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的经学成就
前记:在网上查到下面这则资料,感觉对阅读《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很有帮助,故转载。
杜预的经学成就主要在《左传》注,成书《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
杜预在《左传》研究方面的创获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杜预所谓“集解”不同于何休之“集众家之解”,而是“集经传而解之”之意,杜预《春秋
左氏经传集解序》称:“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日‘经传集解’。”杜预首次将汉魏之前各自单行的《经》与《传》按照系年合而为一,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其二,提出“经承旧史,史承赴告”的主张。强调《春秋》乃鲁国旧史之文,而鲁国旧史不同于一般的史记,因为它保存了大量的周公遗制,韩宣子所谓“周礼尽在鲁矣”是也。但随着时代的推移,鲁国旧史也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礼制规范,于是有孔子“修《春秋》”之举:“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其教之所在,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诫。”这就是“经承旧史”。孔子修《春秋》自然要涉及大量的鲁史以外的内容,对此当作何取舍呢?杜预认为,对它国史实,孔子是本着“告则书”的原则,这就是“史承赴告”。按照这一原则,杜预坚决反对所谓的“日、月、时例”,认为《春秋》依鲁史旧文以及他国赴告,史文有参差,赴告有详略,所以或记日、或记月、或记时,本为“记事之法”,而非《春秋》之例;
其三,提出关于《春秋》之“例”的理论。他反对《春秋》有日、月、时例,但并不反对《春秋》有“例”。在他看来,《春秋》之例有三类:正例、变例、非例。(参见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所谓“正例”,即《左传》解释《春秋》时常用的“凡”字句式,如,“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之类。他总结出《左传》中这样的句式共五十句,故称之为“五十凡”,是为“正例”,“乃周公所制礼经也”,即周公之垂法;孔子修《春秋》,在继承周公垂法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发明,即孔子所表达的是非褒贬,如《左传》中常见的“不书”、“故书”等解经之语,“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即孔子之“新义”;除此之外,则“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左)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就是说,除周公之“正例”、孔子之“变例”之外,《左传》的大部分传文只不过是直述史实之原委,直接表达是非褒贬,无例可循,故日“非例”。
杜预的经学成就主要在《左传》注,成书《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
杜预在《左传》研究方面的创获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杜预所谓“集解”不同于何休之“集众家之解”,而是“集经传而解之”之意,杜预《春秋
左氏经传集解序》称:“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日‘经传集解’。”杜预首次将汉魏之前各自单行的《经》与《传》按照系年合而为一,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其二,提出“经承旧史,史承赴告”的主张。强调《春秋》乃鲁国旧史之文,而鲁国旧史不同于一般的史记,因为它保存了大量的周公遗制,韩宣子所谓“周礼尽在鲁矣”是也。但随着时代的推移,鲁国旧史也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礼制规范,于是有孔子“修《春秋》”之举:“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其教之所在,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诫。”这就是“经承旧史”。孔子修《春秋》自然要涉及大量的鲁史以外的内容,对此当作何取舍呢?杜预认为,对它国史实,孔子是本着“告则书”的原则,这就是“史承赴告”。按照这一原则,杜预坚决反对所谓的“日、月、时例”,认为《春秋》依鲁史旧文以及他国赴告,史文有参差,赴告有详略,所以或记日、或记月、或记时,本为“记事之法”,而非《春秋》之例;
其三,提出关于《春秋》之“例”的理论。他反对《春秋》有日、月、时例,但并不反对《春秋》有“例”。在他看来,《春秋》之例有三类:正例、变例、非例。(参见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所谓“正例”,即《左传》解释《春秋》时常用的“凡”字句式,如,“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之类。他总结出《左传》中这样的句式共五十句,故称之为“五十凡”,是为“正例”,“乃周公所制礼经也”,即周公之垂法;孔子修《春秋》,在继承周公垂法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发明,即孔子所表达的是非褒贬,如《左传》中常见的“不书”、“故书”等解经之语,“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即孔子之“新义”;除此之外,则“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左)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就是说,除周公之“正例”、孔子之“变例”之外,《左传》的大部分传文只不过是直述史实之原委,直接表达是非褒贬,无例可循,故日“非例”。
-
Yue J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8 08: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