蹩脚的青春
先是组内的几个人先后把这部电影看完,然后晚上凑在一起集体回忆自己的青春。那个时候,我戴上耳机把音乐声音开到最大,不发表一句言论。因为极其讨厌去凑大家都看的电影,总感觉很多东西被大家冠以名之后并非真正的让人欢喜,倒是很多简单的电影容易给人不一样的味道。
猴子说:春哥,这部电影你最好不要看了,因为他很像你曾经讲过的故事。
胖子说:你们这种文人,总是喜欢感慨。
我迅速接过他的话像顾小白一样条件反射似得回了一句:你才是文人,你们全家都是文人。
但是,最后我还是一个人安静的把这部电影看完,在大家都忙的热火朝天赶报告的时候,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回忆。
就像约翰尼 • 德普所说的一样:我是个恋旧的人,我想做一个有啤酒肚的老者,坐在湖边的阳台随意张望。
“那些年”
或许你曾经将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倾倒在课本与参考书之间,从来无暇顾及身边的人与周围的一切。
那些年,我们还很忙碌,每天 5 点钟起床,补没写完的作业,背没背完的文言文和单词。
那些年,我们还很忙乱,在语文课上睡觉,在英语课上补数理。
那些年,我们还很执着,为了一道理科题肯付出整晚的时间去研习。
那些年,我们还很无知,不懂珍惜光阴,把自己的课本摞的高高的,在掩护下睡觉,然后下课狂补笔记。
那些年,我们还很梦幻,有着对未来的梦想和现实的期许。
那些年,我们还很自信,我们生而为赢,放荡不羁。
或许你曾经对老师、父母以及这个世界充满了厌恶,游戏、逃课、打架似乎成为你生命中的全部。
那些年,我们还很束缚,在课间打牌总会被老师批。
那些年,我们还很善变,今天在父母面前立志好好学习,明天却跑去网吧通宵玩游戏 。
那些年,我们还很叛逆,刷着长长的睫毛,穿好耳洞,盘出漂亮的发髻。
那些年,我们还很自我,从不肯听从老师家长的建议。
那些年,我们计划着哪天放假,哪天可以逃晚自习。
那些年,我们不愿埋头钻研那些练习题,只是随意的在抄写别人的笔记。
无论你是怎样的那些年,青春从来没有对与错,每个人推到上帝前的筹码不一样,回收的东西自然也不相同,然而我是否该庆幸,这所有的味道却全都有尝过。
然而,那些年,你是否遇到过一个男生上课时偷偷地在背后盯着你发呆了许久,最后被老师点名批评;你是否遇到过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趁教室无人时偷偷地塞给你一个橙子,然后转身匆忙的离开。
你是否还记得在学校集会的茫茫人海中寻找熟悉的身影,在放学之后刻意地拖延直到看着他从教室里出来,在两班同学的起哄中慢慢由害羞到喜悦……
那些年,我们还很冲动,有勇气跟自己的那个他或她说爱你。
那些年,我们还很单纯,接过他或她的情书会脸红,看到桌上的可爱多或矿泉水时会感动或是激动不已。
“喜欢对的人,身上会发光噢。”
“那个……晴天,阴天和下雨天,你喜欢哪一个呢?”
“阴天……”
“我也是吔!”
还记得妙子得到这个答案之后的得意忘形吗?
“我喜欢!这次绝不是说谎!”
还记得在那个汗水飞扬的夏天樱木终于大声地说出的那句话吗?
那时,彼此探询对方的呼吸,小心翼翼辨别对方释出的心意,戒慎恐惧给予响应。每一个小动作似乎都有意义,也开始被赋予意义。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在《时光中的时光》中写道:“不论如何,情感一旦公开鲜明的表达出来,它马上就有一些虚假的东西,成了做戏与卖弄。真诚的人从不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正的情感总是蒙了一层面纱。只有虚伪的人才用情感作秀,为了给大家看他们有多敏感。 ”
柯景腾和沈佳宜打赌,他输了以后,愿赌服输理了平头,没输的沈佳宜竟也若无其事梳了马尾来上课。就是这样,两人之间不着痕迹,只有彼此心知肚明的的默契。
《听说》中有句话说:“爱情和梦想都是很奇妙的东西,不用听,不用说,不用被翻译,就可以感受到。”
那时候的简单与默契,是光的源泉吧。
谁都发过光的吧,那些只属于学生时代的故事,只为了千分之一的概率在校园里遇见某人,而走到哪里都要绕远经过;只为了千分之一的概率在回家路上遇见某人,而选择那条并不便捷的路,慢慢骑。
即使你从来都是沉默不语,心中却总会默念一个人,而后的某一天他会出现在你的日记本中或某一本书里。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再多喜欢那女孩一点,再多一点,再多一点一点。
因为你相信,人生最大的幸福便是找到一个值得自己深爱的人。
因为你相信,只要够喜欢,就没有办不到的等待。就可以一直靠信仰爱情,坚持下去。
“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子永远要比同年龄的男孩子要成熟,女孩子的成熟啊,没有一个男孩子能招架得住。”
忽然就想起《小王子》中的一句话:“可惜我当时太年轻,还不懂得怎么去爱她。”
那时候从未知道女孩子真的在想什么,只是很简单的想, 当你爱那个女孩时就想努力变成她所喜欢的样子。
那时候,你不顾一切的做永远也做不完枯燥无味的习题,背永远也看不懂的文言文和单词,只是想靠近她多一点。
那时候,你总以为自己打架、抽烟,她就会觉得很特别、很帅,总以为自己的不一样会引起她的一次回头。
那时候,你只是偶尔听到她说喜欢某一首歌便反复的哼唱,直到后来有一天她不经意的说:这首歌很土诶!
那时候,你在朋友中总是如此的高傲,唯有在她面前却总是惟命是从,卑微的没有了自己。
直到最后的结局通常是你的女主角成为了别人的女主角,而你成为了别人故事连配角都算不上的路人甲。
那时候,你想起她的时候,会有一点点心痛,但依然愿意把她留在心底。
是啊, 若是一段爱情中没有一点让你甘冒傻气的“热血”,那该变得有多么无趣。
“我就是幼稚,才会追你这么久。”
“我也很喜欢当年喜欢你的自己。”
所以,不用说谢谢,好吗?我只是喜欢那么疯狂的喜欢着你的自己。
“那我就继续幼稚下去咯”,“一定要哦。”
所以,不要祝福会找到更好的,好吗?因为最好的那个人已经是你。
猴子说:春哥,这部电影你最好不要看了,因为他很像你曾经讲过的故事。
胖子说:你们这种文人,总是喜欢感慨。
我迅速接过他的话像顾小白一样条件反射似得回了一句:你才是文人,你们全家都是文人。
但是,最后我还是一个人安静的把这部电影看完,在大家都忙的热火朝天赶报告的时候,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回忆。
就像约翰尼 • 德普所说的一样:我是个恋旧的人,我想做一个有啤酒肚的老者,坐在湖边的阳台随意张望。
“那些年”
或许你曾经将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倾倒在课本与参考书之间,从来无暇顾及身边的人与周围的一切。
那些年,我们还很忙碌,每天 5 点钟起床,补没写完的作业,背没背完的文言文和单词。
那些年,我们还很忙乱,在语文课上睡觉,在英语课上补数理。
那些年,我们还很执着,为了一道理科题肯付出整晚的时间去研习。
那些年,我们还很无知,不懂珍惜光阴,把自己的课本摞的高高的,在掩护下睡觉,然后下课狂补笔记。
那些年,我们还很梦幻,有着对未来的梦想和现实的期许。
那些年,我们还很自信,我们生而为赢,放荡不羁。
或许你曾经对老师、父母以及这个世界充满了厌恶,游戏、逃课、打架似乎成为你生命中的全部。
那些年,我们还很束缚,在课间打牌总会被老师批。
那些年,我们还很善变,今天在父母面前立志好好学习,明天却跑去网吧通宵玩游戏 。
那些年,我们还很叛逆,刷着长长的睫毛,穿好耳洞,盘出漂亮的发髻。
那些年,我们还很自我,从不肯听从老师家长的建议。
那些年,我们计划着哪天放假,哪天可以逃晚自习。
那些年,我们不愿埋头钻研那些练习题,只是随意的在抄写别人的笔记。
无论你是怎样的那些年,青春从来没有对与错,每个人推到上帝前的筹码不一样,回收的东西自然也不相同,然而我是否该庆幸,这所有的味道却全都有尝过。
然而,那些年,你是否遇到过一个男生上课时偷偷地在背后盯着你发呆了许久,最后被老师点名批评;你是否遇到过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趁教室无人时偷偷地塞给你一个橙子,然后转身匆忙的离开。
你是否还记得在学校集会的茫茫人海中寻找熟悉的身影,在放学之后刻意地拖延直到看着他从教室里出来,在两班同学的起哄中慢慢由害羞到喜悦……
那些年,我们还很冲动,有勇气跟自己的那个他或她说爱你。
那些年,我们还很单纯,接过他或她的情书会脸红,看到桌上的可爱多或矿泉水时会感动或是激动不已。
“喜欢对的人,身上会发光噢。”
“那个……晴天,阴天和下雨天,你喜欢哪一个呢?”
“阴天……”
“我也是吔!”
还记得妙子得到这个答案之后的得意忘形吗?
“我喜欢!这次绝不是说谎!”
还记得在那个汗水飞扬的夏天樱木终于大声地说出的那句话吗?
那时,彼此探询对方的呼吸,小心翼翼辨别对方释出的心意,戒慎恐惧给予响应。每一个小动作似乎都有意义,也开始被赋予意义。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在《时光中的时光》中写道:“不论如何,情感一旦公开鲜明的表达出来,它马上就有一些虚假的东西,成了做戏与卖弄。真诚的人从不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正的情感总是蒙了一层面纱。只有虚伪的人才用情感作秀,为了给大家看他们有多敏感。 ”
柯景腾和沈佳宜打赌,他输了以后,愿赌服输理了平头,没输的沈佳宜竟也若无其事梳了马尾来上课。就是这样,两人之间不着痕迹,只有彼此心知肚明的的默契。
《听说》中有句话说:“爱情和梦想都是很奇妙的东西,不用听,不用说,不用被翻译,就可以感受到。”
那时候的简单与默契,是光的源泉吧。
谁都发过光的吧,那些只属于学生时代的故事,只为了千分之一的概率在校园里遇见某人,而走到哪里都要绕远经过;只为了千分之一的概率在回家路上遇见某人,而选择那条并不便捷的路,慢慢骑。
即使你从来都是沉默不语,心中却总会默念一个人,而后的某一天他会出现在你的日记本中或某一本书里。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再多喜欢那女孩一点,再多一点,再多一点一点。
因为你相信,人生最大的幸福便是找到一个值得自己深爱的人。
因为你相信,只要够喜欢,就没有办不到的等待。就可以一直靠信仰爱情,坚持下去。
“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子永远要比同年龄的男孩子要成熟,女孩子的成熟啊,没有一个男孩子能招架得住。”
忽然就想起《小王子》中的一句话:“可惜我当时太年轻,还不懂得怎么去爱她。”
那时候从未知道女孩子真的在想什么,只是很简单的想, 当你爱那个女孩时就想努力变成她所喜欢的样子。
那时候,你不顾一切的做永远也做不完枯燥无味的习题,背永远也看不懂的文言文和单词,只是想靠近她多一点。
那时候,你总以为自己打架、抽烟,她就会觉得很特别、很帅,总以为自己的不一样会引起她的一次回头。
那时候,你只是偶尔听到她说喜欢某一首歌便反复的哼唱,直到后来有一天她不经意的说:这首歌很土诶!
那时候,你在朋友中总是如此的高傲,唯有在她面前却总是惟命是从,卑微的没有了自己。
直到最后的结局通常是你的女主角成为了别人的女主角,而你成为了别人故事连配角都算不上的路人甲。
那时候,你想起她的时候,会有一点点心痛,但依然愿意把她留在心底。
是啊, 若是一段爱情中没有一点让你甘冒傻气的“热血”,那该变得有多么无趣。
“我就是幼稚,才会追你这么久。”
“我也很喜欢当年喜欢你的自己。”
所以,不用说谢谢,好吗?我只是喜欢那么疯狂的喜欢着你的自己。
“那我就继续幼稚下去咯”,“一定要哦。”
所以,不要祝福会找到更好的,好吗?因为最好的那个人已经是你。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