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走读中国·专栏】武乡
“八路军文化”改写“一煤独大”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9/14/content_274895.htm?div=4
八路军文化园,反扫荡实景演出现场。
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演出现场。
八路军文化园内的雕塑与建设中的武乡县城。
在八路军纪念馆前的雕像下做早操的武乡市民。
一个小孩走过武乡县人民政府旁的人民广场。目前,武乡正在推进经济转型,从“一煤独大”到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一辆运煤车经过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门前。
县政府门前小广场上的十三层佛塔,一直是武乡县城最醒目的地标。
山西省武乡县,位于晋东南、太行山西麓、长治市最北端,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属黄土丘陵山区。古称涅县,西晋始置武乡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武乡县过境公路有太长高速、208国道、沁涉线、榆长线四条干线,纵贯南北的太焦铁路和横跨东西的武左铁路在县城相交,武乡有多达28.6亿吨的煤炭储量,现有煤矿30余座,年生产能力700万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此外还有铁、白云岩、石灰石、硅藻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也是武乡县的支柱产业。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先后在武乡驻留536天,是八路军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和首脑机关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在此指挥了九路围攻、百团大战等战役。当时全县曾有4.1万人参军参战,2.1万人为国捐躯。武乡县境内现有王家峪八路军总部、砖壁百团大战总部、新华日报社、红星杨等红色遗迹40多处。目前,武乡县正大力打造“两园一剧”(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作为矿产向旅游文化产业转型的重点工程。
“一剧” 雨中再现实景《太行山》
9月6日晚,武乡县下起了中雨,但新近推出的大型实景剧《太行山》照演不误,时间和宣传页上描述的完全一致———“每晚八点”。实景剧里原本有个用巨幅的红布在吹风机的风力中,呈现出红色涌动的壮观场面,当晚由于水泥地积水的黏力,这个场景的实际效果便打了折扣。不过,现场先进的声光电效果,还是给许多没有看过实景演出的本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当模拟当年战斗场面的炸点发出的剧烈爆炸声,震得座位下的地面轻微摇动的时候,很多观众紧张得张大了嘴巴。
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与“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合称为“两园一剧”,属于武乡县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三大工程。为扩大八路军红色旅游的影响力,今年8月19日-21日,武乡县举办了首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两园一剧”就在这期间正式对外开放。
抗战时期武乡县内的20多个乡镇中,八路军到过的就有10多个,基本村村都有八路军的故事,武乡县新闻中心副主任李文忠说:“打造‘两园一剧’,最早的提法是‘全国唯一的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后来觉得其他地方也有八路军文化旅游的内容,‘唯一’不妥,就改成了‘最大的’。”
《太行山》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太行人民与八路军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故事。当晚现场观众有两百多人,1500多座位的观众席显得空荡荡的。但在负责该剧运营的华严公司总经理成雪军看来,雨中的演出能有这样的观众量,而且还有不少外地来的游客,这已经是令人满意的了。《太行山》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上演,好奇心强的本地观众,一度让最初的几晚演出场场爆满,随后观众量不断缩减,前几日甚至出现过只有几十名观众的情况。
而为了营造宏大场面,该剧的群众演员就多达600人,一晚演出的电费需要2000多元,再加上群众演员每人每场40元的费用,一场的成本多达3万元。目前普通票的价格是200元,要想演出不亏本,必须要有200人以上的观众量。成雪军因此认为,“要想把这个实景剧做大做强,必须要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到武乡。另外,实景剧现在仍处于边演边排练的阶段,经过不断打磨和完善,成熟的演出将于明年四五月份与大家见面”。
“两园” “当一天八路军,打一场游击战”
《太行山》实景演出的剧场设在太长高速出口附近的太行龙湖边,距离武乡主城区几公里距离。走过去太远,晚上骑车又不大方便,听说除了舞台效果外,内容和八路军文化园里的情景剧《反扫荡》差不多,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更愿花不多的钱去文化园里看演出。这里每天下午上演的情景剧,八路军、老百姓、汉奸、日本鬼子、“花姑娘”一个不缺,同样有震撼的爆炸效果。在这里游客可以互动,比如汉奸冲到过道上查观众的“良民证”,或是观众穿上剧服反串其中角色,显得幽默感十足。因此虽然没有《太行山》的灯光效果和人海战术,也同样受游人喜欢。八路军文化园除了每天定点的几场演出,“八路村”和“军艺社”两大板块,展示的是八路军当年战斗、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场景。
另一“园”指的是游击战体验园,位于百团大战指挥部旧址所在的砖壁村。游客可以坐上小火车,拿手中的仿真枪朝着电子感应的靶子扫射一通,体验地道战、地雷战等几大经典的游击战法,甚至可以分别穿上八路军和日本鬼子的服装,进行一场真人CS的对决。“两园”园区负责人李玉峰说:“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是用来看的,而‘两园’的区别在于游客可以互动、可以体验。‘当一天八路军,打一场游击战’正是我们的核心卖点。”为营造浓厚的八路军文化氛围,两园工作人员一律要求穿着灰色的“八路装”。
八路军文化园紧靠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游击战体验园也距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旧址不远。李玉峰说:“如果游人觉得两园是人造的,可以去砖壁或者王家峪看真实的场景。武乡虽然红色遗址不少,但起不到轰动作用,未来的红色旅游产业还得依靠‘两园一剧’来带动”。
产业 “吃子孙饭”还是“吃祖宗饭”?
据介绍,八路军文化园从开园至今,每天的游客量为800-1000人左右,其中有不少是免票或者半价票的,与不菲的运营成本相比,收益还差得很远。不过,在李玉峰看来,做文化产业,自身的收益最多也只能稍有盈利,关键在于能带动整个武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来游客,吃住行都得花钱,总体收益应该最少是门票的四倍以上。”用武乡县长阎新平的话说,依赖挖煤致富的武乡,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县,“但煤是越挖越少,文化产业却会越做越大,因此把八路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才会改变武乡‘一煤独大’的依赖局面,由从‘吃子孙的饭’转变为‘吃祖宗的饭’”。因为有煤业的强大支撑,武乡县在“两园一剧”上投资近6亿元,用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现在走在武乡的大街小巷中,都能看到“红色武乡,革命圣地”的宣传语,而在包括太长高速在内的多条公路沿线,绘有抗日英雄故事的版画及雕像非常多见,成为吸引人气的一大举措。
赵效峰的家就在浊漳河边上,离新建成的八路军文化园不远。每天早上他都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子到文化园前面的广场上蹓达一圈。“建文化园的时候,拆掉了原先一些破旧的厂房和民房,现在这里的环境确实不错。”为了吸引人气,文化园大门前每天早上都有表演,周二是高跷队,其他时间是花鼓表演。热闹的场面,连同广场上那把高竖的大刀雕塑,成了最吸引他孙子的两样事物。河边正在修建的两个工程,赵效峰听人说一个是豪华的大酒店,另一个是一些能在河边供游客喝茶和休闲的建筑。“武乡以前只是有点煤,现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力度很大,不过能否真正做成大的文化产业,还得看外边能不能来那么多人。”
■ 旧址
武乡不是乡,故县不是县
武乡县政府门前的小广场上,有座古朴的十三层佛塔,底部的介绍牌上写道:“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这个难得一见的古迹,似乎与整个县城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不太搭调。住在政府隔壁院里的李如瑾说,院前面还有座不起眼的老建筑,是玉贞观仅剩的屋子。古塔最初就属于玉贞观的范围之内,因此遗存的老建筑比塔的历史还要久远。现在政府门前的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就是当年玉贞观前殿殿门两侧遗留下来的,相传为明代兵部侍郎魏云中衣锦还乡时从京城运回欲作镇宅瑞兽。听说这对石狮前几年还被人偷走过一回,费了一番周折才终于追回。
李如瑾说:“古塔能够得以保存,与八路军的保护也是分不开的。”武乡县城以前设在5公里外的故县乡。1938年日军曾集结3万兵力,分九路围攻寨上的八路军总部,结果在长乐战斗中伤亡2000多兵力,八路军夺取了18座县城。日军为了报复,烧毁了武乡县城,他们则驻扎在段村镇(今武乡县城所在地)。在八路军解放段村的过程中,日军在宝塔上架起机枪设防,曾打死八路军的一个团长。有人提出炮轰来攻取的办法,当时的鲁瑞林司令员、李达参谋长则决定以保护文物为重,并未实施炮轰,最终人员伤亡较大,古塔却得以保存。段村于1945年解放,1947年武乡县城就搬到了这里。正因为有这段历史,现在的武乡是县不是乡,而故县也是乡不是县。
现在一说起武乡的“八路军总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名声在外的王家峪和砖壁村。李如瑾对此觉得无法理解,“八路军总部早在1938年4月,已经在武乡的义门、寨上设立,并指挥了长乐战斗,组织了反九路围攻祝捷大会。难道说这段历史不重要?”因此他觉得,既然寨上也有总部旧址的房子,也同样应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否则只强调1939年以后的王家峪、砖壁旧址,就等于没了武乡一年多的抗战功绩。
■ 旧事
“砖壁儿童团在行动”
说起八路军总部选址砖壁村的原因,当地人喜欢用“三面临崖,一面靠山”的有利地势来概括,因为便于防守和隐蔽。期间八路军总部还几次折返到王家峪,主要因为砖壁干旱缺水,而王家峪则有水源充足的优势。
在83岁的肖江河记忆中,军民互助解决吃水问题的画面格外清晰:“八路军总部进驻到砖壁村后,朱德总司令了解到老百姓吃水困难,就派士兵和老百姓一起打了7口水窖,村里现在还能见到2口,其中一口就在总部旧址所在的大庙里。”平日里,村里老百姓积极为八路军送饭、送子弹等,而到了农忙时节,住在村里的八路军大都要帮村里人收秋。
当年11岁的肖江河是儿童团团长,每天儿童团的成员都会手握红缨枪,把守住村里的三个路口。“我们的任务是查验外村人的通行证,以防汉奸偷偷来村里刺探军情。”有一次,他们还真捉到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扭送到了村公所,被捉者是否是真正的汉奸就无从得知了,因为他们只负责站岗放哨,剩下的身份辨别的事情与他们没有关系。
儿童团放哨时还会带块小黑板,边站岗边学习。最初使用的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后来朱总司令来到学校里,发现学习的内容陈旧,就让给大家印行新书”。10多天之后,新书送过来了,一二年级用《抗日读本》,三四年级用《战时新课本》。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马青春 通讯员 张鹏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李飞
采访路上———
阎新平,武乡县县长
肖江河,砖壁村村民,原儿童团团长
李玉峰,红星杨旅游公司总经理,“两园”园区负责人
成雪军,华严公司总经理,“一剧”运营负责人
李如瑾,武乡《夕阳红》杂志执行主编
李文忠,武乡县委新闻中心副主任
……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9/14/content_274895.htm?div=4
八路军文化园,反扫荡实景演出现场。
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演出现场。
八路军文化园内的雕塑与建设中的武乡县城。
在八路军纪念馆前的雕像下做早操的武乡市民。
一个小孩走过武乡县人民政府旁的人民广场。目前,武乡正在推进经济转型,从“一煤独大”到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一辆运煤车经过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门前。
县政府门前小广场上的十三层佛塔,一直是武乡县城最醒目的地标。
山西省武乡县,位于晋东南、太行山西麓、长治市最北端,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属黄土丘陵山区。古称涅县,西晋始置武乡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武乡县过境公路有太长高速、208国道、沁涉线、榆长线四条干线,纵贯南北的太焦铁路和横跨东西的武左铁路在县城相交,武乡有多达28.6亿吨的煤炭储量,现有煤矿30余座,年生产能力700万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此外还有铁、白云岩、石灰石、硅藻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也是武乡县的支柱产业。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先后在武乡驻留536天,是八路军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和首脑机关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在此指挥了九路围攻、百团大战等战役。当时全县曾有4.1万人参军参战,2.1万人为国捐躯。武乡县境内现有王家峪八路军总部、砖壁百团大战总部、新华日报社、红星杨等红色遗迹40多处。目前,武乡县正大力打造“两园一剧”(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作为矿产向旅游文化产业转型的重点工程。
“一剧” 雨中再现实景《太行山》
9月6日晚,武乡县下起了中雨,但新近推出的大型实景剧《太行山》照演不误,时间和宣传页上描述的完全一致———“每晚八点”。实景剧里原本有个用巨幅的红布在吹风机的风力中,呈现出红色涌动的壮观场面,当晚由于水泥地积水的黏力,这个场景的实际效果便打了折扣。不过,现场先进的声光电效果,还是给许多没有看过实景演出的本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当模拟当年战斗场面的炸点发出的剧烈爆炸声,震得座位下的地面轻微摇动的时候,很多观众紧张得张大了嘴巴。
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与“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合称为“两园一剧”,属于武乡县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三大工程。为扩大八路军红色旅游的影响力,今年8月19日-21日,武乡县举办了首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两园一剧”就在这期间正式对外开放。
抗战时期武乡县内的20多个乡镇中,八路军到过的就有10多个,基本村村都有八路军的故事,武乡县新闻中心副主任李文忠说:“打造‘两园一剧’,最早的提法是‘全国唯一的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后来觉得其他地方也有八路军文化旅游的内容,‘唯一’不妥,就改成了‘最大的’。”
《太行山》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太行人民与八路军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故事。当晚现场观众有两百多人,1500多座位的观众席显得空荡荡的。但在负责该剧运营的华严公司总经理成雪军看来,雨中的演出能有这样的观众量,而且还有不少外地来的游客,这已经是令人满意的了。《太行山》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上演,好奇心强的本地观众,一度让最初的几晚演出场场爆满,随后观众量不断缩减,前几日甚至出现过只有几十名观众的情况。
而为了营造宏大场面,该剧的群众演员就多达600人,一晚演出的电费需要2000多元,再加上群众演员每人每场40元的费用,一场的成本多达3万元。目前普通票的价格是200元,要想演出不亏本,必须要有200人以上的观众量。成雪军因此认为,“要想把这个实景剧做大做强,必须要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到武乡。另外,实景剧现在仍处于边演边排练的阶段,经过不断打磨和完善,成熟的演出将于明年四五月份与大家见面”。
“两园” “当一天八路军,打一场游击战”
《太行山》实景演出的剧场设在太长高速出口附近的太行龙湖边,距离武乡主城区几公里距离。走过去太远,晚上骑车又不大方便,听说除了舞台效果外,内容和八路军文化园里的情景剧《反扫荡》差不多,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更愿花不多的钱去文化园里看演出。这里每天下午上演的情景剧,八路军、老百姓、汉奸、日本鬼子、“花姑娘”一个不缺,同样有震撼的爆炸效果。在这里游客可以互动,比如汉奸冲到过道上查观众的“良民证”,或是观众穿上剧服反串其中角色,显得幽默感十足。因此虽然没有《太行山》的灯光效果和人海战术,也同样受游人喜欢。八路军文化园除了每天定点的几场演出,“八路村”和“军艺社”两大板块,展示的是八路军当年战斗、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场景。
另一“园”指的是游击战体验园,位于百团大战指挥部旧址所在的砖壁村。游客可以坐上小火车,拿手中的仿真枪朝着电子感应的靶子扫射一通,体验地道战、地雷战等几大经典的游击战法,甚至可以分别穿上八路军和日本鬼子的服装,进行一场真人CS的对决。“两园”园区负责人李玉峰说:“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是用来看的,而‘两园’的区别在于游客可以互动、可以体验。‘当一天八路军,打一场游击战’正是我们的核心卖点。”为营造浓厚的八路军文化氛围,两园工作人员一律要求穿着灰色的“八路装”。
八路军文化园紧靠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游击战体验园也距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旧址不远。李玉峰说:“如果游人觉得两园是人造的,可以去砖壁或者王家峪看真实的场景。武乡虽然红色遗址不少,但起不到轰动作用,未来的红色旅游产业还得依靠‘两园一剧’来带动”。
产业 “吃子孙饭”还是“吃祖宗饭”?
据介绍,八路军文化园从开园至今,每天的游客量为800-1000人左右,其中有不少是免票或者半价票的,与不菲的运营成本相比,收益还差得很远。不过,在李玉峰看来,做文化产业,自身的收益最多也只能稍有盈利,关键在于能带动整个武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来游客,吃住行都得花钱,总体收益应该最少是门票的四倍以上。”用武乡县长阎新平的话说,依赖挖煤致富的武乡,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县,“但煤是越挖越少,文化产业却会越做越大,因此把八路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才会改变武乡‘一煤独大’的依赖局面,由从‘吃子孙的饭’转变为‘吃祖宗的饭’”。因为有煤业的强大支撑,武乡县在“两园一剧”上投资近6亿元,用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现在走在武乡的大街小巷中,都能看到“红色武乡,革命圣地”的宣传语,而在包括太长高速在内的多条公路沿线,绘有抗日英雄故事的版画及雕像非常多见,成为吸引人气的一大举措。
赵效峰的家就在浊漳河边上,离新建成的八路军文化园不远。每天早上他都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子到文化园前面的广场上蹓达一圈。“建文化园的时候,拆掉了原先一些破旧的厂房和民房,现在这里的环境确实不错。”为了吸引人气,文化园大门前每天早上都有表演,周二是高跷队,其他时间是花鼓表演。热闹的场面,连同广场上那把高竖的大刀雕塑,成了最吸引他孙子的两样事物。河边正在修建的两个工程,赵效峰听人说一个是豪华的大酒店,另一个是一些能在河边供游客喝茶和休闲的建筑。“武乡以前只是有点煤,现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力度很大,不过能否真正做成大的文化产业,还得看外边能不能来那么多人。”
■ 旧址
武乡不是乡,故县不是县
武乡县政府门前的小广场上,有座古朴的十三层佛塔,底部的介绍牌上写道:“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这个难得一见的古迹,似乎与整个县城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不太搭调。住在政府隔壁院里的李如瑾说,院前面还有座不起眼的老建筑,是玉贞观仅剩的屋子。古塔最初就属于玉贞观的范围之内,因此遗存的老建筑比塔的历史还要久远。现在政府门前的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就是当年玉贞观前殿殿门两侧遗留下来的,相传为明代兵部侍郎魏云中衣锦还乡时从京城运回欲作镇宅瑞兽。听说这对石狮前几年还被人偷走过一回,费了一番周折才终于追回。
李如瑾说:“古塔能够得以保存,与八路军的保护也是分不开的。”武乡县城以前设在5公里外的故县乡。1938年日军曾集结3万兵力,分九路围攻寨上的八路军总部,结果在长乐战斗中伤亡2000多兵力,八路军夺取了18座县城。日军为了报复,烧毁了武乡县城,他们则驻扎在段村镇(今武乡县城所在地)。在八路军解放段村的过程中,日军在宝塔上架起机枪设防,曾打死八路军的一个团长。有人提出炮轰来攻取的办法,当时的鲁瑞林司令员、李达参谋长则决定以保护文物为重,并未实施炮轰,最终人员伤亡较大,古塔却得以保存。段村于1945年解放,1947年武乡县城就搬到了这里。正因为有这段历史,现在的武乡是县不是乡,而故县也是乡不是县。
现在一说起武乡的“八路军总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名声在外的王家峪和砖壁村。李如瑾对此觉得无法理解,“八路军总部早在1938年4月,已经在武乡的义门、寨上设立,并指挥了长乐战斗,组织了反九路围攻祝捷大会。难道说这段历史不重要?”因此他觉得,既然寨上也有总部旧址的房子,也同样应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否则只强调1939年以后的王家峪、砖壁旧址,就等于没了武乡一年多的抗战功绩。
■ 旧事
“砖壁儿童团在行动”
说起八路军总部选址砖壁村的原因,当地人喜欢用“三面临崖,一面靠山”的有利地势来概括,因为便于防守和隐蔽。期间八路军总部还几次折返到王家峪,主要因为砖壁干旱缺水,而王家峪则有水源充足的优势。
在83岁的肖江河记忆中,军民互助解决吃水问题的画面格外清晰:“八路军总部进驻到砖壁村后,朱德总司令了解到老百姓吃水困难,就派士兵和老百姓一起打了7口水窖,村里现在还能见到2口,其中一口就在总部旧址所在的大庙里。”平日里,村里老百姓积极为八路军送饭、送子弹等,而到了农忙时节,住在村里的八路军大都要帮村里人收秋。
当年11岁的肖江河是儿童团团长,每天儿童团的成员都会手握红缨枪,把守住村里的三个路口。“我们的任务是查验外村人的通行证,以防汉奸偷偷来村里刺探军情。”有一次,他们还真捉到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扭送到了村公所,被捉者是否是真正的汉奸就无从得知了,因为他们只负责站岗放哨,剩下的身份辨别的事情与他们没有关系。
儿童团放哨时还会带块小黑板,边站岗边学习。最初使用的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后来朱总司令来到学校里,发现学习的内容陈旧,就让给大家印行新书”。10多天之后,新书送过来了,一二年级用《抗日读本》,三四年级用《战时新课本》。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马青春 通讯员 张鹏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李飞
采访路上———
阎新平,武乡县县长
肖江河,砖壁村村民,原儿童团团长
李玉峰,红星杨旅游公司总经理,“两园”园区负责人
成雪军,华严公司总经理,“一剧”运营负责人
李如瑾,武乡《夕阳红》杂志执行主编
李文忠,武乡县委新闻中心副主任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