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愤怒:抱持、容器及文学文本】
温尼科特的“抱持”(holding),和拜昂的“容器”(所容物)这两个概念是这两位分析家各自对于精神分析思想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温尼科特的“抱持”似乎可以看作是本体论概念,它主要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及其与时间的关系。用以描述最初的时候,母亲捍卫着婴儿存在的连续性,其中部分是通过把婴儿和时间的“非我”方面隔离开来实现的。母亲在这一段时间内抱持着婴儿存在的延续性和情感波动的连贯性。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婴儿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去内化母亲对他曾经的抱持。
相比之下,拜昂的“容器——所容物”实际上是关于处理(梦出)源于亲历的情感体验的思想。此一概念阐述了所容物与容器之间的动态互动;所容物主要是指无意识思维,容器则指的是梦想和思考这些无意识思维的能力、比如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情境的体验、以及对于移情和退性的再体验。
收拾起破碎的关于抱持的碎片,我们常常见到来访者把她这几天做了什么一一详细道来,直至面谈结束时她说出了所有的东西,她就会非常满足,虽然分析师会觉得他们似乎没有做任何技术层面的心理工作。有时候我们必须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来访者对分析师的需要;她需要被一个人全面详细地了解。被了解就意味着她最起码在分析师那里是完整和有尊严的。这也是婴儿生命中很平常的东西,而如果没有一个人来为她收拾起所有的碎片,婴儿从一开始就在她自己的自我整合中遇到了障碍;或者她在此过程中无法成功、或者她无论如何都无法充满自信地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尊严。
虽然精神分析师或者精神分析作者不能说出“体验”本身为何具体之物、却仍然要一再强调来访者对于治疗本身以及治疗情境的关注、关注那种体验本身。但我似乎可以借助象征说出此中体验如同什么事物。所以、犹如忠告来访者在治疗联盟和治疗期间对其所谓症状保持“漂亮的不关注”一样;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时时处处都处在打比方的状态和语境之中。“不是优美的比喻……而是我们人类能够拥有的最为深刻的思想。”(Frost,1930,p719)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作家在使用语言时十分微妙,经常令读者只能在下意识里隐约感知运用比喻和象征是作者传达意义的主要媒介。
而温尼科特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把小孩对母亲因为生产而不在她身边所作出的反应形容成:
当家长无法让一个特别小的孩子理解(她的弟弟或者妹妹即将降生)的时候,那么当母亲因为去生孩子而无法陪伴这个小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她的母亲似乎已经死了。这就是死亡的意思。
就是这么短的几天或者几小时乃至几分钟。在到达这个限度之前,母亲还是活着的;到了这个限度之后,她就死去了。在这当中是一刻珍贵的愤怒,但是这一刻很快就会流失掉了或许永远也不会再经历,永远地潜在着又承载着对暴力的恐惧。(Winnicott,1971,pp.21-22)
在这些毫不矫饰的句子里,就有许多比喻静静地环环相扣。温尼科特的一句:“这就是死亡的意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含义密集。而在心理治疗实践中,上述情境也可以置换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在成年后需要不时去面对和整合的现实问题及内心冲突。
“这就是死亡的意思”,带着微妙的模糊感:死亡的是谁?——是母亲还是孩子?这种模糊感允许我们把它解释成“两者同时都是”。孩子对:“死亡的意思”的体验不仅仅是源于母亲此时(因为不在场)对她完全没有反应(就好像死去了一样);而且也是源于孩子自己也好像是死去了,她对自己毫无反应,对母亲不在身边的痛苦完全麻木。虽然前者(母亲因不在场而对孩子毫无反应)显然是这个比喻所指的东西,但是后者(孩子对自己如死亡般的麻木)却是在那个更加寂静而有想像力的意象与情感体验中的那些个在心理上具有破坏性的方面。
而在文学创作上,譬如在关于小说言语的语调的叙事学原理的实践中、有多存在于后现代小说、文体试验、先锋文本中的“零度型叙事”——
在文本中的一种纯然客观的表达,一点情绪都不透露,更多使用中性语言,细细地分析,作者似乎故意从语句中把情绪抽空,透出一些阴凉、压抑、硬度、执拗般的美丽的令人不适的别扭;从句子的进程中你看不出他有何走向,更无法找到情感倾向。这类文本比如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
“弗兰克和A各自坐在两把模样相同的椅子上,椅背靠着木板墙。那把金属骨架的椅子一直没有人坐。此刻、第四把椅子的位置更加难以分辨,再也看不见山谷了……”
格里耶的其他小说、诸如《橡皮》、《窥视者》等长篇作品都保持这种零度风格的写作。这类语言语境的特点是:客观写物,而且只在视角之内,不用比喻。录话,人物只说自己的话,没有对话的含义,即语言不是意义的交流,只是简单的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的。因而人物也高度符号化、剔除一切心理动机。
不断复现同一事物,但每次都变换角度,如同照相一样只是拍摄事物的各个侧面。
混合,把许多事物割裂(譬如本人结构主义诗集:《符号的断裂》2003年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13万字、徐凌 著)穿插、放置在一起拼贴。但不是主题或者所谓意义的并置,而是无意义事物的合并。
(—未完—)
2008年9月21日 凌晨1:30
诗人、心理师:徐凌 作于
左岸方舟心理咨询事物机构
重庆艺术治疗室
■心理沙龙网■(首页Flash)
http://www.zafz.cn/
■心理沙龙网主站■(左岸方舟心理咨询事务机构)
http://www.zafz.cn/index1.asp
■左岸公社论坛■(文学\心理学\艺术\美食\摄影\旅游)
http://www.zafz.cn/bbs/
C`est LaVie诗圈
http://q.blog.sina.com.cn/zafz/
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1896年——1971年)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分析师。他曾对近6万对母婴进行了咨询,获得了大量临床经验。
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关注的是早期的母婴关系中“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和“促进性环境”(facilitating environment)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1]。与此相应,其心理治疗观也强调了分析环境的重要性,在很多方面颠覆了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观,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精神分析师。
相比之下,拜昂的“容器——所容物”实际上是关于处理(梦出)源于亲历的情感体验的思想。此一概念阐述了所容物与容器之间的动态互动;所容物主要是指无意识思维,容器则指的是梦想和思考这些无意识思维的能力、比如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情境的体验、以及对于移情和退性的再体验。
收拾起破碎的关于抱持的碎片,我们常常见到来访者把她这几天做了什么一一详细道来,直至面谈结束时她说出了所有的东西,她就会非常满足,虽然分析师会觉得他们似乎没有做任何技术层面的心理工作。有时候我们必须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来访者对分析师的需要;她需要被一个人全面详细地了解。被了解就意味着她最起码在分析师那里是完整和有尊严的。这也是婴儿生命中很平常的东西,而如果没有一个人来为她收拾起所有的碎片,婴儿从一开始就在她自己的自我整合中遇到了障碍;或者她在此过程中无法成功、或者她无论如何都无法充满自信地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尊严。
虽然精神分析师或者精神分析作者不能说出“体验”本身为何具体之物、却仍然要一再强调来访者对于治疗本身以及治疗情境的关注、关注那种体验本身。但我似乎可以借助象征说出此中体验如同什么事物。所以、犹如忠告来访者在治疗联盟和治疗期间对其所谓症状保持“漂亮的不关注”一样;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时时处处都处在打比方的状态和语境之中。“不是优美的比喻……而是我们人类能够拥有的最为深刻的思想。”(Frost,1930,p719)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作家在使用语言时十分微妙,经常令读者只能在下意识里隐约感知运用比喻和象征是作者传达意义的主要媒介。
而温尼科特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把小孩对母亲因为生产而不在她身边所作出的反应形容成:
当家长无法让一个特别小的孩子理解(她的弟弟或者妹妹即将降生)的时候,那么当母亲因为去生孩子而无法陪伴这个小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她的母亲似乎已经死了。这就是死亡的意思。
就是这么短的几天或者几小时乃至几分钟。在到达这个限度之前,母亲还是活着的;到了这个限度之后,她就死去了。在这当中是一刻珍贵的愤怒,但是这一刻很快就会流失掉了或许永远也不会再经历,永远地潜在着又承载着对暴力的恐惧。(Winnicott,1971,pp.21-22)
在这些毫不矫饰的句子里,就有许多比喻静静地环环相扣。温尼科特的一句:“这就是死亡的意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含义密集。而在心理治疗实践中,上述情境也可以置换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在成年后需要不时去面对和整合的现实问题及内心冲突。
“这就是死亡的意思”,带着微妙的模糊感:死亡的是谁?——是母亲还是孩子?这种模糊感允许我们把它解释成“两者同时都是”。孩子对:“死亡的意思”的体验不仅仅是源于母亲此时(因为不在场)对她完全没有反应(就好像死去了一样);而且也是源于孩子自己也好像是死去了,她对自己毫无反应,对母亲不在身边的痛苦完全麻木。虽然前者(母亲因不在场而对孩子毫无反应)显然是这个比喻所指的东西,但是后者(孩子对自己如死亡般的麻木)却是在那个更加寂静而有想像力的意象与情感体验中的那些个在心理上具有破坏性的方面。
而在文学创作上,譬如在关于小说言语的语调的叙事学原理的实践中、有多存在于后现代小说、文体试验、先锋文本中的“零度型叙事”——
在文本中的一种纯然客观的表达,一点情绪都不透露,更多使用中性语言,细细地分析,作者似乎故意从语句中把情绪抽空,透出一些阴凉、压抑、硬度、执拗般的美丽的令人不适的别扭;从句子的进程中你看不出他有何走向,更无法找到情感倾向。这类文本比如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
“弗兰克和A各自坐在两把模样相同的椅子上,椅背靠着木板墙。那把金属骨架的椅子一直没有人坐。此刻、第四把椅子的位置更加难以分辨,再也看不见山谷了……”
格里耶的其他小说、诸如《橡皮》、《窥视者》等长篇作品都保持这种零度风格的写作。这类语言语境的特点是:客观写物,而且只在视角之内,不用比喻。录话,人物只说自己的话,没有对话的含义,即语言不是意义的交流,只是简单的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的。因而人物也高度符号化、剔除一切心理动机。
不断复现同一事物,但每次都变换角度,如同照相一样只是拍摄事物的各个侧面。
混合,把许多事物割裂(譬如本人结构主义诗集:《符号的断裂》2003年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13万字、徐凌 著)穿插、放置在一起拼贴。但不是主题或者所谓意义的并置,而是无意义事物的合并。
(—未完—)
2008年9月21日 凌晨1:30
诗人、心理师:徐凌 作于
左岸方舟心理咨询事物机构
重庆艺术治疗室
■心理沙龙网■(首页Flash)
http://www.zafz.cn/
■心理沙龙网主站■(左岸方舟心理咨询事务机构)
http://www.zafz.cn/index1.asp
■左岸公社论坛■(文学\心理学\艺术\美食\摄影\旅游)
http://www.zafz.cn/bbs/
C`est LaVie诗圈
http://q.blog.sina.com.cn/zafz/
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1896年——1971年)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分析师。他曾对近6万对母婴进行了咨询,获得了大量临床经验。
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关注的是早期的母婴关系中“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和“促进性环境”(facilitating environment)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1]。与此相应,其心理治疗观也强调了分析环境的重要性,在很多方面颠覆了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观,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精神分析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