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街头艺人
我有四五位好朋友,都是街头艺人。他们看上去虽然很酷,但实际上生活却很苦。欣赏他们懂他们的人会尊称他们为“街头艺人”,不了解甚至看不起他们的人蔑称他们是“卖唱的”,个中的辛酸又有谁能明。
平日里就这么在街头巷尾拿着吉他握着麦克风就这么唱,人潮就在眼前涌动又有几个知音人或者不太懂音乐的好心人留下几张RMB。一天几个小时下来声疲力竭,还得背着沉甸甸的音箱和吉他蹒跚地走回住处(那音箱我背过,很够呛)。这还不算什么,主要是对喉咙的伤害是什么都无法估量的,这痛苦想必是在KTV里狂吼的哥儿们无法体会的,喉咙是很脆弱的,一个月才吼一次几个小时怎么吼都不碍事,关键是天天这样很容易就报废掉了。所以在经济来源本来就不多的情况下又迫于身体不能透支而不得不唱几天休息一两天,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他们一般出去工作(我很愿意这样说,你不能说只有在单位忙活才是工作,任何时间地点只要靠自个劳动就是工作)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唱地铁”,一种是“拉箱”。(他们很讨厌很反感有人说他们去“卖唱”,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唱地铁”,望文知义,就是去地铁唱;而“拉箱”就是得拉着箱子到街头去唱。“唱地铁”有个好处就是不要带那么多沉重的演唱工具,但是却要增加喉咙的负担,你想想在没有麦克风的情况下站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通道中是得用多大力气才可以唱的,不仅大声还得好听,不然没人给钱。“拉箱”就是去时跟回时比较麻烦一些,要带着音箱、吉他、麦克风和架子等等物品,中途却是比较舒服的,当然这是相比“唱地铁”而言。总体来说都是不轻松的活儿。
他们出来唱的时间除了“唱地铁”时白天出来,几乎都是晚上才出动。这点主要是考虑到人流量和人们的心情。
他们选地点也是非常讲究的,比如说唱地铁,你不能就一味选择在人流量很大的通道,那样很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听到你的歌声,大家都是你推我我堆你地匆忙赶路,真没人有闲工夫听歌更不可能停下给钱了,所以在人流量很大的地方唱并非上策。他们更多的时候会选择在一些人流量稍微大但不是很大、不拥挤的地方,这样才能保证有人给钱的概率。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唱得好听。往往唱得不错的要比唱得一般的一天下来的报酬多三四倍。这就是他们的残酷竞争。选地点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就是不要和同行靠太近,我想没有人在这边给了一次钱走两步又发现一街头艺人再给一次吧,即便是第二位唱得再好听。
除了这些工作本质带来的辛苦之外,说实在,也许这些在他们看来并不是最苦的。最苦的也许是被外界不断干扰,尤其是警察。(此处省略二百五十字) 他们在合法的时间内唱歌总是受到干扰,比如说八九点就有人跑过来对你说,你们不能在这里唱,会影响上面楼上的居民睡觉。当时对面坐着满满一楼梯(当时我朋友在岗顶百脑汇那边唱的,已经聚集了大约七八十人来听歌了)的听众个个都很诧异,望着满大街的忙碌的人群和满大街发动机活跃咆哮着的汽车,我想,大家都想:到底有谁在这个时候睡觉呢,即便是真有人睡觉那么到底是满街的汽车发动机牛呢还是一个人的嗓子加一把木吉他的声音牛呢?
答案不言而喻。
在我这些朋友当中有一位朋友,他是唱的比较不错的一位,最近几个月参加了一个歌唱比赛,名字我没记,经过多次参赛和被筛选,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上个月他进了二十强。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这个比赛是海选的,有很多人竞争,千人争过独木桥。据他所说,他能进二十强就意味着他有可能进入十强,而十强的选手将会被比赛活动方 包装举办全国巡回演唱会,更是可以登上2012的广州春晚。(这些是他跟我说的,我相信,对我述说这些事儿的时候心情尤为激动更是眼睛里闪着光的他,是不会骗我的)
他非常非常重视这次进十强,因为如果进了,就意味着他的人生将从此改变。他热爱音乐,也爱喜欢他音乐的人,竞争十强的选手都会有拉拉队,他的拉拉队人数高达两百多人,很多都是在岗顶一直听他音乐的人,他派给他们入场卷,邀请他们来看他比赛。当然,他也邀请了我,只是作为一个酷毙的设计师那天却要苦逼的加着班。所以抱歉,我的朋友,我没能来参加你的比赛,支持你。有些时候工作还是得……那个啥的。要是你结婚,我立马辞职不干都要来。哈哈。
比赛结束了,过程我不知道但结果他告诉我了,哈哈,他如愿了,他成功了。
恭喜你吖标!
梁志坚
2011.12.15凌晨00:51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