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个份
2011-11-24 01:41:03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尖锐到了尖刻的批评和访谈。
一年前还倾向于认为,北岛近年所做的事情,不过妄图借香港这块想象中的“飞地”,做一些重建艺术的公共空间的努力,以求从文学实践领域内部推动对“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批判。
今天看了臧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原来北岛以《今天》为自己代言,北岛杀回国内文化市场,北岛利用香港的大学搞诗歌活动,所做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原来,真到了该建立一种叫北岛形象学或符号学批评的时候了。
在此臧老师接通的是十多年前Andrew F. Jones:《“世界”文學交換中的中國文學》的批判方式和资源。尽管经过90年代初的那一轮“世界诗歌”的批判,北岛们早已开始警惕,并且更加以捍卫“纯文学”的立场自居,在很多场合发言也算谨慎小心,甚至,为了避免自身携带的文化资本被兑换为国际政治利益,不断否定dissent 身份,坚决不打流 亡牌,和同样孤悬海外的《倾向》划开界限……然而,一种不那么“纯”的文化政治诉求在另一种更加“纯粹”的美学眼光审视下,还是要原形毕露。被臧老师揭批出的这种“反抗诗学”暴露了北岛们内心深处的不自主。
事实上,就其高调言论来说,北岛近年向民族主义回归的迹象不能不显得耐人寻味,那种茕茕反抗的、和现实生活紧张拉锯的姿态,多少有些真正的左 翼文人的味道,倒是其骨子里一以贯之的东西。
然而,尽管,尽管如此,一些说法仍然不能同意。“北岛把调门调得这么高,这种打着‘知 识 分 子身份’的独断论所依据的思想资源究竟是什么?它的知识立场、文化立场的自我限定又在哪里?”
去年曾下功夫搜集一些资料,印象里北岛个人不曾强调过“知识分子身份”这种大陆文化界过分热衷的标签和说辞,反倒是聪明地和其拉开距离。在这点上,北岛还是比较自律的,尽管柏桦曾经把90年代的今天派定位为越来越具有“世界胸襟的赛义德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他本人,似乎更喜欢表现得像个保守的 自 由 派人士,“在物质主义的沙漠中”,专注地做着“为明天的诗歌保留种子”的事情。退一步讲,如果臧老师真的不知道北岛的“知识立场、文化立场”的“自我限定”在那里,那么,与北岛的致力于“诗学的知识分子化”相反,臧又何苦以如此长篇大论来推动这种“知识分子问题”or“文化政治问题”的“诗学化”?这不根本就是一个事情的一体两面么?
第二,就所见材料来看,北岛大多数场合似乎是惯于回避对国内诗歌(写作)界发言的。他所针对的是写作环境本身。换言之,这就是一个诗歌的文化政 治问题,就是为了摆立场而摆立场。这种带着对大陆写作圈极大隔膜和成见的信口评论从来就不可能落实到诗学的层面上。相反,当触及到诗歌本身时,北岛也并没有“把国内诗歌批评界一概抹 黑”,却在论坛或纸媒上大力提倡优质的细读批评。《今天》就曾刊发过批评专号,江弱水、姜涛、霍俊明等人不都是主打么?
Anyway,也许是到了该彻底清算那什么三个代biao的时候了,这种迫切性和正确性自不言待。但是从那种私淑已久的批评话语中忽然冒出十年前的某某,某某的影子,还是挺触目惊心的。也许就是这样吧,十年前国内争,十年后国际争,而且这一回,里应外合得挺好。
2011-11-24 04:02:06 王敖 (班尼路,牌子) 北岛的做法是多年政治投机积累下来的,现在是必须有人站出来提反对意见。
普通读者往往受制于媒体,现有的文学史叙事,比较陈旧的阅读模式,所以一时可能看不清,从惊讶不解,到替北岛辩护,但懂诗的人其实都很清楚。从这方面看,对北岛的态度也是个检验标准。
楼上说的《今天》杂志,发文章不代表什么,而且也不一定是北岛选的。
2011-11-24 11:17:16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为不为之“辩护”和对他诗歌的定位恐怕是两回事,为之“辩护”的人不一定就嗜其诗。臧老师总要把这两件事搅在一起,认为北岛利用他的政治资本来主导当今诗歌甚至是“诗学”的方向。当然,客观而言这一观点正确且高明,但问题是,也需要大量可靠资料支持吧,这却是目前所看到的臧文比较缺乏的。
普通读者和先锋的小众的读者的界限太难划清,也是个趣味的问题,也许在现今诗歌场,只有认臧棣为大师,北岛为三流的才称得上专业读者?那么,一些具备一定文学史视野和阅读经验,也了解一些材料的人有没有资格出来说话?
事实上北岛在主流文学史中的面目仍旧模糊,也远未达到经典化的程度,在一些关于90年代诗歌的叙述和传播中还不如臧老师影响大。北岛已经很长时间写不出像样的诗了,今日以诗外之事重返人们视野,就一定会抬高对他的评价?
还是就事论事,不选编不等于不参与策划,那几期刊发的同时和其后,北岛也在论坛等地屡次谈到对于某种专业化的学院式细读批评的推崇,可以说在批评观这一点上看不出和臧的标准有多大分歧,而时任诗歌编辑还是张枣和宋琳,二位写作(诗歌、批评、编辑)该算是海外还是国内的代表?如果非要区隔得这么厉害,又是为哪般呢?
2011-11-24 11:48:44 王敖 (班尼路,牌子) 北岛在主流文学史里的面目,你是否应该看一下《当代新诗史》之类的书?
“也许在现今诗歌场,只有认臧棣为大师,北岛为三流的才称得上专业读者?”
这个说法是你强加的,等于在把别人的观点极端化。问题不在于是否“专业”, 还是“小众”, 而在于是否对诗歌有深入理解,对诗歌言论中的污染有免疫力。
北岛推崇的细读,跟新批评的细读没什么关系,基本属于外行。刊发国内诗人的作品,这个是没错,张枣编的,他至少也应该读过。读过以后还那么说,你说为什么?
2011-11-24 12:19:40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哦,国内诗人作品从复刊后一直就在刊发。这里指的是对大陆专业诗歌批评的态度,这是臧师论及的。北岛推崇的细读就是姜涛他们的细读文本,跟新批评有没有关系不好说,但臧所做的批评就一定是新批评?
《新诗史》叙述一直处于扩容和变动中,不认为对北岛诗歌在诗学上的基本定位有什么不当之处,倒是最后一次改版后对90年代代表诗人的推介和评定更有意思。
2011-11-24 12:49:14 王敖 (班尼路,牌子) 你这就属于抬杠了,谁说臧棣那是新批评了。新批评的细读是特殊时代的产物,经过几十年已经被吸收,修正,融会到各种批评受段里面,但新批评本身已经是打引号的新了。这算是常识吧。
我指的北岛说的细读,是他在讨论翻译诗的时候照抄的一些新批评观念。发诗,发文章,这个解释过几遍了。北岛在对待国内诗歌界的态度上是是两面派,你就说他还有好的一面,这不能改变对他的基本判断。
另,《中国当代新诗史》这本书资料充分,写法也相对严谨,值得尊重。但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一些描述性的说法,跟批评上的判断,这两者的关系经常处理不当,杂糅在一起。比如对北岛后期诗歌的看法,基本是错的。
2011-11-24 23:52:52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误会了。就说我知道的。
因为臧棣在指责北岛对国内“批评界”一概“抹黑”时,对其心理进行了一番揣测,说实在的,这才是此文看得让人“惊讶不已”的地方。那么北岛对于国内诗歌批评现状的实际看法究竟如何就显得很重要了。但是在我印象里,北岛一直还是瞩目60后、70后这一代大陆批评家的,且是在推动细读批评的意义上有一些动作,包括策划批评理论专辑,联络大陆新锐批评家来主持论坛,让李陀、柏桦、翟永明、韩东等人也来跟着掺和,等等,也不止一次表示过对于姜涛批评文章所代表那种方向的赞同,我想这些人应该都不太可能把他捧到“布罗斯基的高度”。换句话说,如果他想不朽,大概也不会指望国内批评界。所以我觉得在诗歌批评观念和标准的问题上,实际上他和臧棣不会有太大分歧。那么臧棣的这个推论是否站得住脚就值得商榷了:是否北岛对国内批评界的批评和期待就一定出于某种私心?或者,更严重的,是否北岛真如臧所说在致力于所谓“把诗学知识分子化”(还是你臧棣老师因为太憎恨这种倾向而在北岛身上借题发挥?)这本来是值得严肃讨论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本文最大发力点和看点的,只可惜看过文章,而且等到现在,访谈都做到第十部分了,还是在揪着北岛那几句莫名其妙的媒体表态往死里批过嘴瘾,而且也未见有力的例证,俨然一副十多年前的某某、某某、某某某的架势,让人担心颠覆的不是北岛的形象,而是臧棣老师自己的。
其实如果只批北岛这个符号的话也挺有意义的,还非要和诗歌、甚至是诗学扯到一起的话就要下点功夫了。媒体扣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帽子和北岛自身的定位是两回事,而北岛高喊中华民族已经坠入物质主义的迷梦时还有多少人是把他当一个诗艺上了不得的大诗人来对待的,这恐怕连媒体本身都分的比臧老师清吧。
说到两面派的问题,北岛的那一面如果真藏得那么深,就期待臧老师继续揭,但一定要多说点大家不知道的,大家最想看的,那才有意义才站得住脚。
2011-11-25 00:03:20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又翻了一下文学史。一直对北岛后期诗没什么感觉,也没读出什么头绪。洪子诚老师用一句话就带过了,只说他的角色和处理经验的方式更趋于复杂了。
> 删除 举报广告 2011-11-25 00:03:47 王敖 (班尼路,牌子) “所以我觉得在诗歌批评观念和标准的问题上,实际上他和臧棣不会有太大分歧。”
这个显然是看错了,再说一次,表面的“推崇”,刊发文章,这些只是姿态,不说明诗学问题。
2011-11-25 00:24:11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嗯,也再说一遍,是关于什么样的批评是好的诗歌批评,或者说,中国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诗歌批评这一点上,而不是诗歌观,好诗观的问题。
他们总该是都维护专业的、“诗歌的”批评,而不会想要看到泛政治批评和现今的买卖批评,应景式的废话批评吧。这些难道不是批评界现存的问题么,就算是个姿态,也还有点道理吧。
> 删除 举报广告 2011-11-25 00:38:20 王敖 (班尼路,牌子) 北岛没有维护专业批评,因为他不懂,好吧。
> 删除 举报广告 2011-11-25 00:51:03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
2011-11-27 03:03:35 来自: 王敖(班尼路,牌子)
1, 又看了臧棣继续批评北岛的访谈,觉得太有必要了。而且,让臧棣这样严肃,有功力的批评家放开了说话,尤其让人觉得当代诗坛还是有活力的。
一些读者受制于媒体,现有的文学史叙事,比较陈旧的阅读模式,所以一时可能看不清,从惊讶不解,到替北岛辩护的都有,但真正懂诗的人其实都很清楚,这是早晚的事,不管在细节上是否同意臧棣的一些看法,现在是需要有人把很多话说明白。从这方面看,对北岛的态度也是个检验标准。
我觉得,臧棣的这次发言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开始。其意义并不在于让更多人认清了一个国际诗坛的牌位到底有多少水分,这个本来就不重要,而在于促进人们反思近三十年来的阅读书写诗歌史的范式,并促使它的全面崩盘——它太陈旧了,最初就是一个暂时性的替代品。它早就过期了,但读者吃的就是这些过期罐头,没有防腐剂的味道就不认识水果了。
2,提高认识的过程,有些人是通过及时地反思,在网上,有些人是通过抬杠。
有人在豆瓣问我,你觉得北岛的诗是二流,我感到很不忿。大骂一番,然后理性了——请给出具体理由,首先,什么是判断一流,二流的明确标准,谁有权来判断,你能代表真理吗 。”如果不能一次性把他教育好,他就继续跟你抬杠。能这么问的人就是典型的外行,因为文学批评本来也不是真理性的话语,存在有用或没用的批评,但不存在教条式的绝对标准,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反对的东西。
艾青的儿子说张艺谋的电影是二流,而且越来越堕落。他也可以说,什么是判断一流,二流的明确标准,谁有权来判断,你能代表真理吗 。有人说朗朗是二流的钢琴家,他也可以这样反驳。退回几十年去,有人说贺敬之二流,也会有这种人愤然起来争辩,没有人能立刻把他们教育好。这些人需要再等一些年,等到一些批评观念已经汇入常识,他们会主动附和。
2011-11-27 10:58:36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那天顾彬在中央民大,有人问及此事,顾说把北岛说成二流的人根本就读不懂北岛的诗。
谁都知道懂与不懂是相对的,就像诗歌标准不过是某个圈子自定的。他认为他是规则的制定者,你认为你是game-changer。驱逐对手的最好方法是用一句外行或者不懂把人家排除在外,诗歌史上一点不少见。自娱自乐挺好,就让拒绝交流的现代诗在日益狭隘的“自主性”设计下朝越来越孤绝的方向狂奔下去也挺好。用不着交流,反正专家可以代表下个时期的新诗发展方向,就算一时左右不了气候,诗歌史也该轮到他们来写了,“常识”马上就要生成了,等着瞧呗。
> 删除 举报广告 2011-11-27 11:07:56 王敖 (班尼路,牌子) 顾彬对当代中国诗歌一直有种小粉丝式的幻想,所以他批当代文学,捧当代诗歌,忘记了这两个有同源的关系。他是个严谨的学者,搞文学史是够用了,评论诗歌还不够,毕竟他对中文的理解还到不了精深的境界,他说张爱玲的语言太厉害,导致他读不懂,这就是亮了底牌了,我欣赏他的诚实。
另外,没有自娱自乐,更没有拒绝交流,这是你想象的。我自己就在写文章,也翻译了几十万字的东西,对读者有没有促进,可以自行判断。
文章里写过的,一般不在帖子里重复。
2011-11-27 11:44:49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一点没有认同顾彬的意思。
著作文章一直在学习。但新诗从业者的工作和行为效果也可能会两样。
一年前还倾向于认为,北岛近年所做的事情,不过妄图借香港这块想象中的“飞地”,做一些重建艺术的公共空间的努力,以求从文学实践领域内部推动对“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批判。
今天看了臧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原来北岛以《今天》为自己代言,北岛杀回国内文化市场,北岛利用香港的大学搞诗歌活动,所做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原来,真到了该建立一种叫北岛形象学或符号学批评的时候了。
在此臧老师接通的是十多年前Andrew F. Jones:《“世界”文學交換中的中國文學》的批判方式和资源。尽管经过90年代初的那一轮“世界诗歌”的批判,北岛们早已开始警惕,并且更加以捍卫“纯文学”的立场自居,在很多场合发言也算谨慎小心,甚至,为了避免自身携带的文化资本被兑换为国际政治利益,不断否定dissent 身份,坚决不打流 亡牌,和同样孤悬海外的《倾向》划开界限……然而,一种不那么“纯”的文化政治诉求在另一种更加“纯粹”的美学眼光审视下,还是要原形毕露。被臧老师揭批出的这种“反抗诗学”暴露了北岛们内心深处的不自主。
事实上,就其高调言论来说,北岛近年向民族主义回归的迹象不能不显得耐人寻味,那种茕茕反抗的、和现实生活紧张拉锯的姿态,多少有些真正的左 翼文人的味道,倒是其骨子里一以贯之的东西。
然而,尽管,尽管如此,一些说法仍然不能同意。“北岛把调门调得这么高,这种打着‘知 识 分 子身份’的独断论所依据的思想资源究竟是什么?它的知识立场、文化立场的自我限定又在哪里?”
去年曾下功夫搜集一些资料,印象里北岛个人不曾强调过“知识分子身份”这种大陆文化界过分热衷的标签和说辞,反倒是聪明地和其拉开距离。在这点上,北岛还是比较自律的,尽管柏桦曾经把90年代的今天派定位为越来越具有“世界胸襟的赛义德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他本人,似乎更喜欢表现得像个保守的 自 由 派人士,“在物质主义的沙漠中”,专注地做着“为明天的诗歌保留种子”的事情。退一步讲,如果臧老师真的不知道北岛的“知识立场、文化立场”的“自我限定”在那里,那么,与北岛的致力于“诗学的知识分子化”相反,臧又何苦以如此长篇大论来推动这种“知识分子问题”or“文化政治问题”的“诗学化”?这不根本就是一个事情的一体两面么?
第二,就所见材料来看,北岛大多数场合似乎是惯于回避对国内诗歌(写作)界发言的。他所针对的是写作环境本身。换言之,这就是一个诗歌的文化政 治问题,就是为了摆立场而摆立场。这种带着对大陆写作圈极大隔膜和成见的信口评论从来就不可能落实到诗学的层面上。相反,当触及到诗歌本身时,北岛也并没有“把国内诗歌批评界一概抹 黑”,却在论坛或纸媒上大力提倡优质的细读批评。《今天》就曾刊发过批评专号,江弱水、姜涛、霍俊明等人不都是主打么?
Anyway,也许是到了该彻底清算那什么三个代biao的时候了,这种迫切性和正确性自不言待。但是从那种私淑已久的批评话语中忽然冒出十年前的某某,某某的影子,还是挺触目惊心的。也许就是这样吧,十年前国内争,十年后国际争,而且这一回,里应外合得挺好。
2011-11-24 04:02:06 王敖 (班尼路,牌子) 北岛的做法是多年政治投机积累下来的,现在是必须有人站出来提反对意见。
普通读者往往受制于媒体,现有的文学史叙事,比较陈旧的阅读模式,所以一时可能看不清,从惊讶不解,到替北岛辩护,但懂诗的人其实都很清楚。从这方面看,对北岛的态度也是个检验标准。
楼上说的《今天》杂志,发文章不代表什么,而且也不一定是北岛选的。
2011-11-24 11:17:16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为不为之“辩护”和对他诗歌的定位恐怕是两回事,为之“辩护”的人不一定就嗜其诗。臧老师总要把这两件事搅在一起,认为北岛利用他的政治资本来主导当今诗歌甚至是“诗学”的方向。当然,客观而言这一观点正确且高明,但问题是,也需要大量可靠资料支持吧,这却是目前所看到的臧文比较缺乏的。
普通读者和先锋的小众的读者的界限太难划清,也是个趣味的问题,也许在现今诗歌场,只有认臧棣为大师,北岛为三流的才称得上专业读者?那么,一些具备一定文学史视野和阅读经验,也了解一些材料的人有没有资格出来说话?
事实上北岛在主流文学史中的面目仍旧模糊,也远未达到经典化的程度,在一些关于90年代诗歌的叙述和传播中还不如臧老师影响大。北岛已经很长时间写不出像样的诗了,今日以诗外之事重返人们视野,就一定会抬高对他的评价?
还是就事论事,不选编不等于不参与策划,那几期刊发的同时和其后,北岛也在论坛等地屡次谈到对于某种专业化的学院式细读批评的推崇,可以说在批评观这一点上看不出和臧的标准有多大分歧,而时任诗歌编辑还是张枣和宋琳,二位写作(诗歌、批评、编辑)该算是海外还是国内的代表?如果非要区隔得这么厉害,又是为哪般呢?
2011-11-24 11:48:44 王敖 (班尼路,牌子) 北岛在主流文学史里的面目,你是否应该看一下《当代新诗史》之类的书?
“也许在现今诗歌场,只有认臧棣为大师,北岛为三流的才称得上专业读者?”
这个说法是你强加的,等于在把别人的观点极端化。问题不在于是否“专业”, 还是“小众”, 而在于是否对诗歌有深入理解,对诗歌言论中的污染有免疫力。
北岛推崇的细读,跟新批评的细读没什么关系,基本属于外行。刊发国内诗人的作品,这个是没错,张枣编的,他至少也应该读过。读过以后还那么说,你说为什么?
2011-11-24 12:19:40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哦,国内诗人作品从复刊后一直就在刊发。这里指的是对大陆专业诗歌批评的态度,这是臧师论及的。北岛推崇的细读就是姜涛他们的细读文本,跟新批评有没有关系不好说,但臧所做的批评就一定是新批评?
《新诗史》叙述一直处于扩容和变动中,不认为对北岛诗歌在诗学上的基本定位有什么不当之处,倒是最后一次改版后对90年代代表诗人的推介和评定更有意思。
2011-11-24 12:49:14 王敖 (班尼路,牌子) 你这就属于抬杠了,谁说臧棣那是新批评了。新批评的细读是特殊时代的产物,经过几十年已经被吸收,修正,融会到各种批评受段里面,但新批评本身已经是打引号的新了。这算是常识吧。
我指的北岛说的细读,是他在讨论翻译诗的时候照抄的一些新批评观念。发诗,发文章,这个解释过几遍了。北岛在对待国内诗歌界的态度上是是两面派,你就说他还有好的一面,这不能改变对他的基本判断。
另,《中国当代新诗史》这本书资料充分,写法也相对严谨,值得尊重。但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一些描述性的说法,跟批评上的判断,这两者的关系经常处理不当,杂糅在一起。比如对北岛后期诗歌的看法,基本是错的。
2011-11-24 23:52:52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误会了。就说我知道的。
因为臧棣在指责北岛对国内“批评界”一概“抹黑”时,对其心理进行了一番揣测,说实在的,这才是此文看得让人“惊讶不已”的地方。那么北岛对于国内诗歌批评现状的实际看法究竟如何就显得很重要了。但是在我印象里,北岛一直还是瞩目60后、70后这一代大陆批评家的,且是在推动细读批评的意义上有一些动作,包括策划批评理论专辑,联络大陆新锐批评家来主持论坛,让李陀、柏桦、翟永明、韩东等人也来跟着掺和,等等,也不止一次表示过对于姜涛批评文章所代表那种方向的赞同,我想这些人应该都不太可能把他捧到“布罗斯基的高度”。换句话说,如果他想不朽,大概也不会指望国内批评界。所以我觉得在诗歌批评观念和标准的问题上,实际上他和臧棣不会有太大分歧。那么臧棣的这个推论是否站得住脚就值得商榷了:是否北岛对国内批评界的批评和期待就一定出于某种私心?或者,更严重的,是否北岛真如臧所说在致力于所谓“把诗学知识分子化”(还是你臧棣老师因为太憎恨这种倾向而在北岛身上借题发挥?)这本来是值得严肃讨论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本文最大发力点和看点的,只可惜看过文章,而且等到现在,访谈都做到第十部分了,还是在揪着北岛那几句莫名其妙的媒体表态往死里批过嘴瘾,而且也未见有力的例证,俨然一副十多年前的某某、某某、某某某的架势,让人担心颠覆的不是北岛的形象,而是臧棣老师自己的。
其实如果只批北岛这个符号的话也挺有意义的,还非要和诗歌、甚至是诗学扯到一起的话就要下点功夫了。媒体扣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帽子和北岛自身的定位是两回事,而北岛高喊中华民族已经坠入物质主义的迷梦时还有多少人是把他当一个诗艺上了不得的大诗人来对待的,这恐怕连媒体本身都分的比臧老师清吧。
说到两面派的问题,北岛的那一面如果真藏得那么深,就期待臧老师继续揭,但一定要多说点大家不知道的,大家最想看的,那才有意义才站得住脚。
2011-11-25 00:03:20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又翻了一下文学史。一直对北岛后期诗没什么感觉,也没读出什么头绪。洪子诚老师用一句话就带过了,只说他的角色和处理经验的方式更趋于复杂了。
> 删除 举报广告 2011-11-25 00:03:47 王敖 (班尼路,牌子) “所以我觉得在诗歌批评观念和标准的问题上,实际上他和臧棣不会有太大分歧。”
这个显然是看错了,再说一次,表面的“推崇”,刊发文章,这些只是姿态,不说明诗学问题。
2011-11-25 00:24:11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嗯,也再说一遍,是关于什么样的批评是好的诗歌批评,或者说,中国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诗歌批评这一点上,而不是诗歌观,好诗观的问题。
他们总该是都维护专业的、“诗歌的”批评,而不会想要看到泛政治批评和现今的买卖批评,应景式的废话批评吧。这些难道不是批评界现存的问题么,就算是个姿态,也还有点道理吧。
> 删除 举报广告 2011-11-25 00:38:20 王敖 (班尼路,牌子) 北岛没有维护专业批评,因为他不懂,好吧。
> 删除 举报广告 2011-11-25 00:51:03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
2011-11-27 03:03:35 来自: 王敖(班尼路,牌子)
1, 又看了臧棣继续批评北岛的访谈,觉得太有必要了。而且,让臧棣这样严肃,有功力的批评家放开了说话,尤其让人觉得当代诗坛还是有活力的。
一些读者受制于媒体,现有的文学史叙事,比较陈旧的阅读模式,所以一时可能看不清,从惊讶不解,到替北岛辩护的都有,但真正懂诗的人其实都很清楚,这是早晚的事,不管在细节上是否同意臧棣的一些看法,现在是需要有人把很多话说明白。从这方面看,对北岛的态度也是个检验标准。
我觉得,臧棣的这次发言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开始。其意义并不在于让更多人认清了一个国际诗坛的牌位到底有多少水分,这个本来就不重要,而在于促进人们反思近三十年来的阅读书写诗歌史的范式,并促使它的全面崩盘——它太陈旧了,最初就是一个暂时性的替代品。它早就过期了,但读者吃的就是这些过期罐头,没有防腐剂的味道就不认识水果了。
2,提高认识的过程,有些人是通过及时地反思,在网上,有些人是通过抬杠。
有人在豆瓣问我,你觉得北岛的诗是二流,我感到很不忿。大骂一番,然后理性了——请给出具体理由,首先,什么是判断一流,二流的明确标准,谁有权来判断,你能代表真理吗 。”如果不能一次性把他教育好,他就继续跟你抬杠。能这么问的人就是典型的外行,因为文学批评本来也不是真理性的话语,存在有用或没用的批评,但不存在教条式的绝对标准,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反对的东西。
艾青的儿子说张艺谋的电影是二流,而且越来越堕落。他也可以说,什么是判断一流,二流的明确标准,谁有权来判断,你能代表真理吗 。有人说朗朗是二流的钢琴家,他也可以这样反驳。退回几十年去,有人说贺敬之二流,也会有这种人愤然起来争辩,没有人能立刻把他们教育好。这些人需要再等一些年,等到一些批评观念已经汇入常识,他们会主动附和。
2011-11-27 10:58:36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那天顾彬在中央民大,有人问及此事,顾说把北岛说成二流的人根本就读不懂北岛的诗。
谁都知道懂与不懂是相对的,就像诗歌标准不过是某个圈子自定的。他认为他是规则的制定者,你认为你是game-changer。驱逐对手的最好方法是用一句外行或者不懂把人家排除在外,诗歌史上一点不少见。自娱自乐挺好,就让拒绝交流的现代诗在日益狭隘的“自主性”设计下朝越来越孤绝的方向狂奔下去也挺好。用不着交流,反正专家可以代表下个时期的新诗发展方向,就算一时左右不了气候,诗歌史也该轮到他们来写了,“常识”马上就要生成了,等着瞧呗。
> 删除 举报广告 2011-11-27 11:07:56 王敖 (班尼路,牌子) 顾彬对当代中国诗歌一直有种小粉丝式的幻想,所以他批当代文学,捧当代诗歌,忘记了这两个有同源的关系。他是个严谨的学者,搞文学史是够用了,评论诗歌还不够,毕竟他对中文的理解还到不了精深的境界,他说张爱玲的语言太厉害,导致他读不懂,这就是亮了底牌了,我欣赏他的诚实。
另外,没有自娱自乐,更没有拒绝交流,这是你想象的。我自己就在写文章,也翻译了几十万字的东西,对读者有没有促进,可以自行判断。
文章里写过的,一般不在帖子里重复。
2011-11-27 11:44:49 霜红舞罢 (不喜亦不惧)
一点没有认同顾彬的意思。
著作文章一直在学习。但新诗从业者的工作和行为效果也可能会两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