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Column】伤心咖啡店之歌
花了好几天,零零散散地读了《伤心咖啡店之歌》。这本该是本一口气读完的书,无奈在这逐渐阴冷的重庆,我的心同样潮湿和浮躁,再也难寻曾经慵懒温暖的下午来静静品味书中的文字。这也称不上一篇读后感或是书评,逐渐被课业负担和压力逼迫的我已经写不出当初犀利的文字了。
自由。已经有太多人太多书讨论过这样的问题。追溯得远一点,那是苏格拉底在古城邦的余晖中苦苦挣扎,自由与不自由的束缚,从未逃脱;说得近一点,是那天法理课上老师还在滔滔不绝法律自由与幸福的关系,底下沙沙沙地一阵狂抄笔记,我不知道他们懂得了多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自由”成了人们的宠儿,人人都爱把自由挂在嘴边,确鲜有人说得出自由是什么。小时候,我以为自由就是我想吃路边2毛钱一份的零食(虽然至今我也无法了解它是什么玩意)的时候没有人从后面打我的手,抽走我手上攥得发皱的钱。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做什么。可是慢慢这种解释变成了一种悖论。如果人们追求的只是这种自由,那么这一套的法律制度又是为何?说是为自由保驾护航,荒谬!这是自由的枷锁,甚至是自由的囚牢。人类社会(尤其是骨子里流着千年封建血液的国人)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秩序,一种井井有条,一种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满足感。古希腊和罗马城邦自由吗?可它们却禁锢在一个近乎严酷的法律体系下,喝酒吟诗,每个人都对这个社会有一种认知,没有意外出现,出现的意外会被民主的愤怒消灭——譬如流放苏格拉底。陶氏笔下的桃花源自由吗?却也秉着一种“无人离开”的理念亦或是规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旧生命的老去都在掌控之中,没有文化冲撞的稳定。以此来看似乎自由往往与不自由并列存在,相起相生,印证着马大胡子所说的“矛盾的二重性”。如果自由真的是法学概念中“规矩下的自由”的话,那么不自由又是什么。把人关在监狱,不自由吗?不用想老板的任务,也不用考虑父母的期待,仿佛你是这个社会的弃婴,却拥有了这个世界最为富有的东西——时间。如书中的藤条所说“这里的日子真的很轻松,你知道什么叫做轻松吗?那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真的。吃饭的时候吃饭,上厕所的时候上厕所,不用整天在那里拼命动脑筋。”这么看来自由真的是一种叫人猜不透的东西。书中有多次关于自由的讨论。伤心咖啡店的每个成员,都在这个忙碌而纷扰的社会中寻求自由的出口,寻求一点解脱。似乎我的生活也每日在这种自由与不自由的谬论中前进。
社会。其实社会和自由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人类从选择群居的一刻开始,就注定无法脱离这个范围内来自同类的目光和评价。或许你的心可以成为一座孤独的岛屿,但你的肉体永远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使文学作品中失去社会身份的主角,没有金钱权利地位甚至是身份证明,依然无法割断这个社会对自己的认识,无法隐形的存活在这个社会。《香水》中的天才发现自己因为自身无味而可以匿迹于人群中时,第一反应是深深的恐惧,是企图去调配一种气味来模拟。由此亦可看出人自身对于社会生活的渴望。然而,书中的海安却认为这种社会集体的价值判断是束缚自由最重的枷锁。其实我不想参加司考,可是父母带着希冀的目光看着我,无数人惊异“既然你辅修了法学为什么不考”,同龄人无法理解“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或许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也怕自己成为别人眼光中的焦点,更害怕自己是一个让社会失望的人,我只能选择去做。我朋友关于申不申研要不要在轰空工作的纠结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我们都怕自己成为一个奇怪的人。二十多年来这个社会教会我们的是“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不对;如果不找个好工作,你就不对;如果不结婚生子,孝敬父母,你就不对”。可是自由呢?社会又说”做你想做的事,就是自由“。那如果我想做的事情是不读课本不找工作不要走别人的老路呢?社会也不会沉默,而是激愤地斥责”你是怪人!!!“我们似乎越来越怕成为规则底下的异类。我想起Vita在no signposts in the sea中写道”I find it refreshing to think there are still a few odd fish left in the world"。这似乎是我的心声。我有多么希望这个世界还有我这样的一个傻瓜。只是反过来想想,这还不是一种认同感的追寻。可是归根结底,那些规则和观念不也是人类追求认同感所产生的产物。又是一个循环而无解的命题。
三四年前,我住在拥挤的寝室,却拥有大大的梦想。似乎也曾在周末温暖的下午,与好友赖在床头桌角,讨论这个关于自由与社会观念的问题。我以为我确定知道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也做过那种梦:在无人的海滩边,我们三人买下一栋白色的别墅;白天就读书写字,晚上放着大声的摇滚乐再来点酒;有时候带点朋友回来玩,亦或许是酒吧里遇见的陌生男人;称不上夜夜笙歌,应该也颇为美好;没有小清新的矫情,也没有世俗的干扰。我之所以称之为梦,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认真对待它,我从来不认为它会实现。我总觉得,人这一生根本不可能孤立而居。离开这个社会,我们如何生存。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地,没有寄托,飘忽的灵魂是不会自由的。或许有人会呛声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故事。其实我个人对于梭罗有些许鄙夷,梭罗是何等境遇下才走入瓦尔登湖,为何又要走出瓦尔登湖,在湖边的日子是否真的与世隔绝。(先验主义其实并不玄幻,玄幻的是人们华丽和崇拜的措词。)既然无法抛弃世俗的枷锁,就只能在人们的目光中求生存。现代的很多作家与词人(九把刀五月天人等,此处不引述了)似乎想要告诫我们去过一种“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日子。屈服于现实,也不委屈理想。我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不自由的规则,朝九晚五结婚生子等等。我知道或许有一天我只能摇摇头叹口气屈服于这样的现实,走过父辈们一步一步走过的历程。可是我还是愿意去为我所想我所梦的东西拼一次奋斗一次。可能头破血流,也可能被辱骂耻笑,但争取一次总没错的。
五六年过去了,我觉得我唯一不变的,就是这股瞎热血的劲儿。父母叫我做什么,社会叫我做什么,我不想,但我记着,但我不照做。我还是那个我,走我自己想走的路。可能有一天我在弯弯绕绕拐了一大圈后遍体鳞伤地回来了。但自由的烙印总是会发光的吧。
或许如书中的海安所说“自由并不存在,这两个字只是人类跟自己开了个玩笑”。知道这个残酷的现实,或许当现实真的到来时就会显得不那么害怕。马达加斯加流浪的历程或许永远都不会出现,最悲哀的是,可能朝九晚九加班到深夜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才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但,我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尽管我也没有认命。
谨此献给陪我度过很多看似寂寞实则美好的时光的珏和cxx。
愿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自由。不再在自由与社会之间苦苦的挣扎。
自由。已经有太多人太多书讨论过这样的问题。追溯得远一点,那是苏格拉底在古城邦的余晖中苦苦挣扎,自由与不自由的束缚,从未逃脱;说得近一点,是那天法理课上老师还在滔滔不绝法律自由与幸福的关系,底下沙沙沙地一阵狂抄笔记,我不知道他们懂得了多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自由”成了人们的宠儿,人人都爱把自由挂在嘴边,确鲜有人说得出自由是什么。小时候,我以为自由就是我想吃路边2毛钱一份的零食(虽然至今我也无法了解它是什么玩意)的时候没有人从后面打我的手,抽走我手上攥得发皱的钱。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做什么。可是慢慢这种解释变成了一种悖论。如果人们追求的只是这种自由,那么这一套的法律制度又是为何?说是为自由保驾护航,荒谬!这是自由的枷锁,甚至是自由的囚牢。人类社会(尤其是骨子里流着千年封建血液的国人)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秩序,一种井井有条,一种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满足感。古希腊和罗马城邦自由吗?可它们却禁锢在一个近乎严酷的法律体系下,喝酒吟诗,每个人都对这个社会有一种认知,没有意外出现,出现的意外会被民主的愤怒消灭——譬如流放苏格拉底。陶氏笔下的桃花源自由吗?却也秉着一种“无人离开”的理念亦或是规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旧生命的老去都在掌控之中,没有文化冲撞的稳定。以此来看似乎自由往往与不自由并列存在,相起相生,印证着马大胡子所说的“矛盾的二重性”。如果自由真的是法学概念中“规矩下的自由”的话,那么不自由又是什么。把人关在监狱,不自由吗?不用想老板的任务,也不用考虑父母的期待,仿佛你是这个社会的弃婴,却拥有了这个世界最为富有的东西——时间。如书中的藤条所说“这里的日子真的很轻松,你知道什么叫做轻松吗?那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真的。吃饭的时候吃饭,上厕所的时候上厕所,不用整天在那里拼命动脑筋。”这么看来自由真的是一种叫人猜不透的东西。书中有多次关于自由的讨论。伤心咖啡店的每个成员,都在这个忙碌而纷扰的社会中寻求自由的出口,寻求一点解脱。似乎我的生活也每日在这种自由与不自由的谬论中前进。
社会。其实社会和自由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人类从选择群居的一刻开始,就注定无法脱离这个范围内来自同类的目光和评价。或许你的心可以成为一座孤独的岛屿,但你的肉体永远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使文学作品中失去社会身份的主角,没有金钱权利地位甚至是身份证明,依然无法割断这个社会对自己的认识,无法隐形的存活在这个社会。《香水》中的天才发现自己因为自身无味而可以匿迹于人群中时,第一反应是深深的恐惧,是企图去调配一种气味来模拟。由此亦可看出人自身对于社会生活的渴望。然而,书中的海安却认为这种社会集体的价值判断是束缚自由最重的枷锁。其实我不想参加司考,可是父母带着希冀的目光看着我,无数人惊异“既然你辅修了法学为什么不考”,同龄人无法理解“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或许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也怕自己成为别人眼光中的焦点,更害怕自己是一个让社会失望的人,我只能选择去做。我朋友关于申不申研要不要在轰空工作的纠结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我们都怕自己成为一个奇怪的人。二十多年来这个社会教会我们的是“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不对;如果不找个好工作,你就不对;如果不结婚生子,孝敬父母,你就不对”。可是自由呢?社会又说”做你想做的事,就是自由“。那如果我想做的事情是不读课本不找工作不要走别人的老路呢?社会也不会沉默,而是激愤地斥责”你是怪人!!!“我们似乎越来越怕成为规则底下的异类。我想起Vita在no signposts in the sea中写道”I find it refreshing to think there are still a few odd fish left in the world"。这似乎是我的心声。我有多么希望这个世界还有我这样的一个傻瓜。只是反过来想想,这还不是一种认同感的追寻。可是归根结底,那些规则和观念不也是人类追求认同感所产生的产物。又是一个循环而无解的命题。
三四年前,我住在拥挤的寝室,却拥有大大的梦想。似乎也曾在周末温暖的下午,与好友赖在床头桌角,讨论这个关于自由与社会观念的问题。我以为我确定知道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也做过那种梦:在无人的海滩边,我们三人买下一栋白色的别墅;白天就读书写字,晚上放着大声的摇滚乐再来点酒;有时候带点朋友回来玩,亦或许是酒吧里遇见的陌生男人;称不上夜夜笙歌,应该也颇为美好;没有小清新的矫情,也没有世俗的干扰。我之所以称之为梦,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认真对待它,我从来不认为它会实现。我总觉得,人这一生根本不可能孤立而居。离开这个社会,我们如何生存。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地,没有寄托,飘忽的灵魂是不会自由的。或许有人会呛声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故事。其实我个人对于梭罗有些许鄙夷,梭罗是何等境遇下才走入瓦尔登湖,为何又要走出瓦尔登湖,在湖边的日子是否真的与世隔绝。(先验主义其实并不玄幻,玄幻的是人们华丽和崇拜的措词。)既然无法抛弃世俗的枷锁,就只能在人们的目光中求生存。现代的很多作家与词人(九把刀五月天人等,此处不引述了)似乎想要告诫我们去过一种“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日子。屈服于现实,也不委屈理想。我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不自由的规则,朝九晚五结婚生子等等。我知道或许有一天我只能摇摇头叹口气屈服于这样的现实,走过父辈们一步一步走过的历程。可是我还是愿意去为我所想我所梦的东西拼一次奋斗一次。可能头破血流,也可能被辱骂耻笑,但争取一次总没错的。
五六年过去了,我觉得我唯一不变的,就是这股瞎热血的劲儿。父母叫我做什么,社会叫我做什么,我不想,但我记着,但我不照做。我还是那个我,走我自己想走的路。可能有一天我在弯弯绕绕拐了一大圈后遍体鳞伤地回来了。但自由的烙印总是会发光的吧。
或许如书中的海安所说“自由并不存在,这两个字只是人类跟自己开了个玩笑”。知道这个残酷的现实,或许当现实真的到来时就会显得不那么害怕。马达加斯加流浪的历程或许永远都不会出现,最悲哀的是,可能朝九晚九加班到深夜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才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但,我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尽管我也没有认命。
谨此献给陪我度过很多看似寂寞实则美好的时光的珏和cxx。
愿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自由。不再在自由与社会之间苦苦的挣扎。
© 本文版权归 爱mayday的转转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