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记忆
一大清早有朋友打电话来,说京东的活动今天中午还有。可是我对着网站上那么多书,竟没有多少买的欲望。
有了KINDLE之后真觉得买书实非必要了。新×浪爱、问(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网站,但是不如这一个全面)能找到大部分古籍的缩印本,而且多是七八十年代版本,印刷质量是上佳的。放在32开的KINDLE DXG上面,和原来差不多尺寸。
倒是新出厂的这些书容易有各种印刷或装订问题。所以最近很少买书了。前几年在上海,淘书本身是作为一种生活乐趣,新书旧书几年下来倒也积累了不少。常去的地方是文庙的旧书市,每个周日的早上,一块钱的门票,进去随便逛。还能远远地拜一下孔夫子(想走近了看是另要加钱的)。我一般会在那里消磨一个上午,颇能遇到一些好书。
原来所租住的房子在大木桥路附近。那里有上海最大的古玩市场(云峰?云洲?)。外围有些摆地摊儿的老板附带卖些旧书。有一个小老板本领很大,他每周都能搬出些敲着“松江XX局藏书”红章的书来。多是五六十年代整理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有成套的史籍,上面干净得连个指纹也没有。后来我与他相熟了,他全部五元一本卖给我。更可爱的是,他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藏在纸箱里,专等我去了再搬出来,让我选头茬儿。哎,他哪里知道,这些书连那些研究古玩的老头子也不要看了,实用不必视若珍宝。
夏天回国的时候,抽空去了这两个地方,文庙好像人烟少了些,还是一如既往的热,大日头底下也没个遮挡,除非是淘书有瘾的人,都不肯去遭那份罪。大木桥路那个古玩市场好像正在改造升级,周边的小地摊都消失了,全搭起了高高的脚手架。不知道这些新建筑起来之后,还有没有那些地摊老板们的容身之地。
中间几次搬家,这些书着实带来不少麻烦。朋友来帮我搬东西,发现我只有一箱衣服杂物,其余全是书,都笑我是穷书生的命。后来实在觉得累赘,无奈之下把一些版本较新的送了朋友,算是给它们另找个好的归宿。现在上海家里还有一大书架各种古旧书,都是舍不得送人。可惜已经好久不读它们,不知道这些小家伙在书架的玻璃门后面是否寂寞?
有了KINDLE之后真觉得买书实非必要了。新×浪爱、问(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网站,但是不如这一个全面)能找到大部分古籍的缩印本,而且多是七八十年代版本,印刷质量是上佳的。放在32开的KINDLE DXG上面,和原来差不多尺寸。
倒是新出厂的这些书容易有各种印刷或装订问题。所以最近很少买书了。前几年在上海,淘书本身是作为一种生活乐趣,新书旧书几年下来倒也积累了不少。常去的地方是文庙的旧书市,每个周日的早上,一块钱的门票,进去随便逛。还能远远地拜一下孔夫子(想走近了看是另要加钱的)。我一般会在那里消磨一个上午,颇能遇到一些好书。
原来所租住的房子在大木桥路附近。那里有上海最大的古玩市场(云峰?云洲?)。外围有些摆地摊儿的老板附带卖些旧书。有一个小老板本领很大,他每周都能搬出些敲着“松江XX局藏书”红章的书来。多是五六十年代整理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有成套的史籍,上面干净得连个指纹也没有。后来我与他相熟了,他全部五元一本卖给我。更可爱的是,他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藏在纸箱里,专等我去了再搬出来,让我选头茬儿。哎,他哪里知道,这些书连那些研究古玩的老头子也不要看了,实用不必视若珍宝。
夏天回国的时候,抽空去了这两个地方,文庙好像人烟少了些,还是一如既往的热,大日头底下也没个遮挡,除非是淘书有瘾的人,都不肯去遭那份罪。大木桥路那个古玩市场好像正在改造升级,周边的小地摊都消失了,全搭起了高高的脚手架。不知道这些新建筑起来之后,还有没有那些地摊老板们的容身之地。
中间几次搬家,这些书着实带来不少麻烦。朋友来帮我搬东西,发现我只有一箱衣服杂物,其余全是书,都笑我是穷书生的命。后来实在觉得累赘,无奈之下把一些版本较新的送了朋友,算是给它们另找个好的归宿。现在上海家里还有一大书架各种古旧书,都是舍不得送人。可惜已经好久不读它们,不知道这些小家伙在书架的玻璃门后面是否寂寞?
-
边边编彼岸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16 15: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