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张艺谋的回归
不得不说,我是带着疑惑走进电影院的。因为之前有说是南京南京的升级版。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戏,已经看太多了,于是在想老谋子会把它拍成什么样呢?但好奇心又驱使我看一看,纵然这样的戏码已经很多,但是在他的讲述下, 又有什么不同呢?看过之后,我有一种深深的体会:张艺谋又回来了!
这些年来,他拍的几部电影都褒贬不一,当然贬好像更多一点,特别是三枪的上映,惹来骂声不断。即使清纯的《山楂树之恋》也没能洗清这样的骂声。但是,这次可以了,这次真的可以了,有人说是他回光返照之作,但我宁肯相信,这是他的回归!
1.用情感让爱回归
这是一部战争戏?我觉得这更是一部情感戏。戏里的人,用感情找到了爱,戏外的我们用情感看到了爱。这里有同学之间的爱,有同胞之间的爱,有国家的爱,有男女的爱,有父亲的爱,有士兵的爱。亲人之间有爱,非亲之间也有爱,还有对美的爱。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放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爱就变得更加凸显。爱给了这些人勇敢,给了他们勇气,也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戏里的豆蔻瞒着众人,悄悄回翠禧楼,给重伤的浦生找琴弦,为的是给将死的人弹奏一曲《秦淮景》,可最终没能逃过被日本人蹂躏致死的命运。这是爱的驱使,也是爱的绝唱。
戏里的书娟,为了等同学一起走而放弃了可以和父亲一起逃走的机会。而又为了保护那些翠禧楼的女子,在日本兵来的时候,没有躲入地窖,险被日本兵强奸。这些都是爱的迸发。
戏里的李教官,明明可以换了百姓的衣服逃走,但是,却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分钟,在教堂对面的纸店,保护着里面的女子和学生们。这是对同胞的大爱。
还有香兰,那个对美如此热爱的女人,甚至为了回翠禧楼取耳环而牺牲了性命。
镜头没有把感情放的如此粗狂,也瞄准了男女之间的情爱——玉墨和约翰之间的那种男女之爱。玉墨是翠禧楼的头牌,可是这个女孩子却有着悲惨的往事,被继父强奸而走进了那个烟花之巷。但是她依然在那里“拿腔拿调”,依然有着自己的清高和自尊,有着对明天的向往。最初她只是想利用约翰的身份,帮她们离开南京,可是,在与约翰的几次交谈中,彼此爱上了对方。当她决定替女孩子们去死之时,她与约翰的爱得到了升华。明天之后可能就是永诀,于是,他们拥有了彼此,哪怕爱的如此短暂,也要抓住最后的爱。也是这个爱,支持着她,走向了那个送死的卡车。
2.用理智让人性回归
这是一部硝烟弥漫的电影,但是,却没有夸大的勇敢。
尤其是约翰从一个怕死的殡葬师,蜕变为一个“神父”的过程。约翰最初只是来教堂替神父做殡葬的,他想要的是钱,是如何逃离南京。他爱喝酒,爱美女,他讨厌神父,甚至醉了的时候才念得出祷告词。他一开始是害怕的,害怕战争,害怕自己失去性命。这是真实的人性。感谢导演没有让他一上来就成为一个伟大的战士,而是让他一点点的成熟,一点点的蜕变。当他手里拿着红十字旗,制止追逐女学生的日本兵时,我们看到了,他的勇气战胜了一切的懦弱。
不得不说的,是那个陈乔治,神父的养子。一个神父在路上捡来的男孩子,在教堂6年,也被那些女学生嘲笑了6年。可最后,给日本兵唱歌的女学生只有12个时候,他毅然决然的化妆成女学生,顶上了第十三个名额。他比那些女孩子们大不了几岁,他觉得自己是男生,应该保护女生的。他默默的做着保护他们的一切,这也是他的养父临终前的嘱托。他做到了,他走得很坦然。
3.用客观让真实回归
镜头下的战场是残酷的,那时候,我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有的只能是拿命去换的微小的抵抗。
戏中,李教官率领的十多人的队伍差一步就出城了,可当他们看到被日本兵追赶的女学生时,决定放弃撤离,保护这些女生。为了能够消灭敌人的坦克车,士兵们做了人肉炸弹,一个个的冲在前面,掩护爆破手,为的就是离坦克更近些。当一声巨响,塔克爆炸的时候,就是那个以身体绑了炸药的爆破手牺牲的时候。
当自己的手下一个个战死的时候,李教官一个人坚持到了最后。他等着日本人来向他开枪,在自己坠落的时候,将身上绑着的所有手榴弹的导线一并拉响,跟日本人同归于尽。最后的坚持,也是最后的挣扎。
4.用镜头让故事回归
镜头对准的不仅仅是枪炮子弹,不仅仅是花红柳绿,还有一个个细腻的瞬间。
女学生匆匆忙忙的逃命,而在李教官的瞄准器里,看到的是遗落的来不及去捡得皮鞋。
影片最后,一个个穿着校服的女人们,用带血的琵琶,唱了那曲豆蔻没来得及弹奏的《秦淮景》。一个个昔日香艳无比的女子,在素衣的装扮下,将一曲昔日的歌,演绎的如此华美而朴素。我震撼于影片的处理,依稀看到的是昨日的光景,可是下一刻却不知是什么情景。
影片不仅让故事回归,更有对人的讨论。人不是生而平等的吗?为什么让妓女去替代女学生的死呢?是的,可是不这样,我们能怎么样呢?这是约翰和陈乔治的对白。约翰进而又做了解释,她们坚强,细腻,勇敢,你们没有办法做的事情,她们会做到的!这是约翰解释给书娟听的,在书娟一遍遍说对不起的时候。是啊,注定有人送命,而女人救下了女孩,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是明天。“替姐姐们好好活下去!”是这些女人们的大义凌然!也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
很感动于这样一部电影,很感谢老谋子的用心,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让人思考很多的电影!
这些年来,他拍的几部电影都褒贬不一,当然贬好像更多一点,特别是三枪的上映,惹来骂声不断。即使清纯的《山楂树之恋》也没能洗清这样的骂声。但是,这次可以了,这次真的可以了,有人说是他回光返照之作,但我宁肯相信,这是他的回归!
1.用情感让爱回归
这是一部战争戏?我觉得这更是一部情感戏。戏里的人,用感情找到了爱,戏外的我们用情感看到了爱。这里有同学之间的爱,有同胞之间的爱,有国家的爱,有男女的爱,有父亲的爱,有士兵的爱。亲人之间有爱,非亲之间也有爱,还有对美的爱。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放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爱就变得更加凸显。爱给了这些人勇敢,给了他们勇气,也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戏里的豆蔻瞒着众人,悄悄回翠禧楼,给重伤的浦生找琴弦,为的是给将死的人弹奏一曲《秦淮景》,可最终没能逃过被日本人蹂躏致死的命运。这是爱的驱使,也是爱的绝唱。
戏里的书娟,为了等同学一起走而放弃了可以和父亲一起逃走的机会。而又为了保护那些翠禧楼的女子,在日本兵来的时候,没有躲入地窖,险被日本兵强奸。这些都是爱的迸发。
戏里的李教官,明明可以换了百姓的衣服逃走,但是,却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分钟,在教堂对面的纸店,保护着里面的女子和学生们。这是对同胞的大爱。
还有香兰,那个对美如此热爱的女人,甚至为了回翠禧楼取耳环而牺牲了性命。
镜头没有把感情放的如此粗狂,也瞄准了男女之间的情爱——玉墨和约翰之间的那种男女之爱。玉墨是翠禧楼的头牌,可是这个女孩子却有着悲惨的往事,被继父强奸而走进了那个烟花之巷。但是她依然在那里“拿腔拿调”,依然有着自己的清高和自尊,有着对明天的向往。最初她只是想利用约翰的身份,帮她们离开南京,可是,在与约翰的几次交谈中,彼此爱上了对方。当她决定替女孩子们去死之时,她与约翰的爱得到了升华。明天之后可能就是永诀,于是,他们拥有了彼此,哪怕爱的如此短暂,也要抓住最后的爱。也是这个爱,支持着她,走向了那个送死的卡车。
2.用理智让人性回归
这是一部硝烟弥漫的电影,但是,却没有夸大的勇敢。
尤其是约翰从一个怕死的殡葬师,蜕变为一个“神父”的过程。约翰最初只是来教堂替神父做殡葬的,他想要的是钱,是如何逃离南京。他爱喝酒,爱美女,他讨厌神父,甚至醉了的时候才念得出祷告词。他一开始是害怕的,害怕战争,害怕自己失去性命。这是真实的人性。感谢导演没有让他一上来就成为一个伟大的战士,而是让他一点点的成熟,一点点的蜕变。当他手里拿着红十字旗,制止追逐女学生的日本兵时,我们看到了,他的勇气战胜了一切的懦弱。
不得不说的,是那个陈乔治,神父的养子。一个神父在路上捡来的男孩子,在教堂6年,也被那些女学生嘲笑了6年。可最后,给日本兵唱歌的女学生只有12个时候,他毅然决然的化妆成女学生,顶上了第十三个名额。他比那些女孩子们大不了几岁,他觉得自己是男生,应该保护女生的。他默默的做着保护他们的一切,这也是他的养父临终前的嘱托。他做到了,他走得很坦然。
3.用客观让真实回归
镜头下的战场是残酷的,那时候,我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有的只能是拿命去换的微小的抵抗。
戏中,李教官率领的十多人的队伍差一步就出城了,可当他们看到被日本兵追赶的女学生时,决定放弃撤离,保护这些女生。为了能够消灭敌人的坦克车,士兵们做了人肉炸弹,一个个的冲在前面,掩护爆破手,为的就是离坦克更近些。当一声巨响,塔克爆炸的时候,就是那个以身体绑了炸药的爆破手牺牲的时候。
当自己的手下一个个战死的时候,李教官一个人坚持到了最后。他等着日本人来向他开枪,在自己坠落的时候,将身上绑着的所有手榴弹的导线一并拉响,跟日本人同归于尽。最后的坚持,也是最后的挣扎。
4.用镜头让故事回归
镜头对准的不仅仅是枪炮子弹,不仅仅是花红柳绿,还有一个个细腻的瞬间。
女学生匆匆忙忙的逃命,而在李教官的瞄准器里,看到的是遗落的来不及去捡得皮鞋。
影片最后,一个个穿着校服的女人们,用带血的琵琶,唱了那曲豆蔻没来得及弹奏的《秦淮景》。一个个昔日香艳无比的女子,在素衣的装扮下,将一曲昔日的歌,演绎的如此华美而朴素。我震撼于影片的处理,依稀看到的是昨日的光景,可是下一刻却不知是什么情景。
影片不仅让故事回归,更有对人的讨论。人不是生而平等的吗?为什么让妓女去替代女学生的死呢?是的,可是不这样,我们能怎么样呢?这是约翰和陈乔治的对白。约翰进而又做了解释,她们坚强,细腻,勇敢,你们没有办法做的事情,她们会做到的!这是约翰解释给书娟听的,在书娟一遍遍说对不起的时候。是啊,注定有人送命,而女人救下了女孩,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是明天。“替姐姐们好好活下去!”是这些女人们的大义凌然!也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
很感动于这样一部电影,很感谢老谋子的用心,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让人思考很多的电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