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间 zz 萧放 《华夏地理》2009年第1期
olga按:这篇文章在网上只有一部分,可惜原刊找不到了,否则是一篇很值得扫描传上来的“科普”文。这位作者出过《岁时》,我在经世书局里草草翻过,也是写得令人很愉悦的小品文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04413/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顾炎武
在我的老家湖北英山,举行传统婚礼的规矩是,嫁妆在下午抬到新郎家,新娘由娘家人送到半路,然后由新郎家派人打着灯笼迎接。新娘到达新郎家时,一定已是太阳下山之后。据说这是周礼遗风,今天当然被时人视为奇风异俗。其实“夜嫁”习俗源于古人的阴阳观念:下午是阴气到来之时,女性属阴,女性顺从阴性时间到来夫家,这是顺应天时的正确举动。
阴阳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纳入“阴”、“阳”两种属性之中。仅仅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两种属性来自对天体的观察。远古初民在生活中逐渐归纳出日、月两种天体的运动规律,昼夜更替,寒来暑往,周围事物的变化,还有自身从生到死的过程,都与之有关。
“中国时间”由此发轫。它从不是纯粹的、客观的测量单位,随着经验和观察的积累,每个具体的时刻都具备了复杂的“个性”。比如,现在是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下午3点整,在中国的时间系统里,以干支纪法,它应被标注为戊子年甲子月癸巳日庚申时。因为十个天干显示的是生命生、长、盛、衰,死而复生的变化过程,十二地支被对应于一年十二个月的物候变化,也是描述生命的一般生长收藏序列,于是“戊子甲子癸巳庚申”这八个字,便从本质上描述了未来两个小时的特性,在这段时间之内,有一些事情适合做,而另一些事情是不适合做的。而如果有人在此时出生,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认为,这八个字还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她)一生的命运。
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选择“个性”匹配的时刻。传统世界的中国人,就生活在由种种个性不同的时机所编织出的复杂的时间之网当中——统治者的重要典礼、政令颁行和远交近攻,庶民日常的起居出行和劳作,终身大事如婚丧、架屋,都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顺天时则万事如意;违背时间规律,就会遭遇挫折甚至灾难降临。与阴阳观念息息相关的中医理论甚至认为,治病开药方,就是“开时间”——通过技术或者药物的辅助,使人回到正确的时间轨道上去。
这是一个与现代时间观念完全不同的系统。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与西方文化的到来,体现着农业文明特征的中国时间先是被批判为“充斥着不科学的东西”,接着就渐渐被都市中的人遗忘。在现代社会,时间变成了一种纯粹而“科学”的测量单位,它象征着标准、效率和金钱。
2008年开始,我国政府将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重新列为国家法定节日。和孔子热、文物热、读经热等等社会现象一样,传统节日的回归似乎也传达出“传统复兴”的讯息。那么,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传统节日到底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时间体验?我们还能回到传统的“中国时间”中去吗?
太阳·日
中国大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西部高原耸立,东临大海,北隔戈壁草原,南部是高山密林。从地形上看,是一个向东南敞开的大陆区,这里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有太平洋季风进行气候调节,雨水、光照适于农业生产。农业活动很早就在此开始,农业生计方式是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发生的基础,这一时间体系自然也以农时为中心。从农业活动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间知觉。
人们通常习惯上将中国旧历称为“阴历”,并认为阳历来自西洋,其实中国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就发明并应用了纯粹的太阳历——二十四节气,并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使用阴历与阳历结合的阴阳合历。古代文献《尧典》中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就是以太阳位置的变换来把握时间的季节变化。
太阳是古代社会最精准、最实用的大钟,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依照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所创造的独特的时间刻度。上世纪20年代的一次世界气象大会上,一位英国气象台长称赞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说它是“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人依土而生,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依赖适宜的光照与温度,中国人在2500年前就掌握了太阳相对地球运行的轨迹,将地球围绕太阳一圈的三百六十度,按十五度的切分标准,划分为二十四等分。
这二十四等分对应着相应的节气点,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其中最主要的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号称“四时八节”。对二十四节气的测定首先是通过表杆测日影的方法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传统中国人一般以冬至为天文历年的起点,从冬至开始计算各节气点到来的时间,如冬至后四十五日为立春,一百零五日为清明等。
人们为了预测年成,常常在重要节气点上以表杆测日影长短的方式,预测年内水旱情况。如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重要的时间观测点,这一天,古人会在立春日中时,立起一丈长的表杆,测量它的影长。如果仅测得一尺,则大事不好,将有“大疫,大旱,大暑,大饥”,二尺则意味着“赤地千里”;三尺会有大旱;四尺为小旱;如果测得五尺,预示着来年地势较低的土地将获得丰收;达到六尺则“高下皆熟”。(出自唐代的农书《四时纂要》)
二十四节气是真正的太阳历。它操作十分简便,完全符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时需要,是地道的中国农民历。后世政府的钦天监以日晷测日影,以此把握标准的太阳时间,今天故宫内仍然留有前朝的日晷。天安门前的华表,雏形就是古代测日的表杆,在一个农业国度里,对天时的把握意味着国家的稳固与安全。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太阳历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在古人的视野里,日出日落所显示的却是太阳在绕着人类做周期运动。因此,日出日落所完成的周期,成了人们计时的第一个单位:日。而一“日”,其实是地球自转一周。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顾炎武
在我的老家湖北英山,举行传统婚礼的规矩是,嫁妆在下午抬到新郎家,新娘由娘家人送到半路,然后由新郎家派人打着灯笼迎接。新娘到达新郎家时,一定已是太阳下山之后。据说这是周礼遗风,今天当然被时人视为奇风异俗。其实“夜嫁”习俗源于古人的阴阳观念:下午是阴气到来之时,女性属阴,女性顺从阴性时间到来夫家,这是顺应天时的正确举动。
阴阳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纳入“阴”、“阳”两种属性之中。仅仅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两种属性来自对天体的观察。远古初民在生活中逐渐归纳出日、月两种天体的运动规律,昼夜更替,寒来暑往,周围事物的变化,还有自身从生到死的过程,都与之有关。
“中国时间”由此发轫。它从不是纯粹的、客观的测量单位,随着经验和观察的积累,每个具体的时刻都具备了复杂的“个性”。比如,现在是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下午3点整,在中国的时间系统里,以干支纪法,它应被标注为戊子年甲子月癸巳日庚申时。因为十个天干显示的是生命生、长、盛、衰,死而复生的变化过程,十二地支被对应于一年十二个月的物候变化,也是描述生命的一般生长收藏序列,于是“戊子甲子癸巳庚申”这八个字,便从本质上描述了未来两个小时的特性,在这段时间之内,有一些事情适合做,而另一些事情是不适合做的。而如果有人在此时出生,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认为,这八个字还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她)一生的命运。
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选择“个性”匹配的时刻。传统世界的中国人,就生活在由种种个性不同的时机所编织出的复杂的时间之网当中——统治者的重要典礼、政令颁行和远交近攻,庶民日常的起居出行和劳作,终身大事如婚丧、架屋,都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顺天时则万事如意;违背时间规律,就会遭遇挫折甚至灾难降临。与阴阳观念息息相关的中医理论甚至认为,治病开药方,就是“开时间”——通过技术或者药物的辅助,使人回到正确的时间轨道上去。
这是一个与现代时间观念完全不同的系统。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与西方文化的到来,体现着农业文明特征的中国时间先是被批判为“充斥着不科学的东西”,接着就渐渐被都市中的人遗忘。在现代社会,时间变成了一种纯粹而“科学”的测量单位,它象征着标准、效率和金钱。
2008年开始,我国政府将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重新列为国家法定节日。和孔子热、文物热、读经热等等社会现象一样,传统节日的回归似乎也传达出“传统复兴”的讯息。那么,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传统节日到底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时间体验?我们还能回到传统的“中国时间”中去吗?
太阳·日
中国大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西部高原耸立,东临大海,北隔戈壁草原,南部是高山密林。从地形上看,是一个向东南敞开的大陆区,这里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有太平洋季风进行气候调节,雨水、光照适于农业生产。农业活动很早就在此开始,农业生计方式是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发生的基础,这一时间体系自然也以农时为中心。从农业活动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间知觉。
人们通常习惯上将中国旧历称为“阴历”,并认为阳历来自西洋,其实中国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就发明并应用了纯粹的太阳历——二十四节气,并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使用阴历与阳历结合的阴阳合历。古代文献《尧典》中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就是以太阳位置的变换来把握时间的季节变化。
太阳是古代社会最精准、最实用的大钟,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依照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所创造的独特的时间刻度。上世纪20年代的一次世界气象大会上,一位英国气象台长称赞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说它是“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人依土而生,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依赖适宜的光照与温度,中国人在2500年前就掌握了太阳相对地球运行的轨迹,将地球围绕太阳一圈的三百六十度,按十五度的切分标准,划分为二十四等分。
这二十四等分对应着相应的节气点,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其中最主要的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号称“四时八节”。对二十四节气的测定首先是通过表杆测日影的方法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传统中国人一般以冬至为天文历年的起点,从冬至开始计算各节气点到来的时间,如冬至后四十五日为立春,一百零五日为清明等。
人们为了预测年成,常常在重要节气点上以表杆测日影长短的方式,预测年内水旱情况。如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重要的时间观测点,这一天,古人会在立春日中时,立起一丈长的表杆,测量它的影长。如果仅测得一尺,则大事不好,将有“大疫,大旱,大暑,大饥”,二尺则意味着“赤地千里”;三尺会有大旱;四尺为小旱;如果测得五尺,预示着来年地势较低的土地将获得丰收;达到六尺则“高下皆熟”。(出自唐代的农书《四时纂要》)
二十四节气是真正的太阳历。它操作十分简便,完全符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时需要,是地道的中国农民历。后世政府的钦天监以日晷测日影,以此把握标准的太阳时间,今天故宫内仍然留有前朝的日晷。天安门前的华表,雏形就是古代测日的表杆,在一个农业国度里,对天时的把握意味着国家的稳固与安全。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太阳历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在古人的视野里,日出日落所显示的却是太阳在绕着人类做周期运动。因此,日出日落所完成的周期,成了人们计时的第一个单位:日。而一“日”,其实是地球自转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