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培训:关于媒体
很久没有见到SAM了,上次见她应该是好几年前,那时她应该是20出头吧,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忙着筹办《LES+》杂志。
这次她来成都,主要是参加中国酷儿影展——成都站的活动,她是特邀嘉宾。她寻思着既然大老远地来了成都,就应该多做点事,于是便找我商量举办成都LGBT媒体公关能力培训工作坊。得知她的想法,我当然是大力支持,便联系了成都男同关爱小组负责人王哥,想与他们共同举办此次活动,王哥高兴地表示关爱小组将全面参与此次培训。
我看着SAM,内心有些感慨,感觉今年28岁的她,成熟沉稳了许多。她的本职工作十分繁忙,却毅然承担了《LES+》杂志的主编,并成为北京同语(北京的一个女同工作小组)的中坚成员。
昨晚的工作坊,在成都男同关爱小组的办公室举办。明亮的灯光,热情的笑脸,把现场气氛烘托得温暖而愉悦。在SAM的指挥下,大家分成四组,围桌而坐,成都LGBT媒体公关能力培训工作坊正式开始了。
对于媒体,我接触过不少,在做鲁豫有约之前,就曾接受成都本地报纸与杂志的采访。做完鲁豫有约之后,也陆续接受过一些采访,所以对SAM所讲的知识颇有心得。只是我不是专业人员,有关于媒体的专业知识,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听了SAM所讲的内容,也是受益非浅。
因为SAM讲得比较专业,我在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与见解。
媒体对同性恋人群的正面宣传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极大地促进主流社会对同性恋人群的理解与认识,可以改善同性恋人群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同性恋人群争取应有的权益。
但我在同志类的采访中,注意到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或许会在以后的报道中,会越来越突出。这个问题是:如何选择被采访者。
有一个现象,当一家媒体想采访同性恋,当地的同志组织总是不遗余力地寻找可以出镜的人。出镜,毕竟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找到了可以出镜的人,当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于是采访开始,报道很快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然而,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报道不如人意,对同性恋人群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宣传作用,负面的影响却接连出现。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两方面。
一, 被采访者本身的局限性。
如果被采访者只有出镜的勇气,却缺乏良好的自我认同,缺乏对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同性恋人群种种现象的误读与误解、对未来不确定的甚至是悲观的期望,都会严重影响报道的正面性、全面性与深入性。所以我个人认为,LGBT组织在寻找出镜者时,一定要认真谨慎,对被采访者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看他(她)是否合适接受采访。如果是适合接受采访的出镜者,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培训。
二, 记者本身对同性恋人群的不了解。
作为记者,他(她)或许本身并不真正了解同性恋人群,即使持同情与尊重的态度,却由于缺乏相关的正确知识与认识,而写出、播出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报道。但这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在记者身上,而在被采访者身上。正因为对方的不了解,所以被采访者所阐述的观点、诉说的故事、反映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被采访者应该有能力去引导、纠正记者的看法与观点,这里面就有一定的技巧性与主动性了。
综合上述两个原因,大家可以看出,一篇好的、有利于同性恋人群的报道的关键因素,在于被采访者。这个被采访者,不仅仅需要的是出镜的勇气,还需要良好的心态、充分的准备、正确的认识与面对采访时的智慧与主动性。
或许有些被采访者认为,我接受采访是我个人的事,我讲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没有错。但我个人觉得,主流社会与人民大众,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电台、网络等来了解与认识同性恋人群的,所以你的观点与看法,会相当大地左右主流社会与人民大众。在这个时候,你所代表的,并不是你一个人,或一对同性伴侣,你代表的是你身后千千万万不能出镜、还在承受压力与误解的同性恋人群。既然决定了同意接受采访,就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与责任感,否则,你是不适合接受采访与出镜的。
SAM在讲课时,还生动地模拟了采访现场。她扮演记者,另外两个男同、一位女同扮演被采访者,采访的主题是12月1日的艾滋病感染日。模拟采访结束,在场的学员们对记者与被采访者做了不同的精彩的点评,SAM也介绍一些接受采访时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SAM最后讲的重点是,如何维护与友好媒体的关系,这点正是我所没有重视甚至是严重忽视的一面。在我所接受过的采访中,记者朋友都是比较友好的,写出的报道,播出的节目,大多也都让我满意。但采访过后,却从来没有想到过与这样的友好媒体保持联系,以期他们能继续做出更正面、更有利于同性恋人群的报道。主动地联系媒体、主动地维护与友好媒体的关系,是我在同志工作中,所没有认识到的重要一项。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采访,而要主动地利用媒体,为同性恋人群说话。
培训从7点半开始,直至10半结束,每一个现场的学员都感觉收获颇多。我觉得,象这样的培训应该在各地的LGBT工作小组开展。这样,越来越多正面的、深入的、科学的关于同性恋人群的报道才会出现。
大家切不可忽视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感谢SAM,感谢成都男同关爱小组,感谢前来参加培训的各位朋友。
(LGBT,代表了女同、男同、双性恋及跨性别)
这次她来成都,主要是参加中国酷儿影展——成都站的活动,她是特邀嘉宾。她寻思着既然大老远地来了成都,就应该多做点事,于是便找我商量举办成都LGBT媒体公关能力培训工作坊。得知她的想法,我当然是大力支持,便联系了成都男同关爱小组负责人王哥,想与他们共同举办此次活动,王哥高兴地表示关爱小组将全面参与此次培训。
我看着SAM,内心有些感慨,感觉今年28岁的她,成熟沉稳了许多。她的本职工作十分繁忙,却毅然承担了《LES+》杂志的主编,并成为北京同语(北京的一个女同工作小组)的中坚成员。
昨晚的工作坊,在成都男同关爱小组的办公室举办。明亮的灯光,热情的笑脸,把现场气氛烘托得温暖而愉悦。在SAM的指挥下,大家分成四组,围桌而坐,成都LGBT媒体公关能力培训工作坊正式开始了。
对于媒体,我接触过不少,在做鲁豫有约之前,就曾接受成都本地报纸与杂志的采访。做完鲁豫有约之后,也陆续接受过一些采访,所以对SAM所讲的知识颇有心得。只是我不是专业人员,有关于媒体的专业知识,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听了SAM所讲的内容,也是受益非浅。
因为SAM讲得比较专业,我在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与见解。
媒体对同性恋人群的正面宣传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极大地促进主流社会对同性恋人群的理解与认识,可以改善同性恋人群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同性恋人群争取应有的权益。
但我在同志类的采访中,注意到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或许会在以后的报道中,会越来越突出。这个问题是:如何选择被采访者。
有一个现象,当一家媒体想采访同性恋,当地的同志组织总是不遗余力地寻找可以出镜的人。出镜,毕竟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找到了可以出镜的人,当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于是采访开始,报道很快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然而,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报道不如人意,对同性恋人群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宣传作用,负面的影响却接连出现。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两方面。
一, 被采访者本身的局限性。
如果被采访者只有出镜的勇气,却缺乏良好的自我认同,缺乏对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同性恋人群种种现象的误读与误解、对未来不确定的甚至是悲观的期望,都会严重影响报道的正面性、全面性与深入性。所以我个人认为,LGBT组织在寻找出镜者时,一定要认真谨慎,对被采访者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看他(她)是否合适接受采访。如果是适合接受采访的出镜者,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培训。
二, 记者本身对同性恋人群的不了解。
作为记者,他(她)或许本身并不真正了解同性恋人群,即使持同情与尊重的态度,却由于缺乏相关的正确知识与认识,而写出、播出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报道。但这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在记者身上,而在被采访者身上。正因为对方的不了解,所以被采访者所阐述的观点、诉说的故事、反映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被采访者应该有能力去引导、纠正记者的看法与观点,这里面就有一定的技巧性与主动性了。
综合上述两个原因,大家可以看出,一篇好的、有利于同性恋人群的报道的关键因素,在于被采访者。这个被采访者,不仅仅需要的是出镜的勇气,还需要良好的心态、充分的准备、正确的认识与面对采访时的智慧与主动性。
或许有些被采访者认为,我接受采访是我个人的事,我讲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没有错。但我个人觉得,主流社会与人民大众,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电台、网络等来了解与认识同性恋人群的,所以你的观点与看法,会相当大地左右主流社会与人民大众。在这个时候,你所代表的,并不是你一个人,或一对同性伴侣,你代表的是你身后千千万万不能出镜、还在承受压力与误解的同性恋人群。既然决定了同意接受采访,就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与责任感,否则,你是不适合接受采访与出镜的。
SAM在讲课时,还生动地模拟了采访现场。她扮演记者,另外两个男同、一位女同扮演被采访者,采访的主题是12月1日的艾滋病感染日。模拟采访结束,在场的学员们对记者与被采访者做了不同的精彩的点评,SAM也介绍一些接受采访时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SAM最后讲的重点是,如何维护与友好媒体的关系,这点正是我所没有重视甚至是严重忽视的一面。在我所接受过的采访中,记者朋友都是比较友好的,写出的报道,播出的节目,大多也都让我满意。但采访过后,却从来没有想到过与这样的友好媒体保持联系,以期他们能继续做出更正面、更有利于同性恋人群的报道。主动地联系媒体、主动地维护与友好媒体的关系,是我在同志工作中,所没有认识到的重要一项。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采访,而要主动地利用媒体,为同性恋人群说话。
培训从7点半开始,直至10半结束,每一个现场的学员都感觉收获颇多。我觉得,象这样的培训应该在各地的LGBT工作小组开展。这样,越来越多正面的、深入的、科学的关于同性恋人群的报道才会出现。
大家切不可忽视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感谢SAM,感谢成都男同关爱小组,感谢前来参加培训的各位朋友。
(LGBT,代表了女同、男同、双性恋及跨性别)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