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共赏--捣衣
传送门: 捣衣
《捣衣》,古琴曲。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传为唐代潘庭坚作。描写因异族入侵,男人被征守边,秋凉时节,妇女一边在河边捣衣一边思念远在边塞的亲人,哀婉动人,感人至深。曲中有“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的意境。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杏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李白曾有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徐立孙老师演奏梅庵琴派代表曲《捣衣》独树一帜,得到一致好评而被誉为全国四大琴家之一。来源于《龙吟馆琴谱》的《捣衣》也是燕卿大师的打谱杰作。是曲传为唐代潘庭坚所作,描写丈夫在长城守卫,妻子在家捣衣时思念的情景。燕卿翁一改原诸城琴派及其它各派对该曲离愁别苦、秋瑟惆怅的题解及曲性。而赋予其跳宕的节奏,欢快的韵律,表现妻子在捣衣劳动时思念丈夫的儿女英雄气质。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名句,捣衣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手工劳动,与燕卿师改进的节奏相吻合。在听了立孙老师独奏《捣衣》后,著名音乐家舒模在1956年9月15日第17期《文艺报》发表评论说:『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清晰鲜明,演奏者以富有创造性的刚健泼辣的演奏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慷慨激昂的情绪。同时曲调本身很近似西北一带的民歌,因此使人很易理解而感亲切。尤其难得的是演奏者已六十岁高龄,演奏时情绪饱满,精神贯注,对曲情有深刻体会,强烈地感染了听众。』音乐家夏野也有同样评价,古琴名家查阜西说:『为琴增色不少。』徐立孙老师在1963年与1964年给琴家凌其阵和许健的信中谈及以上评论时则谦逊地说:『非弟有过人之处,仅能继先师之余绪于不坠耳。』
按古琴定调方法分类,该曲与名曲《秋鸿》等同属清商调式。其定弦方法为: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七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捣衣》,古琴曲。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传为唐代潘庭坚作。描写因异族入侵,男人被征守边,秋凉时节,妇女一边在河边捣衣一边思念远在边塞的亲人,哀婉动人,感人至深。曲中有“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的意境。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杏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李白曾有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
徐立孙老师演奏梅庵琴派代表曲《捣衣》独树一帜,得到一致好评而被誉为全国四大琴家之一。来源于《龙吟馆琴谱》的《捣衣》也是燕卿大师的打谱杰作。是曲传为唐代潘庭坚所作,描写丈夫在长城守卫,妻子在家捣衣时思念的情景。燕卿翁一改原诸城琴派及其它各派对该曲离愁别苦、秋瑟惆怅的题解及曲性。而赋予其跳宕的节奏,欢快的韵律,表现妻子在捣衣劳动时思念丈夫的儿女英雄气质。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名句,捣衣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手工劳动,与燕卿师改进的节奏相吻合。在听了立孙老师独奏《捣衣》后,著名音乐家舒模在1956年9月15日第17期《文艺报》发表评论说:『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清晰鲜明,演奏者以富有创造性的刚健泼辣的演奏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慷慨激昂的情绪。同时曲调本身很近似西北一带的民歌,因此使人很易理解而感亲切。尤其难得的是演奏者已六十岁高龄,演奏时情绪饱满,精神贯注,对曲情有深刻体会,强烈地感染了听众。』音乐家夏野也有同样评价,古琴名家查阜西说:『为琴增色不少。』徐立孙老师在1963年与1964年给琴家凌其阵和许健的信中谈及以上评论时则谦逊地说:『非弟有过人之处,仅能继先师之余绪于不坠耳。』
按古琴定调方法分类,该曲与名曲《秋鸿》等同属清商调式。其定弦方法为: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七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
明月秋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08: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