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和纸质书的进化演义
这话题很热,而且大家都觉得自己站在真理一方,貌似看好电子书的人多一些,因为毕竟这玩意儿属于“新生事物”,有着“无限的潜力”。不过我觉得,现在在这里叫嚣纸质书已死,还为时尚早。
倒不是为纸质书招魂,也无意否认电子书的种种优势,只是客观的谈一点自己的感想。大略扫了扫相关的文章,大多聚焦在这么几个点上:1,纸质书占空间,耗费自然资源,笨重,成本昂贵;相对的,纸质书这边强调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比电子书来的舒适。2,做笔记的问题,电子书的拥趸说已经又了相关的软件;纸质书的阵营强调纸笔的体验无可替代。3,对于发行等方面来讲,电子书比纸质书能更迅捷。毕竟下载即可。4,电子书能全文搜索,纸质书你能吗?……
懒得起承转合精心构思了,逐条反驳吧。对于印刷和出版产业对于森林的戕害,不绝于耳,淮河流域小纸厂的污染流毒也屡禁不绝。更何况现在一个标准容量的cd光盘,就能囊括一套完整的大英百科全书,而一张dvd,简直就能装个博物馆。印刷业和出版业简直就是污染环境和效率低下的代言词!可是真的是这样吗?首先,电子书的传播和使用有极强的对设备的依赖,如果没有相应的读取设备,电子书充其量是一堆字符而已。相对来说,纸张已经算是可以完全降解的材料了,而制造电子设备的各种塑料和重金属,现在还没有比较好的完全回收方案,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更为持久和难以消除。可见,环保的问题上大家旗鼓相当,谁都不好指责谁。
有人还去算账,说电子书没有印刷和发行环节,成本节约很多,所以更利于知识的传播。对此我不敢苟同。一般的电子阅读器,最便宜的来说折合人民币也要400左右。一本普通印刷的纸本书,取其均价20元人民币还是有的。这样的话,我们不难算出,一个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就已经足够购买20本纸本书了。如果在比较贫困的地区普及书本和教授阅读,你会怎样选择?一方面是仅仅一个阅读器,就要耗费20本纸本书的费用——假设阅读器里装的都是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期的著作,内容不需要另外付钱,而且也略去充电的不便。另一方面是同样的投资,可以给20个孩子每人一本读物?不要忘了,电子阅读器与纸本书相比更加脆弱,损耗率估计也会更高吧……
我不否认电子书的种种优越性都是真的,但是电子书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依赖于设备和网络。若没有良好的设备基础作为后盾,电子书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而这一点上,纸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只要求受众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就可以被阅读,基本上没有什么设备门槛。相对于各种电子媒介,纸张显然更容易获取,也更廉价。更别提电子书还有更让人头痛的格式和兼容性问题,有时候即使我们拥有了设备,格式和输入出了问题,我们依然无法阅读电子书的内容,这真是一个让人万分头痛的问题。
很多人都把电子书更替纸本书跟itunes在线音乐销售取代唱片销售相提并论。其实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因为音乐产业决定了音乐产品的最终成果都要靠设备体现,从卡带到cd,再到网上音乐销售,其实销售的东西本质没有变,本质都是声音,只不过其载体越发先进而已。而且再先进的音乐载体,也没有消灭掉现场演出,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谈到这里我要岔开一点,其实音乐和书籍最终指向的东西非常接近。唱片业其实是对现场演出的一种复制和再现;书籍是对思想的一种记录和再现。忘了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了,说书籍是思想的尸体。因为无法保存思想,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保留思想的尸体,供给后人研究揣摩。传播思想最好的方法本是当面交流,师傅讲课授业,学生提问解疑。学生有什么心得可以立马向老师汇报,老师的一笑一颦,所思所感能原汁原味的体现在交谈和言语中。可惜当时也没有虚拟现实技术,很多美好的思想传播不远,于是就退而求其次,发明文字,造出思想的木乃伊来。也好比我们秋天无法吃到新鲜的春笋,所以也就只好满足于泡发的笋干了。音乐则更加倒霉,在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以前,连个尸体都没的留。自从发明大王发明了留声机,防腐技术愈发精进,这才有了唱片业的繁荣发展。书籍的问题比较复杂,大家跟思想的尸体打交道已经很久了,从抄书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先进印刷技术,其实都是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编码,记录在物质上,然后通过人的视觉解码的过程。其间书的载体试验过各种兽骨兽皮莎草竹简,无非是因利趁便而已,其结果都是物质性的,为人眼所能直接接受和解码的。而电子书截然不同,一方面它依赖于设备和能量,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就没办法运转;另一方面,它还多了一层编码解码的过程。换言之,它已经是一种虚拟物了,而非物质的“书”了。所以电子书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一方面它本来就是对于“书”的模拟,也就是对“纸质书”的仿制,另一方面又叫嚣要取代“纸质书”。这种矛盾的姿态本来就很让人怀疑是个华丽的商业噱头。老实说,从源头来讲,如果真的我们的技术可以原汁原味的保存思维,或者如纳美人般可以通过尾巴交换思想,则书籍的使命业已完成,即无存在之必要(当然存储思维要另外开发技术)。但若无法做到,则电子书必须要全面超越纸质书的大部分技术指标,才能基本上将纸质书淘汰。可惜现在看来,电子书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在高级的画册方面,电子书不堪一击。印刷的好处,在于同一批次出厂的出版物,基本上都能保持色彩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印刷品的内容和载体是合二为一的,内容不能独立于载体存在,这样固然在流通上无法和电子书相比,但是在标准性上就胜出一筹。电子出版物若要在色彩上与印刷品比肩,几乎没有可能。起码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其色彩控制能力与印刷品相比,简直不堪入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阅读器和电脑的屏幕,各种标准和指数参差不齐,同样一张图片,在不同平台、不同屏幕上的显示往往能有不同的色彩倾向。再考虑到各家品牌技术上的标准不同、出产屏幕技术不同、通用的伽马曲线不同、默认色域不同、甚至将显示器的自然老化计算在内,同样的图像文件,在不同显示屏上的表现,非常之大。这也就意味着,在高保真和高还原度的复制传播方面,电子书无法替代印刷出版。
其次,可靠性方面,电子书的致命处在于充电,它必须依靠于电力,普通书籍没有这个顾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许不是个问题,因为现在电力是如此容易获取,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毕竟是个必要条件,读书的时候必须要满足这个条件还是非常让人窝火的事情。姑且忍了吧,虽说实现某件事情要满足的条件越多,就会越麻烦而非越便捷。不考虑电力,电子书这种精密仪器也是非常脆弱的。虽说书籍同样有很多局限性,但是起码不怕摔,碰见水泡什么的晾干了就是。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有宋版书,如果现在的电子书能流传到两百年之后,只怕到时候能找到个能顺利开机的充电器都很难吧……更别提如果使用某个已经灭绝的电子书软件制作的文件了……
其实老实讲,就平面媒介来讲,无论是网页还是电子书,其基本的理念都是从纸质书过渡过来的。早先的网页设计师大多有印刷的背景。网络和电子出版物使用的字体也脱胎于印刷,乃至于我们天天说的“网页”“电子书”都直接脱胎于印刷和纸质书的术语。也许终有一天纸质书会被电子书所替代,但是这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电子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完成一个对于纸质书的质的超越。如果只单单满足于在电子消费品上模拟纸质书的形式,除去成本和体积,实在难以看出对纸质书有什么压倒性的优势。而且现在还有一个版权上的问题不好解决,书籍毕竟和音乐有不同,歌手和乐队还能靠现场演出糊口,作者不能靠现场写书过活。所以如果版权的问题不解决,要么作者全部业余化,要么大家全部都改行去说评书去吧——搞不好还能再搞出个《水浒传》什么的。
关于读书笔记,我觉得对于电子书来说实现起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到现在为止,电子书都没有形成一整套广为流传的公认解决方案,实在是太不应该。这里不得不说下各大公司,都想订立事实上的电子书标准,获得暴利,但是大家全部心怀鬼胎的结果,就是山头林立,交流不便。这点而言,还是纸本书的白纸黑字让人踏实些。不过电子书的确是大趋势,观察下大名鼎鼎的adobe公司最近的产品线就能得出这一结果来。adobe公司最早以印刷软件起家,从大名鼎鼎的ps,到ai、pagemaker无一不是印刷平台的利器。但是从2003年开始,这家公司逐步转型,向影音视效,网络应用转型,特别是收购了mecromida公司之后。表面上是adobe收购了mecromida,其实从那时起,adobe公司的全套软件ui和网站风格都在向mecromida看齐,整个公司由一个传统的软件公司,向一个更加开放和更加网络化的平台服务公司看齐。特别是今年年中,adobe发布了cs5.5系列软件,其意图并不在于别的,主要是升级了indesign cs5.5,集成了adobe全新的电子书籍制作和发布系统,力求早日杀入这个市场,分取一杯羹。不过adobe的解决方案过于昂贵,其实很多时候其成本并不下于实体印刷的成本,更别提adobe的方案其实已经把自己当做了出版方,而借用苹果的平台为销售方,所以现在只有大的出版集团为其买单,距离大规模推广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说道软件平台,就不能不提到发行,我的感觉是,电子书的发行的确比普通读物要迅捷简单。但是这也使得电子书的质量很多时候趋于粗糙简单。套用软件业的现状来看,估计以后也会形成像微软、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发行精美和高售价的大型电子书,而众多自由出版者出版较为粗糙和较多漏洞的自由出版物。毕竟,书和软件差不多,都是智力产品,而且估计到时候大家一定也会为盗版大为头痛。
电子书的检索是其巨大优势,其实我觉得像百科全书这种东西,以后没有必要再出纸版了,这方面电子化做的更好。相关辞书出版社可以让印刷厂洗洗睡了,这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最后我想谈谈争议最大的阅读体验问题。这个问题大家相对都比较主观,电书党觉得纸书党装逼,纸书党觉得电书党简直是一群拷贝数据的机器人。其实这本身就是个相当主观的问题,而且我们平时阅读的目的就有不同,有些单纯为获取信息、有些则为了消遣、有些是为了精神上的享受,有些则是为了附庸风雅。目的已经不同,大家却在手段上较真起来,难免鸡同鸭讲。之前看到有人就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关系做了个比喻,我觉得相当之贴切,他讲:几十年前,快餐在美国大行其道的时候,大家都哀叹传统的烹饪即将灭亡。因为就我们获取食物以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方面,快餐具备普通烹饪所不具备的优势:既方便快捷又价廉物美。传统烹饪在它面前简直是没有一点效率的落后标本。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惊奇的发现,烹饪非但没有灭亡,反而变得比快餐更加时尚和优雅。原因大概在于,我们并不单单满足于获得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相比而言,我们对于饮食的体验和饮食的文化也同样在意,或者在满足了热量和营养的需求之后,对这些东西变得更加趋之若鹜了。
倘若单单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电子书无疑有一天会后来居上,因为它可以更廉价,更高效。比如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一名软件技术人员为某种软件撰写一系列技术文章。结果由于技术更新太快,往往书刚写出来,技术就已经过时了。于是只好不再做纸质书的出版,而是分章节进行更新,做快捷的网络出版。而相对的,就追求阅读体验和阅读享受的人来讲,纸质书也许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一本虚拟的书不能承载太多记忆,一块千人一面的电子阅读器也不能让你显得更加优雅和更加品味不俗。当你面对一篇电子阅读器里的别无差别的电子书时,和你面对你年幼时用过的页面发黄,满纸歪歪扭扭笔记和上课无聊时画的小人的课本时,你的心情肯定是两样的。纸质书上的每一条划痕,每一处污渍,书页中夹着的每一张票根和每一片枯叶,也许都能让你感慨万千。更别提你在夏天苦于青蝇时可以卷书奋击;碰到心仪的作品签售的时候可以扉页留名;又或者某日在阅读厕所文学的时候突然发现卫生纸告罄,你就可以优雅的找到一页广告,或者翻到一页白页,淡定的撕扯下来——而这一切,在你捧着一个电子阅读器的时候,各中乐趣,恐怕你是无缘体会了。
倒不是为纸质书招魂,也无意否认电子书的种种优势,只是客观的谈一点自己的感想。大略扫了扫相关的文章,大多聚焦在这么几个点上:1,纸质书占空间,耗费自然资源,笨重,成本昂贵;相对的,纸质书这边强调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比电子书来的舒适。2,做笔记的问题,电子书的拥趸说已经又了相关的软件;纸质书的阵营强调纸笔的体验无可替代。3,对于发行等方面来讲,电子书比纸质书能更迅捷。毕竟下载即可。4,电子书能全文搜索,纸质书你能吗?……
懒得起承转合精心构思了,逐条反驳吧。对于印刷和出版产业对于森林的戕害,不绝于耳,淮河流域小纸厂的污染流毒也屡禁不绝。更何况现在一个标准容量的cd光盘,就能囊括一套完整的大英百科全书,而一张dvd,简直就能装个博物馆。印刷业和出版业简直就是污染环境和效率低下的代言词!可是真的是这样吗?首先,电子书的传播和使用有极强的对设备的依赖,如果没有相应的读取设备,电子书充其量是一堆字符而已。相对来说,纸张已经算是可以完全降解的材料了,而制造电子设备的各种塑料和重金属,现在还没有比较好的完全回收方案,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更为持久和难以消除。可见,环保的问题上大家旗鼓相当,谁都不好指责谁。
有人还去算账,说电子书没有印刷和发行环节,成本节约很多,所以更利于知识的传播。对此我不敢苟同。一般的电子阅读器,最便宜的来说折合人民币也要400左右。一本普通印刷的纸本书,取其均价20元人民币还是有的。这样的话,我们不难算出,一个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就已经足够购买20本纸本书了。如果在比较贫困的地区普及书本和教授阅读,你会怎样选择?一方面是仅仅一个阅读器,就要耗费20本纸本书的费用——假设阅读器里装的都是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期的著作,内容不需要另外付钱,而且也略去充电的不便。另一方面是同样的投资,可以给20个孩子每人一本读物?不要忘了,电子阅读器与纸本书相比更加脆弱,损耗率估计也会更高吧……
我不否认电子书的种种优越性都是真的,但是电子书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依赖于设备和网络。若没有良好的设备基础作为后盾,电子书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而这一点上,纸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只要求受众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就可以被阅读,基本上没有什么设备门槛。相对于各种电子媒介,纸张显然更容易获取,也更廉价。更别提电子书还有更让人头痛的格式和兼容性问题,有时候即使我们拥有了设备,格式和输入出了问题,我们依然无法阅读电子书的内容,这真是一个让人万分头痛的问题。
很多人都把电子书更替纸本书跟itunes在线音乐销售取代唱片销售相提并论。其实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因为音乐产业决定了音乐产品的最终成果都要靠设备体现,从卡带到cd,再到网上音乐销售,其实销售的东西本质没有变,本质都是声音,只不过其载体越发先进而已。而且再先进的音乐载体,也没有消灭掉现场演出,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谈到这里我要岔开一点,其实音乐和书籍最终指向的东西非常接近。唱片业其实是对现场演出的一种复制和再现;书籍是对思想的一种记录和再现。忘了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了,说书籍是思想的尸体。因为无法保存思想,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保留思想的尸体,供给后人研究揣摩。传播思想最好的方法本是当面交流,师傅讲课授业,学生提问解疑。学生有什么心得可以立马向老师汇报,老师的一笑一颦,所思所感能原汁原味的体现在交谈和言语中。可惜当时也没有虚拟现实技术,很多美好的思想传播不远,于是就退而求其次,发明文字,造出思想的木乃伊来。也好比我们秋天无法吃到新鲜的春笋,所以也就只好满足于泡发的笋干了。音乐则更加倒霉,在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以前,连个尸体都没的留。自从发明大王发明了留声机,防腐技术愈发精进,这才有了唱片业的繁荣发展。书籍的问题比较复杂,大家跟思想的尸体打交道已经很久了,从抄书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先进印刷技术,其实都是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编码,记录在物质上,然后通过人的视觉解码的过程。其间书的载体试验过各种兽骨兽皮莎草竹简,无非是因利趁便而已,其结果都是物质性的,为人眼所能直接接受和解码的。而电子书截然不同,一方面它依赖于设备和能量,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就没办法运转;另一方面,它还多了一层编码解码的过程。换言之,它已经是一种虚拟物了,而非物质的“书”了。所以电子书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一方面它本来就是对于“书”的模拟,也就是对“纸质书”的仿制,另一方面又叫嚣要取代“纸质书”。这种矛盾的姿态本来就很让人怀疑是个华丽的商业噱头。老实说,从源头来讲,如果真的我们的技术可以原汁原味的保存思维,或者如纳美人般可以通过尾巴交换思想,则书籍的使命业已完成,即无存在之必要(当然存储思维要另外开发技术)。但若无法做到,则电子书必须要全面超越纸质书的大部分技术指标,才能基本上将纸质书淘汰。可惜现在看来,电子书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在高级的画册方面,电子书不堪一击。印刷的好处,在于同一批次出厂的出版物,基本上都能保持色彩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印刷品的内容和载体是合二为一的,内容不能独立于载体存在,这样固然在流通上无法和电子书相比,但是在标准性上就胜出一筹。电子出版物若要在色彩上与印刷品比肩,几乎没有可能。起码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其色彩控制能力与印刷品相比,简直不堪入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阅读器和电脑的屏幕,各种标准和指数参差不齐,同样一张图片,在不同平台、不同屏幕上的显示往往能有不同的色彩倾向。再考虑到各家品牌技术上的标准不同、出产屏幕技术不同、通用的伽马曲线不同、默认色域不同、甚至将显示器的自然老化计算在内,同样的图像文件,在不同显示屏上的表现,非常之大。这也就意味着,在高保真和高还原度的复制传播方面,电子书无法替代印刷出版。
其次,可靠性方面,电子书的致命处在于充电,它必须依靠于电力,普通书籍没有这个顾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许不是个问题,因为现在电力是如此容易获取,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毕竟是个必要条件,读书的时候必须要满足这个条件还是非常让人窝火的事情。姑且忍了吧,虽说实现某件事情要满足的条件越多,就会越麻烦而非越便捷。不考虑电力,电子书这种精密仪器也是非常脆弱的。虽说书籍同样有很多局限性,但是起码不怕摔,碰见水泡什么的晾干了就是。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有宋版书,如果现在的电子书能流传到两百年之后,只怕到时候能找到个能顺利开机的充电器都很难吧……更别提如果使用某个已经灭绝的电子书软件制作的文件了……
其实老实讲,就平面媒介来讲,无论是网页还是电子书,其基本的理念都是从纸质书过渡过来的。早先的网页设计师大多有印刷的背景。网络和电子出版物使用的字体也脱胎于印刷,乃至于我们天天说的“网页”“电子书”都直接脱胎于印刷和纸质书的术语。也许终有一天纸质书会被电子书所替代,但是这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电子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完成一个对于纸质书的质的超越。如果只单单满足于在电子消费品上模拟纸质书的形式,除去成本和体积,实在难以看出对纸质书有什么压倒性的优势。而且现在还有一个版权上的问题不好解决,书籍毕竟和音乐有不同,歌手和乐队还能靠现场演出糊口,作者不能靠现场写书过活。所以如果版权的问题不解决,要么作者全部业余化,要么大家全部都改行去说评书去吧——搞不好还能再搞出个《水浒传》什么的。
关于读书笔记,我觉得对于电子书来说实现起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到现在为止,电子书都没有形成一整套广为流传的公认解决方案,实在是太不应该。这里不得不说下各大公司,都想订立事实上的电子书标准,获得暴利,但是大家全部心怀鬼胎的结果,就是山头林立,交流不便。这点而言,还是纸本书的白纸黑字让人踏实些。不过电子书的确是大趋势,观察下大名鼎鼎的adobe公司最近的产品线就能得出这一结果来。adobe公司最早以印刷软件起家,从大名鼎鼎的ps,到ai、pagemaker无一不是印刷平台的利器。但是从2003年开始,这家公司逐步转型,向影音视效,网络应用转型,特别是收购了mecromida公司之后。表面上是adobe收购了mecromida,其实从那时起,adobe公司的全套软件ui和网站风格都在向mecromida看齐,整个公司由一个传统的软件公司,向一个更加开放和更加网络化的平台服务公司看齐。特别是今年年中,adobe发布了cs5.5系列软件,其意图并不在于别的,主要是升级了indesign cs5.5,集成了adobe全新的电子书籍制作和发布系统,力求早日杀入这个市场,分取一杯羹。不过adobe的解决方案过于昂贵,其实很多时候其成本并不下于实体印刷的成本,更别提adobe的方案其实已经把自己当做了出版方,而借用苹果的平台为销售方,所以现在只有大的出版集团为其买单,距离大规模推广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说道软件平台,就不能不提到发行,我的感觉是,电子书的发行的确比普通读物要迅捷简单。但是这也使得电子书的质量很多时候趋于粗糙简单。套用软件业的现状来看,估计以后也会形成像微软、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发行精美和高售价的大型电子书,而众多自由出版者出版较为粗糙和较多漏洞的自由出版物。毕竟,书和软件差不多,都是智力产品,而且估计到时候大家一定也会为盗版大为头痛。
电子书的检索是其巨大优势,其实我觉得像百科全书这种东西,以后没有必要再出纸版了,这方面电子化做的更好。相关辞书出版社可以让印刷厂洗洗睡了,这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最后我想谈谈争议最大的阅读体验问题。这个问题大家相对都比较主观,电书党觉得纸书党装逼,纸书党觉得电书党简直是一群拷贝数据的机器人。其实这本身就是个相当主观的问题,而且我们平时阅读的目的就有不同,有些单纯为获取信息、有些则为了消遣、有些是为了精神上的享受,有些则是为了附庸风雅。目的已经不同,大家却在手段上较真起来,难免鸡同鸭讲。之前看到有人就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关系做了个比喻,我觉得相当之贴切,他讲:几十年前,快餐在美国大行其道的时候,大家都哀叹传统的烹饪即将灭亡。因为就我们获取食物以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方面,快餐具备普通烹饪所不具备的优势:既方便快捷又价廉物美。传统烹饪在它面前简直是没有一点效率的落后标本。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惊奇的发现,烹饪非但没有灭亡,反而变得比快餐更加时尚和优雅。原因大概在于,我们并不单单满足于获得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相比而言,我们对于饮食的体验和饮食的文化也同样在意,或者在满足了热量和营养的需求之后,对这些东西变得更加趋之若鹜了。
倘若单单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电子书无疑有一天会后来居上,因为它可以更廉价,更高效。比如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一名软件技术人员为某种软件撰写一系列技术文章。结果由于技术更新太快,往往书刚写出来,技术就已经过时了。于是只好不再做纸质书的出版,而是分章节进行更新,做快捷的网络出版。而相对的,就追求阅读体验和阅读享受的人来讲,纸质书也许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一本虚拟的书不能承载太多记忆,一块千人一面的电子阅读器也不能让你显得更加优雅和更加品味不俗。当你面对一篇电子阅读器里的别无差别的电子书时,和你面对你年幼时用过的页面发黄,满纸歪歪扭扭笔记和上课无聊时画的小人的课本时,你的心情肯定是两样的。纸质书上的每一条划痕,每一处污渍,书页中夹着的每一张票根和每一片枯叶,也许都能让你感慨万千。更别提你在夏天苦于青蝇时可以卷书奋击;碰到心仪的作品签售的时候可以扉页留名;又或者某日在阅读厕所文学的时候突然发现卫生纸告罄,你就可以优雅的找到一页广告,或者翻到一页白页,淡定的撕扯下来——而这一切,在你捧着一个电子阅读器的时候,各中乐趣,恐怕你是无缘体会了。
-
傘がない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0 17: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