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
近日荒疏,久不写字,食指都快要生铜锈了。不过集腋成裘,这几天好歹也算是憋出了点东西。
作为一个自诩为“写字的”人,尽管自我要求甚低,但有些事情总是免不了的,比如素材收集,而恰好我又是一个人情寡淡,顶讨厌聊天的人,最好的收集渠道莫过于新闻,所以日常也总免不了与各种新闻打交道。
网络一代的新闻读者最幸运的在于不再存在信息瓶颈问题,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手段,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信息都摆在你的面前,但反过来,我们面对的更多的反而是一些新的麻烦,谣言、信息噪音还有筛选。
我一直有颇为自信的眼力,经历了数年新闻瀑布的洗练,总觉得自己一眼看过去,一篇文字是真是假能判断到八九成。然而近一段时间,我确实是走眼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我还是能很准确地看出哪些是假新闻,这几年的,基本上在这方面基本的批判思维已经建立的差不多了,科学素养与哲学思维大体也还有点底子,所以没什么好看不清的。但真正困难的反而是很多“真”新闻,我判断错误的次数越来越多,很多事情我总觉得荒诞不经,或是超越人类底线,但,事实总是先给我一耳光,再给我一更大的耳光,人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当今这个时代我除了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极限,完全没办法找到类似支持最新事件的先例。好处是我的思维因此不会僵化,坏处是,我对于谣言与真实事件的判别标准越来越难以界定,考虑到这个blog已经被封过两次了,我就不举例说明了,大家也知道的差不多,尽管万能的果壳网心事鉴定组总还是能给某些事件找出其潜在的合理解释,但……我都觉得就算是他们也快要撑不住了,我们真的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崭新这个词,在这里真的没什么褒义。现在的新闻在逐渐奇幻化,这并非是新闻本身的错误,而是某种社会现实,当我准确判断出谣言的时候我就必然会猜错某些“真相”,当我相信这些真相的时候我又总是无法从中分离出哪些是谣言,这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版“测不准原理”。
前几天Google
reader改版,于是我的信息源里到处都是叫骂声,但这件事其实跟大多数人无关。就我所知,判断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我们完全可以粗暴的用“ta会不会用Google
reader”来判断,因为这是在是一个既强大又很难被替代的信息工具。长久以来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Google
reader的分析,然而,这里似乎有一个荒谬的悖论,若是一个人想得到优质而大量的信息,在这个需求的推动下,ta必然会使用并熟练掌握Google
reader,而对于没有这个需求的人来说,我写这篇文章给他们又有半毛钱的用处么?扯回话头,这次GR改版,影响最大的改动是取消了GR内部的社交关系,对应的,大家没法使用GR来看他人分享的消息了,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个微不足道的变化,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几乎是伤筋动骨,无他,我们不是一个门派的。
前面说了现在网络信息量太大,由于大家谁的时间都不是无限的,过滤信息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目前来看手段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有选择性的关注阅读、通过人际关系过滤、算法过滤。人际关系过滤似乎是最重要而常见的,即阅读他人分享的文章。但不知为什么我却一直觉得这是最不靠谱的手段,始终在我这里仅仅是信息补充手段而非主要的信息源,归根到心理,是我不怎么信任他人,我怎么知道对方分享一篇文章是诚心诚意下了功夫有规则有判断的分享,还是随手分享的?再者,我又怎么判断对方的信息素养?他到底是喜欢“是男人都得看一百条×××技巧”这种垃圾文字的校内爱好者还是一个以平面编辑的水准来要求自己的深度阅读者?上面的两条并非无法解决,我们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关注跟统计来完善,但是时间成本又怎么算,无论如何总是不划算的。所以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喜欢用GR订阅那些可靠的信息源,然后以那些依靠社会学算法的聚合源作为补充。现在来看,信息去重、过滤噪音对于我们这些阅读爱好者来说依然是很遥远的事情,我们仍仍不得不面对要么严格控制源头漏过潜在的重要信息(我的倾向)或是被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轰炸漏过真正重要的消息(网上很多社交法过滤流派的倾向)。
回到根源,我对待信息的态度很保守,我不信任大多数不经过训练的写作者或是提供者的信息源。如果不是现在新闻市场受到政策的严厉封锁,我甚至更希望完全退回到平面媒体上,只看那些报纸、杂志,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一个消息,免费的并不比付过钱得到的划算多少,如很多新观察家们所说,这是网络时代的原罪,我们新的信息基础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愚众之上的,他们没有受过新闻学写作训练也没有足够的素养做出判断,他们还总会把情绪当成观点,把观点当成事实。或许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真相”,可这些散碎而混乱的真相并没有帮助我们更清楚的理解这个世界。
那么接着说说平面媒体吧,前几天搬完家,想着总算是有个固定住处了,考虑着订阅些杂志报纸看,这也是在心里挠了好久的事了。然而选择的时候却是颇有些纠结,完全不用考虑的是三联生活周刊跟南方周末是必订的,关于三联,我很喜欢苗老师的那句话,在中国,三联的敌人永远是它自己,三联其实没法算是真正优秀的杂志,但,国内实在没有比他优秀的杂志了,连接近的都没有。而南方周末,在报纸这个领域里,韩少那句“南周北范”实在是珠玑妙语,这份报纸其实真正教给这一代中国人什么是真正的报纸,什么是真正的非虚构写作。但,除了这两份报刊,我还希望能订阅一份都市报性质的报纸,我希望更多的了解我周围的环境,也希望能获得更多朴素的原始素材,还有就是能让我爸也能看的报纸。但真的是让人很无奈,毫无疑问我能找到的几份都市报我父亲都能看,但都不是我能看的。
在我对新闻分类里,所有的新闻应该被分为三类,其一是评论,对事件的观点表达,这应该是专栏作家的战场,在这方面,国内近几年发展得很好,我能在报刊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评论专栏。其二是,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非虚构跟写作者两个方面,完整的视角、完整的事实、完整的事件过程与结果,这是非虚构的完美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写作技巧、材料的使用与选择、表达方式、结构、明暗关系等等,这里应该是三联跟南方周末这种大社的独家,足够大的尺度与足够好的文笔,这是对一个报刊社综合实力的最佳考验。这方面国内很多家都在做,但就算是三联跟南周,也仅仅是及格,少数作品勉强优秀而已,这里还有很长的路等着中国的报刊业,但好歹已经上路。其三是什么?这是我对都市报的要求,原始的,不加修饰的原始信息,一个城市里有几百万人,每天会发生多少事情?我想就算只有千分之一的好故事,又只有千分之一被找到,每天也足够都市报写三五个版,但,没有,曾经还有一点,但现在越来越少,被楼市、分类消息、娱乐新闻、体育、车与其他各种玩物的广告占领。
我总还是相信,至少有一部分新闻从业者是有所谓的使命感的,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无足轻重的事情,每天,数不清,但每天也有无数真正的好故事发生,不一定是好故事,但真的足够精彩,或是感动,或是哀伤,无论如何,新闻从业者应该是挖掘这些宝矿的人。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拥有某些天赋或是技能,他们只能看着这些故事发生,记住,或是渐渐的忘记,有些口耳相传间,流散出去,而大多数,随风而逝,我想很多人都会抱怨,我们没有好故事听,很多作者都在抱怨故事在十八世纪已经被讲完了,我不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如此乏味,我更加相信,这些故事会不断的出现,再消失,偶尔间得见良人,能以笔墨固定在时间中。蒲松龄设粥摊搜故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那些事情依然还是在不停的发生,消失,把他们记录下来并不是作家们的责任,而应该是那些都市报记者们的责任,这也是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故事应该享受到的待遇,被记录下来。
我憎恶现在的都市报,如同那些新闻门户网站,他们提供了穷究我们一生都跟不上他脚步的新闻量,却着实没提供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看来,一个新闻提供方的底线是他同样能阅读完替自己提供的信息(而不吐出来?),但越来越多的门户网站不再遵守这个规则了。我们到底需要多少新闻?我并不同意那句经典的“阳光之下并无新鲜事”,尽管事情总是那样发生,很多事情也总是那样重复,但总还是有新闻存在的必要的,我们需要它,这也是它存在的原因,但对应的它也应起到它的责任。很久之前,我在做独立的文章筛选的时候,我定下了三条筛选标准,而到今天看来,这套规则我依然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一、无时效性 无论什么时候阅读都依然有阅读的价值,新闻不应过度追求时效而去做重复的文字。 二、公平的信息与有观点的表达
我不相信绝对的客观的存在,因为我们谁也无法掌握到一个事件的所有信息,所以我们永远都是有偏颇的,那么不如表达出我们明确的观点与我们所拥有的信息。读者有权力掌握与作者对等的信息,而观点则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三、对审美的要求 新闻不应是完全不加雕琢的文字,相反,表达方式也并不应该是遮蔽真相的手段,优秀的新闻应该有足够优秀的外在与其内容对等。
这是一个过于严苛的标准,以至于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标准筛选我庞大到恐怖的资料库,我的收藏将会所剩无几。但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目标,不管是对于我,还是那些真正的记者编辑们。我们需要新闻,但,现在还远远不够。
原文链接:http://yaoyer.com/2011/11/05/253
作为一个自诩为“写字的”人,尽管自我要求甚低,但有些事情总是免不了的,比如素材收集,而恰好我又是一个人情寡淡,顶讨厌聊天的人,最好的收集渠道莫过于新闻,所以日常也总免不了与各种新闻打交道。
网络一代的新闻读者最幸运的在于不再存在信息瓶颈问题,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手段,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信息都摆在你的面前,但反过来,我们面对的更多的反而是一些新的麻烦,谣言、信息噪音还有筛选。
我一直有颇为自信的眼力,经历了数年新闻瀑布的洗练,总觉得自己一眼看过去,一篇文字是真是假能判断到八九成。然而近一段时间,我确实是走眼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我还是能很准确地看出哪些是假新闻,这几年的,基本上在这方面基本的批判思维已经建立的差不多了,科学素养与哲学思维大体也还有点底子,所以没什么好看不清的。但真正困难的反而是很多“真”新闻,我判断错误的次数越来越多,很多事情我总觉得荒诞不经,或是超越人类底线,但,事实总是先给我一耳光,再给我一更大的耳光,人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当今这个时代我除了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极限,完全没办法找到类似支持最新事件的先例。好处是我的思维因此不会僵化,坏处是,我对于谣言与真实事件的判别标准越来越难以界定,考虑到这个blog已经被封过两次了,我就不举例说明了,大家也知道的差不多,尽管万能的果壳网心事鉴定组总还是能给某些事件找出其潜在的合理解释,但……我都觉得就算是他们也快要撑不住了,我们真的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崭新这个词,在这里真的没什么褒义。现在的新闻在逐渐奇幻化,这并非是新闻本身的错误,而是某种社会现实,当我准确判断出谣言的时候我就必然会猜错某些“真相”,当我相信这些真相的时候我又总是无法从中分离出哪些是谣言,这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版“测不准原理”。
前几天Google
reader改版,于是我的信息源里到处都是叫骂声,但这件事其实跟大多数人无关。就我所知,判断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我们完全可以粗暴的用“ta会不会用Google
reader”来判断,因为这是在是一个既强大又很难被替代的信息工具。长久以来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Google
reader的分析,然而,这里似乎有一个荒谬的悖论,若是一个人想得到优质而大量的信息,在这个需求的推动下,ta必然会使用并熟练掌握Google
reader,而对于没有这个需求的人来说,我写这篇文章给他们又有半毛钱的用处么?扯回话头,这次GR改版,影响最大的改动是取消了GR内部的社交关系,对应的,大家没法使用GR来看他人分享的消息了,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个微不足道的变化,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几乎是伤筋动骨,无他,我们不是一个门派的。
前面说了现在网络信息量太大,由于大家谁的时间都不是无限的,过滤信息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目前来看手段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有选择性的关注阅读、通过人际关系过滤、算法过滤。人际关系过滤似乎是最重要而常见的,即阅读他人分享的文章。但不知为什么我却一直觉得这是最不靠谱的手段,始终在我这里仅仅是信息补充手段而非主要的信息源,归根到心理,是我不怎么信任他人,我怎么知道对方分享一篇文章是诚心诚意下了功夫有规则有判断的分享,还是随手分享的?再者,我又怎么判断对方的信息素养?他到底是喜欢“是男人都得看一百条×××技巧”这种垃圾文字的校内爱好者还是一个以平面编辑的水准来要求自己的深度阅读者?上面的两条并非无法解决,我们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关注跟统计来完善,但是时间成本又怎么算,无论如何总是不划算的。所以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喜欢用GR订阅那些可靠的信息源,然后以那些依靠社会学算法的聚合源作为补充。现在来看,信息去重、过滤噪音对于我们这些阅读爱好者来说依然是很遥远的事情,我们仍仍不得不面对要么严格控制源头漏过潜在的重要信息(我的倾向)或是被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轰炸漏过真正重要的消息(网上很多社交法过滤流派的倾向)。
回到根源,我对待信息的态度很保守,我不信任大多数不经过训练的写作者或是提供者的信息源。如果不是现在新闻市场受到政策的严厉封锁,我甚至更希望完全退回到平面媒体上,只看那些报纸、杂志,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一个消息,免费的并不比付过钱得到的划算多少,如很多新观察家们所说,这是网络时代的原罪,我们新的信息基础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愚众之上的,他们没有受过新闻学写作训练也没有足够的素养做出判断,他们还总会把情绪当成观点,把观点当成事实。或许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真相”,可这些散碎而混乱的真相并没有帮助我们更清楚的理解这个世界。
那么接着说说平面媒体吧,前几天搬完家,想着总算是有个固定住处了,考虑着订阅些杂志报纸看,这也是在心里挠了好久的事了。然而选择的时候却是颇有些纠结,完全不用考虑的是三联生活周刊跟南方周末是必订的,关于三联,我很喜欢苗老师的那句话,在中国,三联的敌人永远是它自己,三联其实没法算是真正优秀的杂志,但,国内实在没有比他优秀的杂志了,连接近的都没有。而南方周末,在报纸这个领域里,韩少那句“南周北范”实在是珠玑妙语,这份报纸其实真正教给这一代中国人什么是真正的报纸,什么是真正的非虚构写作。但,除了这两份报刊,我还希望能订阅一份都市报性质的报纸,我希望更多的了解我周围的环境,也希望能获得更多朴素的原始素材,还有就是能让我爸也能看的报纸。但真的是让人很无奈,毫无疑问我能找到的几份都市报我父亲都能看,但都不是我能看的。
在我对新闻分类里,所有的新闻应该被分为三类,其一是评论,对事件的观点表达,这应该是专栏作家的战场,在这方面,国内近几年发展得很好,我能在报刊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评论专栏。其二是,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非虚构跟写作者两个方面,完整的视角、完整的事实、完整的事件过程与结果,这是非虚构的完美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写作技巧、材料的使用与选择、表达方式、结构、明暗关系等等,这里应该是三联跟南方周末这种大社的独家,足够大的尺度与足够好的文笔,这是对一个报刊社综合实力的最佳考验。这方面国内很多家都在做,但就算是三联跟南周,也仅仅是及格,少数作品勉强优秀而已,这里还有很长的路等着中国的报刊业,但好歹已经上路。其三是什么?这是我对都市报的要求,原始的,不加修饰的原始信息,一个城市里有几百万人,每天会发生多少事情?我想就算只有千分之一的好故事,又只有千分之一被找到,每天也足够都市报写三五个版,但,没有,曾经还有一点,但现在越来越少,被楼市、分类消息、娱乐新闻、体育、车与其他各种玩物的广告占领。
我总还是相信,至少有一部分新闻从业者是有所谓的使命感的,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无足轻重的事情,每天,数不清,但每天也有无数真正的好故事发生,不一定是好故事,但真的足够精彩,或是感动,或是哀伤,无论如何,新闻从业者应该是挖掘这些宝矿的人。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拥有某些天赋或是技能,他们只能看着这些故事发生,记住,或是渐渐的忘记,有些口耳相传间,流散出去,而大多数,随风而逝,我想很多人都会抱怨,我们没有好故事听,很多作者都在抱怨故事在十八世纪已经被讲完了,我不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如此乏味,我更加相信,这些故事会不断的出现,再消失,偶尔间得见良人,能以笔墨固定在时间中。蒲松龄设粥摊搜故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那些事情依然还是在不停的发生,消失,把他们记录下来并不是作家们的责任,而应该是那些都市报记者们的责任,这也是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故事应该享受到的待遇,被记录下来。
我憎恶现在的都市报,如同那些新闻门户网站,他们提供了穷究我们一生都跟不上他脚步的新闻量,却着实没提供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看来,一个新闻提供方的底线是他同样能阅读完替自己提供的信息(而不吐出来?),但越来越多的门户网站不再遵守这个规则了。我们到底需要多少新闻?我并不同意那句经典的“阳光之下并无新鲜事”,尽管事情总是那样发生,很多事情也总是那样重复,但总还是有新闻存在的必要的,我们需要它,这也是它存在的原因,但对应的它也应起到它的责任。很久之前,我在做独立的文章筛选的时候,我定下了三条筛选标准,而到今天看来,这套规则我依然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一、无时效性 无论什么时候阅读都依然有阅读的价值,新闻不应过度追求时效而去做重复的文字。 二、公平的信息与有观点的表达
我不相信绝对的客观的存在,因为我们谁也无法掌握到一个事件的所有信息,所以我们永远都是有偏颇的,那么不如表达出我们明确的观点与我们所拥有的信息。读者有权力掌握与作者对等的信息,而观点则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三、对审美的要求 新闻不应是完全不加雕琢的文字,相反,表达方式也并不应该是遮蔽真相的手段,优秀的新闻应该有足够优秀的外在与其内容对等。
这是一个过于严苛的标准,以至于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标准筛选我庞大到恐怖的资料库,我的收藏将会所剩无几。但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目标,不管是对于我,还是那些真正的记者编辑们。我们需要新闻,但,现在还远远不够。
原文链接:http://yaoyer.com/2011/11/05/253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