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我想说说北海道的小孩怎样过冬天。
在北海道,到了冬天,第一次下雪之前会出现不知从哪里出来的一批“雪虫”,它们很像雪粒,所以第一次看到雪虫的人,想必会有下起雪来了的错觉。雪虫的出现就预示着离下雪不远了,大概一个星期后就会下雪,这个说法在我们那边广为流传。大约每年到了11月下旬就开始下雪。刚开始下雪时,因为下雪下得少而且气温还不够冷,雪不一会就融化了。之后随着气温的降低,雪量慢慢地增多,大概12月上旬就会有积雪了。已经不融化了的雪,北海道的人们把它叫做“根雪”。
小时候,有一个早晨,我醒来却不想起来,一直窝在被子里。此时母亲告诉我,“你快起来吧,看看外面下了好多雪!”于是我立马跑到窗边,哇,雪下得厚厚一层!因为下雪时没有声音,所以当我们看到外面时才知道下雪了。第一次积雪的早上打从窗户看外面时的感觉几乎相当于打开礼物箱时的感觉一样。想想吧,有一天,一起来向窗外看一眼,外面的世界都变白了,不惊讶才怪呢!不但色彩的变化,而且有积雪这意味着我们的玩法却变得多姿多彩了(当然也免不了扫雪这份工作)。
这样,上学时看到前面的一个男同学时,就可以做个雪球放到他了。偷偷地把雪球放到他的背后,让他背部留下了一颗雪痕。他笑着回头看着我说,“嘿,你干什么!”然后我们就一起边玩边走到学校。从这样寒冷的天气中走到温暖的教室的感觉很特别。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大衣挂到教室后面,班里齐了红扑扑三十来张脸。窗外一直在下雪,教室里有个用灯油燃的火炉。里面燃烧得很旺。但是上课时淘气的孩子们不由得看着外面,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在放学后了。
雪球
小时候当然也打过雪战,说的就是分成两队后玩雪球。但是除了“正式”的雪战以外(日本还存在一种雪战比赛),其实没有什么规则,就是瞎玩。当然,棒球队的家伙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他们拥有通过棒球练出来的控球能力。他们冷静地作一个雪球,然后冷静地放到四处乱跑的“敌人”的背部,格外准确。
雪球的硬度是按雪质而定。雪质越像小麦那样干爽,雪球就越软,但是雪粒太干爽的时候,甚至根本做不了雪球。这样的粉雪是北海道的特色。反而雪质越湿越硬。戴不同类型的手套在做雪球时有着很大的影响。戴一副薄薄的话,可以喔得很紧,戴一副滑雪时戴的手套的话,因为里面充满了有软绵绵的羽毛,可能不能喔得够硬,而且因为很厚,握雪粒时也握不到哪去了。所以玩雪战时,不小心戴着滑雪手套的话,心里就糟糕,不能给人家放一个够硬的雪球。
瞄准对象不仅是人,还有很多东西。比如从一定的远处瞄准电线杆子扔雪球,谁中谁赢。没有积雪的期间,我们喜欢打棒球,一到冬天就不能在外面打,所以用这个机会把雪球看成棒球,看看自己的“控球力”有没有退步。也可以用笤帚看成球棒,开始雪上的棒球比赛。但是当打准雪球时,雪球就会变成破碎。反正,在一块雪白的运动场,只有我们,感觉很自由。
雪人
我们也要堆雪人。我们先做雪球,把这个雪球当成核,在雪上滚下去。越滚越大。有个说法“滚雪球式”,就是这个意思了吧。雪质越湿越好做。先做大的,然后小的。接下来把小的放在大的的上面就算完工了。大的是身体,小的是头,其结构简单得哆啦A梦更简单。在日本把它叫做“雪达摩”,这里的“达摩”是指不倒翁那样的东东。中文里的“雪人”这个词让日本人想起的却是“雪男”,是一种传说中的半人半兽的野人,它会出没冬天的山里,相当于英语里的yeti之类的词。至于“雪 女”是一个妖怪,其故事早就在室町时代(14~16世纪)的书里就有记载。小泉八云也写过《雪女》。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一般来讲,小时候的游戏往往过程和目的没有区别,如果制造雪人的话,滚雪球这个过程就是开心事,搁着做雪人这个目的,用一股力气把雪球滚大,越大越好。也就是说“游戏”是指没有目的的行为,或者说游戏本身就是目的。有时候因为滚得太大了,不能一个人推下去了,于是在别人的协助下滚成巨大的一个,它却让我们联想到的是巨大的卷形蛋糕。有时候也会爬到一个斜坡上,从那里把雪球滚下去,雪球越滚越大。谁做得大谁赢。
另外,在雪上玩相扑也未尝不可。因为被摔倒时不太痛。平时在教室后面玩相扑时,彼此还是软一手,以免让对方受到伤害。但是在雪上的话,就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摔倒,被摔倒的人也大胆地向雪地摔进雪里。而且大家衣服穿得很厚,厚得仿佛一个小力士。有时候爬到小山玩相扑,一股劲儿地把对手抛掉,他们就像雪球那样滚下去。
”朋友是什么?”
“一起堆雪人,一起打雪仗的伙伴”(浅井健一 日本歌手)
雪橇
下雪时要坐雪橇(用塑料作的。想必每个北海道的小孩都有一个),或者坐在用过的装米的大袋子上从学校后面的上坡滑下去。速度飞快,雪花直接飞到脸上,太好玩,屡次反复。坐雪橇后面划了一条线。逐渐形成一条路,划这条路速度很快,而且很稳定。其实在刚下过的雪里第一次滑坐下去的时候,往往转倒,因为雪上不稳定。虽然这样,还是喜欢在下大雪后的新的雪层上滑下去的感觉,好像在图画纸上打画稿一样,不同的是画画时用笔,玩雪橇时用自己的身体而已。
雪橇的速度使人入迷。于是我们找更高,更滑得更开心的地方。于是到一道堤坝,向河边滑过去。这意味着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滑进河里去,所以我们还得研究雪橇急速停止的本事。但是总是不免会有人滑倒河水中,湿漉漉的他只好赶快回到家里换衣服。日落时,河边变得格外漂亮,那一丝丝闪着红光的夕阳映在雪原上。
我们还是到滑雪场玩雪橇,因为没有钱买票,所以只能自己爬到山腹。排成横队,开始比赛。经过几次比赛,我们发现,空气抵抗越少滑得越快,最后我们都采用跟奥运会的雪橇比赛的运动员一样姿势。另外一个发现的是越胖越快的现象。有这两种的人总是赢。那时候刚开始流行玩滑雪板,我们也要一个,于是站着雪橇上滑,双脚就不稳定,很快会摔倒,但是这个滑法也一段时间上过瘾。还有人开始讲究脸朝下滑下去的滑法,把双手往前伸,像“超人”那样的姿态,感受一下“飞的感觉”。雪橇是一般一个人坐的,可是雪橇也有大小,大的甚至可以坐四个小孩。这样它就变成一个过山车了。也要做个跳台,快速地往下滑,然后雪橇跳跃一番,着陆时粉雪在飞来飞去。
有时候在滑雪场举行雪橇比赛,用的“雪橇”是汽车的内胎,表面滑溜溜的。把屁股塞进中间的洞,然后别人用力往下推。跟雪橇不同的是,首先它速度会更快,还有它可以自由自在地变换方向,真特别。这个东西我们平时都没有机会接触,所以一有这样的机会就肯定要参加。
雪堆
我们的小学规模不大,建筑都是平房,中间有两个中院,形成“8”字。过去北海道的屋顶大多是三角形,这样下雪时就方便积雪滑到地上。白铁皮做的蓝色屋顶。我们学校也是如此。所以大人们都说千万不要在屋檐下走,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一大块雪从头上落进来(雪的话还可以,但是如果掉下来的是雪结成的冰锥的话很危险)。由于太冷,雪紧紧地贴在屋顶上,怎么也下不去的时候,大人们就到屋顶上用铲子把雪铲到地上。
这样,屋檐下形成了一大堆雪,有时甚至这个雪堆会堆得跟屋顶一样高。我们当然知道这个时候怎么玩最开心,于是就偷偷地爬到屋顶,从屋顶跳进雪堆里,太好玩了。爬上去,跳进去,屡次反复。但是,体重不容小觑的人会不小心深深陷入雪中,结果无法自己爬出来,越着急越陷入窘境。于是其他同学用力气帮他拔一番。实在拔不出来,就把周围的雪用雪耙子一点一点地挖掉。我们在雪上看到的只是一个人的脸部,太逗了,当事人看着笑着的我们哭笑不得。
没有风,雪从天上静静地落到手掌,马上消失。
雪的结晶非常整齐。刚下来的、很干爽的粉雪,我们可以用肉眼仔细观察它的结构。雪粒是六角形,像树枝那样每个角向外伸出,形成完美的对称结构。所以雪粒也称为“六花”。虽然一样是六角结构,但是它们长得五花八门,每一颗都反映着它在什么样的气候情况下形成。因此对科学家来说,它们是“来自天上的信”。
在北海道,到了冬天,第一次下雪之前会出现不知从哪里出来的一批“雪虫”,它们很像雪粒,所以第一次看到雪虫的人,想必会有下起雪来了的错觉。雪虫的出现就预示着离下雪不远了,大概一个星期后就会下雪,这个说法在我们那边广为流传。大约每年到了11月下旬就开始下雪。刚开始下雪时,因为下雪下得少而且气温还不够冷,雪不一会就融化了。之后随着气温的降低,雪量慢慢地增多,大概12月上旬就会有积雪了。已经不融化了的雪,北海道的人们把它叫做“根雪”。
小时候,有一个早晨,我醒来却不想起来,一直窝在被子里。此时母亲告诉我,“你快起来吧,看看外面下了好多雪!”于是我立马跑到窗边,哇,雪下得厚厚一层!因为下雪时没有声音,所以当我们看到外面时才知道下雪了。第一次积雪的早上打从窗户看外面时的感觉几乎相当于打开礼物箱时的感觉一样。想想吧,有一天,一起来向窗外看一眼,外面的世界都变白了,不惊讶才怪呢!不但色彩的变化,而且有积雪这意味着我们的玩法却变得多姿多彩了(当然也免不了扫雪这份工作)。
这样,上学时看到前面的一个男同学时,就可以做个雪球放到他了。偷偷地把雪球放到他的背后,让他背部留下了一颗雪痕。他笑着回头看着我说,“嘿,你干什么!”然后我们就一起边玩边走到学校。从这样寒冷的天气中走到温暖的教室的感觉很特别。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大衣挂到教室后面,班里齐了红扑扑三十来张脸。窗外一直在下雪,教室里有个用灯油燃的火炉。里面燃烧得很旺。但是上课时淘气的孩子们不由得看着外面,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在放学后了。
雪球
小时候当然也打过雪战,说的就是分成两队后玩雪球。但是除了“正式”的雪战以外(日本还存在一种雪战比赛),其实没有什么规则,就是瞎玩。当然,棒球队的家伙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他们拥有通过棒球练出来的控球能力。他们冷静地作一个雪球,然后冷静地放到四处乱跑的“敌人”的背部,格外准确。
雪球的硬度是按雪质而定。雪质越像小麦那样干爽,雪球就越软,但是雪粒太干爽的时候,甚至根本做不了雪球。这样的粉雪是北海道的特色。反而雪质越湿越硬。戴不同类型的手套在做雪球时有着很大的影响。戴一副薄薄的话,可以喔得很紧,戴一副滑雪时戴的手套的话,因为里面充满了有软绵绵的羽毛,可能不能喔得够硬,而且因为很厚,握雪粒时也握不到哪去了。所以玩雪战时,不小心戴着滑雪手套的话,心里就糟糕,不能给人家放一个够硬的雪球。
瞄准对象不仅是人,还有很多东西。比如从一定的远处瞄准电线杆子扔雪球,谁中谁赢。没有积雪的期间,我们喜欢打棒球,一到冬天就不能在外面打,所以用这个机会把雪球看成棒球,看看自己的“控球力”有没有退步。也可以用笤帚看成球棒,开始雪上的棒球比赛。但是当打准雪球时,雪球就会变成破碎。反正,在一块雪白的运动场,只有我们,感觉很自由。
雪人
我们也要堆雪人。我们先做雪球,把这个雪球当成核,在雪上滚下去。越滚越大。有个说法“滚雪球式”,就是这个意思了吧。雪质越湿越好做。先做大的,然后小的。接下来把小的放在大的的上面就算完工了。大的是身体,小的是头,其结构简单得哆啦A梦更简单。在日本把它叫做“雪达摩”,这里的“达摩”是指不倒翁那样的东东。中文里的“雪人”这个词让日本人想起的却是“雪男”,是一种传说中的半人半兽的野人,它会出没冬天的山里,相当于英语里的yeti之类的词。至于“雪 女”是一个妖怪,其故事早就在室町时代(14~16世纪)的书里就有记载。小泉八云也写过《雪女》。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一般来讲,小时候的游戏往往过程和目的没有区别,如果制造雪人的话,滚雪球这个过程就是开心事,搁着做雪人这个目的,用一股力气把雪球滚大,越大越好。也就是说“游戏”是指没有目的的行为,或者说游戏本身就是目的。有时候因为滚得太大了,不能一个人推下去了,于是在别人的协助下滚成巨大的一个,它却让我们联想到的是巨大的卷形蛋糕。有时候也会爬到一个斜坡上,从那里把雪球滚下去,雪球越滚越大。谁做得大谁赢。
另外,在雪上玩相扑也未尝不可。因为被摔倒时不太痛。平时在教室后面玩相扑时,彼此还是软一手,以免让对方受到伤害。但是在雪上的话,就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摔倒,被摔倒的人也大胆地向雪地摔进雪里。而且大家衣服穿得很厚,厚得仿佛一个小力士。有时候爬到小山玩相扑,一股劲儿地把对手抛掉,他们就像雪球那样滚下去。
”朋友是什么?”
“一起堆雪人,一起打雪仗的伙伴”(浅井健一 日本歌手)
雪橇
下雪时要坐雪橇(用塑料作的。想必每个北海道的小孩都有一个),或者坐在用过的装米的大袋子上从学校后面的上坡滑下去。速度飞快,雪花直接飞到脸上,太好玩,屡次反复。坐雪橇后面划了一条线。逐渐形成一条路,划这条路速度很快,而且很稳定。其实在刚下过的雪里第一次滑坐下去的时候,往往转倒,因为雪上不稳定。虽然这样,还是喜欢在下大雪后的新的雪层上滑下去的感觉,好像在图画纸上打画稿一样,不同的是画画时用笔,玩雪橇时用自己的身体而已。
雪橇的速度使人入迷。于是我们找更高,更滑得更开心的地方。于是到一道堤坝,向河边滑过去。这意味着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滑进河里去,所以我们还得研究雪橇急速停止的本事。但是总是不免会有人滑倒河水中,湿漉漉的他只好赶快回到家里换衣服。日落时,河边变得格外漂亮,那一丝丝闪着红光的夕阳映在雪原上。
我们还是到滑雪场玩雪橇,因为没有钱买票,所以只能自己爬到山腹。排成横队,开始比赛。经过几次比赛,我们发现,空气抵抗越少滑得越快,最后我们都采用跟奥运会的雪橇比赛的运动员一样姿势。另外一个发现的是越胖越快的现象。有这两种的人总是赢。那时候刚开始流行玩滑雪板,我们也要一个,于是站着雪橇上滑,双脚就不稳定,很快会摔倒,但是这个滑法也一段时间上过瘾。还有人开始讲究脸朝下滑下去的滑法,把双手往前伸,像“超人”那样的姿态,感受一下“飞的感觉”。雪橇是一般一个人坐的,可是雪橇也有大小,大的甚至可以坐四个小孩。这样它就变成一个过山车了。也要做个跳台,快速地往下滑,然后雪橇跳跃一番,着陆时粉雪在飞来飞去。
有时候在滑雪场举行雪橇比赛,用的“雪橇”是汽车的内胎,表面滑溜溜的。把屁股塞进中间的洞,然后别人用力往下推。跟雪橇不同的是,首先它速度会更快,还有它可以自由自在地变换方向,真特别。这个东西我们平时都没有机会接触,所以一有这样的机会就肯定要参加。
雪堆
我们的小学规模不大,建筑都是平房,中间有两个中院,形成“8”字。过去北海道的屋顶大多是三角形,这样下雪时就方便积雪滑到地上。白铁皮做的蓝色屋顶。我们学校也是如此。所以大人们都说千万不要在屋檐下走,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一大块雪从头上落进来(雪的话还可以,但是如果掉下来的是雪结成的冰锥的话很危险)。由于太冷,雪紧紧地贴在屋顶上,怎么也下不去的时候,大人们就到屋顶上用铲子把雪铲到地上。
这样,屋檐下形成了一大堆雪,有时甚至这个雪堆会堆得跟屋顶一样高。我们当然知道这个时候怎么玩最开心,于是就偷偷地爬到屋顶,从屋顶跳进雪堆里,太好玩了。爬上去,跳进去,屡次反复。但是,体重不容小觑的人会不小心深深陷入雪中,结果无法自己爬出来,越着急越陷入窘境。于是其他同学用力气帮他拔一番。实在拔不出来,就把周围的雪用雪耙子一点一点地挖掉。我们在雪上看到的只是一个人的脸部,太逗了,当事人看着笑着的我们哭笑不得。
没有风,雪从天上静静地落到手掌,马上消失。
雪的结晶非常整齐。刚下来的、很干爽的粉雪,我们可以用肉眼仔细观察它的结构。雪粒是六角形,像树枝那样每个角向外伸出,形成完美的对称结构。所以雪粒也称为“六花”。虽然一样是六角结构,但是它们长得五花八门,每一颗都反映着它在什么样的气候情况下形成。因此对科学家来说,它们是“来自天上的信”。
-
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02 13: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