象的需要,才被称之为“欲望”。
【2. 欲望和欲望的对象在其中彼此漠不相关且独立地持存着的那个元素,是有生命的定在;就那个元素归属于欲望的对象而言,欲望的享受扬弃了它。】
通过第1句话我们可知,黑格尔首先将我们带入到了这里的“快乐”与之前的“欲望”的比较中,因为两者在意识形态的排列中既有一种对应关系,又有一种层次区别。就前者而言,快乐的行动也是一种欲望的行动,而就后者而论,快乐则是处于理性高度上的欲望。在进行了这一初步的、一般化的比较后,黑格尔进而深入到了欲望与快乐两者自身结构中的更为细致的层面,并通过对这些更为细致的层面的比较分析而揭示了快乐实现其自身目的的方式。不过,这一分析是借助着重提前面曾经出现过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生命”和“范畴”——而进行的。
第2句话间接地提到了“生命”、这个我们在第四章中第一次明确遭遇到的概念。众所周知,在第四章中,欲望自我意识的对象是“生命”,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有生命之物”(ein Lebendiges);而黑格尔在这里所谓的这个“有生命的定在”(das lebendige Dasein),指的正就是它。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在欲望的自我意识阶段,“有生命之物”或“有生命的定在”,是使得欲望的自我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困境的元素(das Element),这个困境就是:一方面,自我意识断然否定对象,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一种意识。由于意识总是“对于……的意识”,总是标识着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而自我意识最初却是在对象性的否定——亦即意识的否定——的基础之上才建立起了自己的真理,所以当“有生命的定在”这一元素在自我意识面前暴露了自我与对象各有其独立性、两者漠不相关,暴露了对象的不为自我意识所有的他在性,从而暴露了自我意识既作为自我意识又作为意识这一矛盾时,当欲望面对一个它自身以外的生命(欲望的对象)时,自我意识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否定、消灭这一对象,亦即否定、消灭有生命的定在这一元素,而唯有通过这种否定与消灭,亦即通过“欲望的享受”,它才扬弃那个使得它遭逢这一困境的元素,从而解决这一困境。这就是“就那个元素归属于欲望的对象而言,欲望的享受扬弃了它”这句的意思。由于本段的这第2句话是以高度浓缩了的方式包含了黑格尔在第四章导言中所阐述了的观点,因此这里有必要就这个观点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期指出,为何“有生命的定在”是这样一种元素——它使得“欲望和欲望之对象在其中彼此漠不相关且独立地持存着”,亦即造成了自我与对象漠不相关地对峙,造成了自我意识与意识不可调和的矛盾。
“生命”(das Leben)概念是在第四章的导言中首次明确地被提出来的,但它的渊源却要追溯到第三章结束时所提出的“无限性”(die Unendlichkeit)概念。要言之,生命是那将自己分裂为自身与自身之对方,同时又扬弃这一分裂并返回到自身的无限性或绝对统一;它是《精神现象学》前三章所达到的绝对真理,同时又在第四章经验的开端处从一个类(Gattung)概念下降为种(Art)概念,而成为了作为欲望之对象的生命或有生命之物。实际上,第四章的“自我意识”,在超乎现象学具体经验之上的眼光看来,恰恰是从“生命”中所分离出来的环节;或者说,正是“生命”这一无限的统一,将自己分裂成了生命与自我意识的对立,而当自我意识最初以欲望的形态出现时,作为它的对象的生命,就成了一个消极的、可否定的东西。在它的这个对象、即这个“有生命之物”或“有生命的定在”中,欲望意识到了对象的独立性与他在,由于这种意识是与欲望作为自我意识的身份相冲突的,所以欲望必须消灭对象、即消灭有生命的定在,以此来保全它自身。正因此,黑格尔才说:“欲望和欲望的对象在其中彼此漠不相关且独立地持存着的那个元素,是有生命的定在”,并且“就那个元素归属于欲望的对象而言,欲望的享受扬弃了它”。
如果说,自我意识的欲望(Begierde)是通过扬弃“有生命的定在”这一元素而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自我的直接同一性的话,那么理性的快乐(Lust)则是通过扬弃“范畴”这一元素而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自我与对象的统一。这就是本段第3句话所要阐述的。
【3. 然而在这里,毋宁范畴——一种本质上是一被表象了的存在——才是这赋予双方以分离的现实性的元素;范畴因而就是对于独立性的意识——无论它现在是朴素自然的意识也好,还是发展为诸多规律的体系的意识也罢——,这意识保留诸个体各自为一自为的存在。】
“然而在这里”,指的是在行动的理性的最初阶段、即快乐的阶段,这是针对着上面所说的“有生命的定在”的情况的,因为“有生命的定在”的情况是在那里的,即在第四章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的情况。“然而在这里,毋宁范畴……才是元素”,这元素“赋予双方以分离的现实性”。“双方”指的是“自我”与“对象”。说范畴赋予双方,即赋予自我与对象以分离的现实性,这是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表达,因为从理性章的导言处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范畴”乃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性的标志!不仅如此,这个费解之处同样也存在于本段的第2句话中,因为“生命”恰恰是无限性的统一(具体参见自我意识章导言),可“有生命的定在”却是使得欲望与欲望的对象彼此漠不相关、独立地持存的元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前后“不一致”,是因为“生命”也好、“范畴”也罢,它们作为无限性的统一,同时也是自身分裂;统一只有将自身分解为不同的环节的,并扬弃着分裂了的环节回到自身,才是一种无限的统一。例如,“生命”将自身分裂为“自我意识”与作为有生命之物的“生命”、以及扬弃两者之差别的“类”;而“范畴”将自身分裂为“纯粹范畴”(einfache Kategorie)、范畴的“众多性”(Vielheit),以及扬弃范畴之众多性的“个别性”(Einzelnheit)。在理性章,“纯粹范畴”、“众多性”、“个别性”三者,分别对应于“观察的理性”、“行动的理性”、“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三个阶段,因此,在行动的理性阶段,范畴是处于众多性,即处于作为自我的范畴与作为对象的范畴之对立中的。作为对象的范畴,本质上是一被表象了的存在。存在的这种表象性来源于观察理性在最后阶段的经验——精神是一块骨头,它是理性进入到行动的自我意识阶段时,那消失了的直接确信(Gewißheit);而行动的自我意识正就是扬弃存在的表象性的真理(Wahrheit)。因此,“毋宁范畴……才是这赋予双方以分离的现实性的元素”,而范畴就是对于独立性——自我与对象各自独立或对象的同自我漠不相关的独立——的意识。在这句话中的范畴、这个作为导致了自我与对象之分离的元素的范畴,既非作为绝对真理的无限性,也不是作为直接真理的那个最初统一,而是因那个最初统一(纯粹范畴)的分离而来的众多性;它属于范畴的无限性的第二个环节。具体言之,这句话中所谓的“范畴”就是范畴的众多性中的对象性方面。因而,它就和前面讲的那个“有生命的定在”一样,是导致自我意识意识到对象的独立性的元素;或者说,是导致自我意识拥有对于对象之独立性的意识的元素,而无论是“朴素自然的意识也好,还是发展为诸多规律的体系的意识也罢”,总是对于这种对象性的意识。对对象的独立性的意识,反向来看,也就是对于那与对象的独立性同等醒目的自我独立性的意识。所以,“这意识保留诸个体各自为一自为的存在”。
【4. 对于这知道他者之为它的固有的自我性的自我意识而言,这种分离并非天经地义。】
然而,与对象之作为“本质上是一被表象了的存在”这一范畴不同,行动的自我意识作为“个别性”是另一个范畴,是扬弃着自我与对象的分离、扬弃着自我与对象彼此之间漠不相关的独立性的范畴。所以,“对于这知道他者之为它的固有的自我性的自我意识”、即理性的自我意识而言,自我与对象的这种分离——这种分离是由作为表象存在的范畴所造成的——“并非天经地义”。
【5. 自我意识于是就获得了快乐的享受,获得了对于它之在一个独立显现的意识中实现的意识,或者说,获得了对于两个独立的自我意识的统一的直观。】
因此,若放眼于整个理性,自我意识可说是有其“幸福”(das Glück),——幸福就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亦即精神,而理性是拥有关于这个统一的确定性或关于这个精神的概念的;而若落脚于行动理性的这个最初阶段,自我意识则可说是有其“快乐”(das Lust),——快乐乃是自我与对象统一于自我意识的个别性当中,也就是自我意识对于它之在一个独立显现的意识——这意识乃是拥有“自我性”(Selbstheit)[1]的对象——中实现的意识,亦即对于两个独立的自我意识——其中一个是行动的理性,一个是其世界——的统一的直观。
【6. 自我意识实现了它的目的,却因此而经验到了它的目的的真理性。】
行动的自我意识的目的,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即精神的概念的实现;而精神是普遍的。然而由于行动的自我意识在其最初阶段是以快乐这一个别的形态出现的,所以它的目的的实现、即普遍性,就是同它关于自己的确信相矛盾的,因为这确信或目的乃是一个别性。由于快乐无法理解它自己所实现出来的这种普遍性,或者说,由于无法理解它所遭遇到的普遍现实其实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的实现,所以包含在快乐的自身目的之实现中的普遍性,就是成了外在于快乐并摧毁着快乐之确信的命运或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可以说是快乐的确定性的真理性,即它的目的的真理性——真理性(Wahrheit)也可以理解为真相——,而快乐所抱有的那个最初目的则仅仅只是一个假相(Schein)[2]。因此,快乐自我意识之目的的实现,同时就是这个目的的覆灭。
【7. 它将自己理解为这个个别的、自为存在着的本质,可这个目的的实现,自身却正是这同一个目的的扬弃,因为自我意识并不是作为这个个别的自我意识,而毋宁是作为它自身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统一,因而是作为扬弃了的个别物或作为普遍物而生成为对象的。】
这是因为,快乐是将自己理解为“这个个别的、自为存在着的本质”的,而快乐的目的之实现,却是一个普遍性,因而是这目的的扬弃。“自我意识并不是作为这个个别的自我意识,而毋宁是作为它自身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统一,因而是作为扬弃了的个别物或作为普遍物而生成为对象的”。这是“我们”的观点,这是快乐这一形态的经验,因而仅只作为客观的结果才在快乐这一形态的历程尽头显露出来;而在快乐的动机中,却从未有对于这一真相的意识。
[1]Selbstheit如果译作“自性”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作两种解释——“自我性”或“自己性”;前者的对立面是“物性”(Dingheit),后者的对立面是“他性”(Anderheit)。黑格尔这里的Selbstheit显然是前一种意思;而“自性”这个译法却很容易被作后一种理解,因为“自性”这一佛教术语最初的含义,正就是万事万物的“自己性”或“独立性”。例如“法无自性”,说的就是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自存性,而这种意思若回译成德语的话,大概就相当于 “Selbstständigkeit”(独立性)。但在黑格尔这里,Selbstständigkeit与Selbstheit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说一个与自我意识漠不相关的对象有其“自性”(Selbstständigkeit),却不能说一个与自我意识漠不相关的对象有其“自我性”(Selbstheit),因为Selbstheit意味着对象统一于自我意识,而Selbstständigkeit是不统一于自我意识的,甚至可以说,对象若有Selbstständigkeit(自性),它也就不会被自我意识所同化了。
[2]Wahrheit(真理性),亦可译作“真相”,例如在这句话:“der Schein eines solchen Tuns hinwegfalle, den sich die Natur angemaßt, und die Wahrheit hergestellt werde.”(个体的死亡出自于自然方面的一个有意识行为的假相被驱散了,而真相则浮出水面。)中,die Wahrheit是与der Schein相对而言的。
Sein Tun ist nur nach einem Momente ein Tun der Begierde; es geht nicht auf die Vertilgung des ganzen gegenständlichen Wesens, sondern nur auf die Form seines Andersseins oder seiner Selbstständigkeit, die ein wesenloser Schein ist; denn an sich gilt es ihm für dasselbe Wesen, oder als seine Selbstheit. Das Element worin die Begierde und ihr Gegenstand gleichgültig gegeneinander und selbststädig bestehen, ist das lebendige Dasein; der Genuß der Begierde hebt dies, insofern es ihrem Gegenstande zukommt, auf. Aber hier ist dies Element, welches beiden die abgesonderte Wirklichkeit gibt, vielmehr die Kategorie, ein Sein, das wesentlich ein vorgestelltes ist; es ist daher das Bewußtsein der Selbstständigkeit; -- sei es nun das natürliche, oder das zu einem System von Gesetzen ausgebildete Bewußtsein, welches die Individuen jedes für sich erhält. Diese Trennung ist nicht an sich für das Selbstbewußtsein, welches als seine eigne Selbstheit das andre weiß. Es gelangt also zum Genusse der Lust, zum Bewußtsein seiner Verwirklichung in einem als selbstständig erscheinenden Bewußtsein, oder zur Anschauung der Einheit beider selbstständigen Selbstbewußtsein. Es erreicht seinen Zweck, erfährt aber eben darin, was die Wahrheit desselben ist. Es begreift sich als dieses einzelne Fürsichseiende Wesen, aber die Verwirklichung dieses Zwecks ist selbst das Aufheben desselben, denn es wird sich nicht Gegenstand als diese einzelne, sondern vielmehr als Einheit seiner selbst und des andern Selbstbewußtseins, hiemit als aufgehobnes Einzelnes oder als Allgemeines.
二、翻译
自我意识的行动仅只按照一个环节才是一种欲望的行动;它并不致力于消除全部对象性本质,而只致力于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无本质的假象;因为对于自我意识而言,对象性本质自在地被视为同自我意识一样的本质,或者被视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性。欲望和欲望的对象在其中彼此漠不相关且独立地持存着的那个元素,是有生命的定在;就那个元素归属于欲望的对象而言,欲望的享受扬弃了它。然而在这里,毋宁范畴——一种本质上是一被表象了的存在——才是这赋予双方以分离的现实性的元素;范畴因而就是对于独立性的意识——无论它现在是朴素自然的意识也好,还是发展为诸多规律的体系的意识也罢——,这意识保留诸个体各自为一自为的存在。对于这知道他者之为它的固有的自我性的自我意识而言,这种分离并非天经地义。自我意识于是就获得了快乐的享受,获得了对于它之在一个独立显现的意识中实现的意识,或者说,获得了对于两个独立的自我意识的统一的直观。自我意识实现了它的目的,却因此而经验到了它的目的的真理性。它将自己理解为这个个别的、自为存在着的本质,可这个目的的实现,自身却正是这同一个目的的扬弃,因为自我意识并不是作为这个个别的自我意识,而毋宁是作为它自身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统一,因而是作为扬弃了的个别物或作为普遍物而生成为对象的。
三、注疏
【1. 自我意识的行动仅只按照一个环节才是一种欲望的行动;它并不致力于消除全部对象性本质,而只致力于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无本质的假象;因为对于自我意识而言,对象性本质自在地被视为同自我意识一样的本质,或者被视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性。】
“理性”在大的阶段上分为“观察的理性”、“行动的理性”和“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三者在结构上分别对应于“意识”、“自我意识”,以及作为理性的“理性”三种形态。而在行动的理性的最初阶段——快乐(die Lust)——中,理性的自我意识对应的乃是“自我意识”章中的最初阶段——欲望(die Begierde)。因此,理性自我意识作为快乐,就是一种欲望的自我意识,它的行动也就是欲望的行动。然而,这一点并非全然如此,尚有一个限制性的条件,即[作为快乐的]理性自我意识“仅只按照一个环节才是一种欲望的行动”这一限制性条件需要注意。这个“环节”(Moment)所指为何?我们暂不清楚。但黑格尔紧接着说,作为快乐的理性自我意识“并不致力于消除全部对象性本质,而只致力于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无本质的假象”。也就是说,快乐作为一种欲望,并不全盘否定对象,而只部分否定对象,而它所否定的对象的这个部分,乃是“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也就是对象的异己性或对象同自我意识漠不相关的独立性。这一限制性条件使得在这里所讲的“自我意识”与在第四章所讲的“自我意识”有了层次上的区别。第四章所讲的“自我意识”——其第一阶段为“欲望”——是全盘否定对象的,而这里所讲的“自我意识”——其第一阶段为“快乐”——乃是理性的自我意识,它是保有“个别性意识就是一切实在”这一理性的确定性、亦即保有关于自我与对象的统一性之概念的自我意识。这种理性的自我意识因而并不全盘否定对象,而只致力于将对象纳入到与其自身的统一性中;或者说,它只致力于将自我意识自身现实化为其对立象(Gegenbild)。关于这一点,这第1句话中的最后这个“因为……”一句作了说明,而它也正是对前面整个所说的进行的一个解释,即解释这里的自我意识(快乐),其行动为什么“仅只按照一个环节才是一种欲望的行动”、为什么“它并不致力于……而只致力于……”。根据最后一句,这是因为,对于理性的自我意识而言,“对象性本质自在地被视为同自我意识一样的本质,或者被视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性”,而这,正是理性的确定性——“个别性意识就是一切实在”或自我与对象的统一——所一以贯之的原则。至此,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一开始所谓的“环节”(Moment),则它的究竟所指也就清楚明了了;这个“环节”就是“对象性本质的他在的或对象性本质的独立性的形式”,因为正是这个他在的或独立性的形式成为了理性自我意识的消极对象,而理性自我意识也正是出于否定这一消极对象的需要,才被称之为“欲望”。
【2. 欲望和欲望的对象在其中彼此漠不相关且独立地持存着的那个元素,是有生命的定在;就那个元素归属于欲望的对象而言,欲望的享受扬弃了它。】
通过第1句话我们可知,黑格尔首先将我们带入到了这里的“快乐”与之前的“欲望”的比较中,因为两者在意识形态的排列中既有一种对应关系,又有一种层次区别。就前者而言,快乐的行动也是一种欲望的行动,而就后者而论,快乐则是处于理性高度上的欲望。在进行了这一初步的、一般化的比较后,黑格尔进而深入到了欲望与快乐两者自身结构中的更为细致的层面,并通过对这些更为细致的层面的比较分析而揭示了快乐实现其自身目的的方式。不过,这一分析是借助着重提前面曾经出现过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生命”和“范畴”——而进行的。
第2句话间接地提到了“生命”、这个我们在第四章中第一次明确遭遇到的概念。众所周知,在第四章中,欲望自我意识的对象是“生命”,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有生命之物”(ein Lebendiges);而黑格尔在这里所谓的这个“有生命的定在”(das lebendige Dasein),指的正就是它。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在欲望的自我意识阶段,“有生命之物”或“有生命的定在”,是使得欲望的自我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困境的元素(das Element),这个困境就是:一方面,自我意识断然否定对象,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一种意识。由于意识总是“对于……的意识”,总是标识着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而自我意识最初却是在对象性的否定——亦即意识的否定——的基础之上才建立起了自己的真理,所以当“有生命的定在”这一元素在自我意识面前暴露了自我与对象各有其独立性、两者漠不相关,暴露了对象的不为自我意识所有的他在性,从而暴露了自我意识既作为自我意识又作为意识这一矛盾时,当欲望面对一个它自身以外的生命(欲望的对象)时,自我意识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否定、消灭这一对象,亦即否定、消灭有生命的定在这一元素,而唯有通过这种否定与消灭,亦即通过“欲望的享受”,它才扬弃那个使得它遭逢这一困境的元素,从而解决这一困境。这就是“就那个元素归属于欲望的对象而言,欲望的享受扬弃了它”这句的意思。由于本段的这第2句话是以高度浓缩了的方式包含了黑格尔在第四章导言中所阐述了的观点,因此这里有必要就这个观点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期指出,为何“有生命的定在”是这样一种元素——它使得“欲望和欲望之对象在其中彼此漠不相关且独立地持存着”,亦即造成了自我与对象漠不相关地对峙,造成了自我意识与意识不可调和的矛盾。
“生命”(das Leben)概念是在第四章的导言中首次明确地被提出来的,但它的渊源却要追溯到第三章结束时所提出的“无限性”(die Unendlichkeit)概念。要言之,生命是那将自己分裂为自身与自身之对方,同时又扬弃这一分裂并返回到自身的无限性或绝对统一;它是《精神现象学》前三章所达到的绝对真理,同时又在第四章经验的开端处从一个类(Gattung)概念下降为种(Art)概念,而成为了作为欲望之对象的生命或有生命之物。实际上,第四章的“自我意识”,在超乎现象学具体经验之上的眼光看来,恰恰是从“生命”中所分离出来的环节;或者说,正是“生命”这一无限的统一,将自己分裂成了生命与自我意识的对立,而当自我意识最初以欲望的形态出现时,作为它的对象的生命,就成了一个消极的、可否定的东西。在它的这个对象、即这个“有生命之物”或“有生命的定在”中,欲望意识到了对象的独立性与他在,由于这种意识是与欲望作为自我意识的身份相冲突的,所以欲望必须消灭对象、即消灭有生命的定在,以此来保全它自身。正因此,黑格尔才说:“欲望和欲望的对象在其中彼此漠不相关且独立地持存着的那个元素,是有生命的定在”,并且“就那个元素归属于欲望的对象而言,欲望的享受扬弃了它”。
如果说,自我意识的欲望(Begierde)是通过扬弃“有生命的定在”这一元素而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自我的直接同一性的话,那么理性的快乐(Lust)则是通过扬弃“范畴”这一元素而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自我与对象的统一。这就是本段第3句话所要阐述的。
【3. 然而在这里,毋宁范畴——一种本质上是一被表象了的存在——才是这赋予双方以分离的现实性的元素;范畴因而就是对于独立性的意识——无论它现在是朴素自然的意识也好,还是发展为诸多规律的体系的意识也罢——,这意识保留诸个体各自为一自为的存在。】
“然而在这里”,指的是在行动的理性的最初阶段、即快乐的阶段,这是针对着上面所说的“有生命的定在”的情况的,因为“有生命的定在”的情况是在那里的,即在第四章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的情况。“然而在这里,毋宁范畴……才是元素”,这元素“赋予双方以分离的现实性”。“双方”指的是“自我”与“对象”。说范畴赋予双方,即赋予自我与对象以分离的现实性,这是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表达,因为从理性章的导言处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范畴”乃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性的标志!不仅如此,这个费解之处同样也存在于本段的第2句话中,因为“生命”恰恰是无限性的统一(具体参见自我意识章导言),可“有生命的定在”却是使得欲望与欲望的对象彼此漠不相关、独立地持存的元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前后“不一致”,是因为“生命”也好、“范畴”也罢,它们作为无限性的统一,同时也是自身分裂;统一只有将自身分解为不同的环节的,并扬弃着分裂了的环节回到自身,才是一种无限的统一。例如,“生命”将自身分裂为“自我意识”与作为有生命之物的“生命”、以及扬弃两者之差别的“类”;而“范畴”将自身分裂为“纯粹范畴”(einfache Kategorie)、范畴的“众多性”(Vielheit),以及扬弃范畴之众多性的“个别性”(Einzelnheit)。在理性章,“纯粹范畴”、“众多性”、“个别性”三者,分别对应于“观察的理性”、“行动的理性”、“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三个阶段,因此,在行动的理性阶段,范畴是处于众多性,即处于作为自我的范畴与作为对象的范畴之对立中的。作为对象的范畴,本质上是一被表象了的存在。存在的这种表象性来源于观察理性在最后阶段的经验——精神是一块骨头,它是理性进入到行动的自我意识阶段时,那消失了的直接确信(Gewißheit);而行动的自我意识正就是扬弃存在的表象性的真理(Wahrheit)。因此,“毋宁范畴……才是这赋予双方以分离的现实性的元素”,而范畴就是对于独立性——自我与对象各自独立或对象的同自我漠不相关的独立——的意识。在这句话中的范畴、这个作为导致了自我与对象之分离的元素的范畴,既非作为绝对真理的无限性,也不是作为直接真理的那个最初统一,而是因那个最初统一(纯粹范畴)的分离而来的众多性;它属于范畴的无限性的第二个环节。具体言之,这句话中所谓的“范畴”就是范畴的众多性中的对象性方面。因而,它就和前面讲的那个“有生命的定在”一样,是导致自我意识意识到对象的独立性的元素;或者说,是导致自我意识拥有对于对象之独立性的意识的元素,而无论是“朴素自然的意识也好,还是发展为诸多规律的体系的意识也罢”,总是对于这种对象性的意识。对对象的独立性的意识,反向来看,也就是对于那与对象的独立性同等醒目的自我独立性的意识。所以,“这意识保留诸个体各自为一自为的存在”。
【4. 对于这知道他者之为它的固有的自我性的自我意识而言,这种分离并非天经地义。】
然而,与对象之作为“本质上是一被表象了的存在”这一范畴不同,行动的自我意识作为“个别性”是另一个范畴,是扬弃着自我与对象的分离、扬弃着自我与对象彼此之间漠不相关的独立性的范畴。所以,“对于这知道他者之为它的固有的自我性的自我意识”、即理性的自我意识而言,自我与对象的这种分离——这种分离是由作为表象存在的范畴所造成的——“并非天经地义”。
【5. 自我意识于是就获得了快乐的享受,获得了对于它之在一个独立显现的意识中实现的意识,或者说,获得了对于两个独立的自我意识的统一的直观。】
因此,若放眼于整个理性,自我意识可说是有其“幸福”(das Glück),——幸福就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亦即精神,而理性是拥有关于这个统一的确定性或关于这个精神的概念的;而若落脚于行动理性的这个最初阶段,自我意识则可说是有其“快乐”(das Lust),——快乐乃是自我与对象统一于自我意识的个别性当中,也就是自我意识对于它之在一个独立显现的意识——这意识乃是拥有“自我性”(Selbstheit)[1]的对象——中实现的意识,亦即对于两个独立的自我意识——其中一个是行动的理性,一个是其世界——的统一的直观。
【6. 自我意识实现了它的目的,却因此而经验到了它的目的的真理性。】
行动的自我意识的目的,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即精神的概念的实现;而精神是普遍的。然而由于行动的自我意识在其最初阶段是以快乐这一个别的形态出现的,所以它的目的的实现、即普遍性,就是同它关于自己的确信相矛盾的,因为这确信或目的乃是一个别性。由于快乐无法理解它自己所实现出来的这种普遍性,或者说,由于无法理解它所遭遇到的普遍现实其实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的实现,所以包含在快乐的自身目的之实现中的普遍性,就是成了外在于快乐并摧毁着快乐之确信的命运或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可以说是快乐的确定性的真理性,即它的目的的真理性——真理性(Wahrheit)也可以理解为真相——,而快乐所抱有的那个最初目的则仅仅只是一个假相(Schein)[2]。因此,快乐自我意识之目的的实现,同时就是这个目的的覆灭。
【7. 它将自己理解为这个个别的、自为存在着的本质,可这个目的的实现,自身却正是这同一个目的的扬弃,因为自我意识并不是作为这个个别的自我意识,而毋宁是作为它自身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统一,因而是作为扬弃了的个别物或作为普遍物而生成为对象的。】
这是因为,快乐是将自己理解为“这个个别的、自为存在着的本质”的,而快乐的目的之实现,却是一个普遍性,因而是这目的的扬弃。“自我意识并不是作为这个个别的自我意识,而毋宁是作为它自身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统一,因而是作为扬弃了的个别物或作为普遍物而生成为对象的”。这是“我们”的观点,这是快乐这一形态的经验,因而仅只作为客观的结果才在快乐这一形态的历程尽头显露出来;而在快乐的动机中,却从未有对于这一真相的意识。
[1]Selbstheit如果译作“自性”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作两种解释——“自我性”或“自己性”;前者的对立面是“物性”(Dingheit),后者的对立面是“他性”(Anderheit)。黑格尔这里的Selbstheit显然是前一种意思;而“自性”这个译法却很容易被作后一种理解,因为“自性”这一佛教术语最初的含义,正就是万事万物的“自己性”或“独立性”。例如“法无自性”,说的就是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自存性,而这种意思若回译成德语的话,大概就相当于 “Selbstständigkeit”(独立性)。但在黑格尔这里,Selbstständigkeit与Selbstheit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说一个与自我意识漠不相关的对象有其“自性”(Selbstständigkeit),却不能说一个与自我意识漠不相关的对象有其“自我性”(Selbstheit),因为Selbstheit意味着对象统一于自我意识,而Selbstständigkeit是不统一于自我意识的,甚至可以说,对象若有Selbstständigkeit(自性),它也就不会被自我意识所同化了。
[2]Wahrheit(真理性),亦可译作“真相”,例如在这句话:“der Schein eines solchen Tuns hinwegfalle, den sich die Natur angemaßt, und die Wahrheit hergestellt werde.”(个体的死亡出自于自然方面的一个有意识行为的假相被驱散了,而真相则浮出水面。)中,die Wahrheit是与der Schein相对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