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老二的,也是别人的,但是归根结底是老二的
个人很少转载文章,但是出于对无双系列游戏和中国历史的热爱,以及该文章道出的冥冥之中的宿命,使得我个人对于一些事情有了难以言表的感受和顿悟,这种感觉实在是令人兴奋。特将此文章分享给大家。
我现在认为,二是一种境界,而二[bi—]更是一种精神,这个世界是属于老二的,也就是属于二[bi—]青年的,所以,让我们一起高呼——
让我们勇敢的做一个二[bi—]青年吧!
======================================================================
以下为原文转载
======================================================================
当不如意的时候,请[bi—]老二,凝视[bi—],静思[bi—]所蕴含的精神:[bi—],[bi—],能屈能伸,能软能硬。学学[bi—],眼前的困难算个啥。
——题记
这并不是一篇猥亵文或者糟糕文,而是非常玄妙、非常深远、非常厚重的对中国中古史的探讨与总结。
按中国传统的说法,有一种叫运数的东西在冥冥中主宰着王朝的兴亡和国家的盛衰。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太祖高皇帝刘邦,是老三;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还是老三,这就可以称为一种运数。那位说了,这是巧合,殊不知世上本没有运数,巧合多了,也就成了运数。
古代不讲计划生育,因此独生子比较少,但是生孩子终归还是要受到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想生多少就生多少。从统计学规律上讲,有老三必定之前有老二,有老二必定之前有老大,因此老大的数量应该大于老二的数量,老二的数量大于老三的数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老二老三还很常见,排行上两位数的就比较罕有了。
说回这两位老三,他们的二哥在历史书上留下的名字都叫刘仲,刘仲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刘老二。其实这两位皇帝出身都不太高明,老家肚里没有墨水,因此与其说是给二儿子取了个名叫老二,不如说是根本就没取名。两名刘老二都是比较窝囊的主,前一个刘老二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偏偏总被同样老实巴交的爹拿来做楷模教训小流氓刘三。刘三当了皇帝之后对这个二哥就不太痛快,派他到北部边陲去当王,刘老二当农民是把好手,当王爷就まだまだ,被匈奴赶回京城,以皇兄身份当了个侯终老。留下的儿子倒封了王,就是七国之乱的大头目吴王刘濞,失败后被抄了全家。刘秀的哥哥刘老二就更倒霉了,死在刘家兄弟起兵反王莽的第一个败仗里,连个儿子都没留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运数对老二如此残酷,必定在别的地方有所补足,在两位刘老三之间,就有一位王老二曾经风光过,这位王老二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莽。但是不知道是运数特别眷顾刘家的老三,还是因为王莽、刘邦和刘秀都有一个哥哥早卒,因此王莽实际上是老大而刘邦、刘秀才是实际上的老二的缘故,王家老二在夺取了刘家老三的政权后被另一个刘家老三消灭了。不过历史的巨轮滚滚前进,这点争斗只不过是中国中古史也就是老二拥有世界史的前奏。
中古史,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其上端就是与本区相关的三国时期,乱世的发端虽然是黄巾之乱,但是真正撼动了刘家老三政权的,是董卓,董卓字仲颖,还有个弟弟董旻字叔颖,用现代汉语讲,就是董二颖和董三颖,董家大概没有真田家那种乱取名的习惯,所以董卓是董家老二。董家老二刚进京就碰上京城大乱,皇帝出逃,于是董老二迎驾,碰上了皇帝和陈留王——就是后来的献帝。也许是老二看老二越看越有趣的缘故,董卓不太喜欢刘家老大皇帝而更喜欢刘家老二陈留王,掌权之后他改立了刘家老二当皇帝。这是刘家第三个老二皇帝,之前的两个是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和刘秀的玄孙汉殇帝刘隆,刘盈被吕后控制的命运恐怕称不上好,而刘隆更加保持着中国皇帝的两项纪录:登基年龄最小——诞生仅一百余天就登基;寿命最短——死亡时还不到一周岁。总之前两名老二皇帝的命运似乎昭示着献帝未来的运途不甚光明。
董老二的行为引起了诸侯们的反对,这些诸侯中诞生了大家所熟知的后来三分汉室的英雄。曹操,字孟德,现代汉语即曹大德,所以曹操是老大;刘备的名字看不出来,但是刘备从小就死了父亲,所以刘备也是老大;孙坚有个哥哥叫孙羌,孙坚是老二。令董老二最头疼的就是这名孙家老二,也正是这位孙老二一度取得了象征着国家权力的玉玺,但也许运数还没有完全转移到老二上来,孙老二不久即战死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运数与曹家和孙家开了个玩笑:两家的长子都战死了。本来嫡长子继承制下希望渺茫的老二担起了家族未来的大任,曹家的曹丕取代了曹昂,孙家的孙权取代了孙策,并且曹老二曹丕登位伊始便废去了尸位素餐的刘老二献帝刘协。为什么运数正转到老二的时候刘家老二却失去了国家,大概是因为献帝并不是真正的老二。不仅他的字叫伯和,即刘大和,而且也实在很难相信以汉灵帝的为人只有两个儿子——关于汉灵帝的性瘾与重口味性癖这里不作展开论述——总之曹丕拉开了老二拥有世界史的序幕。刘备随即接过了汉室的大旗,不过时代的潮流无法阻挡,不是老二的曹操没有称帝,得以安稳的病死,同样不是老二的刘备称帝了,随即败死,由刘禅即位。刘禅是老二,他有个领养的哥哥叫刘封,认领的也许不算数,而且刘备也有之前就失去过儿子的可能,所以刘禅最终丢掉了国家。但是刘禅在名义上的确是老二,毋庸置疑,正如名义上的老二献帝刘协当了30年皇帝,刘禅也借着老二的名义当了41年的皇帝,这两个长度在姓刘的皇帝里是名列前茅的。刘禅比刘协的时间更长主要是因为他有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有个哥哥叫诸葛瑾,是货真价实的老二。
乱世英雄们一一逝去,当年还是小一辈的孙家二代目老二孙权也不甘寂寞的登上了帝位,这个时候曹老二曹丕已经去世,由曹睿继位。曹睿不是老二,所以在他在位期间,曹魏的政权逐渐由司马懿掌握,司马懿字仲达,即司马二达,也是个如假包换的老二。司马老二主要的政治资本就是顶住了诸葛老二的连年进攻并成功的拖死了后者,在老二的时代,只有老二才能对付老二。诸葛老二去世后五年,曹睿以皇帝的身份驾崩,三国时期不是老二的皇帝能安稳病死的只有两人,他是其中之一。如果考察其中原因,不仅他爸曹丕是老二,他妈的前夫袁熙也是老二,如果他妈改嫁前有过生育史,那么他本人没准也是老二。但是正如仅仅是名义上的老二不太管用,即使有两个老二的爹、即使是实际上的老二但是没有名义也是不管用的。曹睿本人没有亲生儿子,曹魏之后的皇帝都不是老二,也没有一个能在皇帝任上干到头的。
司马老二成功的掌握政权之后三年,孙老二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如果土皇帝也算皇帝的话,那么他是三国时期所有皇帝中干的最长的,统治了江东五十二年,老二家的老二不是白当的。但是他生的老二早死,只好选了老七孙亮继位,老二家的老七就不太管用了,孙亮只干了六年皇帝就被人拿掉,不得善终。继位的是老六孙休,孙休是安稳病死的不是老二的皇帝中另外一人,因为他继位的时候孙家前四子均已去世,只有老五尚在,所以他当时已经是实际上的老二了。不要以为他岁数已经不小了,他继位的时候年仅十八岁,为了保住他孙家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不过和曹睿一样,注了水的老二都不太管用,因此他虽然有儿子,但是儿子都没能继位,并且还被继位者干掉了好几个。继位的是孙皓,孙皓不是老二,于是吴国就在他手里玩完了。
说回司马老二那边,司马老二掌握政权之后两年就死了,比孙老二还早一年,接替他的是他家老大司马师。如果司马师看过这篇帖子,那么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和老二扯上点关系,可惜他没机会看到,而且他也扯不上。事实证明这种风口浪尖上的位置不是老二是干不好的,司马师仅仅干了四年就因在战争中伤重而死,并且没有留下儿子,由弟弟司马昭继承。
这里不得不说koei的考证已经到达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度了:三国时期不是老二家的老二当不了人生赢家的潜在规律在三国无双六里体现的很明白。司马昭成功的巩固了司马家的政权并奠定了天下一统的基础,他派兵灭掉了那个由姓刘的假老二统治的国家。这里出现了一个插曲,钟会企图作乱,钟会也是老二,简称钟二,他有个哥哥叫钟毓。但是有一点可疑的是钟毓字稚叔,钟会字士季,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分别叫做钟稚三、钟士四,并且钟繇生下钟会时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了,很可能钟家兄弟有两个早逝的哥哥。无论怎样,以钟会的潜质是无法与司马老二家的司马老二对抗的,并且钟会的盟友太拙劣了:姜维姜伯约,就是姜大约,或许他再找个老二做帮手结果会好一点。
但是百密亦有一疏,司马昭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把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把老二家的老二家的老二硬生生的整成了老二家的老大家的老大,战斗力瞬间下降了七十五个百分点。虽然他本能上的还是希望司马攸继承他——晋书记载司马昭经常说自己的位置是司马攸的——但是错误已经不可挽回,司马攸三个老二已经有两个注了水,相比较之下还是老二家的老二家的老大司马炎这边的老二多一点。
司马炎成功的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新的大一统政权晋朝,然而老二的运数还没有完。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八王之乱正在酝酿,所幸司马炎选对了继承人,即司马衷。不要轻视司马衷是个白痴,他最强的竞争力在于他是老二,他有个早死的哥哥司马轨。他后续的司马炽和司马邺虽然智商远高于他,但却无法抵抗运数的抉择,在五胡乱华中身死国灭,中原也随之步入了将近三百年的乱世。
运数总归迁移,世道不会总青睐老二,然而中古史即老二拥有世界史既以老二开始,也必以老二结束。乱世三百年后,中国历史又一次进入了隋唐的大一统时期,隋唐的开国过程中,都各有一名老二居功至伟,并且他们后来都以不那么正当的手段夺取了政权。他们就是杨广和李世民,也正是他们建立了中国的天朝体制。唐末世道又乱,平定乱世的赵匡胤,还是老二,奏出了老二拥有世界史的最后一个音符。
日前与人胡扯,提到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一切趋向于快餐化,即使知识这种感觉上是比较高雅的东西也不能免俗。所以卷帙浩繁的原始材料不如指向性强的论文,而论文参考文献繁杂也嫌麻烦,又不如使用方便的网络。从此又说到近些年来网络的交流载体,bbs被blog挤占,blog又被twitter挤占。于是这位仁兄得出结论:谁要是有本事用twitter的篇幅写出有知识含金量的文字,不仅造福于人,而且管保名利双收。我听了虽然大为心动,不过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实在是没有金刚钻的样子,揽不了这瓷器活,想提笔的时候,还是只能胡扯。是为跋。
原文地址
我现在认为,二是一种境界,而二[bi—]更是一种精神,这个世界是属于老二的,也就是属于二[bi—]青年的,所以,让我们一起高呼——
让我们勇敢的做一个二[bi—]青年吧!
======================================================================
以下为原文转载
======================================================================
当不如意的时候,请[bi—]老二,凝视[bi—],静思[bi—]所蕴含的精神:[bi—],[bi—],能屈能伸,能软能硬。学学[bi—],眼前的困难算个啥。
——题记
这并不是一篇猥亵文或者糟糕文,而是非常玄妙、非常深远、非常厚重的对中国中古史的探讨与总结。
按中国传统的说法,有一种叫运数的东西在冥冥中主宰着王朝的兴亡和国家的盛衰。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太祖高皇帝刘邦,是老三;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还是老三,这就可以称为一种运数。那位说了,这是巧合,殊不知世上本没有运数,巧合多了,也就成了运数。
古代不讲计划生育,因此独生子比较少,但是生孩子终归还是要受到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想生多少就生多少。从统计学规律上讲,有老三必定之前有老二,有老二必定之前有老大,因此老大的数量应该大于老二的数量,老二的数量大于老三的数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老二老三还很常见,排行上两位数的就比较罕有了。
说回这两位老三,他们的二哥在历史书上留下的名字都叫刘仲,刘仲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刘老二。其实这两位皇帝出身都不太高明,老家肚里没有墨水,因此与其说是给二儿子取了个名叫老二,不如说是根本就没取名。两名刘老二都是比较窝囊的主,前一个刘老二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偏偏总被同样老实巴交的爹拿来做楷模教训小流氓刘三。刘三当了皇帝之后对这个二哥就不太痛快,派他到北部边陲去当王,刘老二当农民是把好手,当王爷就まだまだ,被匈奴赶回京城,以皇兄身份当了个侯终老。留下的儿子倒封了王,就是七国之乱的大头目吴王刘濞,失败后被抄了全家。刘秀的哥哥刘老二就更倒霉了,死在刘家兄弟起兵反王莽的第一个败仗里,连个儿子都没留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运数对老二如此残酷,必定在别的地方有所补足,在两位刘老三之间,就有一位王老二曾经风光过,这位王老二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莽。但是不知道是运数特别眷顾刘家的老三,还是因为王莽、刘邦和刘秀都有一个哥哥早卒,因此王莽实际上是老大而刘邦、刘秀才是实际上的老二的缘故,王家老二在夺取了刘家老三的政权后被另一个刘家老三消灭了。不过历史的巨轮滚滚前进,这点争斗只不过是中国中古史也就是老二拥有世界史的前奏。
中古史,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其上端就是与本区相关的三国时期,乱世的发端虽然是黄巾之乱,但是真正撼动了刘家老三政权的,是董卓,董卓字仲颖,还有个弟弟董旻字叔颖,用现代汉语讲,就是董二颖和董三颖,董家大概没有真田家那种乱取名的习惯,所以董卓是董家老二。董家老二刚进京就碰上京城大乱,皇帝出逃,于是董老二迎驾,碰上了皇帝和陈留王——就是后来的献帝。也许是老二看老二越看越有趣的缘故,董卓不太喜欢刘家老大皇帝而更喜欢刘家老二陈留王,掌权之后他改立了刘家老二当皇帝。这是刘家第三个老二皇帝,之前的两个是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和刘秀的玄孙汉殇帝刘隆,刘盈被吕后控制的命运恐怕称不上好,而刘隆更加保持着中国皇帝的两项纪录:登基年龄最小——诞生仅一百余天就登基;寿命最短——死亡时还不到一周岁。总之前两名老二皇帝的命运似乎昭示着献帝未来的运途不甚光明。
董老二的行为引起了诸侯们的反对,这些诸侯中诞生了大家所熟知的后来三分汉室的英雄。曹操,字孟德,现代汉语即曹大德,所以曹操是老大;刘备的名字看不出来,但是刘备从小就死了父亲,所以刘备也是老大;孙坚有个哥哥叫孙羌,孙坚是老二。令董老二最头疼的就是这名孙家老二,也正是这位孙老二一度取得了象征着国家权力的玉玺,但也许运数还没有完全转移到老二上来,孙老二不久即战死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运数与曹家和孙家开了个玩笑:两家的长子都战死了。本来嫡长子继承制下希望渺茫的老二担起了家族未来的大任,曹家的曹丕取代了曹昂,孙家的孙权取代了孙策,并且曹老二曹丕登位伊始便废去了尸位素餐的刘老二献帝刘协。为什么运数正转到老二的时候刘家老二却失去了国家,大概是因为献帝并不是真正的老二。不仅他的字叫伯和,即刘大和,而且也实在很难相信以汉灵帝的为人只有两个儿子——关于汉灵帝的性瘾与重口味性癖这里不作展开论述——总之曹丕拉开了老二拥有世界史的序幕。刘备随即接过了汉室的大旗,不过时代的潮流无法阻挡,不是老二的曹操没有称帝,得以安稳的病死,同样不是老二的刘备称帝了,随即败死,由刘禅即位。刘禅是老二,他有个领养的哥哥叫刘封,认领的也许不算数,而且刘备也有之前就失去过儿子的可能,所以刘禅最终丢掉了国家。但是刘禅在名义上的确是老二,毋庸置疑,正如名义上的老二献帝刘协当了30年皇帝,刘禅也借着老二的名义当了41年的皇帝,这两个长度在姓刘的皇帝里是名列前茅的。刘禅比刘协的时间更长主要是因为他有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有个哥哥叫诸葛瑾,是货真价实的老二。
乱世英雄们一一逝去,当年还是小一辈的孙家二代目老二孙权也不甘寂寞的登上了帝位,这个时候曹老二曹丕已经去世,由曹睿继位。曹睿不是老二,所以在他在位期间,曹魏的政权逐渐由司马懿掌握,司马懿字仲达,即司马二达,也是个如假包换的老二。司马老二主要的政治资本就是顶住了诸葛老二的连年进攻并成功的拖死了后者,在老二的时代,只有老二才能对付老二。诸葛老二去世后五年,曹睿以皇帝的身份驾崩,三国时期不是老二的皇帝能安稳病死的只有两人,他是其中之一。如果考察其中原因,不仅他爸曹丕是老二,他妈的前夫袁熙也是老二,如果他妈改嫁前有过生育史,那么他本人没准也是老二。但是正如仅仅是名义上的老二不太管用,即使有两个老二的爹、即使是实际上的老二但是没有名义也是不管用的。曹睿本人没有亲生儿子,曹魏之后的皇帝都不是老二,也没有一个能在皇帝任上干到头的。
司马老二成功的掌握政权之后三年,孙老二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如果土皇帝也算皇帝的话,那么他是三国时期所有皇帝中干的最长的,统治了江东五十二年,老二家的老二不是白当的。但是他生的老二早死,只好选了老七孙亮继位,老二家的老七就不太管用了,孙亮只干了六年皇帝就被人拿掉,不得善终。继位的是老六孙休,孙休是安稳病死的不是老二的皇帝中另外一人,因为他继位的时候孙家前四子均已去世,只有老五尚在,所以他当时已经是实际上的老二了。不要以为他岁数已经不小了,他继位的时候年仅十八岁,为了保住他孙家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不过和曹睿一样,注了水的老二都不太管用,因此他虽然有儿子,但是儿子都没能继位,并且还被继位者干掉了好几个。继位的是孙皓,孙皓不是老二,于是吴国就在他手里玩完了。
说回司马老二那边,司马老二掌握政权之后两年就死了,比孙老二还早一年,接替他的是他家老大司马师。如果司马师看过这篇帖子,那么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和老二扯上点关系,可惜他没机会看到,而且他也扯不上。事实证明这种风口浪尖上的位置不是老二是干不好的,司马师仅仅干了四年就因在战争中伤重而死,并且没有留下儿子,由弟弟司马昭继承。
这里不得不说koei的考证已经到达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度了:三国时期不是老二家的老二当不了人生赢家的潜在规律在三国无双六里体现的很明白。司马昭成功的巩固了司马家的政权并奠定了天下一统的基础,他派兵灭掉了那个由姓刘的假老二统治的国家。这里出现了一个插曲,钟会企图作乱,钟会也是老二,简称钟二,他有个哥哥叫钟毓。但是有一点可疑的是钟毓字稚叔,钟会字士季,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分别叫做钟稚三、钟士四,并且钟繇生下钟会时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了,很可能钟家兄弟有两个早逝的哥哥。无论怎样,以钟会的潜质是无法与司马老二家的司马老二对抗的,并且钟会的盟友太拙劣了:姜维姜伯约,就是姜大约,或许他再找个老二做帮手结果会好一点。
但是百密亦有一疏,司马昭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把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把老二家的老二家的老二硬生生的整成了老二家的老大家的老大,战斗力瞬间下降了七十五个百分点。虽然他本能上的还是希望司马攸继承他——晋书记载司马昭经常说自己的位置是司马攸的——但是错误已经不可挽回,司马攸三个老二已经有两个注了水,相比较之下还是老二家的老二家的老大司马炎这边的老二多一点。
司马炎成功的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新的大一统政权晋朝,然而老二的运数还没有完。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八王之乱正在酝酿,所幸司马炎选对了继承人,即司马衷。不要轻视司马衷是个白痴,他最强的竞争力在于他是老二,他有个早死的哥哥司马轨。他后续的司马炽和司马邺虽然智商远高于他,但却无法抵抗运数的抉择,在五胡乱华中身死国灭,中原也随之步入了将近三百年的乱世。
运数总归迁移,世道不会总青睐老二,然而中古史即老二拥有世界史既以老二开始,也必以老二结束。乱世三百年后,中国历史又一次进入了隋唐的大一统时期,隋唐的开国过程中,都各有一名老二居功至伟,并且他们后来都以不那么正当的手段夺取了政权。他们就是杨广和李世民,也正是他们建立了中国的天朝体制。唐末世道又乱,平定乱世的赵匡胤,还是老二,奏出了老二拥有世界史的最后一个音符。
日前与人胡扯,提到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一切趋向于快餐化,即使知识这种感觉上是比较高雅的东西也不能免俗。所以卷帙浩繁的原始材料不如指向性强的论文,而论文参考文献繁杂也嫌麻烦,又不如使用方便的网络。从此又说到近些年来网络的交流载体,bbs被blog挤占,blog又被twitter挤占。于是这位仁兄得出结论:谁要是有本事用twitter的篇幅写出有知识含金量的文字,不仅造福于人,而且管保名利双收。我听了虽然大为心动,不过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实在是没有金刚钻的样子,揽不了这瓷器活,想提笔的时候,还是只能胡扯。是为跋。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