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化解凝重的对峙
浅评《推手》
李安的影片总是用他的淡定与从容让观众体会不可抗拒的细腻与厚重,他含蓄而内敛,却又颇耐人寻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在影片细水长流的叙述中显得那么的深刻和厚重。推手:两人你来我往,进退均衡,攻守兼备,本应达到圆转如意的效果,在现实中却那么无力。郎雄作为李安一直倾向的老演员,他把那种特质表现了出来,一个老父亲的稳重,无奈,哀伤,和在餐馆时的另一种勇敢,姿态,让人印象颇深。
影片中的朱老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化身,影片以他的视角来反映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将这一典型人物放置到现代文明充斥的西方社会中,通过表现朱老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朱老与社会的矛盾来表现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世界中遇到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境地貌似个例,实质上反映了一个相当普遍的文化社会问题,不仅涉及年龄种族,意识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两种文化的根深蒂固和不可融合。影片起初的8分钟没有人说话更体现了父亲和媳妇的矛盾,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表现出导演的胜人一筹。“太极”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朱老只能通过太极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那种寂寞和哀伤也许没有人体会,他还需要儿子的亲情。在通过当太极老师,教别人太极的过程中也许会感受到一点家的温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可以看到在影片末,朱老的班上出现了外国人,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在融合,当然这是需要过程的,也是需要时间的。
影片中的东方文化在这种冲突中处于不可融合的被动地位,不能得到西方文明的接受和认同,只能是偏安一隅,在固步自封中实现自我满足。同时,导演也表现出深深地忧虑,虽然展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其生存和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如何实现在文化冲突中保持东方文化的完整性和生命力,这是一个严肃而又无奈的话题。在两位老人的戏分中,导演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来表现二人的共同之处,比如小笼包、书法、太极、中医甚至是共同经历过的那段历史,无不体现了他们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骨子里那份抹不去的那份中国情。
晓生的妻子玛莎,也许是由于美国人和中国人价值观的不同,对待老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可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书,一直想把老人赶出去。在中国,绝对不允许如此对待一个老人,她和朱老之间的陌生很叫人心寒。但是,作为朱老儿媳的玛莎却也不努力的去改变他们之间尴尬的关系,年轻人应该多多谅解老人的,但也许在美国人心中,这并不重要。影片中的亲情呈现出来了一种悲剧色彩,及两辈之间感情无法融合与交流,并且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亲情的表现和震撼力明显淡化。
导演独辟蹊径地把一个典型的家庭作为了矛盾的根源,把亲情搁置在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语言和思想行为差异中。中国传统思想中家的概念和亲情的约束力被冲击的支离破碎。影片中的父子情,翁媳情,祖孙情都带有明显的隔阂,亲密无间的传统的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融洽,气氛的祥和在文化冲突中退居次席。因此当最后我们看到父子相拥而泣的时候会被这种亲情所感动,并作出反思。导演关注的家庭虽具有特殊性,但也符合了社会现实。一个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父亲,激活了一部看似平庸的电影,使它成为了一部亲情家庭曲的经典。如果说父亲对儿子的无奈妥协是由于一位有着西方文化血统的儿媳妇所促成的,那么父亲与陈太太这两位分别来自北京和台湾的单身老人则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因此,爱情也是在含蓄、温情中收获的。
影片通过对陈太太和朱老两个人的关注来表现老龄群体在社会中尴尬的处境,父子辈的隔阂,情感世界的封闭。行为方式不合时宜使他们感到内心的孤独和失落,自己精神世界无法得到满足和被尊重,在面对现实时才会茫然失措。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老人陈旧思想的保守与家庭氛围不相融合,这就让本来就怕孤独老人更觉得孤独,甚至感觉到家庭的排斥与疏离。然而思维的落后性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前进的脚步,彼此的内心无法相互透析和理解,对亲情的依赖和自身的安全感得不到任何保障,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导演通过对个体的关注表现了他们的弱势地位,呼吁人们在生活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及其生活。
整部电影画面柔和,总体感觉给人一种轻缓但有一些凝重,在这缓缓的节奏中,慢慢地对生活的场景进行展现。《推手》给了我们思考,不仅是老一代与后一代之间的隔阂,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文化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也要求现在的我们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学会应变、理解和接受。
李安的影片总是用他的淡定与从容让观众体会不可抗拒的细腻与厚重,他含蓄而内敛,却又颇耐人寻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在影片细水长流的叙述中显得那么的深刻和厚重。推手:两人你来我往,进退均衡,攻守兼备,本应达到圆转如意的效果,在现实中却那么无力。郎雄作为李安一直倾向的老演员,他把那种特质表现了出来,一个老父亲的稳重,无奈,哀伤,和在餐馆时的另一种勇敢,姿态,让人印象颇深。
影片中的朱老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化身,影片以他的视角来反映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将这一典型人物放置到现代文明充斥的西方社会中,通过表现朱老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朱老与社会的矛盾来表现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世界中遇到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境地貌似个例,实质上反映了一个相当普遍的文化社会问题,不仅涉及年龄种族,意识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两种文化的根深蒂固和不可融合。影片起初的8分钟没有人说话更体现了父亲和媳妇的矛盾,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表现出导演的胜人一筹。“太极”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朱老只能通过太极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那种寂寞和哀伤也许没有人体会,他还需要儿子的亲情。在通过当太极老师,教别人太极的过程中也许会感受到一点家的温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可以看到在影片末,朱老的班上出现了外国人,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在融合,当然这是需要过程的,也是需要时间的。
影片中的东方文化在这种冲突中处于不可融合的被动地位,不能得到西方文明的接受和认同,只能是偏安一隅,在固步自封中实现自我满足。同时,导演也表现出深深地忧虑,虽然展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其生存和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如何实现在文化冲突中保持东方文化的完整性和生命力,这是一个严肃而又无奈的话题。在两位老人的戏分中,导演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来表现二人的共同之处,比如小笼包、书法、太极、中医甚至是共同经历过的那段历史,无不体现了他们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骨子里那份抹不去的那份中国情。
晓生的妻子玛莎,也许是由于美国人和中国人价值观的不同,对待老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可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书,一直想把老人赶出去。在中国,绝对不允许如此对待一个老人,她和朱老之间的陌生很叫人心寒。但是,作为朱老儿媳的玛莎却也不努力的去改变他们之间尴尬的关系,年轻人应该多多谅解老人的,但也许在美国人心中,这并不重要。影片中的亲情呈现出来了一种悲剧色彩,及两辈之间感情无法融合与交流,并且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亲情的表现和震撼力明显淡化。
导演独辟蹊径地把一个典型的家庭作为了矛盾的根源,把亲情搁置在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语言和思想行为差异中。中国传统思想中家的概念和亲情的约束力被冲击的支离破碎。影片中的父子情,翁媳情,祖孙情都带有明显的隔阂,亲密无间的传统的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融洽,气氛的祥和在文化冲突中退居次席。因此当最后我们看到父子相拥而泣的时候会被这种亲情所感动,并作出反思。导演关注的家庭虽具有特殊性,但也符合了社会现实。一个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父亲,激活了一部看似平庸的电影,使它成为了一部亲情家庭曲的经典。如果说父亲对儿子的无奈妥协是由于一位有着西方文化血统的儿媳妇所促成的,那么父亲与陈太太这两位分别来自北京和台湾的单身老人则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因此,爱情也是在含蓄、温情中收获的。
影片通过对陈太太和朱老两个人的关注来表现老龄群体在社会中尴尬的处境,父子辈的隔阂,情感世界的封闭。行为方式不合时宜使他们感到内心的孤独和失落,自己精神世界无法得到满足和被尊重,在面对现实时才会茫然失措。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老人陈旧思想的保守与家庭氛围不相融合,这就让本来就怕孤独老人更觉得孤独,甚至感觉到家庭的排斥与疏离。然而思维的落后性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前进的脚步,彼此的内心无法相互透析和理解,对亲情的依赖和自身的安全感得不到任何保障,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导演通过对个体的关注表现了他们的弱势地位,呼吁人们在生活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及其生活。
整部电影画面柔和,总体感觉给人一种轻缓但有一些凝重,在这缓缓的节奏中,慢慢地对生活的场景进行展现。《推手》给了我们思考,不仅是老一代与后一代之间的隔阂,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文化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也要求现在的我们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学会应变、理解和接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