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未乾,無法停止倒帶。--2011年秋台灣行腳記(6)
詒析版遊記青年•壮游•台湾 —— Day 5 (10.06)
Day 5 (10.06)
台南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城市,2010五都升格前叫做“台南县”,现名“台南市”。荷治时期,这里被称为“热兰遮城”,大街小巷更常听到的一个名字则是“府城”,因为这里是大清帝国的“台湾府”,也是台湾汉文化的起点。然而在这里留下最重印记的应该是明郑时期,处处可见郑成功雕像、牌匾。台湾最大众化的乳业品牌“林凤营鲜奶”就是取自台南地区以郑成功部将林凤为名的林凤营。台南港的没落大概要从清朝末年算起,英商开“鸡笼”、“打狗”两港,此后台南渐渐由全岛中心变为区域中心,而那两个新开的港口就是日后的基隆和高雄。
关于在台南的最后大半天,我已经不记得什么细节。如上文所述,对台南心存偏见的我们又因南部的高温烈日更加脚步沉重,按照原先计划好的路线去赤崁楼、安平古堡,然后打算继续南下的行程赶赴高雄。个人觉得,这两个景点都是可看可不看的,赤崁楼更多是郑治时代的遗迹,现在已经演变成求高升求中榜的场所。安平古堡也就是热兰遮城遗址,只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博物馆可打发一小时时间。现在回想,府城小吃和未能造访的文学馆应该让台南deserve another try,台南更值得细细品味的大概是神农街之类的古旧街道,或许还可以去成功大学周边看看二手书店。
台南必看:
88路台湾好行路线(我们坐的就是这条,公车栏杆张绑着假花很有北韩FU……),车资18元,基本为每小时一班。别忘了上车要招手示意,下车要按铃提醒。
臺南公園⇔興濟宮/大觀音亭⇔火車站⇔縣知事官邸⇔東門圓環⇔延平郡王祠⇔法華寺⇔誠品書局⇔文化中心⇔巴克禮公園⇔台糖長榮酒店⇔竹溪寺⇔體育公園(五妃廟)⇔大南門城⇔孔廟⇔山林事務所⇔鄭氏家廟⇔天壇⇔赤崁樓⇔水仙宮⇔神農街⇔中正商圈⇔大億麗緻酒店/新光三越⇔ 水萍塭公園⇔市政中心⇔億載金城⇔林默娘公園⇔安平港濱歷史公園⇔原住民文化會館⇔運河博物館⇔延平街⇔安平蚵灰窯文化館⇔安平古堡⇔德記洋行/安平樹屋⇔古運河⇔觀光魚市場⇔觀夕平台
正是在安平古堡邮局门口等88路时,我们顺利把第一批明信片寄出。注意,从台湾寄回中国大陆的明信片邮资为6元新台币(不是8元、10元或更贵噢),且6元邮票送达时间同12元邮票完全相同(本人血泪实践)。
下午从台南车站再次购票出发。这一回,我们坐的是区间车local train。台湾的火车分为以下几个档次:高铁(非台铁公司营运),自强号(台铁目前最高等级的列车),太鲁阁号(属自强号系列,运行在东岸),莒光号(注意,读Ju Guang而不是Lv Guang,台铁目前第二级的列车),区间车(形似中国大陆的轻轨,多为满足通勤需求,设晨夜间女性车厢)等等。
没有坐过祖国大陆的高铁,不作比较。台湾高铁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进站出站手续简便。没有“双肩包”、“生煎包”傻傻分不清楚的安检,检票闸机实现自动化,甚至候车区域的座位也极少——因为几乎能随到随走不需要过长的候车时间。我们乘坐的是10月9日晚21点48分由高雄开往台北的高铁,车厢满座,约23点30分抵达台北车站,不出站便顺利接驳每天运营至24点台北捷运。
自强号是台铁目前主要营运的车种,前后座位间距同高铁一样,宽敞得让我吃惊,放进一个拉杆箱仍然能将将把膝盖收好。受到日本铁路文化的影响,台铁便当也是台湾铁路的亮点之一,这次没有机会尝试,但想象中应该会有大排卤蛋之类用心做一定会好吃的亲民食物。自强号较为宽敞的座位应该是吃台铁便当最合适不过的车型了。没有去宜兰花莲,所以不曾有机会搭乘太鲁阁号,据说苏花线上的太鲁阁号风景极美,购票时可以像工作人员要求买靠风景更美一边的窗口座位。太鲁阁号还有山线海线的区别,留待下次考察。
莒光号是等级低于自强号的台铁第二级列车。此番我们乘坐莒光号的线路是从台北松山车站至新北市瑞芳车站。不知道是莒光号本身的原因,还是北部线路与南部线路的差异,我们上的这辆莒光号已经没有座位可坐,于是乎一路站到了瑞芳(40多分钟)。当时我问台北的朋友,为什么要叫莒光号?他说,是以前军队里的说法。我也没继续探究。回到上海之后一查,发现是源自蒋介石所训示之“毋忘在莒”及“光复大陆”政令。也不知道是他不清楚这段典故还是不愿跟对岸人说这些。
我们此行有两次坐上区间车。区间车的座位是面对面的长条式,跟地铁类似。这类列车不对号入座,沿途停靠的站点较多。自然票价也最为便宜。在从台南前往高雄的区间车上,上上下下有不少国中、高中的学生,可见它真的被当地人用作通勤工具。另外,一些颇有特色的支线(如平溪线、集集线)也是采用这种车型。
在台湾坐火车,最让人头大的应该是读车站时刻表了。纵贯线、北回线、宜兰县、台东线、南回线……搭配着各种车型足以把你搞晕。即使知道大致的列车运行方向,也不确定它是否会在你的目的地停靠,即使停靠也不确定它是不是最早到达的那一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问柜台大叔,他们会耐心给你解答。不过自己也要留心,在选择车种时最好考虑距离。比如从台南到高雄其实还是有较长一段距离的,坐1个半钟没有空调的区间车实在算不上惬意。
然后还要说一下悠游卡,在东北角旅行时,发现即使出了台北市仍然可以使用悠游卡,比如乘坐台铁去瑞芳、基隆。回上海后又查了一下资料,得知悠游卡在台铁上的使用范围于今年6月30日再次扩充。北部新增侯硐、双溪、贡寮、福隆四站,形成福隆—基隆—新竹(暖暖、三貂岭、牡丹站及平溪线除外)使用区间。
在区间车上蒸了一个半小时桑拿的我们在抵达高雄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尝尝久违的Mos Burger(台译摩斯汉堡)。这个品牌(陆译莫师汉堡)在我小学时代以一张颇为诱人的炸鸡汉堡广告勾引了我多年,还记得那间分店就是在小学附近的鞍山路,因为种种原因从来没有尝过,后来他家便撤出上海市场了。在高雄怀旧了一把,不过由于小时候从没吃过,所以也称不上怀旧吧。没有我记忆中那个诱人的炸鸡汉堡卖了,现在的主打是健康的米汉堡,垃圾食品就是要够垃圾才有味道嘛,米汉堡索然无味啊……
高雄,是我们在台湾遭遇的第一个大城市。进入大城市之后旅行势必会发生一个显著变化:交通方式从地上转为地下。捷运之“捷”让我们像下水道里的忍者神龟一般穿梭在高雄的知名景点之间。在台北更是如此,无数次在台北车站换乘,可我至今还没有亲眼见过台北车站的地上结构。在高雄,由于停留的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办理捷运卡,而是一直通过自动售票机购买单程票。比较高雄和台北两地的自动售票机,高市的更user-friendly一些,只要选择终点站即可,机器会自动为你计算票价。台北则是在每一站旁标上票价,乘客要输入自己算好的票价,然后投币。
在高雄的hostel安顿好行李之后,我们抑制着内心强烈的马上去看《赛德克巴莱.下》的冲动,出发前往六合夜市(搭乘捷运至美丽岛站)给肠胃寻找慰藉。在六合,吃了串烤大虾、蚵仔煎、无骨凤爪东、鱼丸汤、碳烤杏鲍菇、酪梨牛奶。每一次的夜市饕餮之后,就是轧账的阵痛期,最后变成越来越多的write-off。六合夜市入口处的康是美,大概是我此行看到“美丽日记”品种最全的分店,有败货需求的同志们不妨留意下。不过这家恐怕也是排队最长的分店,因为六合是陆客团必到之点。收银台上有张有趣的张贴:欢迎使用银联卡;本店不收人民币。拍了最具高雄特色的美丽岛车站夜景之后,我们回到hostel休息,明天又将是长途跋涉的一天。
Day 5 (10.06)
台南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城市,2010五都升格前叫做“台南县”,现名“台南市”。荷治时期,这里被称为“热兰遮城”,大街小巷更常听到的一个名字则是“府城”,因为这里是大清帝国的“台湾府”,也是台湾汉文化的起点。然而在这里留下最重印记的应该是明郑时期,处处可见郑成功雕像、牌匾。台湾最大众化的乳业品牌“林凤营鲜奶”就是取自台南地区以郑成功部将林凤为名的林凤营。台南港的没落大概要从清朝末年算起,英商开“鸡笼”、“打狗”两港,此后台南渐渐由全岛中心变为区域中心,而那两个新开的港口就是日后的基隆和高雄。
关于在台南的最后大半天,我已经不记得什么细节。如上文所述,对台南心存偏见的我们又因南部的高温烈日更加脚步沉重,按照原先计划好的路线去赤崁楼、安平古堡,然后打算继续南下的行程赶赴高雄。个人觉得,这两个景点都是可看可不看的,赤崁楼更多是郑治时代的遗迹,现在已经演变成求高升求中榜的场所。安平古堡也就是热兰遮城遗址,只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博物馆可打发一小时时间。现在回想,府城小吃和未能造访的文学馆应该让台南deserve another try,台南更值得细细品味的大概是神农街之类的古旧街道,或许还可以去成功大学周边看看二手书店。
台南必看:
88路台湾好行路线(我们坐的就是这条,公车栏杆张绑着假花很有北韩FU……),车资18元,基本为每小时一班。别忘了上车要招手示意,下车要按铃提醒。
臺南公園⇔興濟宮/大觀音亭⇔火車站⇔縣知事官邸⇔東門圓環⇔延平郡王祠⇔法華寺⇔誠品書局⇔文化中心⇔巴克禮公園⇔台糖長榮酒店⇔竹溪寺⇔體育公園(五妃廟)⇔大南門城⇔孔廟⇔山林事務所⇔鄭氏家廟⇔天壇⇔赤崁樓⇔水仙宮⇔神農街⇔中正商圈⇔大億麗緻酒店/新光三越⇔ 水萍塭公園⇔市政中心⇔億載金城⇔林默娘公園⇔安平港濱歷史公園⇔原住民文化會館⇔運河博物館⇔延平街⇔安平蚵灰窯文化館⇔安平古堡⇔德記洋行/安平樹屋⇔古運河⇔觀光魚市場⇔觀夕平台
正是在安平古堡邮局门口等88路时,我们顺利把第一批明信片寄出。注意,从台湾寄回中国大陆的明信片邮资为6元新台币(不是8元、10元或更贵噢),且6元邮票送达时间同12元邮票完全相同(本人血泪实践)。
![]() |
88路 |
下午从台南车站再次购票出发。这一回,我们坐的是区间车local train。台湾的火车分为以下几个档次:高铁(非台铁公司营运),自强号(台铁目前最高等级的列车),太鲁阁号(属自强号系列,运行在东岸),莒光号(注意,读Ju Guang而不是Lv Guang,台铁目前第二级的列车),区间车(形似中国大陆的轻轨,多为满足通勤需求,设晨夜间女性车厢)等等。
没有坐过祖国大陆的高铁,不作比较。台湾高铁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进站出站手续简便。没有“双肩包”、“生煎包”傻傻分不清楚的安检,检票闸机实现自动化,甚至候车区域的座位也极少——因为几乎能随到随走不需要过长的候车时间。我们乘坐的是10月9日晚21点48分由高雄开往台北的高铁,车厢满座,约23点30分抵达台北车站,不出站便顺利接驳每天运营至24点台北捷运。
自强号是台铁目前主要营运的车种,前后座位间距同高铁一样,宽敞得让我吃惊,放进一个拉杆箱仍然能将将把膝盖收好。受到日本铁路文化的影响,台铁便当也是台湾铁路的亮点之一,这次没有机会尝试,但想象中应该会有大排卤蛋之类用心做一定会好吃的亲民食物。自强号较为宽敞的座位应该是吃台铁便当最合适不过的车型了。没有去宜兰花莲,所以不曾有机会搭乘太鲁阁号,据说苏花线上的太鲁阁号风景极美,购票时可以像工作人员要求买靠风景更美一边的窗口座位。太鲁阁号还有山线海线的区别,留待下次考察。
莒光号是等级低于自强号的台铁第二级列车。此番我们乘坐莒光号的线路是从台北松山车站至新北市瑞芳车站。不知道是莒光号本身的原因,还是北部线路与南部线路的差异,我们上的这辆莒光号已经没有座位可坐,于是乎一路站到了瑞芳(40多分钟)。当时我问台北的朋友,为什么要叫莒光号?他说,是以前军队里的说法。我也没继续探究。回到上海之后一查,发现是源自蒋介石所训示之“毋忘在莒”及“光复大陆”政令。也不知道是他不清楚这段典故还是不愿跟对岸人说这些。
我们此行有两次坐上区间车。区间车的座位是面对面的长条式,跟地铁类似。这类列车不对号入座,沿途停靠的站点较多。自然票价也最为便宜。在从台南前往高雄的区间车上,上上下下有不少国中、高中的学生,可见它真的被当地人用作通勤工具。另外,一些颇有特色的支线(如平溪线、集集线)也是采用这种车型。
在台湾坐火车,最让人头大的应该是读车站时刻表了。纵贯线、北回线、宜兰县、台东线、南回线……搭配着各种车型足以把你搞晕。即使知道大致的列车运行方向,也不确定它是否会在你的目的地停靠,即使停靠也不确定它是不是最早到达的那一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问柜台大叔,他们会耐心给你解答。不过自己也要留心,在选择车种时最好考虑距离。比如从台南到高雄其实还是有较长一段距离的,坐1个半钟没有空调的区间车实在算不上惬意。
然后还要说一下悠游卡,在东北角旅行时,发现即使出了台北市仍然可以使用悠游卡,比如乘坐台铁去瑞芳、基隆。回上海后又查了一下资料,得知悠游卡在台铁上的使用范围于今年6月30日再次扩充。北部新增侯硐、双溪、贡寮、福隆四站,形成福隆—基隆—新竹(暖暖、三貂岭、牡丹站及平溪线除外)使用区间。
在区间车上蒸了一个半小时桑拿的我们在抵达高雄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尝尝久违的Mos Burger(台译摩斯汉堡)。这个品牌(陆译莫师汉堡)在我小学时代以一张颇为诱人的炸鸡汉堡广告勾引了我多年,还记得那间分店就是在小学附近的鞍山路,因为种种原因从来没有尝过,后来他家便撤出上海市场了。在高雄怀旧了一把,不过由于小时候从没吃过,所以也称不上怀旧吧。没有我记忆中那个诱人的炸鸡汉堡卖了,现在的主打是健康的米汉堡,垃圾食品就是要够垃圾才有味道嘛,米汉堡索然无味啊……
高雄,是我们在台湾遭遇的第一个大城市。进入大城市之后旅行势必会发生一个显著变化:交通方式从地上转为地下。捷运之“捷”让我们像下水道里的忍者神龟一般穿梭在高雄的知名景点之间。在台北更是如此,无数次在台北车站换乘,可我至今还没有亲眼见过台北车站的地上结构。在高雄,由于停留的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办理捷运卡,而是一直通过自动售票机购买单程票。比较高雄和台北两地的自动售票机,高市的更user-friendly一些,只要选择终点站即可,机器会自动为你计算票价。台北则是在每一站旁标上票价,乘客要输入自己算好的票价,然后投币。
![]() |
高雄捷运比台北空好多 |
在高雄的hostel安顿好行李之后,我们抑制着内心强烈的马上去看《赛德克巴莱.下》的冲动,出发前往六合夜市(搭乘捷运至美丽岛站)给肠胃寻找慰藉。在六合,吃了串烤大虾、蚵仔煎、无骨凤爪东、鱼丸汤、碳烤杏鲍菇、酪梨牛奶。每一次的夜市饕餮之后,就是轧账的阵痛期,最后变成越来越多的write-off。六合夜市入口处的康是美,大概是我此行看到“美丽日记”品种最全的分店,有败货需求的同志们不妨留意下。不过这家恐怕也是排队最长的分店,因为六合是陆客团必到之点。收银台上有张有趣的张贴:欢迎使用银联卡;本店不收人民币。拍了最具高雄特色的美丽岛车站夜景之后,我们回到hostel休息,明天又将是长途跋涉的一天。
![]() |
六合夜市 |
![]() |
六合夜市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