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与他的《叶隐入门》
大概在八十年代前半期上大学的人当中,应该都听说过三岛由纪夫的“事迹”,或者看过他的作品,所以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三岛了。而所谓《叶隐》是江户中期武士的教课书,修养教材。正式的名字叫做《叶隐闻书》,别名《锅岛论语》。这本武士的教科书是以日本肥前国(现九州岛的佐贺县)锅岛氏的家臣山本常朝(锅岛死后,山本因受过主君的重恩,因此想循死,但当时的法律禁止循死,因此山本常朝欲死不能而隐居山林之中)口述的武士行止内容为基础,由其门人田代陈基辑录历代藩主及战国武士的言行语录及见闻而成的。成书前后花去7年时间。书中有一句名言:“武士道者,寻死之道也。”但是此书一出,按照儒教的士道论来看,由于其中贯穿着一种极端的尚武思想,因此在藩中也曾经作为禁书/奇书被禁止公开传扬。到明治中期,人们开始对此书重新审视,禁锢也就解开了。
而被称为日本最后的武士的三岛由纪夫,视《叶隐》为知己,在42岁的时候出版了《叶隐入门》。由于长时间一直没找到《叶隐》一书,所以我想通过三岛的眼睛看看所谓的《叶隐》。
《叶隐入门》全文分为“前言《叶隐》与我”、“一、存在于现代的《叶隐》”、“二《叶隐四十八精髓”以及“三、解读《叶隐》”四个部分。其中,三岛主要着眼于第“二”章,介绍了《叶隐》的作者山本常朝,《叶隐》所包含的三个哲学思想以及四十八精髓的具体内容。
所谓三个哲学是指武士道是行动的哲学、恋爱的哲学以及生的哲学。三岛认为,山本常朝在《叶隐》中主张重视行动主体的主动作用,同时主体的主动选择死作为最终归宿。“无论如何(《叶隐》教导的)是从自身主动发出的,同时又是超越自我的最行之有效的行动标准。”那是“行动者的环”,“在最后的时点主动出击而完成(整个过程)的”。最后的时点,指的是死。其中,主体的自由选择意志表达得非常清晰:人生最自由者莫过于自主舍弃生,而断绝性命。
再者,武士道是恋爱的哲学。在日本人的精神构造当中,只有恋而没有爱。所以,日本人并不像西方一样分别“肉欲的爱”与“神的爱”,而把两者都串在同一直线之上。另外,《叶隐》中所强调的爱与其说是女性爱(异性爱)不如说是男性爱(同性恋)。书中认为男性之间的爱更高尚,更富有精神性。而这种男性爱的载体就是天皇,爱相当于对天皇的忠诚。这种爱重视忍忍,若能一生不表白从一而终,那将是最崇高而且是最永恒的爱。如果,这种爱以死作为归宿,死使爱的张力和纯度提到了最高的境界。
最后,是生的哲学。三岛在这方面对《叶隐》是这样理解的:“对于人生而言,自由是多么的相悖的啊。而且,如果人生被给予了自由时候,他就已经厌倦自由了,而被给予生的时候便觉得生是多么的难奈。”因此,他认为常朝干脆总是觉悟着死,使度过的每一天都因此充满紧张,人面在每一天都活生生地去经营每一天。《叶隐》中说“人生苦短,做喜欢做的事。否则在梦中总是做着不喜欢的事,看着痛苦而生存,那是愚蠢的。”世事总是充满痛苦,捉摸不定,死是避免不了的,不如觉悟着死每天都去做喜欢的事。三岛在《叶隐入门》中总结道:“在如梦一般无足轻重的十五年里,每天每天都觉悟着,这是最后了。就这样,每一瞬间,每一天都在积甸着什么,过去的积甸将会在某一时刻完成他的使命。这就是《叶隐》所教喻的生的哲学的根本理念。”
从三岛的总结中可以看到,《叶隐》的三个哲学的所有根本都归结到死亡上。但最令三岛醉心的,要数《叶隐》里关于死的一句名言:“武士道者寻觅前往死之道路”。死是人的行动中的“最后的一个点”,没有重复,必须在一瞬间实现,死可以让恋(特别是男性之间的爱,即对主君的忠义)的纯度得以提高,让生发射出光芒,从而完结一段美丽的人生。是实现人生大义的最好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死其实并非被迫的行动,而是内在于人的体内,或者被压抑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冲动。对山本常朝和三岛由纪夫而言,这种冲动与普通人对生,对自由,对反抗等等的冲动是相同的,死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日本战后社会中)每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被束之高阁,不被知觉,甚至是被压抑着的一种冲动。无论人是否意识到死,它总有一天会来临的。如果主体主动出击进行选择,那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死=选择=自由”,如此只要通过战斗而死或者自杀,便可以使生的冲动,反抗的冲动和对自由的冲动一次过得到满足。而且,两人都相信死是快感的哲学。 “把快乐的目的设置在静安(注:Ataraxia)之上,威胁这种快乐的对死的不安,将会因为‘正在生之中时死不会来临,死之后我便不再存在,因此没必要惧怕死’的想法而得到哲理上的解决。”从而,死被解释为一种快乐。
但是,死却非常不幸,因为它无法避免陷入虚无的深渊。原因有二。一方面,上述内容对于常朝和三岛来说,那样的死只不过是完全理想状态下的,现实世界中决不可能让这种想法得以存续,日本的战后社会“断然没有解放。不变的,永恒的都只不过是被溶解到佛教时间的复活里的日常之中,换言之,按照佛教的轮回时间前进,世界如梦一般每个事物都不无法确实捕捉的反复的时间而已。一切的冲动被抹杀,因此人不可能感觉不到理想与现实乖离所告成的虚无。
另一方面,死的上目的是觉悟到死的人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选择死是否拥有正确的目的,拥有什么样的目的呢?战争中死去青年(例如神风特攻队)是为了国家,为了天皇尽忠效命。“人在国家里营生,是否真的可以把自己限定在那样的正确目的之上呢?”或者,不把国家作为前提,“是否有机会完全超越国家,作为个体的生的时候,以个人的力量完全为了争取人类的正确目的而死呢?”这样的问题不得不搞清楚。因此,“死的绝对观念”和“所谓正义的现实观念”之间所产生的龃龉“永远都会发生”。对于死的目的提问,是没有正确的答案的。因为没有选择死的基准依据,结果人类就只能堕落到连死也不能自由选择的泥潭。这又是人生的一大虚无。但反正没有正确的答案,三岛说在面对“是生是死的时候,我推荐死”。但是,这种死必须是一种美的死。
而被称为日本最后的武士的三岛由纪夫,视《叶隐》为知己,在42岁的时候出版了《叶隐入门》。由于长时间一直没找到《叶隐》一书,所以我想通过三岛的眼睛看看所谓的《叶隐》。
《叶隐入门》全文分为“前言《叶隐》与我”、“一、存在于现代的《叶隐》”、“二《叶隐四十八精髓”以及“三、解读《叶隐》”四个部分。其中,三岛主要着眼于第“二”章,介绍了《叶隐》的作者山本常朝,《叶隐》所包含的三个哲学思想以及四十八精髓的具体内容。
所谓三个哲学是指武士道是行动的哲学、恋爱的哲学以及生的哲学。三岛认为,山本常朝在《叶隐》中主张重视行动主体的主动作用,同时主体的主动选择死作为最终归宿。“无论如何(《叶隐》教导的)是从自身主动发出的,同时又是超越自我的最行之有效的行动标准。”那是“行动者的环”,“在最后的时点主动出击而完成(整个过程)的”。最后的时点,指的是死。其中,主体的自由选择意志表达得非常清晰:人生最自由者莫过于自主舍弃生,而断绝性命。
再者,武士道是恋爱的哲学。在日本人的精神构造当中,只有恋而没有爱。所以,日本人并不像西方一样分别“肉欲的爱”与“神的爱”,而把两者都串在同一直线之上。另外,《叶隐》中所强调的爱与其说是女性爱(异性爱)不如说是男性爱(同性恋)。书中认为男性之间的爱更高尚,更富有精神性。而这种男性爱的载体就是天皇,爱相当于对天皇的忠诚。这种爱重视忍忍,若能一生不表白从一而终,那将是最崇高而且是最永恒的爱。如果,这种爱以死作为归宿,死使爱的张力和纯度提到了最高的境界。
最后,是生的哲学。三岛在这方面对《叶隐》是这样理解的:“对于人生而言,自由是多么的相悖的啊。而且,如果人生被给予了自由时候,他就已经厌倦自由了,而被给予生的时候便觉得生是多么的难奈。”因此,他认为常朝干脆总是觉悟着死,使度过的每一天都因此充满紧张,人面在每一天都活生生地去经营每一天。《叶隐》中说“人生苦短,做喜欢做的事。否则在梦中总是做着不喜欢的事,看着痛苦而生存,那是愚蠢的。”世事总是充满痛苦,捉摸不定,死是避免不了的,不如觉悟着死每天都去做喜欢的事。三岛在《叶隐入门》中总结道:“在如梦一般无足轻重的十五年里,每天每天都觉悟着,这是最后了。就这样,每一瞬间,每一天都在积甸着什么,过去的积甸将会在某一时刻完成他的使命。这就是《叶隐》所教喻的生的哲学的根本理念。”
从三岛的总结中可以看到,《叶隐》的三个哲学的所有根本都归结到死亡上。但最令三岛醉心的,要数《叶隐》里关于死的一句名言:“武士道者寻觅前往死之道路”。死是人的行动中的“最后的一个点”,没有重复,必须在一瞬间实现,死可以让恋(特别是男性之间的爱,即对主君的忠义)的纯度得以提高,让生发射出光芒,从而完结一段美丽的人生。是实现人生大义的最好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死其实并非被迫的行动,而是内在于人的体内,或者被压抑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冲动。对山本常朝和三岛由纪夫而言,这种冲动与普通人对生,对自由,对反抗等等的冲动是相同的,死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日本战后社会中)每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被束之高阁,不被知觉,甚至是被压抑着的一种冲动。无论人是否意识到死,它总有一天会来临的。如果主体主动出击进行选择,那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死=选择=自由”,如此只要通过战斗而死或者自杀,便可以使生的冲动,反抗的冲动和对自由的冲动一次过得到满足。而且,两人都相信死是快感的哲学。 “把快乐的目的设置在静安(注:Ataraxia)之上,威胁这种快乐的对死的不安,将会因为‘正在生之中时死不会来临,死之后我便不再存在,因此没必要惧怕死’的想法而得到哲理上的解决。”从而,死被解释为一种快乐。
但是,死却非常不幸,因为它无法避免陷入虚无的深渊。原因有二。一方面,上述内容对于常朝和三岛来说,那样的死只不过是完全理想状态下的,现实世界中决不可能让这种想法得以存续,日本的战后社会“断然没有解放。不变的,永恒的都只不过是被溶解到佛教时间的复活里的日常之中,换言之,按照佛教的轮回时间前进,世界如梦一般每个事物都不无法确实捕捉的反复的时间而已。一切的冲动被抹杀,因此人不可能感觉不到理想与现实乖离所告成的虚无。
另一方面,死的上目的是觉悟到死的人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选择死是否拥有正确的目的,拥有什么样的目的呢?战争中死去青年(例如神风特攻队)是为了国家,为了天皇尽忠效命。“人在国家里营生,是否真的可以把自己限定在那样的正确目的之上呢?”或者,不把国家作为前提,“是否有机会完全超越国家,作为个体的生的时候,以个人的力量完全为了争取人类的正确目的而死呢?”这样的问题不得不搞清楚。因此,“死的绝对观念”和“所谓正义的现实观念”之间所产生的龃龉“永远都会发生”。对于死的目的提问,是没有正确的答案的。因为没有选择死的基准依据,结果人类就只能堕落到连死也不能自由选择的泥潭。这又是人生的一大虚无。但反正没有正确的答案,三岛说在面对“是生是死的时候,我推荐死”。但是,这种死必须是一种美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