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心寻道,也是一种人生
依心寻道,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弗洛依德认为性欲是最基本的本能,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荣格则通过对自己的分析,认为最重要的本能不只是性欲,对他自己而言,求知欲才是最基本的本能,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这也是他和弗洛依德最重要的分歧之一。
对心灵的探索,荣格另辟蹊径。由于天赋异禀,荣格可以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并就所获得的心理经验做了观察、归类、思考和分析。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我会在潜意识里幻化出的各种形像中迷失,陷入医学上的“精神分裂症”。 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是这样分析的这样写道:“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著作,己完全失掉了阅读科学书籍的能力,近乎与世隔离,很孤独。”“没有像尼采一样精神分裂,是因为始终坚持了家庭和工作着两个支撑点,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探寻内心深处,就是这个样子。
荣格顿悟曼荼罗的一段特别有意思。为减少压力,破解心灵中幻像的奥秘,荣格画了很多的曼荼罗图,也就是一种有中心点的嵌套圆圈或正方形的彩色对称图案。直到有一天,荣格做了一个梦,梦境是一个有街灯照耀的大广场,许多街道在这里汇聚,城市的各个街区成辐射状围绕广场而布列。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是一个小岛。周围的一切由于昏暗无法看清,但是这个小岛却被阳光照耀得光辉灿烂。岛上只长着一棵木兰树,树上开满了千万朵红花。这棵树仿佛就立在阳光之中,但同时又是哪光源…… 通过这个梦,荣格感到了完全的满足, 他明白了自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指向曼荼罗的中心, 指向光辉灿烂开满红花的那棵木兰。之后荣格便不再画曼荼罗了。
荣格的心理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心境犹如一幅曼荼罗画,应当对称、和谐而不相冲突,并外化为不同的追求。比如帝王,那幅曼荼罗便是整个帝国,而那棵光辉灿烂开满红花的木兰幻化为至高权力的宝座,第一圈是宫殿和近臣,外一圈是城池和军队,再外一圈是国家和百姓……帝国各个零部件的和谐运转便是帝王自性外化为外在追求的甚高境界。
我推断:密宗绘制曼陀罗图的修炼方法,就是僧人寻找自己内在精神结构(坛城)的过程,也是寻找自性的过程。曼陀罗图(坛城)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结构(自性)的投影,其中自性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指向坛城的中心,也即大日如来。。。
对心灵的探索,荣格另辟蹊径。由于天赋异禀,荣格可以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并就所获得的心理经验做了观察、归类、思考和分析。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我会在潜意识里幻化出的各种形像中迷失,陷入医学上的“精神分裂症”。 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是这样分析的这样写道:“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著作,己完全失掉了阅读科学书籍的能力,近乎与世隔离,很孤独。”“没有像尼采一样精神分裂,是因为始终坚持了家庭和工作着两个支撑点,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探寻内心深处,就是这个样子。
荣格顿悟曼荼罗的一段特别有意思。为减少压力,破解心灵中幻像的奥秘,荣格画了很多的曼荼罗图,也就是一种有中心点的嵌套圆圈或正方形的彩色对称图案。直到有一天,荣格做了一个梦,梦境是一个有街灯照耀的大广场,许多街道在这里汇聚,城市的各个街区成辐射状围绕广场而布列。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是一个小岛。周围的一切由于昏暗无法看清,但是这个小岛却被阳光照耀得光辉灿烂。岛上只长着一棵木兰树,树上开满了千万朵红花。这棵树仿佛就立在阳光之中,但同时又是哪光源…… 通过这个梦,荣格感到了完全的满足, 他明白了自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指向曼荼罗的中心, 指向光辉灿烂开满红花的那棵木兰。之后荣格便不再画曼荼罗了。
荣格的心理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心境犹如一幅曼荼罗画,应当对称、和谐而不相冲突,并外化为不同的追求。比如帝王,那幅曼荼罗便是整个帝国,而那棵光辉灿烂开满红花的木兰幻化为至高权力的宝座,第一圈是宫殿和近臣,外一圈是城池和军队,再外一圈是国家和百姓……帝国各个零部件的和谐运转便是帝王自性外化为外在追求的甚高境界。
我推断:密宗绘制曼陀罗图的修炼方法,就是僧人寻找自己内在精神结构(坛城)的过程,也是寻找自性的过程。曼陀罗图(坛城)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结构(自性)的投影,其中自性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指向坛城的中心,也即大日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