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一座座
其实我写这篇日志一来是闲着也是闲着,二来出于想刷一下访问量的丑恶心理,三来是最近读了不少书,我觉者也可以把肚里的货先倒出来再反刍反刍.不记得最近看谁说的,现如今是个人煤体的时代,靠飞短流长和胡编乱造的脏煤体都得失业,所以咱也当一会主人,冒充一把文学评论家.其实也全不能算是文学评论,顶天算一读后感.末了我想起来刚才那句话是王朔说的。
周末读了钱钟书的围城觉得太牛掰了,忍不住想写一篇观后随笔。开篇描写如电影拍摄一般把镜头聚焦到茫茫印度洋上的一艘法国客轮,紧接着又拉伸镜头把场景对焦到了船上外国乘客,扑捉到的他们肆意作乐画面,尔后镜头忽然一转聚焦在了躺在长椅上看着书的傲娇的大龄文艺女青年苏文纨身上。大约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羁绊至此开始方鸿渐就来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座围城。方鸿渐这人用现在话来说情商着实不高,他的懦弱和优柔寡断是一个硬伤。但从其经常有些其思妙论上来看他又不失为一个聪明和风趣的人。比如捉弄爱尔兰骗子的一会儿,在中学讲堂大谈鸦片和梅毒。我们可以看到方鸿渐也是一个叛逆者,至少拒绝了一种庸众化的东西。我一向羡慕生在民国时代的青年能所谓学贯中西,老师的传教授业解惑的是文化,学生们树立的是理想。而不像现在所谓的教育教授的是一种应试技巧和游戏规则。我还记得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做的演讲稿里的话,大意是学生上大学是为求学而不是为了当官和发财,有太多人的人平时游乐而只在考试前背熟讲义,不问学问只问分数的人,只为了一张文凭然后借此活动社会的人。每念及此无不唏嘘,感叹古人诚不欺我。话又扯远了。方鸿渐每有一些新奇的议论,学识也不可为不丰富。人也颇伶俐至少在人姑娘面前。多好的一大小伙子啊。骂了隔壁,写不下去了。我出去跑个步先。回来了,接着诌。
我原是想洋洋洒洒的写一篇卖弄的文采的文学评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各种嬉笑怒骂之能事。但我写着写着就发现越写越写不通,因为我觉得方鸿渐这货一定程度上和我重合起来了。我尴尬的觉察到当我阅读小说产生了代入感,不自觉的打开了我的YY开关时,我就发现,我处于方鸿渐的情况,保不齐也会和他做一样的事。于是挫败感,无能为力感油然而生。
我以前都喜欢读那种痛快淋漓的文学,男主必须是一文化流氓,调侃捉弄了周围所有的傻逼,然后姑娘们都喜欢她,受过几次挫折,最终成长起来的励志故事。但我读了钱钟书现在就发现小说的艺术价值不尽于此啊。档次最高的小说就是映射出了整个社会,不论你是哪一类人,你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型的那种。钱钟书是在下了一大盘棋啊。我总以为自己是有点儿理想的,是和傻逼们不同的,是觉知的。但当我把自己代入方鸿渐这个角色的时候,我立马发现了其实自己不光外表丑陋,内心也同样不堪。我总洋洋自得自己有种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对于文学上总是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总是比别人有趣一些。姑娘们没有发现我的美好品质简直就是瞎了眼。但事物的运转都是有方法论的。我们往往在知道了是什么和为什么,都有一个怎么办的问题。纸上谈兵的结果必将是满盘皆输。
方鸿渐也是一个空谈家。他有文化没理想,随波逐流,丝毫不考虑自己在国难面前能做什么,他有这个能力,却没有这个胆量。也并没有看破一切的觉悟,也想着当名教授,也想着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方鸿渐最丑恶的地方也是我自己最丑恶的地方就是免不了要丢失自己。我们的环境其实也正是一座座围城。如方鸿渐初回上海接触的一帮文艺青年是一座围城。在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上也是一座围城。在三闾大学里的拉帮结派的破事儿又是一座围城。最后回到上海到逃离这一切还是一座围城的故事。方鸿渐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对一切充满了憧憬。到在爱情面前败的一败涂地转去当教授。再到成勾心斗角的官僚体系中的一枚弃子。最后到了一个在婚姻中也失去主动地位的失败者。
我们在穿越一座座围城的同时,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给彻底迷失了。我们在逃避中便把一切给丢去了。好比一个人摔了个跟头,把脚给扭着了。他嫌站起来走会疼,于是便在地上爬,终于匍匐前行了一段后,手也磨破了。他便在地上滚,终于撞到块石头,把头给撞了个洞,他便发现自己再也动不了。终于后悔到如果我当初忍着脚崴的疼痛坚持着走,就不会有现在的下场了。大有人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傻逼,我仔细一琢磨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情,还成为了一个成语叫讳疾忌医。我总是会做这样的傻事,自己把自己给整成残废了,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程度的进行着自我阉割。我原来以为这叫圆滑世故,这叫战略性眼光。但我现在发现这么做除了证明你是一懦夫以外一无是处。我还记得小说1984的主人公最后悟出的道理,作为本篇结尾吧:
他们终有一天会决定枪毙他。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这件事情,但是在事前几秒钟是可以猜想到的。这总是从脑后开的枪,在你走在走廊里的时候。十秒钟就够了。在这十秒钟里,他的内心世界就会翻了一个个儿。那时,突然之间,嘴上不用说一句话,脚下不用停下步,脸上也不用改变一丝表情,突然之间,伪装就撕了下来,砰的一声,他的仇恨就会开炮。仇恨会象一团烈焰把他一把烧掉。也就是在这一刹那,子弹也会砰的一声打出来,可是太迟了,要不就是太早了。他们来不及改造就把他的脑袋打得粉碎。异端思想会不受到惩罚,不得到悔改,永远不让他们碰到。他们这样等于是在自己的完美无缺中打下一个漏洞。仇恨他们而死,这就是自由。
周末读了钱钟书的围城觉得太牛掰了,忍不住想写一篇观后随笔。开篇描写如电影拍摄一般把镜头聚焦到茫茫印度洋上的一艘法国客轮,紧接着又拉伸镜头把场景对焦到了船上外国乘客,扑捉到的他们肆意作乐画面,尔后镜头忽然一转聚焦在了躺在长椅上看着书的傲娇的大龄文艺女青年苏文纨身上。大约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羁绊至此开始方鸿渐就来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座围城。方鸿渐这人用现在话来说情商着实不高,他的懦弱和优柔寡断是一个硬伤。但从其经常有些其思妙论上来看他又不失为一个聪明和风趣的人。比如捉弄爱尔兰骗子的一会儿,在中学讲堂大谈鸦片和梅毒。我们可以看到方鸿渐也是一个叛逆者,至少拒绝了一种庸众化的东西。我一向羡慕生在民国时代的青年能所谓学贯中西,老师的传教授业解惑的是文化,学生们树立的是理想。而不像现在所谓的教育教授的是一种应试技巧和游戏规则。我还记得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做的演讲稿里的话,大意是学生上大学是为求学而不是为了当官和发财,有太多人的人平时游乐而只在考试前背熟讲义,不问学问只问分数的人,只为了一张文凭然后借此活动社会的人。每念及此无不唏嘘,感叹古人诚不欺我。话又扯远了。方鸿渐每有一些新奇的议论,学识也不可为不丰富。人也颇伶俐至少在人姑娘面前。多好的一大小伙子啊。骂了隔壁,写不下去了。我出去跑个步先。回来了,接着诌。
我原是想洋洋洒洒的写一篇卖弄的文采的文学评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各种嬉笑怒骂之能事。但我写着写着就发现越写越写不通,因为我觉得方鸿渐这货一定程度上和我重合起来了。我尴尬的觉察到当我阅读小说产生了代入感,不自觉的打开了我的YY开关时,我就发现,我处于方鸿渐的情况,保不齐也会和他做一样的事。于是挫败感,无能为力感油然而生。
我以前都喜欢读那种痛快淋漓的文学,男主必须是一文化流氓,调侃捉弄了周围所有的傻逼,然后姑娘们都喜欢她,受过几次挫折,最终成长起来的励志故事。但我读了钱钟书现在就发现小说的艺术价值不尽于此啊。档次最高的小说就是映射出了整个社会,不论你是哪一类人,你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型的那种。钱钟书是在下了一大盘棋啊。我总以为自己是有点儿理想的,是和傻逼们不同的,是觉知的。但当我把自己代入方鸿渐这个角色的时候,我立马发现了其实自己不光外表丑陋,内心也同样不堪。我总洋洋自得自己有种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对于文学上总是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总是比别人有趣一些。姑娘们没有发现我的美好品质简直就是瞎了眼。但事物的运转都是有方法论的。我们往往在知道了是什么和为什么,都有一个怎么办的问题。纸上谈兵的结果必将是满盘皆输。
方鸿渐也是一个空谈家。他有文化没理想,随波逐流,丝毫不考虑自己在国难面前能做什么,他有这个能力,却没有这个胆量。也并没有看破一切的觉悟,也想着当名教授,也想着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方鸿渐最丑恶的地方也是我自己最丑恶的地方就是免不了要丢失自己。我们的环境其实也正是一座座围城。如方鸿渐初回上海接触的一帮文艺青年是一座围城。在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上也是一座围城。在三闾大学里的拉帮结派的破事儿又是一座围城。最后回到上海到逃离这一切还是一座围城的故事。方鸿渐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对一切充满了憧憬。到在爱情面前败的一败涂地转去当教授。再到成勾心斗角的官僚体系中的一枚弃子。最后到了一个在婚姻中也失去主动地位的失败者。
我们在穿越一座座围城的同时,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给彻底迷失了。我们在逃避中便把一切给丢去了。好比一个人摔了个跟头,把脚给扭着了。他嫌站起来走会疼,于是便在地上爬,终于匍匐前行了一段后,手也磨破了。他便在地上滚,终于撞到块石头,把头给撞了个洞,他便发现自己再也动不了。终于后悔到如果我当初忍着脚崴的疼痛坚持着走,就不会有现在的下场了。大有人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傻逼,我仔细一琢磨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情,还成为了一个成语叫讳疾忌医。我总是会做这样的傻事,自己把自己给整成残废了,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程度的进行着自我阉割。我原来以为这叫圆滑世故,这叫战略性眼光。但我现在发现这么做除了证明你是一懦夫以外一无是处。我还记得小说1984的主人公最后悟出的道理,作为本篇结尾吧:
他们终有一天会决定枪毙他。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这件事情,但是在事前几秒钟是可以猜想到的。这总是从脑后开的枪,在你走在走廊里的时候。十秒钟就够了。在这十秒钟里,他的内心世界就会翻了一个个儿。那时,突然之间,嘴上不用说一句话,脚下不用停下步,脸上也不用改变一丝表情,突然之间,伪装就撕了下来,砰的一声,他的仇恨就会开炮。仇恨会象一团烈焰把他一把烧掉。也就是在这一刹那,子弹也会砰的一声打出来,可是太迟了,要不就是太早了。他们来不及改造就把他的脑袋打得粉碎。异端思想会不受到惩罚,不得到悔改,永远不让他们碰到。他们这样等于是在自己的完美无缺中打下一个漏洞。仇恨他们而死,这就是自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