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筏重洋-3 愚公移山
“有刺客!廷卫!王孙贾!”
君王后见那怪物,顾不得礼节高呼起来。门外几名侍卫应声而至。
那物见情势不妙,一个筋斗自梁上折下来,怪叫一声,反朝君王后奔去。老丞相见此情形,拔剑而起一跃而上,跳到那物与君王后之间,二话不说举剑便砍。
却见那物机灵得很,向旁一跃闪开来剑,竟乱叫着直奔后宫而去。
众人只听得后宫传来一阵阵惊叫,过不得许久追过去的侍卫返回禀报,原来那物已经翻墙出宫了。
虚惊一场过后,被外国来使看了笑话的君王后早已怒形于色。一面命侍卫出宫去追,一面命人调查“刺客”的来历。
此时堂下邹衍禀道:“依臣看来,此物一不带兵刃,二不曾攻击任何人,并非刺客。此物长得像猿猴,按照古书记载,应该是一种叫做‘朱厌’的凶兽。见则天下大兵。恐怕是天降凶兆以警世人。”
君王后闻听此言顿时大骇:十几年前那场大乱可是她心中抹不去的阴影——虽然最终她因此而当上了一国之母。
“不然,根据书中记载,朱厌乃白首赤足,此物则通身金黄,并非朱厌”,一向善于考究的邹奭显然不同意邹衍耸人听闻的说法。
邹衍方欲争辩,一旁的荀卿颐首言道:“臣见过此物。此物乃是一只伶俐的猿猴,臣每与弟子讲经,便常见他栖于臣室中梁上,故舍下弟子皆称其为‘梁’。臣讲经每至精彩之处,梁便如今日这般现身鼓噪。臣料想方才也是如此,不过是因听得入神,把持不住而已,其实无恶意。”
“岂有此理!堂堂稷下先生,三为祭酒的上大夫,竟携家畜扰乱王庭!真是成何体统!”君王后闻听荀卿所言转忧为怒。
“梁并非臣之家畜,臣也不知它会来此,想是昨日听闻陛下召见使臣及稷下众生,故先来此等候。。。况且。。。依逃走的方式看,它实乃是从后宫进入此庭的。”
君王后虽是气愤,却一时无言以对。
眼见好戏结束的秦使见机咳了两声,将手中连环呈给侍者,问道:“这玉连环。。。不知陛下可有解了么?”
看着桌上的连环,余怒未消的君王后一把扯过一位刚才追击猿猴时留下守护的侍卫手中铜锤。朝着那可怜的玉环便是一锤。
“谨以解矣!”
王稽接过一看,其中一环已被锤作数段,仅剩下完好的四环,惨笑道:“君王后这一锤,‘奥蕴’不存,这剩下的玉环如今可以叫‘奥涤’了。。。”
“退朝!另外,荀卿,你那有教无类的学宫先停下吧,免得又教出些不懂规矩的禽兽来!”——这讨厌的老东西朕没法治你罪,赶跑你总行吧?君王后在最后一刻决定向这位在稷下讲学数十年,名满天下的一代巨儒下了逐客令。
回家的途中,荀卿有些不开心,虽然早已料到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而且。。。还是因为一只猴子。。。
不知不觉荀卿来到了街市中心,此时正是上午十分,街上正热闹,到处都是斗鸡走犬鼓瑟吹笙者,殊不知刚才在王庭发生的事情很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到每个人的命运。
“要是秦国攻下邯郸,齐国也该不远了吧。”荀子抬头四望,打量着周遭忙碌的人群。目光转向街心时,思绪却被眼前的景象给打断了。
只见街市中心有一团状青石,高丈许,上有一老一少二人,居高临下。老者端坐中央,弹着一把形状怪异的古琴,曲调悠扬。年青人则有二十余岁,披发右袒,左肩右腰之间挎一五弦筑,右肩纹着醒目的朱雀,边舞边唱,曲调激昂,看上去像个楚人或者越人。
歌曰: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一曲歌罢。老者向众人道:“列位,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最近的故事——你们可知道秦赵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谁都知道,赵王因为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在长平陷入秦国的包围圈,葬送了四十万精兵,这乃是去年才发生的事情,当时战事跌宕起伏,全天下人恐怕无人不晓。
今日王庭之事,说来也因长平之战引起。荀子问老者之言,便也和众人一样,被吊足了胃口,凑近过来,欲听个究竟。
“那么,列位可知赵国四十万大军为何冲不破秦军的包围?”
有好事者答曰:“那乃是秦国的白起命两万五千骑兵挡住了赵军的退路!”
“嗯,不错,然而秦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刚好有天神相助的关系,今天的故事讲的就是和长平之战息息相关的愚公移山。。。。”
荀子听了大半个中午,却发现这老者虽博古通今,原来和那些小说家一样,讲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欲待走开,又不甘心,便等那老者讲完后,向那老者问道:“方才听这位老先生所讲所说,深感老先生实乃博学之士,却为何在此讲些怪力乱神哄骗众人?”
“怪力乱神是有,哄骗众人却无。你不信,不过是觉得荒谬罢了。听起来荒谬的事,未必不是真的。”
“何以见得?”
“沐猴衣冠入王庭,听起来是不是也很荒谬?”
荀子闻言大惊:“王庭之事你是如何得知!”
那老者微微笑道:“先生上来便知。”
荀子闻言,方才发现,这青石四周甚是圆滑,并无一处可以攀爬,却不知这二位是如何登上这高台的?
“哈哈哈。。。怪力乱神,不足为道。”——荀子问时,只得了这样一句回复。复问,老者便以琴声相答。
1 | 2 | 本篇 | 4 | 5
君王后见那怪物,顾不得礼节高呼起来。门外几名侍卫应声而至。
那物见情势不妙,一个筋斗自梁上折下来,怪叫一声,反朝君王后奔去。老丞相见此情形,拔剑而起一跃而上,跳到那物与君王后之间,二话不说举剑便砍。
却见那物机灵得很,向旁一跃闪开来剑,竟乱叫着直奔后宫而去。
众人只听得后宫传来一阵阵惊叫,过不得许久追过去的侍卫返回禀报,原来那物已经翻墙出宫了。
虚惊一场过后,被外国来使看了笑话的君王后早已怒形于色。一面命侍卫出宫去追,一面命人调查“刺客”的来历。
此时堂下邹衍禀道:“依臣看来,此物一不带兵刃,二不曾攻击任何人,并非刺客。此物长得像猿猴,按照古书记载,应该是一种叫做‘朱厌’的凶兽。见则天下大兵。恐怕是天降凶兆以警世人。”
君王后闻听此言顿时大骇:十几年前那场大乱可是她心中抹不去的阴影——虽然最终她因此而当上了一国之母。
“不然,根据书中记载,朱厌乃白首赤足,此物则通身金黄,并非朱厌”,一向善于考究的邹奭显然不同意邹衍耸人听闻的说法。
邹衍方欲争辩,一旁的荀卿颐首言道:“臣见过此物。此物乃是一只伶俐的猿猴,臣每与弟子讲经,便常见他栖于臣室中梁上,故舍下弟子皆称其为‘梁’。臣讲经每至精彩之处,梁便如今日这般现身鼓噪。臣料想方才也是如此,不过是因听得入神,把持不住而已,其实无恶意。”
“岂有此理!堂堂稷下先生,三为祭酒的上大夫,竟携家畜扰乱王庭!真是成何体统!”君王后闻听荀卿所言转忧为怒。
“梁并非臣之家畜,臣也不知它会来此,想是昨日听闻陛下召见使臣及稷下众生,故先来此等候。。。况且。。。依逃走的方式看,它实乃是从后宫进入此庭的。”
君王后虽是气愤,却一时无言以对。
眼见好戏结束的秦使见机咳了两声,将手中连环呈给侍者,问道:“这玉连环。。。不知陛下可有解了么?”
看着桌上的连环,余怒未消的君王后一把扯过一位刚才追击猿猴时留下守护的侍卫手中铜锤。朝着那可怜的玉环便是一锤。
“谨以解矣!”
王稽接过一看,其中一环已被锤作数段,仅剩下完好的四环,惨笑道:“君王后这一锤,‘奥蕴’不存,这剩下的玉环如今可以叫‘奥涤’了。。。”
“退朝!另外,荀卿,你那有教无类的学宫先停下吧,免得又教出些不懂规矩的禽兽来!”——这讨厌的老东西朕没法治你罪,赶跑你总行吧?君王后在最后一刻决定向这位在稷下讲学数十年,名满天下的一代巨儒下了逐客令。
回家的途中,荀卿有些不开心,虽然早已料到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而且。。。还是因为一只猴子。。。
不知不觉荀卿来到了街市中心,此时正是上午十分,街上正热闹,到处都是斗鸡走犬鼓瑟吹笙者,殊不知刚才在王庭发生的事情很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到每个人的命运。
“要是秦国攻下邯郸,齐国也该不远了吧。”荀子抬头四望,打量着周遭忙碌的人群。目光转向街心时,思绪却被眼前的景象给打断了。
只见街市中心有一团状青石,高丈许,上有一老一少二人,居高临下。老者端坐中央,弹着一把形状怪异的古琴,曲调悠扬。年青人则有二十余岁,披发右袒,左肩右腰之间挎一五弦筑,右肩纹着醒目的朱雀,边舞边唱,曲调激昂,看上去像个楚人或者越人。
歌曰: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一曲歌罢。老者向众人道:“列位,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最近的故事——你们可知道秦赵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谁都知道,赵王因为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在长平陷入秦国的包围圈,葬送了四十万精兵,这乃是去年才发生的事情,当时战事跌宕起伏,全天下人恐怕无人不晓。
今日王庭之事,说来也因长平之战引起。荀子问老者之言,便也和众人一样,被吊足了胃口,凑近过来,欲听个究竟。
“那么,列位可知赵国四十万大军为何冲不破秦军的包围?”
有好事者答曰:“那乃是秦国的白起命两万五千骑兵挡住了赵军的退路!”
“嗯,不错,然而秦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刚好有天神相助的关系,今天的故事讲的就是和长平之战息息相关的愚公移山。。。。”
荀子听了大半个中午,却发现这老者虽博古通今,原来和那些小说家一样,讲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欲待走开,又不甘心,便等那老者讲完后,向那老者问道:“方才听这位老先生所讲所说,深感老先生实乃博学之士,却为何在此讲些怪力乱神哄骗众人?”
“怪力乱神是有,哄骗众人却无。你不信,不过是觉得荒谬罢了。听起来荒谬的事,未必不是真的。”
“何以见得?”
“沐猴衣冠入王庭,听起来是不是也很荒谬?”
荀子闻言大惊:“王庭之事你是如何得知!”
那老者微微笑道:“先生上来便知。”
荀子闻言,方才发现,这青石四周甚是圆滑,并无一处可以攀爬,却不知这二位是如何登上这高台的?
“哈哈哈。。。怪力乱神,不足为道。”——荀子问时,只得了这样一句回复。复问,老者便以琴声相答。
1 | 2 | 本篇 | 4 | 5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