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神,就把青春期放在生命的最后
昨天晚上,我妈在客厅看《纪实》,我因为吃了苹果柚子蛋卷乱七八糟一大堆东西撑得肚子难受,所以来来回回在她面前晃悠。猛然间,听到电视里说一个少女全身被扎了两百多个针眼!尼玛啊这么残忍,这到底是什么情况,脑子第一反应是前阵子传得沸沸沸扬扬的洛阳性奴案,丫不会是被人绑架在地下室受虐吧。我身上的猎奇细胞开始活跃起来了,跟我妈一起火速围观。见这里
“这是一个叫珊珊的十四岁女孩子,刚读初一。可能因为性格内向跟同学相处不好或者讲话不利索等等各种原因吧,被班级里面的男同学嫌弃。在某天放学后,她被同班男生们拖进储物室里,十多个人围殴她一个人,打得伤痕累累啊。尤其是她的男同桌手段更是恶劣,在事发的前一个星期,只要珊珊在课堂上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同桌就用圆规或者笔尖戳她的手和腿,密密麻麻的两百多个针眼都是这样被同桌扎出来的。”最后事发学校的校长解释学生打人的动机为青春期的躁动。
我觉得用“躁动”这词来解释青春期的暴力太过于柔软和温和了。这个略带血腥的故事翻开的只不过是青春暴力的冰山一角而已。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我们都知道青春并不单纯,对世界恨得多爱得少,甚至这种人性恶的荒诞的一面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可以表现的特别放肆无忌。青春期简直就是人生的肛门期。成长里最不缺的,就是痛苦,肮脏和鲜血。
小A,经常被后排的同学剪头发,有时候像开玩笑的一小撮,有时候是恶狠狠的一大把剪下去。
小B,被同学强迫按在桌子上,大家轮流着用橡皮沾了墨水去擦他的脸,以此取乐,笑作一团。
小C,趁着同学们去早操时间,偷偷跑到车棚,一个一个拨掉大家自行车的气门,心里特别过瘾。
小D,是学校一霸,看谁不爽就要伸手打谁,自己看自己不爽的时候,就直接从二楼向下跳,结果骨折了一个学期没来上学。
那些在《歌舞青春》中跳跃奔放欢快的画面只是漫长曲折的青春期的一个闪点。而真实的青春就像我上面描述的带着鲜红与阴暗,盛气与凛冽的。我们可以从纪实所采访的那座布满监控的类似监狱的学校中发现青春从来不是快乐的,无敌的,光伟正的;相反,它是迷茫的,孤独的,惨烈的。在珊珊的事件接近尾声时,记者想采访当时参与打人的同学,可是绝大多数人已经转学离开这座学校了。只采访到一个孩子,他对打人动机讲得非常简单:她招人烦。(所以就打了。)
听到了么?这才是真正的,残酷的,要命的青春。等青春过去了,你才知道那么多人,对你做了那么残酷的事,你竟然毫无知觉;你对那么多人,做了那么多残酷的事,你仍然毫无知觉。这种内功式的残酷,要等若干年后,才让你吐出一口血。
每一个成人都是这样从肛门口死里逃生出来的。
无残酷,不青春,“如果我是神,就把青春期放在生命的最后。”
“这是一个叫珊珊的十四岁女孩子,刚读初一。可能因为性格内向跟同学相处不好或者讲话不利索等等各种原因吧,被班级里面的男同学嫌弃。在某天放学后,她被同班男生们拖进储物室里,十多个人围殴她一个人,打得伤痕累累啊。尤其是她的男同桌手段更是恶劣,在事发的前一个星期,只要珊珊在课堂上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同桌就用圆规或者笔尖戳她的手和腿,密密麻麻的两百多个针眼都是这样被同桌扎出来的。”最后事发学校的校长解释学生打人的动机为青春期的躁动。
我觉得用“躁动”这词来解释青春期的暴力太过于柔软和温和了。这个略带血腥的故事翻开的只不过是青春暴力的冰山一角而已。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我们都知道青春并不单纯,对世界恨得多爱得少,甚至这种人性恶的荒诞的一面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可以表现的特别放肆无忌。青春期简直就是人生的肛门期。成长里最不缺的,就是痛苦,肮脏和鲜血。
小A,经常被后排的同学剪头发,有时候像开玩笑的一小撮,有时候是恶狠狠的一大把剪下去。
小B,被同学强迫按在桌子上,大家轮流着用橡皮沾了墨水去擦他的脸,以此取乐,笑作一团。
小C,趁着同学们去早操时间,偷偷跑到车棚,一个一个拨掉大家自行车的气门,心里特别过瘾。
小D,是学校一霸,看谁不爽就要伸手打谁,自己看自己不爽的时候,就直接从二楼向下跳,结果骨折了一个学期没来上学。
那些在《歌舞青春》中跳跃奔放欢快的画面只是漫长曲折的青春期的一个闪点。而真实的青春就像我上面描述的带着鲜红与阴暗,盛气与凛冽的。我们可以从纪实所采访的那座布满监控的类似监狱的学校中发现青春从来不是快乐的,无敌的,光伟正的;相反,它是迷茫的,孤独的,惨烈的。在珊珊的事件接近尾声时,记者想采访当时参与打人的同学,可是绝大多数人已经转学离开这座学校了。只采访到一个孩子,他对打人动机讲得非常简单:她招人烦。(所以就打了。)
听到了么?这才是真正的,残酷的,要命的青春。等青春过去了,你才知道那么多人,对你做了那么残酷的事,你竟然毫无知觉;你对那么多人,做了那么多残酷的事,你仍然毫无知觉。这种内功式的残酷,要等若干年后,才让你吐出一口血。
每一个成人都是这样从肛门口死里逃生出来的。
无残酷,不青春,“如果我是神,就把青春期放在生命的最后。”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