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迷死人的音乐混血儿
“我最爱巴西音乐,音乐中带有极度挑逗的感官享受,介于清醒与迷离的模糊地带,让人分不清是理性还是感性。”——马友友
南美人的生命热情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过巴西人:the Brazilian only do four things in their life, drinking, dancing, having sex and being nice……(巴西人在一生中只做四件事:喝酒,跳舞,做爱和表示友好)。当然,巴西人在一生中也会做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踢足球,比如唱歌,但似乎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生命主题。巴西人热情、好客的生命本质,让他们的音乐轻而易举就捕获了许多人的心。
他们生命的热情似乎也只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合适。而世界音乐风情万种,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观点,再加上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塑,逐渐酝酿出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巴西的音乐正是在热带的气候环境,及葡萄牙、非洲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共同塑造下形成的巴西特有的文化特征。巴西音乐几乎囊括了所有南美洲音乐的特点——热情奔放、快乐悠扬、律动无穷,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巴西音乐所散发的浪漫与欢乐气氛,一向为人们所喜爱,而最为人所熟知的正是传达出乐观精神的嘉年华桑巴音乐。嘉年华桑巴音乐中那热情的舞蹈节奏似乎在宣泄积累了一年的欢乐,在乐音中跳跃的不止是音符,还有那些个性十足的主题花车、盛装的巴西女郎和夸张艳丽的衣服……
巴西音乐是个混血儿
其实巴西音乐是个混血儿。在16世纪,萄葡牙贩卖了大量的非洲黑奴到巴西,因此巴西音乐受非洲及葡萄牙的影响最大。一年一度的巴西的嘉年华会,结合了葡萄牙及非洲祭典的音乐舞蹈,热情、穿着劲爆火辣,边走边跳,动感十足的桑巴舞,是巴西音乐的最大特色。
巴西音乐的曲调和舞曲用的是黑人的节奏,通常用大调、2/4拍。这些舞曲的名称——巴吐克、科科、康加达、洪戈、伦都、马拉卡图,以及其他许多叫法,都源自非洲各种方言。
“康加达”是巴西黑人的一种宗教剧,祭献黑人的守护天神玫瑰圣母;“科科”则是一种巴吐克类型的舞蹈,曲调接近原始的非洲吟诵,一共几句短句,与其说是唱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大声喊出来的;“洪戈”也可回溯到非洲,其中的独唱只以鼓声伴奏,切分十分强烈;“伦都”是一种急速的歌舞,在吉他的伴奏下又唱又跳;“科尔他”是伦都的一种变体,是动作急疾的节奏性舞蹈。伦都和科尔他是大多数巴西黑人舞蹈的原型,可能比桑巴舞还古老。
巴西音乐的另一个丰富源泉是移植到巴西的欧洲民歌。这些曲调飘洋过海,起了变化,失去了欧洲的跌宕起伏,而具备了真正当地的特色。巴西圆舞曲和它的维也纳原型很少有共同之处,巴西圆舞曲是懒洋洋的,交织着装饰音、倚音和半音装饰。
各种各样的舞曲,巴西黑人的、美洲印第安的和拉丁系欧洲的,在里约狂欢节时都可见到。这时,丛林里的粗野歌声也经修饰而约缩成可以演唱的形式上市。美国前驻巴西大使休·吉布生这样描绘里约狂欢节的音乐:“每年都有新歌上市,绝不是老调新唱,而总是与上一年有所不同……当你驾车驶过城里时,你可以看到,萨尔盖罗山的光秃秃的大石上爬满了东一间、西一间破破烂烂的棚屋:这里是一个小小的黑人王国,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每所棚屋有自己的音乐家,尽管他的乐器不过是一只用来打节奏的雪茄烟盒。到了新年时分,不论是气候、还是音乐,都开始热起来。里约人开始筹算,连续四天四夜的舞蹈要用些什么音乐。他们就成群结队走到山上去找。写歌曲的人也去听;发现一首好歌,就把它连词带曲买下,准备出版。”
巴西绝大部分民间乐队的乐器由源自非洲的鼓、空心摇荡器、刮响器组成。巴西鼓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坦布或坦波、卡山布(低音鼓)、塔瓦克或阿塔瓦克(高音鼓)、特罗卡诺(用空心树干制作的丛林鼓)。摇荡器也有各种各样的:乔卡里奥是一种金属或木制的响铃;马拉卡是一只葫芦,里面装干籽;切克列又称沙克,是在一根棍子上装两个响铃。在锉响器中最常见的为雷科雷科(一根刻有凹槽的圆木,用木棒锉擦发声)和甘萨(通常用挖空的竹筒制成)。狂欢节演出用的一种叫作库伊卡或普伊塔的乐器,声似动物吼叫,通常用一铅皮圆筒,一端蒙以鼓皮,从鼓面中央拉出一根羊肠线,擦足松香,演奏时用手紧拉这根弦线。据一位巴西作家说,它发出的声音犹如猪叫。
最早探索巴西民谣的音乐家卢西亚诺·加列这样总结巴西音乐的实质:“巴西音乐熔拉丁系葡萄牙的旋律和非洲节奏于一炉而成。这两种因素的汇合,再加南美洲的主人印第安人的人种特点,构成巴西人的音乐心理。这种音乐气息浓郁、感情奔放、洋溢着内在的生命力。”
记载巴西历史
混血的特质让音乐之于巴西人的意义非同一般,音乐也承担了记载巴西历史的厚重意义。最早传教士来到这里,发现原住民仪式中,音乐占很重要的部分,便在祈祷文中加入了原住民仪式颂歌与舞蹈,进而传达福音。后来,葡萄牙殖民者来了,引进吉他演奏,将生活中的故事谱写成和谐曲调。再后来,被当成奴隶的非洲人来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乐天性格,与强韧的生命力,将欢笑哀伤转换到节奏强烈的音乐中,巴西的国乐——桑巴就诞生了。
这样的多元和开放也造就了巴西音乐奔放的色彩,这似乎已经融入了巴西人的血液之中,世世代代传颂下来。
巴西的音乐以其精致、优美和多样而著称。音乐和舞蹈最典型和迷人的韵律当属桑巴。桑巴传播如此之广,如今巴西人几乎把所有的巴西曲调和舞曲全都笼统地称为桑巴。在巴西北部地区,甚至连舞厅都叫做桑巴。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桑巴,其三大基本特点永远存在:二拍子、大调和轻快的速度。
“桑巴”(Zamba)舞曲起源于黑奴从非洲西部海岸带到巴西来的舞蹈,它的发祥地是在巴西的马腊尼昂州。桑巴舞曲既受非洲舞蹈音乐的影响,又继承了巴西土著印第安人以及葡萄牙人的音乐传统。桑巴舞曲一般由数人至十几人组成的打击乐队演奏,鼓是必不可少的。桑巴舞曲的旋律和结构都非常奇特,节奏感十分强烈。每年三月间在里约热内卢、累西腓等城市举行的狂欢节上,桑巴的旋律响彻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化装游行,如醉如痴。许多城市还建立了“桑巴舞协会”。
Tips:必听的巴西音乐
《多彩的巴西》:“桑巴物语”的权威版本
《飞机上的桑巴》《伊帕内玛姑娘》:Bossa Nova典范
《图比人》《1992(纪念五百年)》:出色的歌曲编配
《难忘的记忆》:“最佳爵士歌手”玛丽亚·白莎妮亚倾情演绎
《明月与繁星》:威尼修斯一炮而红的歌曲
《奇迹》:上世纪70年代最畅销的父女合唱传奇
《您和我》:巴西史上最出色乐手之一的罗尔·德·苏扎演奏版本
《康乃馨与桂皮》:融合桑巴与美式朋克风格
《洁白的翅膀》:入选巴西最知名的五首歌曲之一的现场演奏录音
![]() |
南美人的生命热情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过巴西人:the Brazilian only do four things in their life, drinking, dancing, having sex and being nice……(巴西人在一生中只做四件事:喝酒,跳舞,做爱和表示友好)。当然,巴西人在一生中也会做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踢足球,比如唱歌,但似乎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生命主题。巴西人热情、好客的生命本质,让他们的音乐轻而易举就捕获了许多人的心。
他们生命的热情似乎也只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合适。而世界音乐风情万种,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观点,再加上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塑,逐渐酝酿出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巴西的音乐正是在热带的气候环境,及葡萄牙、非洲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共同塑造下形成的巴西特有的文化特征。巴西音乐几乎囊括了所有南美洲音乐的特点——热情奔放、快乐悠扬、律动无穷,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巴西音乐所散发的浪漫与欢乐气氛,一向为人们所喜爱,而最为人所熟知的正是传达出乐观精神的嘉年华桑巴音乐。嘉年华桑巴音乐中那热情的舞蹈节奏似乎在宣泄积累了一年的欢乐,在乐音中跳跃的不止是音符,还有那些个性十足的主题花车、盛装的巴西女郎和夸张艳丽的衣服……
![]() |
巴西音乐是个混血儿
其实巴西音乐是个混血儿。在16世纪,萄葡牙贩卖了大量的非洲黑奴到巴西,因此巴西音乐受非洲及葡萄牙的影响最大。一年一度的巴西的嘉年华会,结合了葡萄牙及非洲祭典的音乐舞蹈,热情、穿着劲爆火辣,边走边跳,动感十足的桑巴舞,是巴西音乐的最大特色。
巴西音乐的曲调和舞曲用的是黑人的节奏,通常用大调、2/4拍。这些舞曲的名称——巴吐克、科科、康加达、洪戈、伦都、马拉卡图,以及其他许多叫法,都源自非洲各种方言。
“康加达”是巴西黑人的一种宗教剧,祭献黑人的守护天神玫瑰圣母;“科科”则是一种巴吐克类型的舞蹈,曲调接近原始的非洲吟诵,一共几句短句,与其说是唱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大声喊出来的;“洪戈”也可回溯到非洲,其中的独唱只以鼓声伴奏,切分十分强烈;“伦都”是一种急速的歌舞,在吉他的伴奏下又唱又跳;“科尔他”是伦都的一种变体,是动作急疾的节奏性舞蹈。伦都和科尔他是大多数巴西黑人舞蹈的原型,可能比桑巴舞还古老。
巴西音乐的另一个丰富源泉是移植到巴西的欧洲民歌。这些曲调飘洋过海,起了变化,失去了欧洲的跌宕起伏,而具备了真正当地的特色。巴西圆舞曲和它的维也纳原型很少有共同之处,巴西圆舞曲是懒洋洋的,交织着装饰音、倚音和半音装饰。
各种各样的舞曲,巴西黑人的、美洲印第安的和拉丁系欧洲的,在里约狂欢节时都可见到。这时,丛林里的粗野歌声也经修饰而约缩成可以演唱的形式上市。美国前驻巴西大使休·吉布生这样描绘里约狂欢节的音乐:“每年都有新歌上市,绝不是老调新唱,而总是与上一年有所不同……当你驾车驶过城里时,你可以看到,萨尔盖罗山的光秃秃的大石上爬满了东一间、西一间破破烂烂的棚屋:这里是一个小小的黑人王国,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每所棚屋有自己的音乐家,尽管他的乐器不过是一只用来打节奏的雪茄烟盒。到了新年时分,不论是气候、还是音乐,都开始热起来。里约人开始筹算,连续四天四夜的舞蹈要用些什么音乐。他们就成群结队走到山上去找。写歌曲的人也去听;发现一首好歌,就把它连词带曲买下,准备出版。”
巴西绝大部分民间乐队的乐器由源自非洲的鼓、空心摇荡器、刮响器组成。巴西鼓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坦布或坦波、卡山布(低音鼓)、塔瓦克或阿塔瓦克(高音鼓)、特罗卡诺(用空心树干制作的丛林鼓)。摇荡器也有各种各样的:乔卡里奥是一种金属或木制的响铃;马拉卡是一只葫芦,里面装干籽;切克列又称沙克,是在一根棍子上装两个响铃。在锉响器中最常见的为雷科雷科(一根刻有凹槽的圆木,用木棒锉擦发声)和甘萨(通常用挖空的竹筒制成)。狂欢节演出用的一种叫作库伊卡或普伊塔的乐器,声似动物吼叫,通常用一铅皮圆筒,一端蒙以鼓皮,从鼓面中央拉出一根羊肠线,擦足松香,演奏时用手紧拉这根弦线。据一位巴西作家说,它发出的声音犹如猪叫。
最早探索巴西民谣的音乐家卢西亚诺·加列这样总结巴西音乐的实质:“巴西音乐熔拉丁系葡萄牙的旋律和非洲节奏于一炉而成。这两种因素的汇合,再加南美洲的主人印第安人的人种特点,构成巴西人的音乐心理。这种音乐气息浓郁、感情奔放、洋溢着内在的生命力。”
![]() |
![]() |
记载巴西历史
混血的特质让音乐之于巴西人的意义非同一般,音乐也承担了记载巴西历史的厚重意义。最早传教士来到这里,发现原住民仪式中,音乐占很重要的部分,便在祈祷文中加入了原住民仪式颂歌与舞蹈,进而传达福音。后来,葡萄牙殖民者来了,引进吉他演奏,将生活中的故事谱写成和谐曲调。再后来,被当成奴隶的非洲人来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乐天性格,与强韧的生命力,将欢笑哀伤转换到节奏强烈的音乐中,巴西的国乐——桑巴就诞生了。
这样的多元和开放也造就了巴西音乐奔放的色彩,这似乎已经融入了巴西人的血液之中,世世代代传颂下来。
巴西的音乐以其精致、优美和多样而著称。音乐和舞蹈最典型和迷人的韵律当属桑巴。桑巴传播如此之广,如今巴西人几乎把所有的巴西曲调和舞曲全都笼统地称为桑巴。在巴西北部地区,甚至连舞厅都叫做桑巴。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桑巴,其三大基本特点永远存在:二拍子、大调和轻快的速度。
“桑巴”(Zamba)舞曲起源于黑奴从非洲西部海岸带到巴西来的舞蹈,它的发祥地是在巴西的马腊尼昂州。桑巴舞曲既受非洲舞蹈音乐的影响,又继承了巴西土著印第安人以及葡萄牙人的音乐传统。桑巴舞曲一般由数人至十几人组成的打击乐队演奏,鼓是必不可少的。桑巴舞曲的旋律和结构都非常奇特,节奏感十分强烈。每年三月间在里约热内卢、累西腓等城市举行的狂欢节上,桑巴的旋律响彻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化装游行,如醉如痴。许多城市还建立了“桑巴舞协会”。
![]() |
![]() |
Tips:必听的巴西音乐
《多彩的巴西》:“桑巴物语”的权威版本
《飞机上的桑巴》《伊帕内玛姑娘》:Bossa Nova典范
《图比人》《1992(纪念五百年)》:出色的歌曲编配
《难忘的记忆》:“最佳爵士歌手”玛丽亚·白莎妮亚倾情演绎
《明月与繁星》:威尼修斯一炮而红的歌曲
《奇迹》:上世纪70年代最畅销的父女合唱传奇
《您和我》:巴西史上最出色乐手之一的罗尔·德·苏扎演奏版本
《康乃馨与桂皮》:融合桑巴与美式朋克风格
《洁白的翅膀》:入选巴西最知名的五首歌曲之一的现场演奏录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