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接近幸福——读《幸福了吗》有感
慢慢接近幸福——读《幸福了吗》有感
1. 开篇语: 一个人需要隐藏
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
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
就诗不就人的说,仓央嘉措的这首诗的的确确的道出了人们现在的心理状态,我们都有许多秘密要隐藏,而且还要巧妙的隐藏才不被朋友、敌人、亲人、爱人发现,越是离天堂越近的地方,人们的心事似乎就会变得越发沉重,它重重的压在我们心上,这人无法喘息、挪不动步伐。
经历了初中、高中、大学的毕业,对于书中的一个故事感触颇多:2010年夏天,白岩松在中学毕业二十五周年聚会上对同学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宁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
随着一次次的毕业,身边的同学来来去去,读了研,从初中到大学,许多同学也开始工作了,有的挣得多,有的混得不太好,可是让人欣慰的是抱怨的不多,也许是大家都在慢慢长大,明白与其抱怨社会不如充实自己静待机会。
有的时候我们都只看到别人的风光,常常想如果自己是他那样就好了,可是你又是否清楚别人在你游戏、恋爱、睡觉时候的付出;有时候,我们又会觉得别人混得似乎很糟,可是你又是否清楚当你在没日没夜的加班、赶报告的时候,别人正在享受生命的宁静与幸福。
其实一切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全在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怎么去把握现在的一切。
2. ——汶川地震中的一个片段打动了我——在采访参加救援的消防队员时,一位年轻的消防队员对我说,一个小女孩,他头一天救出了上半身,第二天救出了下半身,他知道这样做没有意义,却是对小女孩父母的一个交代,而这仿佛没有意义的救助,也让他要冒同样的危险。
这个片段打动的不仅是白岩松,也包括我,这个消防队员对小女孩的救援也许没有意义,但却是对她的父母的心灵的救赎,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是有道理的。有时候我们要的只是对自己对别人的一个交代,有了交代仿佛心就宁静了,就又有了活下去的力量。我常常想,许多在我们看来没有意义的事情,却对当事人有着难以想象的重要性。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孩子在大海边看到很多小鱼和贝壳被冲在沙滩上,它们都奄奄一息。
这个小孩子把一条条小鱼和一只只贝壳放到大海里面,这时旁人嘲笑他说:“这么多的鱼虾、贝壳,你根本就捡不过来,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孩子说:“是啊,是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他扬扬自己手中的小鱼说:“对这一只小鱼来说大有意义!”他又捡起一只贝壳说:“对这一只贝壳来说大有意义!”
3. 面对中国已经发生的校车惨案,读到书中关于美国校车的那一段,感慨万千。“为此,在每个学生身上,政府每年要投入五百美元,而特殊的残障孩子则要投入两千美元。”
我很想知道,对于甘肃的那些孩子,政府是否能够起码人均投入哪怕五十元。有的时候,人在做、天在看。
4. ——我突然明白,人群中,充满希望的一种欲望正在悄悄地形成中,而这种欲望,与物质无关,却离心灵很近。
——在我们这个并不靠宗教来确立信仰的民族中,在时代巨变的转折阶段,在信仰缺失的空白地带,什么,是十三亿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恐怕还是要向道德、人心与传统文化方面去寻找答案。
信仰不一定非要信宗教,心中有底线、做人有原则其实就是信仰。有些事不可为、有些话不可言。适可而止,对人对事保持善良的心,其实就是最大的信仰,就是对社会对自己最好的交代。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欲望似乎越来越大,渐渐的什么都敢做、什么都可以骗,利字当头,良心放两边,很多人这么做了,却混得更好;有些人坚守了底线,却渐渐的跟不上脚步。然而,我还是相信因果,现在所做的一切以后都会得到回应。
最后用书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生命如同一条河流,出发时,还只是清澈的涓涓细流,一路奔腾,慢慢加速,陆续开始有人或事、书或者光影,为这条河流填注理论,增加水流甚至影响方向,每个人都不例外。
1. 开篇语: 一个人需要隐藏
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
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
就诗不就人的说,仓央嘉措的这首诗的的确确的道出了人们现在的心理状态,我们都有许多秘密要隐藏,而且还要巧妙的隐藏才不被朋友、敌人、亲人、爱人发现,越是离天堂越近的地方,人们的心事似乎就会变得越发沉重,它重重的压在我们心上,这人无法喘息、挪不动步伐。
经历了初中、高中、大学的毕业,对于书中的一个故事感触颇多:2010年夏天,白岩松在中学毕业二十五周年聚会上对同学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宁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
随着一次次的毕业,身边的同学来来去去,读了研,从初中到大学,许多同学也开始工作了,有的挣得多,有的混得不太好,可是让人欣慰的是抱怨的不多,也许是大家都在慢慢长大,明白与其抱怨社会不如充实自己静待机会。
有的时候我们都只看到别人的风光,常常想如果自己是他那样就好了,可是你又是否清楚别人在你游戏、恋爱、睡觉时候的付出;有时候,我们又会觉得别人混得似乎很糟,可是你又是否清楚当你在没日没夜的加班、赶报告的时候,别人正在享受生命的宁静与幸福。
其实一切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全在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怎么去把握现在的一切。
2. ——汶川地震中的一个片段打动了我——在采访参加救援的消防队员时,一位年轻的消防队员对我说,一个小女孩,他头一天救出了上半身,第二天救出了下半身,他知道这样做没有意义,却是对小女孩父母的一个交代,而这仿佛没有意义的救助,也让他要冒同样的危险。
这个片段打动的不仅是白岩松,也包括我,这个消防队员对小女孩的救援也许没有意义,但却是对她的父母的心灵的救赎,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是有道理的。有时候我们要的只是对自己对别人的一个交代,有了交代仿佛心就宁静了,就又有了活下去的力量。我常常想,许多在我们看来没有意义的事情,却对当事人有着难以想象的重要性。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孩子在大海边看到很多小鱼和贝壳被冲在沙滩上,它们都奄奄一息。
这个小孩子把一条条小鱼和一只只贝壳放到大海里面,这时旁人嘲笑他说:“这么多的鱼虾、贝壳,你根本就捡不过来,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孩子说:“是啊,是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他扬扬自己手中的小鱼说:“对这一只小鱼来说大有意义!”他又捡起一只贝壳说:“对这一只贝壳来说大有意义!”
3. 面对中国已经发生的校车惨案,读到书中关于美国校车的那一段,感慨万千。“为此,在每个学生身上,政府每年要投入五百美元,而特殊的残障孩子则要投入两千美元。”
我很想知道,对于甘肃的那些孩子,政府是否能够起码人均投入哪怕五十元。有的时候,人在做、天在看。
4. ——我突然明白,人群中,充满希望的一种欲望正在悄悄地形成中,而这种欲望,与物质无关,却离心灵很近。
——在我们这个并不靠宗教来确立信仰的民族中,在时代巨变的转折阶段,在信仰缺失的空白地带,什么,是十三亿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恐怕还是要向道德、人心与传统文化方面去寻找答案。
信仰不一定非要信宗教,心中有底线、做人有原则其实就是信仰。有些事不可为、有些话不可言。适可而止,对人对事保持善良的心,其实就是最大的信仰,就是对社会对自己最好的交代。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欲望似乎越来越大,渐渐的什么都敢做、什么都可以骗,利字当头,良心放两边,很多人这么做了,却混得更好;有些人坚守了底线,却渐渐的跟不上脚步。然而,我还是相信因果,现在所做的一切以后都会得到回应。
最后用书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生命如同一条河流,出发时,还只是清澈的涓涓细流,一路奔腾,慢慢加速,陆续开始有人或事、书或者光影,为这条河流填注理论,增加水流甚至影响方向,每个人都不例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