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阳光--谢丽芳周玲子作品展览”展览文章
荒原与阳光
当我们把展览文件给谢丽芳看时 , 她对“女画家展览”中“女画家”这一提法有些异议。突出“女画家”的定位,是我们一接到谢丽芳、周玲子两人联展意向,就自然产生的想法。回过头来看,这种策展的思路难免有点“男权主义”的印记。
谢丽芳、周玲子同为女性,出生于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生活经历,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作品风格。谢丽芳说她是“荒原”,荒原冷寂、苍凉而又不乏渴望与暗涌的生机;周玲子是“阳光”, 阳光代表生命、希望、追求,是新生的力量 。那么展览主题就叫:荒原•阳光。
荒原—— 谢丽芳作品的一部分来自随身一本本的速写本。走一路,画一路,湘西、云南、贵州、西藏、汶川、监狱…… 一路纪实。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再去解读谢丽芳的“荒原行”和“神话时代”的系列,还有她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系列,可能就会有些认同了。不是风景、人物纪实,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境纪实。当画面在我眼前展开时,仿佛看到谢丽芳在创作时的状态:一只笔,在白纸上划开一条条墨线,交错延伸而 没有丝毫犹疑,其过程犹如宗教仪式。生命、自然、人性通过墨线,转移纸上,蔓延生长。人、动物、植物混淆杂陈;不热烈,但强烈;似混乱又清醒,在静默、凝视之际,有阵阵原始的鼓点声响,视觉从平面开始升腾,观者随着生命的臆想坠入六道转回之中。谢丽芳说她的绘画更多处于是一种无意识状态。无意识就是没有干扰,最客观的状态。谢丽芳行走于乡野山林,接近自然,接近了民间和原始的艺术;进入边远贫苦地区和灾区以及监狱的探访,则完成了她对人性的解读。就谢丽芳而言,她认为自己对现实与艺术,生命与艺术关系的认定始终是模糊的,因而从其画作到她自己的陈述,都表现出某种纠结心理。也许本就没有什么答案,哪怕得到的答案恰恰是另一问题。荒原的尽头也是森林的尽头。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再去解读谢丽芳的“荒原行”和“神话时代”的系列,可能就会有些认同了。 我想,把这一创作和思考的过程作为展览的呈现将是同样有意义的。
阳光—— 周玲子总是微笑的,阳光的不仅是她是画。看玲子从前的作品,有种女人特有的唯美情感。画面充盈丰满、心思细腻,不知名的植物叶蔓延伸舒展,诉说着女人内心含蓄的情感和欲望,其中渴望与羞涩交织。
我问玲子,这次参展的作品有什么变化。她回答:作品更加纯粹。当我看到作品时,我想,这就是玲子自己了。将人物置于京剧幕布一样单纯、空灵而富想象的背景中,一场画者的内心戏悄然展开。对都市女性生存现状的诗意描绘,渲泄出女性独特的气息。画面里人物身体的密码在释放,激情和芳香在宣纸上燃烧。流畅的线条,灵动、充满张力,晕染部分更是画作营造意韵的巧妙方式。
周玲子的作品一直是受观众喜爱的。这种喜爱缘于作品中的一种语言:属于她个人的、女性的视角和表达,女人本体的对生命的诠释。周玲子画画时的 感觉极为放松,安闲自如,给人一种宁静舒展的感觉。 这种感性与自由,让我们体悟画面里的激情与芳香,如呼吸到一股清新的风。因此,玲子的作品如阳光,唯美、向上。这种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作品会让展览更有意思。 荒原和阳光—— 荒原上有阳光,就是生命与希望。荒原是对生命的探求,阳光是对美好的向往。谢丽芳、周玲子两位女画家都用各自的特质与视角,展现了两种女性作品风貌。这两种风格都体现了当下女性画家的独立性与客观性。谢丽芳划去“女画家”的标题,也正是要将相对之的男权意识抹去,女性画家的创作应当是什么状态,应朝什么方向发展?“荒原•阳光”以并置的形式,将谢丽芳、周玲子两种风格各异的作品共同展现,其中问题交与观者去思考。
何鹏
于 2011 年 12 月 3 日
当我们把展览文件给谢丽芳看时 , 她对“女画家展览”中“女画家”这一提法有些异议。突出“女画家”的定位,是我们一接到谢丽芳、周玲子两人联展意向,就自然产生的想法。回过头来看,这种策展的思路难免有点“男权主义”的印记。
谢丽芳、周玲子同为女性,出生于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生活经历,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作品风格。谢丽芳说她是“荒原”,荒原冷寂、苍凉而又不乏渴望与暗涌的生机;周玲子是“阳光”, 阳光代表生命、希望、追求,是新生的力量 。那么展览主题就叫:荒原•阳光。
荒原—— 谢丽芳作品的一部分来自随身一本本的速写本。走一路,画一路,湘西、云南、贵州、西藏、汶川、监狱…… 一路纪实。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再去解读谢丽芳的“荒原行”和“神话时代”的系列,还有她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系列,可能就会有些认同了。不是风景、人物纪实,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境纪实。当画面在我眼前展开时,仿佛看到谢丽芳在创作时的状态:一只笔,在白纸上划开一条条墨线,交错延伸而 没有丝毫犹疑,其过程犹如宗教仪式。生命、自然、人性通过墨线,转移纸上,蔓延生长。人、动物、植物混淆杂陈;不热烈,但强烈;似混乱又清醒,在静默、凝视之际,有阵阵原始的鼓点声响,视觉从平面开始升腾,观者随着生命的臆想坠入六道转回之中。谢丽芳说她的绘画更多处于是一种无意识状态。无意识就是没有干扰,最客观的状态。谢丽芳行走于乡野山林,接近自然,接近了民间和原始的艺术;进入边远贫苦地区和灾区以及监狱的探访,则完成了她对人性的解读。就谢丽芳而言,她认为自己对现实与艺术,生命与艺术关系的认定始终是模糊的,因而从其画作到她自己的陈述,都表现出某种纠结心理。也许本就没有什么答案,哪怕得到的答案恰恰是另一问题。荒原的尽头也是森林的尽头。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再去解读谢丽芳的“荒原行”和“神话时代”的系列,可能就会有些认同了。 我想,把这一创作和思考的过程作为展览的呈现将是同样有意义的。
阳光—— 周玲子总是微笑的,阳光的不仅是她是画。看玲子从前的作品,有种女人特有的唯美情感。画面充盈丰满、心思细腻,不知名的植物叶蔓延伸舒展,诉说着女人内心含蓄的情感和欲望,其中渴望与羞涩交织。
我问玲子,这次参展的作品有什么变化。她回答:作品更加纯粹。当我看到作品时,我想,这就是玲子自己了。将人物置于京剧幕布一样单纯、空灵而富想象的背景中,一场画者的内心戏悄然展开。对都市女性生存现状的诗意描绘,渲泄出女性独特的气息。画面里人物身体的密码在释放,激情和芳香在宣纸上燃烧。流畅的线条,灵动、充满张力,晕染部分更是画作营造意韵的巧妙方式。
周玲子的作品一直是受观众喜爱的。这种喜爱缘于作品中的一种语言:属于她个人的、女性的视角和表达,女人本体的对生命的诠释。周玲子画画时的 感觉极为放松,安闲自如,给人一种宁静舒展的感觉。 这种感性与自由,让我们体悟画面里的激情与芳香,如呼吸到一股清新的风。因此,玲子的作品如阳光,唯美、向上。这种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作品会让展览更有意思。 荒原和阳光—— 荒原上有阳光,就是生命与希望。荒原是对生命的探求,阳光是对美好的向往。谢丽芳、周玲子两位女画家都用各自的特质与视角,展现了两种女性作品风貌。这两种风格都体现了当下女性画家的独立性与客观性。谢丽芳划去“女画家”的标题,也正是要将相对之的男权意识抹去,女性画家的创作应当是什么状态,应朝什么方向发展?“荒原•阳光”以并置的形式,将谢丽芳、周玲子两种风格各异的作品共同展现,其中问题交与观者去思考。
何鹏
于 2011 年 12 月 3 日
![]() |
荒原•阳光—参展艺术家 谢丽芳 |
![]() |
荒原•阳光—参展艺术家 周玲子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