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你在哪里
我突然发现我基本已经忘记了用文字记事的。按照某人的说法,我应该是用文字记下现时的心路历程,我也很好奇多年之后当自己回头看看,是否能够庆幸这些想法在当时将我引领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周末和本科的好友Karen相聚,我和JF与Karen都已是五六年未见,而我要单独留文纪念更是因为她是在我人生最低谷期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家伙,也就让她这个好友在内心有着非比寻常的份量。这次是从塞班回来参加公司的全球division Manager会议以及中国客户答谢会,尽管行程满满,但是和老友叙旧的时间仍是必不可缺,见面之后丝毫未感疏远。只是毕竟五年不见,Karen见我就哈哈大笑,揶揄我道:“你一个总行的员工,怎么穿着这么丑的工装出来见我?”说的我尴尬不已。我也是像9年之前初认识她之时一样上下打量,看来丫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光享受不干活,体型依旧保持得很原生态。只是话虽这样说,眼前的姑娘确实已经由内而外地焕然一新。大型跨国集团海外工作经历的磨炼让她的气质变得愈发干练和agressive;浑身上下的Cartier、爱马仕、LV、FENDI、POLO(就我能认得出的)也让我有些眼花缭乱,心里琢磨着可能随便一个小物件就可能抵上我一两个月甚至更多的工资,我不安地挪了挪屁股,觉得自己又矮小了一截。
2002年,我高考落榜,心情无比郁闷地踏进大学的校门,和JF同班,那个时候还只是刚刚接触到眼前这个圆乎乎的小姑娘。作为一个刚从小渔村里出来的憨厚小青年,扬州那样的城市对我来说已然算是都市,对于Karen这样从省城来的姑娘,我简直要用敬若天神的目光去仰视了,尽管现在回忆起来,她也只不过穿着和大家一样的T恤,吃着和大家一样的食堂,只是偶然看到其略显倨傲的眼神或是偶尔独自一人默默抽烟的身影,就又一下子让我觉得倍儿有气质却又倍儿难接近。我后来一直觉得是我内心深处淡淡的自卑心理一直作怪,伴随了我二十几年一直到如今。因为花花给我看她大一大二的照片时我是觉得很亲近的,尽管花花比Karen还要好看。嗯,花花不是省城来的,肯定是这样子的。至于后来为什么怎么玩到一起去我已经忘记了,大概是大三大家一起聚在考研教室准备考研吧。后来的结果就是Karen果断放弃考研,开始往“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那边找工作去了,我却还是不痛不痒地坚持打酱油打到了最后,当然结果也如自己所料。所谓的“醒悟”已经是后话,我甚至到现在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觉醒了,也许还是在继续造梦,一个梦境破碎,另一个梦境紧随,大部分的人在梦境里安然睡去,不再愿意醒来,而我其实也不知道真正梦醒的时候是否还有余力去迈出前进的一步。
Karen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其间我也是果断放弃了生物技术这个骗死人不偿命的专业,找到了一家还挺有名气的计算机培训学校去学习软件开发去了,其间还换过一家学校。直到2007年7月,这阶段的彷徨终为之后我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埋下伏笔。其间,充分体会着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住着乌烟瘴气的群租房,过着吃完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而在那些商业培训学校里,看着身边一堆高中毕业和中专毕业的孩子,我一个“外乡人”像一个寻常的沪漂族一样,彻底埋下自己的头颅,陷入了一个深深绝望的寒冷境地。断绝了和绝大多数同学的联系,似乎觉得这个“loser”的烙印已经深深刻在灵魂深处。Karen则是选择了一家主营东南亚旅游的旅行社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试用期拿着1200RMB的工资,转正之后月薪不详,估计不过4k,但是毕竟已经衣食无忧,期间也辗转住过两个单间,在上海潇洒地过着月光的生活。Karen在工作之余时不时过来找我,给我加油打气,尽管彼时我的内心深处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这次转型的彻底失败,却也依然心虚地在好友面前强装淡定。
2007年秋,我送Karen去北京,在上海火车站,我心里万分不舍,觉得身体里残存不多的勇气和信念又一次被剥离出去一大块,这种不舍甚至远超我当年大学毕业时和大学兄弟姐妹们告别时的难过。也许从此之后,这偌大的城市,终于只剩下我这么一个loser在苦苦挣扎了吧。想到那么多期待成功的人一步一个台阶从丑小鸭向天鹅的蜕变着,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一个曾经公认的优等生在经历高考的失利之后,以一个让人慌乱的速度往人生的谷底进行着连跳,终于堕落成了一个无所擅长,胸无大志,身无分文的卑微之人。在最深的绝望中,是否还能够遇到美景?看着Karen的火车缓缓开动,终于疾驰而去。拖着无力的步伐回到小屋,辗转反侧间,还是有一股不顺从命运的豪言壮志升起。终于痛定思痛,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忍受那样的生活,于是便傻大胆地去考上财的研究生去了。
2009年,Karen离开北京,远赴美丽的塞班岛工作,在她推开窗户就能将太平洋尽收眼底,享受着15美金的SPA,欣赏七色海的绚烂时,我还在上财的图书馆里为了跟上老师的课程而苦苦死磕着高微,我偶尔也会想象在太平洋的这颗明珠上自己的好友生活得怎样,也会憧憬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命运就像蜿蜒的河道引领着各人前进,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并不能看得很清楚远方是大海或是瀑布,但是至少阳光已经悄悄照进生活。JF问Karen,为什么你的每一步总走得那么明确,总能很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Karen莞尔说道,其实她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并非那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唯一清楚的是,自己是否适合去继续眼前的道路。从生物到旅游再到奢侈品,5年的时间,Karen似乎已经完美地完成了转型,有了让人羡慕不已的生活。而时间追溯到2003年,当时只是听说大学应该多考一些证,而自己当时又不喜欢笔试,于是就选择了一个只要考口语的旅游英语口语证书,之后生物专业很难从业,想起自己还有这么个证书,于是便阴差阳错进了旅游行业,而自己在英语和旅游业方面的优势和从业经历,就让自己意外踏入了奢侈品行业。诚然,这一路走来,自己的能力是自己顺利前行的绝对支撑,但是冥冥之中却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指引,任何一件你在当时看不到价值的经历,都有可能成为漫漫人生路中每一个厚积薄发阶段的积累与财富。So,友好地去看待每一个阶段自己立下的目标以及为之付出过的努力吧。
Karen感慨说:真是人生如戏,2009年在北京的时候,我还在感慨:这辈子要是能有一个自己的Chanel包包,人生就圆满了!却根本未曾想到,一年之后自己已经毫不费力地带上Cartier手表,去买自己中意的包包。所以,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下一站会在哪里。我回想起自己这将近十年的成长,更多的是选择之后的不顺与懊恼。但是毕竟,每一步所做的选择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却不能因为害怕走错而不去迈出那一步,因为只有走过之后才能知道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虽然到现在我可能还是在一条不那么正确的道路上,但是我相信自己还是在往好的方向慢慢靠拢着。
JF问,你在国外两年,让你收获最大的一个词是什么。Karen略作思考,说:乐观。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自己形单影只的生活。从在一个适合养老的城市开始大学生活就已经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再到孤孤单单的上海,去到让自己的感情浮浮沉沉的首都,最后飞去了太平洋,去到那样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岛,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和自己在战斗。Karen说,绝望是最大的动力,去摆脱不如意的现状,我说是的,我也曾面对一面大大的白墙,白墙上贴满了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资料,我从白墙上看到过希望,我从那一段奋斗的历程中汲取过给养,在即将踏上考场的前夜,我真正感觉到了过程重于结果的淡定以及心怀奋斗的信念便能胸怀天下的豪迈,只是那种感觉已经好久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世界中了。
我也就胡言乱语几句,因为看到读研时的一个同学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转型,其实我知道,这种过程是痛苦也是享受的,信念如体力,不断加之锻炼,会变得愈发强大;如若无法坚持,也会如昙花一现般萎缩消失,落入平庸。我也相信,她一定会成功的。
周末和本科的好友Karen相聚,我和JF与Karen都已是五六年未见,而我要单独留文纪念更是因为她是在我人生最低谷期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家伙,也就让她这个好友在内心有着非比寻常的份量。这次是从塞班回来参加公司的全球division Manager会议以及中国客户答谢会,尽管行程满满,但是和老友叙旧的时间仍是必不可缺,见面之后丝毫未感疏远。只是毕竟五年不见,Karen见我就哈哈大笑,揶揄我道:“你一个总行的员工,怎么穿着这么丑的工装出来见我?”说的我尴尬不已。我也是像9年之前初认识她之时一样上下打量,看来丫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光享受不干活,体型依旧保持得很原生态。只是话虽这样说,眼前的姑娘确实已经由内而外地焕然一新。大型跨国集团海外工作经历的磨炼让她的气质变得愈发干练和agressive;浑身上下的Cartier、爱马仕、LV、FENDI、POLO(就我能认得出的)也让我有些眼花缭乱,心里琢磨着可能随便一个小物件就可能抵上我一两个月甚至更多的工资,我不安地挪了挪屁股,觉得自己又矮小了一截。
2002年,我高考落榜,心情无比郁闷地踏进大学的校门,和JF同班,那个时候还只是刚刚接触到眼前这个圆乎乎的小姑娘。作为一个刚从小渔村里出来的憨厚小青年,扬州那样的城市对我来说已然算是都市,对于Karen这样从省城来的姑娘,我简直要用敬若天神的目光去仰视了,尽管现在回忆起来,她也只不过穿着和大家一样的T恤,吃着和大家一样的食堂,只是偶然看到其略显倨傲的眼神或是偶尔独自一人默默抽烟的身影,就又一下子让我觉得倍儿有气质却又倍儿难接近。我后来一直觉得是我内心深处淡淡的自卑心理一直作怪,伴随了我二十几年一直到如今。因为花花给我看她大一大二的照片时我是觉得很亲近的,尽管花花比Karen还要好看。嗯,花花不是省城来的,肯定是这样子的。至于后来为什么怎么玩到一起去我已经忘记了,大概是大三大家一起聚在考研教室准备考研吧。后来的结果就是Karen果断放弃考研,开始往“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那边找工作去了,我却还是不痛不痒地坚持打酱油打到了最后,当然结果也如自己所料。所谓的“醒悟”已经是后话,我甚至到现在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觉醒了,也许还是在继续造梦,一个梦境破碎,另一个梦境紧随,大部分的人在梦境里安然睡去,不再愿意醒来,而我其实也不知道真正梦醒的时候是否还有余力去迈出前进的一步。
Karen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其间我也是果断放弃了生物技术这个骗死人不偿命的专业,找到了一家还挺有名气的计算机培训学校去学习软件开发去了,其间还换过一家学校。直到2007年7月,这阶段的彷徨终为之后我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埋下伏笔。其间,充分体会着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住着乌烟瘴气的群租房,过着吃完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而在那些商业培训学校里,看着身边一堆高中毕业和中专毕业的孩子,我一个“外乡人”像一个寻常的沪漂族一样,彻底埋下自己的头颅,陷入了一个深深绝望的寒冷境地。断绝了和绝大多数同学的联系,似乎觉得这个“loser”的烙印已经深深刻在灵魂深处。Karen则是选择了一家主营东南亚旅游的旅行社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试用期拿着1200RMB的工资,转正之后月薪不详,估计不过4k,但是毕竟已经衣食无忧,期间也辗转住过两个单间,在上海潇洒地过着月光的生活。Karen在工作之余时不时过来找我,给我加油打气,尽管彼时我的内心深处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这次转型的彻底失败,却也依然心虚地在好友面前强装淡定。
2007年秋,我送Karen去北京,在上海火车站,我心里万分不舍,觉得身体里残存不多的勇气和信念又一次被剥离出去一大块,这种不舍甚至远超我当年大学毕业时和大学兄弟姐妹们告别时的难过。也许从此之后,这偌大的城市,终于只剩下我这么一个loser在苦苦挣扎了吧。想到那么多期待成功的人一步一个台阶从丑小鸭向天鹅的蜕变着,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一个曾经公认的优等生在经历高考的失利之后,以一个让人慌乱的速度往人生的谷底进行着连跳,终于堕落成了一个无所擅长,胸无大志,身无分文的卑微之人。在最深的绝望中,是否还能够遇到美景?看着Karen的火车缓缓开动,终于疾驰而去。拖着无力的步伐回到小屋,辗转反侧间,还是有一股不顺从命运的豪言壮志升起。终于痛定思痛,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忍受那样的生活,于是便傻大胆地去考上财的研究生去了。
2009年,Karen离开北京,远赴美丽的塞班岛工作,在她推开窗户就能将太平洋尽收眼底,享受着15美金的SPA,欣赏七色海的绚烂时,我还在上财的图书馆里为了跟上老师的课程而苦苦死磕着高微,我偶尔也会想象在太平洋的这颗明珠上自己的好友生活得怎样,也会憧憬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命运就像蜿蜒的河道引领着各人前进,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并不能看得很清楚远方是大海或是瀑布,但是至少阳光已经悄悄照进生活。JF问Karen,为什么你的每一步总走得那么明确,总能很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Karen莞尔说道,其实她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并非那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唯一清楚的是,自己是否适合去继续眼前的道路。从生物到旅游再到奢侈品,5年的时间,Karen似乎已经完美地完成了转型,有了让人羡慕不已的生活。而时间追溯到2003年,当时只是听说大学应该多考一些证,而自己当时又不喜欢笔试,于是就选择了一个只要考口语的旅游英语口语证书,之后生物专业很难从业,想起自己还有这么个证书,于是便阴差阳错进了旅游行业,而自己在英语和旅游业方面的优势和从业经历,就让自己意外踏入了奢侈品行业。诚然,这一路走来,自己的能力是自己顺利前行的绝对支撑,但是冥冥之中却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指引,任何一件你在当时看不到价值的经历,都有可能成为漫漫人生路中每一个厚积薄发阶段的积累与财富。So,友好地去看待每一个阶段自己立下的目标以及为之付出过的努力吧。
Karen感慨说:真是人生如戏,2009年在北京的时候,我还在感慨:这辈子要是能有一个自己的Chanel包包,人生就圆满了!却根本未曾想到,一年之后自己已经毫不费力地带上Cartier手表,去买自己中意的包包。所以,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下一站会在哪里。我回想起自己这将近十年的成长,更多的是选择之后的不顺与懊恼。但是毕竟,每一步所做的选择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却不能因为害怕走错而不去迈出那一步,因为只有走过之后才能知道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虽然到现在我可能还是在一条不那么正确的道路上,但是我相信自己还是在往好的方向慢慢靠拢着。
JF问,你在国外两年,让你收获最大的一个词是什么。Karen略作思考,说:乐观。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自己形单影只的生活。从在一个适合养老的城市开始大学生活就已经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再到孤孤单单的上海,去到让自己的感情浮浮沉沉的首都,最后飞去了太平洋,去到那样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岛,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和自己在战斗。Karen说,绝望是最大的动力,去摆脱不如意的现状,我说是的,我也曾面对一面大大的白墙,白墙上贴满了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资料,我从白墙上看到过希望,我从那一段奋斗的历程中汲取过给养,在即将踏上考场的前夜,我真正感觉到了过程重于结果的淡定以及心怀奋斗的信念便能胸怀天下的豪迈,只是那种感觉已经好久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世界中了。
我也就胡言乱语几句,因为看到读研时的一个同学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转型,其实我知道,这种过程是痛苦也是享受的,信念如体力,不断加之锻炼,会变得愈发强大;如若无法坚持,也会如昙花一现般萎缩消失,落入平庸。我也相信,她一定会成功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