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痴迷药」述論,附兩歲女童朱小家首次作文斠註(中)
「太白痴迷药」述論,附兩歲女童朱小家首次作文斠註
一
二
三
如今我想到,首先我要为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区分段落,让它更接近于我们的阅读习惯。人类先发明文字,再发明标点。是以更早的文献是可以不带标点的,中国经验足以支撑这一点——当然也可以支撑我女儿的第一篇文章。故而一个孩子的历史可以照亮文化史乃至人类的历史传统。传统上,句逗或者标点,那是读者而非作者的任务。作为该文最早的读者兼阐释者,我理直气壮地准备断句。可是新的问题是,怎么断、断在哪里呢?如是我闻,
一个字是完整的字,或者缩略的词;
两个字是完整的词,或者略省的典故;
三个字是完整的童蒙教材(我指的是《三字经》,我女儿在010年3月或5月间约出生后五百天的时候会背开头二十句,然后在011年3月把它们全部忘得精光),或者各种作为开头的句子(「要有光」、「人之初」、「山无陵,江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还有「我爱你」……);
四个字是成语、套话和早期的风谣、碑铭和颂歌(《诗经》、《易经》),
而五个字的,就有了须尾俱在、四声兼备的句子,以及标准的汉诗(包括「胡为乎泥中」,「脉脉不得语」等等)。
是以,那篇书写在手机上的文章,宜五个字五个字断句,并且分段(严格意义上叫作「分行」):
太太守门口,
语言语言者,
不知多少年。
这让我同时想起两件事:一是我女儿在牙牙学语之际开始背诵古诗,她所记忆的往往是三句,在诱导和鼓励之后才是三句半,而四句八句的更标准格式到她两岁多方才掌握——那时候她已经写下了这三句——那结尾与结局对于她稚嫩的生命来说,是多么遥远和不切实际的东西啊。
再则,这三句的语意,大率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抒情诗。按照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的意见,诗歌与音乐一起发生,而以中国之大,可以略分出东音、南音、西音和北音之始。其中南音之始即南方最早的诗歌,作者涂山氏。她在苦候她的丈夫、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时,曼声吟唱出最早的闺怨:「候人兮猗~!」我很喜欢这首简朴的二言或者四言诗,后人将它命名为《候人歌》,其实它就是这么一句,甚至就是「候人」两个字,「兮猗」相当于「兮矣」,皆语气词,妇人的寂寞藉此宛转延伸,绵绵不绝。这也是最早有闗等待主题的文学表述。思妇的古典主题,除了不超出心灵域界的哀而不伤和独而不孤(形影相吊),一旦延展到行为和变化的层面,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家倚门守望,直至耗尽所有的生机,化作望夫的石头——值得注意的是,涂山氏也没有「逃脱」化作石头的命运。另一种,当更加勇敢的妇女走出家门,千里寻夫,她则会变成以下两个人之一: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她的丈夫叫万杞良,客死他乡;或是秦香莲,她的丈夫是那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在更古老的版本中,她该叫赵贞女,而忘恩负义者叫蔡中郎,其原型是三国时候的曹操的忘年交、那归汉文姬的父亲蔡邕。
朱小家摁下的这一篇,因此乃是以观察思妇为视角的一个短诗,破空而赋,具体而微,最后落实到「不知多少年」一句,竟蕴含了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无法理解的沧桑,不由令我感叹写作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按照一些玄学爱好者的论调:文本是大于作者的。
而尤妙的是「语言语言者」一句。此处「语言」二字重复一次,也许是要提示读者,这两个近义乃至同义的字,是可混言之亦须析言之的:更精确的意义上,没有两个字是完全同义的。有关「语」和「言」的差别,《论语•乡党》云:「食不语,寝不言。」朱熹集注:「答述曰语,自言曰言。」可为我们提供依据。这经与注之间看上去鸡同鸭讲,说的是两个定义。
《论语》的说法(可能来自孔子本人?)可以透过逻辑漏洞来演绎:食可言而寝可语。是以「语」指的是梦呓和语无伦次;「言」则是那些呑呑吐吐,嘟嘟囔囔和欲言又止。继而「语」不知其所行云流水,出神而朦胧,拖曳成章;而「言」期期艾艾,断续在有痕无迹之间。「语」承担的是句子之高邈、玄奥与意想之外;「言」却是表达的谨慎、克制与内敛,与相对主义。是以「千言」而「万语」,言以字计,而语以句量。是以「子不语怪力乱神」,盖因语必滔滔不绝,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语」随着呼吸而出,灵魂悠然不在;「言」则与混入的空气,分泌的唾液、翻卷的舌头、运作的味蕾一起研磨,多半和食物一起回到说话者的腹中。
朱子则以为:「语」是声音乃至心灵的扣击相和,而「言」却指缺乏回音的孤独。又,「语」通悟,「言」为「心」声,即作为偏旁部首的「言」与「心」常相互通用,譬如說通悦,歡通懽;「言」通唁,或者是作用于将来的唁即「讖」。又,「语」故有投机不投机之分;而「言」则厉于责让——《周易》「需卦」卦辞谓「小有言」,言即专指责备。继而可知「语」者悠远隽永,而「言」者铿锵急促。或者,「语」是「言」的排演,而「言」是「语」的底本,《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那两句「匪言勿言,匪由勿语」,可以牵拉到这里来:言则言矣,语则有由,「由」往往训诂为「法式」。语有境,而「言」可以剥离语境而一再引用。
析言之后,再来看在语境之中,「语言」二字合在一起的景象与声响,大略是包括了温柔与绝望,顽固与孤寂,希冀与忧伤,人类所能表达的全部语言,在「不知多少年」中曾经说叹的全部语言,或谓语言的全部,略省于斯可也。
四
五(上)
五(下)
(待續)
一
二
三
如今我想到,首先我要为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区分段落,让它更接近于我们的阅读习惯。人类先发明文字,再发明标点。是以更早的文献是可以不带标点的,中国经验足以支撑这一点——当然也可以支撑我女儿的第一篇文章。故而一个孩子的历史可以照亮文化史乃至人类的历史传统。传统上,句逗或者标点,那是读者而非作者的任务。作为该文最早的读者兼阐释者,我理直气壮地准备断句。可是新的问题是,怎么断、断在哪里呢?如是我闻,
一个字是完整的字,或者缩略的词;
两个字是完整的词,或者略省的典故;
三个字是完整的童蒙教材(我指的是《三字经》,我女儿在010年3月或5月间约出生后五百天的时候会背开头二十句,然后在011年3月把它们全部忘得精光),或者各种作为开头的句子(「要有光」、「人之初」、「山无陵,江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还有「我爱你」……);
四个字是成语、套话和早期的风谣、碑铭和颂歌(《诗经》、《易经》),
而五个字的,就有了须尾俱在、四声兼备的句子,以及标准的汉诗(包括「胡为乎泥中」,「脉脉不得语」等等)。
是以,那篇书写在手机上的文章,宜五个字五个字断句,并且分段(严格意义上叫作「分行」):
太太守门口,
语言语言者,
不知多少年。
这让我同时想起两件事:一是我女儿在牙牙学语之际开始背诵古诗,她所记忆的往往是三句,在诱导和鼓励之后才是三句半,而四句八句的更标准格式到她两岁多方才掌握——那时候她已经写下了这三句——那结尾与结局对于她稚嫩的生命来说,是多么遥远和不切实际的东西啊。
再则,这三句的语意,大率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抒情诗。按照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的意见,诗歌与音乐一起发生,而以中国之大,可以略分出东音、南音、西音和北音之始。其中南音之始即南方最早的诗歌,作者涂山氏。她在苦候她的丈夫、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时,曼声吟唱出最早的闺怨:「候人兮猗~!」我很喜欢这首简朴的二言或者四言诗,后人将它命名为《候人歌》,其实它就是这么一句,甚至就是「候人」两个字,「兮猗」相当于「兮矣」,皆语气词,妇人的寂寞藉此宛转延伸,绵绵不绝。这也是最早有闗等待主题的文学表述。思妇的古典主题,除了不超出心灵域界的哀而不伤和独而不孤(形影相吊),一旦延展到行为和变化的层面,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家倚门守望,直至耗尽所有的生机,化作望夫的石头——值得注意的是,涂山氏也没有「逃脱」化作石头的命运。另一种,当更加勇敢的妇女走出家门,千里寻夫,她则会变成以下两个人之一: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她的丈夫叫万杞良,客死他乡;或是秦香莲,她的丈夫是那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在更古老的版本中,她该叫赵贞女,而忘恩负义者叫蔡中郎,其原型是三国时候的曹操的忘年交、那归汉文姬的父亲蔡邕。
朱小家摁下的这一篇,因此乃是以观察思妇为视角的一个短诗,破空而赋,具体而微,最后落实到「不知多少年」一句,竟蕴含了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无法理解的沧桑,不由令我感叹写作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按照一些玄学爱好者的论调:文本是大于作者的。
而尤妙的是「语言语言者」一句。此处「语言」二字重复一次,也许是要提示读者,这两个近义乃至同义的字,是可混言之亦须析言之的:更精确的意义上,没有两个字是完全同义的。有关「语」和「言」的差别,《论语•乡党》云:「食不语,寝不言。」朱熹集注:「答述曰语,自言曰言。」可为我们提供依据。这经与注之间看上去鸡同鸭讲,说的是两个定义。
《论语》的说法(可能来自孔子本人?)可以透过逻辑漏洞来演绎:食可言而寝可语。是以「语」指的是梦呓和语无伦次;「言」则是那些呑呑吐吐,嘟嘟囔囔和欲言又止。继而「语」不知其所行云流水,出神而朦胧,拖曳成章;而「言」期期艾艾,断续在有痕无迹之间。「语」承担的是句子之高邈、玄奥与意想之外;「言」却是表达的谨慎、克制与内敛,与相对主义。是以「千言」而「万语」,言以字计,而语以句量。是以「子不语怪力乱神」,盖因语必滔滔不绝,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语」随着呼吸而出,灵魂悠然不在;「言」则与混入的空气,分泌的唾液、翻卷的舌头、运作的味蕾一起研磨,多半和食物一起回到说话者的腹中。
朱子则以为:「语」是声音乃至心灵的扣击相和,而「言」却指缺乏回音的孤独。又,「语」通悟,「言」为「心」声,即作为偏旁部首的「言」与「心」常相互通用,譬如說通悦,歡通懽;「言」通唁,或者是作用于将来的唁即「讖」。又,「语」故有投机不投机之分;而「言」则厉于责让——《周易》「需卦」卦辞谓「小有言」,言即专指责备。继而可知「语」者悠远隽永,而「言」者铿锵急促。或者,「语」是「言」的排演,而「言」是「语」的底本,《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那两句「匪言勿言,匪由勿语」,可以牵拉到这里来:言则言矣,语则有由,「由」往往训诂为「法式」。语有境,而「言」可以剥离语境而一再引用。
析言之后,再来看在语境之中,「语言」二字合在一起的景象与声响,大略是包括了温柔与绝望,顽固与孤寂,希冀与忧伤,人类所能表达的全部语言,在「不知多少年」中曾经说叹的全部语言,或谓语言的全部,略省于斯可也。
四
五(上)
五(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