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进化史(一)2011-03-09 21:59:15
嘭的一声,跳闸,停电。一时灯灭,唱的欢实的碟机立马收声了,音乐骤停。
所有烧电的机器全部瘫了,长期存在已成了背景声音的各种电器的运转声齐齐消失,连不烧电的人也仿佛瞬间短路,张着嘴吧哑然愕然。
不太是静悄悄,却也顿觉清静。停下手里的活,开始走神。
走神,是思绪莫名亦奇妙的飞去了很远的过去。你知道,过去一定是很远的了。套句话言之,远在远方的过去比远方更远。。。
八0年代初的小村庄,如用镜头描述,还是黑白影像的年代。
每天一天黑,各家各户屋里的灯前前后后的亮起,每个窗格子沁出一团迷迷糊糊的灯光,老照片一样的模糊,便显得屋外的月光和星光格外的清明。那时的星光月光,不是现在这样。那是种透明,清澈得你常想伸出手捧一把扑在脸上,倾洒一身。夏夜在屋外,人们吃饭聊天,最朴素的休闲娱乐,不用任何其他照明,只需头顶明月星光,烧一锅清醇的井水,和着星月清光泡一盆茶。是的,一脸盆,茶!父老乡亲大伙扎一个堆,你一言我一语的,是不是唯有脸盆最相得益彰了。这种情致景致最终随着电力的渗透和使用程度的泛化,渐渐永不复回现。
屋里迷糊的的灯光不是电灯,而是煤油灯。那时候停电才是常态,来电是惊喜,是阿米陀佛的惊喜。煤油灯是贱常而珍贵的小物器。沙漏形绿白透明的玻璃质,(性感的说法是梦露形,:))手感敦厚,皮实,极不似现在的东西省工减料,轻薄如纸,不敢有劲儿拿捏,用常说的一句老家话叫------豆腐跟屁做的。纯棉织的带形灯芯扁扁长长,一开始像肠蜿蜒在玻璃肚,泡在煤油里,靠一根带有小齿轮的简易铁丝装置调节。它一夜一夜像蛇吐信子似的吐着冒乌烟的火苗,化作满屋子浑浑暖暖的光。日子一久了,亦不吝给白怏怏的石灰墙熏上一层饶有人气儿烟火色。做母亲的最爱唠叨,撅着嘴,“秋的哪哪都是黑吗其球的。”我们把熏叫秋,不是此秋字,取其音,具体何字不详,求高人指点!黑吗其球意即黑了吧唧黑不溜秋。有时故意把手指甲盖伸到油灯火苗上,把它熏的乌黑似锅底,却烫得哇哇叫。常常喜欢眯着眼挤着眼看火苗周围的光晕,七彩,眼缝大小变换,光晕大小长短随之变幻。
也有简易版的油灯,把吃饭的瓷碗倒扣桌上,用碗底盛满炒菜的棉油,纳鞋底的白索子捻成灯芯,泡在油里,拨出线头点亮就行了。食用油点灯,所以有童谣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过去我们那家家种棉花,穿的棉衣布裤,耐磨耐蹭,睡的手弹棉花被子,蓬厚软和。吃的也是棉油,以棉花籽炸得,吃了多年棉油,偶尔吃油菜籽油,吃不惯,都不喜欢。种棉花是个累人活啊,夏季作物(又提夏季)。暑假大热天早起随父从军征,除了打药,(背不动药桶。)捉虫,掐顶,剪枝还在行。总觉得一行行一垅垅高过人头的棉花树,仿佛永远望不到边,钻不到头,茂密得只让幼小心灵巴巴的生出绝望。但如果有两个哥一起上时,又是件美好的事。父亲是个寡言无多情趣的老实人,有两个开朗搞笑的哥哥在,我们一路说说笑笑,并之手舞足蹈,不影响干活效率,也不觉时间的慢了。他们幽默勤快而不惜力,我也干得甘愿而欢快。
更简易的灯,是用一个简致的青花白瓷调羹,里头搁一口棉油,点着白线头。只不过它的火苗也是黄黄小小的骨朵,照亮巴掌大的空间。能见度,概约方圆两米。
大米油盐酱醋及诸农具都要早起去集市采买。赶集,过早(吃早点),打煤油,打酱油。煤油是散装的,“打”来的东西,一般都是散装,比如打一斤酒。不过记事起酱油就是瓶装,大概是人们习惯了使用及物动词“打”。经常是厨房火热紧张中,菜炒了一半,被老娘火急召唤催着拎着空瓶去隔壁的隔壁小卖部打酱油救急。现在父母们催儿女婚事时还会说起,谁谁谁的娃都会打酱油了,急不急人?晚饭没胃口了,酱油拌个饭,吃的香哩,那时的酱油不似现在是假,酱香浓郁。
晚上放学在家做作业,伏在桌上点着油灯,经常发生的2种事:头发眉毛被火烧,作业本子被油泡。夜色淋漓,高灯下亮嘛。写着写着入了神,离灯又近,滋的一声,猛的抬头,一缕青烟,焦臭袭鼻。知道坏了,一撮毛毛又成了晚作业的祭祀。再有个兄弟伙伴什么的一块写写玩玩闹闹,直接咣叽,打翻油灯,油痛快儿的泼在竹黄封皮绿格子的作业本上,纸张浸成半透明的,洋气的嘞。不过第二天被老师检查作业挨批,脑袋吃一菱角(爆栗)长个小龙人的角牙,更是无限洋气的嘞。
时间往后流走,居民用电还是很紧张,没电时候多。不知道从何时起,白蜡烛开始流行了,供上各人家敦稳的柳木簆木饭案桌。那时手工实木的饭案,拿到现在都是奢侈品味的木工了。失宠了灯瓶空空当当,干涸了灯芯扁扁长长,从此蔫蔫然闲掷闲抛在杂什堆里,不再发出镭射一样的七彩光圈。(一)
所有烧电的机器全部瘫了,长期存在已成了背景声音的各种电器的运转声齐齐消失,连不烧电的人也仿佛瞬间短路,张着嘴吧哑然愕然。
不太是静悄悄,却也顿觉清静。停下手里的活,开始走神。
走神,是思绪莫名亦奇妙的飞去了很远的过去。你知道,过去一定是很远的了。套句话言之,远在远方的过去比远方更远。。。
八0年代初的小村庄,如用镜头描述,还是黑白影像的年代。
每天一天黑,各家各户屋里的灯前前后后的亮起,每个窗格子沁出一团迷迷糊糊的灯光,老照片一样的模糊,便显得屋外的月光和星光格外的清明。那时的星光月光,不是现在这样。那是种透明,清澈得你常想伸出手捧一把扑在脸上,倾洒一身。夏夜在屋外,人们吃饭聊天,最朴素的休闲娱乐,不用任何其他照明,只需头顶明月星光,烧一锅清醇的井水,和着星月清光泡一盆茶。是的,一脸盆,茶!父老乡亲大伙扎一个堆,你一言我一语的,是不是唯有脸盆最相得益彰了。这种情致景致最终随着电力的渗透和使用程度的泛化,渐渐永不复回现。
屋里迷糊的的灯光不是电灯,而是煤油灯。那时候停电才是常态,来电是惊喜,是阿米陀佛的惊喜。煤油灯是贱常而珍贵的小物器。沙漏形绿白透明的玻璃质,(性感的说法是梦露形,:))手感敦厚,皮实,极不似现在的东西省工减料,轻薄如纸,不敢有劲儿拿捏,用常说的一句老家话叫------豆腐跟屁做的。纯棉织的带形灯芯扁扁长长,一开始像肠蜿蜒在玻璃肚,泡在煤油里,靠一根带有小齿轮的简易铁丝装置调节。它一夜一夜像蛇吐信子似的吐着冒乌烟的火苗,化作满屋子浑浑暖暖的光。日子一久了,亦不吝给白怏怏的石灰墙熏上一层饶有人气儿烟火色。做母亲的最爱唠叨,撅着嘴,“秋的哪哪都是黑吗其球的。”我们把熏叫秋,不是此秋字,取其音,具体何字不详,求高人指点!黑吗其球意即黑了吧唧黑不溜秋。有时故意把手指甲盖伸到油灯火苗上,把它熏的乌黑似锅底,却烫得哇哇叫。常常喜欢眯着眼挤着眼看火苗周围的光晕,七彩,眼缝大小变换,光晕大小长短随之变幻。
也有简易版的油灯,把吃饭的瓷碗倒扣桌上,用碗底盛满炒菜的棉油,纳鞋底的白索子捻成灯芯,泡在油里,拨出线头点亮就行了。食用油点灯,所以有童谣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过去我们那家家种棉花,穿的棉衣布裤,耐磨耐蹭,睡的手弹棉花被子,蓬厚软和。吃的也是棉油,以棉花籽炸得,吃了多年棉油,偶尔吃油菜籽油,吃不惯,都不喜欢。种棉花是个累人活啊,夏季作物(又提夏季)。暑假大热天早起随父从军征,除了打药,(背不动药桶。)捉虫,掐顶,剪枝还在行。总觉得一行行一垅垅高过人头的棉花树,仿佛永远望不到边,钻不到头,茂密得只让幼小心灵巴巴的生出绝望。但如果有两个哥一起上时,又是件美好的事。父亲是个寡言无多情趣的老实人,有两个开朗搞笑的哥哥在,我们一路说说笑笑,并之手舞足蹈,不影响干活效率,也不觉时间的慢了。他们幽默勤快而不惜力,我也干得甘愿而欢快。
更简易的灯,是用一个简致的青花白瓷调羹,里头搁一口棉油,点着白线头。只不过它的火苗也是黄黄小小的骨朵,照亮巴掌大的空间。能见度,概约方圆两米。
大米油盐酱醋及诸农具都要早起去集市采买。赶集,过早(吃早点),打煤油,打酱油。煤油是散装的,“打”来的东西,一般都是散装,比如打一斤酒。不过记事起酱油就是瓶装,大概是人们习惯了使用及物动词“打”。经常是厨房火热紧张中,菜炒了一半,被老娘火急召唤催着拎着空瓶去隔壁的隔壁小卖部打酱油救急。现在父母们催儿女婚事时还会说起,谁谁谁的娃都会打酱油了,急不急人?晚饭没胃口了,酱油拌个饭,吃的香哩,那时的酱油不似现在是假,酱香浓郁。
晚上放学在家做作业,伏在桌上点着油灯,经常发生的2种事:头发眉毛被火烧,作业本子被油泡。夜色淋漓,高灯下亮嘛。写着写着入了神,离灯又近,滋的一声,猛的抬头,一缕青烟,焦臭袭鼻。知道坏了,一撮毛毛又成了晚作业的祭祀。再有个兄弟伙伴什么的一块写写玩玩闹闹,直接咣叽,打翻油灯,油痛快儿的泼在竹黄封皮绿格子的作业本上,纸张浸成半透明的,洋气的嘞。不过第二天被老师检查作业挨批,脑袋吃一菱角(爆栗)长个小龙人的角牙,更是无限洋气的嘞。
时间往后流走,居民用电还是很紧张,没电时候多。不知道从何时起,白蜡烛开始流行了,供上各人家敦稳的柳木簆木饭案桌。那时手工实木的饭案,拿到现在都是奢侈品味的木工了。失宠了灯瓶空空当当,干涸了灯芯扁扁长长,从此蔫蔫然闲掷闲抛在杂什堆里,不再发出镭射一样的七彩光圈。(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