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 Quentin Tarantino vs Luc Besson
暴力+美学
都是很久以前看过的片子,今天重温一遍,对比在一起看,是有很多痕迹,暴力的血腥,略带甜蜜的温情。
不伦之恋体现的是法国模式的浪漫,奇特台词展示美国模板的戏谑。
Luc Besson 是憨厚而温情的法国男人,Quentin Tarantino是典型的AMERICAN BOY.
LB的美学大多可以从他的画面上看出来,构图有着典型的法国味道,是柔和的奶油轻轻涂抹,慢慢化开。QT则是机位的变化,视角的独特,但是在画面上都秉持了暴力美学的特点,就是暴力着的唯美和清澈。
曾经去大荧幕前体会过LB的另一部片子《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画面的精致不在话下,给人内心的震撼才是关键所在。同样是一部非真人演绎的片子,但是法国人的画面风格,的确是比好莱坞高明。
说到QT,《低俗小说》可能是被大家熟知,还有比较经典的有《落水狗》,这两部片子没有杀死比尔系列商业化,但却是QT个人主义的淋漓表现。故事的分段描述,杀人前的圣经诵念,彰显QT的电影风格。
说起暴力美学,吴宇森和北野武算亚洲比较有名的大师,《变脸》中教堂飞起的白鸽,《花火》中诡异笑容后的烟花,无不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逃杀》里面的北野武式语言,无不为阴冷的故事情节抹上了一缕戏谑的温情,让我意识到这个严谨日本老头原来可以像个风趣的美国小伙一样调侃。
让我想想我们本土有什么电影有点暴力美学的味道,恩,想啊想,觉得陆川沾了一点点边,但是他还不够很美很暴力,鼓励娄烨可以往这个方面发展,不要老是抓着政治不放,不要为了进入世界而讨好欧美,应该有点自己的个性,为什么很多小众电影越来越不行,因为他们大多都没有听毛主席的话,为人民服务这可是真理,也许他们看不起人民,觉得人民都是哈张艺谋,因为很多人都没想着给人民提高提高档次,而是不停活在自己精神的乌托邦里面了,没有走出来。
近期看的小说有劳伦斯的《虹》,一直都很喜欢英国那些古装片,那么唯美精致,其实有时候我还是很喜欢那些勒着大胸,穿蕾丝花边衣服的上流女性,这类的电影也看了很多,最爱的应该是《成为简》,说起这部片子,表达相同意思的片子还有张艾嘉的《心动》,Martin Scorsese 的《纯真年代》(里面有我喜欢的第80届OSCAR的最佳男主角Daniel Day Lewis).
好了,吃饭,明天上课。
都是很久以前看过的片子,今天重温一遍,对比在一起看,是有很多痕迹,暴力的血腥,略带甜蜜的温情。
不伦之恋体现的是法国模式的浪漫,奇特台词展示美国模板的戏谑。
Luc Besson 是憨厚而温情的法国男人,Quentin Tarantino是典型的AMERICAN BOY.
LB的美学大多可以从他的画面上看出来,构图有着典型的法国味道,是柔和的奶油轻轻涂抹,慢慢化开。QT则是机位的变化,视角的独特,但是在画面上都秉持了暴力美学的特点,就是暴力着的唯美和清澈。
曾经去大荧幕前体会过LB的另一部片子《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画面的精致不在话下,给人内心的震撼才是关键所在。同样是一部非真人演绎的片子,但是法国人的画面风格,的确是比好莱坞高明。
说到QT,《低俗小说》可能是被大家熟知,还有比较经典的有《落水狗》,这两部片子没有杀死比尔系列商业化,但却是QT个人主义的淋漓表现。故事的分段描述,杀人前的圣经诵念,彰显QT的电影风格。
说起暴力美学,吴宇森和北野武算亚洲比较有名的大师,《变脸》中教堂飞起的白鸽,《花火》中诡异笑容后的烟花,无不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逃杀》里面的北野武式语言,无不为阴冷的故事情节抹上了一缕戏谑的温情,让我意识到这个严谨日本老头原来可以像个风趣的美国小伙一样调侃。
让我想想我们本土有什么电影有点暴力美学的味道,恩,想啊想,觉得陆川沾了一点点边,但是他还不够很美很暴力,鼓励娄烨可以往这个方面发展,不要老是抓着政治不放,不要为了进入世界而讨好欧美,应该有点自己的个性,为什么很多小众电影越来越不行,因为他们大多都没有听毛主席的话,为人民服务这可是真理,也许他们看不起人民,觉得人民都是哈张艺谋,因为很多人都没想着给人民提高提高档次,而是不停活在自己精神的乌托邦里面了,没有走出来。
近期看的小说有劳伦斯的《虹》,一直都很喜欢英国那些古装片,那么唯美精致,其实有时候我还是很喜欢那些勒着大胸,穿蕾丝花边衣服的上流女性,这类的电影也看了很多,最爱的应该是《成为简》,说起这部片子,表达相同意思的片子还有张艾嘉的《心动》,Martin Scorsese 的《纯真年代》(里面有我喜欢的第80届OSCAR的最佳男主角Daniel Day Lewis).
好了,吃饭,明天上课。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