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无生趣
《国富论》里很多东西都说得没心没肺,尽管说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可是边看现代教科书边看这老古董还真的反差颇大,看完第一章就打算不看了。
其中收获倒也是有一些的,但最有意思的还是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精准认识——简单而言,就是5个人各自做鱼竿每人每天做一根共5跟,而分工却使到5人一天能够做成50根鱼竿。说是简单明了的道理,但不成理论之前还真是把人糊弄得五迷三道。
如此一来,基本上我们的现代社会是一直走在向更为精细的劳动分工发展的路子上的,否则肯定养不起60亿人,然而劳动分工的极端发展之下,却出现了那些一天干12小时却仅仅是重复一个如宁盖子或压模子动作的工种,亦所谓流水线作业的景观。
不待言,这些变革都是往着更高的效率与更多的收益而推进的,只是,作为人自身,究竟乐不乐见这种极端消磨个体价值的工作在人群中蔓延开来呢?或许有人会说不是有些工作也是很能够实现自身价值丰富多姿的么?当然有,但从事那些有意义的工作的人能有多少?恐怕,得出来的数字不会太乐观。也许更为现实的是,数不胜数的人们每天还是年复一年地干着被极端限制个体价值的产业工人的工作,他们往往是金字塔的底层。
这种情况在中国其实应该是很为人熟悉的,支撑起所谓的世界工厂的美名的背后,是一群以自身宝贵青春与生命价值为代价换回口粮的工人,夜晚我行走在家乡城市的公众广场,总能看见苦干了一整天的人们因为住处并无空调或者仅为节省电费而到广场上整夜地纳凉,他们多不言语,也不活动,就是躺着,横七竖八地。所谓生趣,或许就在白天的劳作中消耗尽了,他们很容易生出一种人生就此的绝望。作为观者,我也会被这种情绪感染。
又想起前段时间,网上热捧起了一个IPHONE东莞生产线里的拍照女孩,我当时就觉得其实那张照片的生机勃勃很令人感动,因为其背后是一个教人感到绝望的产业工人的无趣生活,后来反而证实了这是炒作,我却又想,这恰好也是中国产业工人对自身命运抗争的又一个注脚吧!然而也毕竟是少数,何况是成功的?
说这些,不过是因为临近找工作的焦躁之中,对生存与工作不免产生想法,其实你我皆知,所谓专业分工化的流毒,何止于工人这个职业本身呢?
其中收获倒也是有一些的,但最有意思的还是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精准认识——简单而言,就是5个人各自做鱼竿每人每天做一根共5跟,而分工却使到5人一天能够做成50根鱼竿。说是简单明了的道理,但不成理论之前还真是把人糊弄得五迷三道。
如此一来,基本上我们的现代社会是一直走在向更为精细的劳动分工发展的路子上的,否则肯定养不起60亿人,然而劳动分工的极端发展之下,却出现了那些一天干12小时却仅仅是重复一个如宁盖子或压模子动作的工种,亦所谓流水线作业的景观。
不待言,这些变革都是往着更高的效率与更多的收益而推进的,只是,作为人自身,究竟乐不乐见这种极端消磨个体价值的工作在人群中蔓延开来呢?或许有人会说不是有些工作也是很能够实现自身价值丰富多姿的么?当然有,但从事那些有意义的工作的人能有多少?恐怕,得出来的数字不会太乐观。也许更为现实的是,数不胜数的人们每天还是年复一年地干着被极端限制个体价值的产业工人的工作,他们往往是金字塔的底层。
这种情况在中国其实应该是很为人熟悉的,支撑起所谓的世界工厂的美名的背后,是一群以自身宝贵青春与生命价值为代价换回口粮的工人,夜晚我行走在家乡城市的公众广场,总能看见苦干了一整天的人们因为住处并无空调或者仅为节省电费而到广场上整夜地纳凉,他们多不言语,也不活动,就是躺着,横七竖八地。所谓生趣,或许就在白天的劳作中消耗尽了,他们很容易生出一种人生就此的绝望。作为观者,我也会被这种情绪感染。
又想起前段时间,网上热捧起了一个IPHONE东莞生产线里的拍照女孩,我当时就觉得其实那张照片的生机勃勃很令人感动,因为其背后是一个教人感到绝望的产业工人的无趣生活,后来反而证实了这是炒作,我却又想,这恰好也是中国产业工人对自身命运抗争的又一个注脚吧!然而也毕竟是少数,何况是成功的?
说这些,不过是因为临近找工作的焦躁之中,对生存与工作不免产生想法,其实你我皆知,所谓专业分工化的流毒,何止于工人这个职业本身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