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粗考报告<一>------东林党
枕书姑娘常道:读到,写到。茄子更是开专栏教育如何写小说。
虽君子之交,言辞点到为止,也可浓如咖啡,入口缠绵,余香浸梦。
所以开篇开始写一些类似读书笔记的东西,挂在网上,却是自high。
Ps:
脾气好的大多是菜鸟,骂人凶的也许是大神。
吊儿郎当的不一定是故事,正儿八经的不一定是历史。
第一篇:明史粗考报告<一>------东林党
万历二十二年,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被罢官,归乡修复宋时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门前挂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此,东林一党,开始步入历史舞台。
有明一朝,东林党占据了很大的历史篇章,故中国“党”这个概念,起先更多来源于所谓乡党,同乡故旧,科举同年,人情血脉地域性浓厚,然而到了明朝,情况有所不同。虽明朝是一封建建制,但除却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由于君主足够的魄力与霸权,压制住了文官与文人之流,其余时候,大略皇帝,是个很没有想象中权势大的角色,到了明万历时期,随着张居正独霸多年,内阁,文官,早已能与皇帝分庭抗礼。比如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为了立太子这个问题,而久久不能释怀,为文官据理力争之后,退至后宫,竟多年不再上朝。站在皇权的对立面,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批判皇帝的错,成为了一种风尚。被皇帝一怒之下贬官甚至杀头,更是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大好事。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由于对抗万历关于内阁人选的独断而被罢官的顾宪成,就成为了这个潮流中的一员。无数清流文人,倔直官员开始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形成了所谓一党。这个党,不同于浙党楚党,当时故中国较稀有的以一个政治思路,一个学术体系而真正聚众,且成为真正的政治力量的一个党。加之明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许多新兴商人,也通过附和其中,进行巨大的政治投资,以图谋长远利益。
此后,东林逐渐壮大,但所谓清流,离统领朝政,却还相去甚远。历史的机遇来自于一个最传统的问题------拥立。在为太子朱常洛力争皇位的过程中,东林人取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虽然后来朱常洛因红丸而迅速毙命,但是由于驱逐李选仕拥立天启帝朱由校的过程中,东林再次站对位置,从此开始历史上所谓“众正盈朝”。而后木匠皇帝朱由校宠阉党魏忠贤,东林遭受巨大打击,却最终取得重大胜利,在明末的历史中,牢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东林在后世史书中,多以褒赞为主。然而静心以思,读古观今,却赫然发现一些极为触目惊心的问题。其实东林党自始至终,除了孙承宗一个人,很难讲有所谓一个能如张居正这样的人,可以切中明朝时弊,思虑成熟,行之有效。然孙承宗更多只是一个军事家。所以分析一下东林党的构成,对比一下当今,就会发现一个有趣却又恐怖的事情。东林党人,一群为了对抗而对抗,且以此为荣的人,他们可以为了一个正确的理念,比如驱逐魏忠贤阉党,而和皇帝以死相争,却也可以为了所谓清廉,不顾实际施政能力与真实为官情况,驱散很多有为之士,并将所谓清廉标兵袁应泰送上辽东,从此后金努尔哈赤横行无忌惮。他们可以有非常高远的政治经济理念,提出了减免商税,与民休息,开放言论,却由于商人在他们党中的成分以及对他们的资助,在大明后期极度匮乏的财政状况,却竭力反抗皇帝关于加商业税的构想,从而让大明政权只能在农民身上索取无度,最终造成巨大的农民起义。
思古而观今,看一下当今中国社会,东林党式的人物何其多也。言论上为反对而反对,以批评政府和官方为荣,网络上形成群喷,指出一条时弊,既为有识之士,指出时弊之根,即为文化大儒。有理想的批判,是对于社会有巨大进步意义的事情。这点毋庸置疑。譬如明朝,我一向看为相对很自由言论的一个国度,至少当时他们敢直接辱骂圣上,以死相争,而皇帝更多时候却是淡然一笑,虽有廷杖,贬官,流放,但有明一朝,因朱棣始一句“不因文杀人”竟是极少杀文官,当今的中国,也许还尚不如那时吧,大家敢躲在网络的角落里骂骂咧咧,也有多少人是义正言辞,浑然不惧,公开叫板呢。然而,批评之后呢。东林党人,多自恃读书人,极少有人,入民间有真正的体会,空凭想象与理想,清朝就有人说,东林一党,有谁如当年张居正一般,理念民间世情百态,知道做事与理想的差别,知道如何有实效的行为。今天的学生,知识分子,大略也有这般那般的热血而不切实际吧。东林党大略只知道去反抗错的,却很少知道如何去建设对的,更遑论很多时候他们对错的观念,都是模糊似是而非的。
破,裨益颇多,立,却真深远。故中国千年以来,所思所求,不甚枚举,而不得实现,当反思矣。
(个人就事论事而已,没有政治理念,谢绝争论)
虽君子之交,言辞点到为止,也可浓如咖啡,入口缠绵,余香浸梦。
所以开篇开始写一些类似读书笔记的东西,挂在网上,却是自high。
Ps:
脾气好的大多是菜鸟,骂人凶的也许是大神。
吊儿郎当的不一定是故事,正儿八经的不一定是历史。
第一篇:明史粗考报告<一>------东林党
万历二十二年,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被罢官,归乡修复宋时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门前挂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此,东林一党,开始步入历史舞台。
有明一朝,东林党占据了很大的历史篇章,故中国“党”这个概念,起先更多来源于所谓乡党,同乡故旧,科举同年,人情血脉地域性浓厚,然而到了明朝,情况有所不同。虽明朝是一封建建制,但除却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由于君主足够的魄力与霸权,压制住了文官与文人之流,其余时候,大略皇帝,是个很没有想象中权势大的角色,到了明万历时期,随着张居正独霸多年,内阁,文官,早已能与皇帝分庭抗礼。比如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为了立太子这个问题,而久久不能释怀,为文官据理力争之后,退至后宫,竟多年不再上朝。站在皇权的对立面,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批判皇帝的错,成为了一种风尚。被皇帝一怒之下贬官甚至杀头,更是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大好事。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由于对抗万历关于内阁人选的独断而被罢官的顾宪成,就成为了这个潮流中的一员。无数清流文人,倔直官员开始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形成了所谓一党。这个党,不同于浙党楚党,当时故中国较稀有的以一个政治思路,一个学术体系而真正聚众,且成为真正的政治力量的一个党。加之明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许多新兴商人,也通过附和其中,进行巨大的政治投资,以图谋长远利益。
此后,东林逐渐壮大,但所谓清流,离统领朝政,却还相去甚远。历史的机遇来自于一个最传统的问题------拥立。在为太子朱常洛力争皇位的过程中,东林人取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虽然后来朱常洛因红丸而迅速毙命,但是由于驱逐李选仕拥立天启帝朱由校的过程中,东林再次站对位置,从此开始历史上所谓“众正盈朝”。而后木匠皇帝朱由校宠阉党魏忠贤,东林遭受巨大打击,却最终取得重大胜利,在明末的历史中,牢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东林在后世史书中,多以褒赞为主。然而静心以思,读古观今,却赫然发现一些极为触目惊心的问题。其实东林党自始至终,除了孙承宗一个人,很难讲有所谓一个能如张居正这样的人,可以切中明朝时弊,思虑成熟,行之有效。然孙承宗更多只是一个军事家。所以分析一下东林党的构成,对比一下当今,就会发现一个有趣却又恐怖的事情。东林党人,一群为了对抗而对抗,且以此为荣的人,他们可以为了一个正确的理念,比如驱逐魏忠贤阉党,而和皇帝以死相争,却也可以为了所谓清廉,不顾实际施政能力与真实为官情况,驱散很多有为之士,并将所谓清廉标兵袁应泰送上辽东,从此后金努尔哈赤横行无忌惮。他们可以有非常高远的政治经济理念,提出了减免商税,与民休息,开放言论,却由于商人在他们党中的成分以及对他们的资助,在大明后期极度匮乏的财政状况,却竭力反抗皇帝关于加商业税的构想,从而让大明政权只能在农民身上索取无度,最终造成巨大的农民起义。
思古而观今,看一下当今中国社会,东林党式的人物何其多也。言论上为反对而反对,以批评政府和官方为荣,网络上形成群喷,指出一条时弊,既为有识之士,指出时弊之根,即为文化大儒。有理想的批判,是对于社会有巨大进步意义的事情。这点毋庸置疑。譬如明朝,我一向看为相对很自由言论的一个国度,至少当时他们敢直接辱骂圣上,以死相争,而皇帝更多时候却是淡然一笑,虽有廷杖,贬官,流放,但有明一朝,因朱棣始一句“不因文杀人”竟是极少杀文官,当今的中国,也许还尚不如那时吧,大家敢躲在网络的角落里骂骂咧咧,也有多少人是义正言辞,浑然不惧,公开叫板呢。然而,批评之后呢。东林党人,多自恃读书人,极少有人,入民间有真正的体会,空凭想象与理想,清朝就有人说,东林一党,有谁如当年张居正一般,理念民间世情百态,知道做事与理想的差别,知道如何有实效的行为。今天的学生,知识分子,大略也有这般那般的热血而不切实际吧。东林党大略只知道去反抗错的,却很少知道如何去建设对的,更遑论很多时候他们对错的观念,都是模糊似是而非的。
破,裨益颇多,立,却真深远。故中国千年以来,所思所求,不甚枚举,而不得实现,当反思矣。
(个人就事论事而已,没有政治理念,谢绝争论)
-
豆友15707224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4 21: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