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一、二)
一.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倘若文宗皇帝还能够活下去并看到帝国在自己手中中兴的话,那他恐怕将对自己的一生做出重新肯定。但是事实上没有,文宗尽了自己最大努力而丝毫没有根除去存在这个帝国内部的痼疾。
文宗说,我根本不想当皇帝。即使要当,也起码要有思想准备。
的确,文宗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一帮士兵推上皇位的。当时的文宗还不是文宗,名字也不是后来改成的李昂,那时他的封号是江王,名字也叫做李涵,皇位来得突然而容易,这让饱读圣贤书的李涵感到心惊肉跳。虽然这时的江王李涵还很很年轻,但敏感聪睿,博学多思,身在藩邸,心怀天下,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读书不辍。
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夜晚,也永远忘不了烛光下那张阴沉地脸。
又是一个黄昏,当江王被簇拥着步入大明宫时,变乱的痕迹一一展现在他的眼前,他的眼神又开始迷乱了,他想起了已遭横死的哥哥敬宗皇帝,甚至想到了祖宗太宗皇帝,他在想,如果是太宗皇帝遇到了这样的局面,他会怎么办?
侍臣们小心翼翼地提醒着新皇帝该上金殿了,却发现新皇帝在喃喃自语,“丛兰欲茂,秋风败之!”,这是太宗皇帝的话,但是侍臣们却不知道,有人心里再笑,这个时候了还有心情念诗,真是个呆子。
新皇帝迈开了脚步,身后跟着长长地队伍,那是神策、龙武禁军的兵士们,夕阳给这支奇怪的依仗投下了一个长长的怪异的影子,想一条蛇,缠绕着这座刚刚经过鲜血洗礼的古老宫殿。
新天子回想了自己从亲王到皇帝的神奇过程,并很快从开始的惊恐中清醒过来——这是一场政变。虽然本朝为了皇位而引发了多次血腥争斗,但是由家奴操纵帝王生死废立还是第一次,这原本只是耆宿老朽的史书上的事情啊,而居然就被自己赶上了。
新天子终究是个读过书的人,他和已死的父兄不同,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常的人,既然上天把帝国的命运交到了他的手上,那他就应该义不容辞而已。皇帝终于想通了,他要为父兄报仇,要为帝国的中兴而努力,要为祖宗的法度而努力……,毕竟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
从哪里开始好呢?
天子继位的第三天,一系列的诏书颁布了,内容除了基本的人事任命外,其他无一不是史家眼里的善政:汰斥亢官一千七百人、出减宫女三千人、停诸司新添衣粮:御马坊场所占陂田悉归有司;……。对于这些诏令,史家给予了极高的称赞,“帝在籓邸,知两朝之积弊,此时厘革,并出宸衷,士民相庆,喜理道之复兴矣。”
皇帝可能没有考虑到那么多,他现在所想的,就是如何去收拾这个强加给自己的烂摊子,虽然百官们上了贺表,但是皇帝却高兴不起来,皇帝心里在说,这只是开始而已。
在朝野一片欢呼声中,公元827年来到了。二月,新帝改元“大和”,是为“大和元年”。新皇帝的时代真正来临。
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皇帝的私德都会让士大夫们赞叹不已。皇帝生性节俭,继位之初就身体力行,带头简约,有一次他对臣下说:“我身上的衣服已洗了三次了。” 众人都赞誉皇帝节俭的美德,只有翰林学士兼侍书的柳公权认为,皇上君临天下应该选贤任能,使天下太平,穿洗过的衣服,只是生活细节而已。我们没有看到柳公权为这番话受到表彰,但是日后皇帝的行为倒是证明了他至少接受了柳公权的意见了。
一直以来,皇帝的心中都有一个隐隐的疼,那就是:“宦者强盛,逐日为甚。元和、宝历比致宫禁之祸,至今弑逆之徒尚在左右,如今专横跋扈,犹有甚于昔者,”皇帝每当想起谋害自己祖父宪宗皇帝、哥哥敬宗皇帝的凶手直到现在还在自己身边嚣张跋扈,就浑身难受,但是皇帝也知道,毕竟自己是由这些凶手拥立起来,自己一旦打草惊蛇,那么就什么可能都会发生了。更何况,这些人手中掌握着皇帝无法掌握的兵权。
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
这个道理,皇帝明白。王守澄也明白,甚至比皇帝理解要更透彻,毕竟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也是刀山火海里滚过来的。这个时候,王守澄顺利地取而代了因年老而不得不请求退休的梁守谦,心满意足地成为新任右神策军中尉。虽然皇帝的行为很谨慎,但还是有不少关于皇帝一举一动的报告传到王守澄的耳朵里,王守澄可不是傻子,皇帝要干什么,他也明白,不过皇帝毕竟毕竟是自己拥立地,这个恩情他不可不会忘吧,更何况,兵权尽在己手,哼哼……,不过还是要点点小皇帝,可不要给我惹什么麻烦。主意既定,王守澄放下了茶碗。
数天后,内殿。
今天皇帝的心情极好,因为宰相韦处厚带了新上任的裴度和前朝的窦易直前来觐见。宰相们看到皇帝勤于政事,励精求治,也纷纷上书要求改革弊政,皇帝一看自然正和我心,于是虚怀若谷,纷纷听从,不过就在这个时候,王守澄却跳了出来。
由于拥立皇帝,加之手握重兵,他王守澄自认是第一功臣,哪个敢讲他第二。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格充当辅弼之任,所以,自己对政务应该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只要是裴度他们提出的方案,无论有无道理,他总是第一个反对,皇帝很有情绪,但是又不敢表露,于是打马虎眼,说:“这个朕已允诺,恐怕不好再改。” 王守澄心想,谁说定了就不能再改,这帮大臣除了会自命清高,还能成什么事情。于是,嘴巴一张话就冒了出来:“陛下,既然不妥,就应速速更改,还考虑什么呢?”毕竟是自己的拥立的,谅你也不敢出什么妖蛾子。
皇帝以沉默表示抗议,但是诏令依然按照王守澄的意见修改后重新发布。
朝堂外,大臣们正为皇帝虚怀听纳而欢欣鼓舞时,突然接到诏令变更的通知,一个个便都傻眼了,开始时,大臣们还在感觉皇帝毕竟年轻,偶有反复也是正常的,但是当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时,宰相们坐不住了,他们发现皇帝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虽然从善如流,但是不能坚持,另外就是喜欢和稀泥.这不是一个天子应有的作风,宰相们决定要抗议。
这回,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宰相韦处厚。
皇帝决定在延英殿接见韦处厚,皇帝对这位忠直的宰相还是蛮有好感的,不知道这回又要给朕提出什么好点子,虽然前几次的办法都除了一些问题,但是总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这样下去的话,那么中兴祖业就有希望了,一想到这里,皇帝就热血沸腾。
皇帝这边屁股刚落到座,那边宰相就噗通往地下一跪,宰相的举动把年轻的皇帝吓了一跳,说也有点结巴了,“贤卿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韦处厚是在生皇帝的气,他要辞职。
他奏到:“既然皇上不认为我是个没用的人,而任用我为宰相,谁知道每次奏请时候,开始时皇帝您答应好好的,转个身您就改变主意了。裴度是元勋老臣啦,窦易直在先帝时做事也是忠心耿耿,这样的人皇上您都不新任,至于我这样没有才干的人,还是最好辞职回家吧。”
就韦处厚看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煌煌天子,金口玉言,吐沫掉到地下都能砸个坑,答应过的事情哪里能说变就变。既然皇帝喜欢这样,那么,您自己个儿慢慢玩,老子我不奉陪了。
皇帝涨红了脸,堂堂首席宰相为这个原因要辞职,这分明是打自己的脸,皇帝心里苦啊,韦处厚啊韦处厚,你当我容易啊。皇帝觉得很委屈,只好一迭声地安慰韦处厚。
这边韦处厚还在气头上,他哪里知道皇帝心里的想法,既然话不投机,那我走了,韦处厚走得很快,这边皇帝话还没将完,他已经走出了殿门。
皇帝再也坐不住了,赶快叫内侍:“还不快把相公请回来。唐朝惯例,宰相一般都被称呼为相公,虽然皇帝可以直呼其名,但是为显尊重,还是以相公代替,年轻的皇帝当然也不例外,更何况,他依仗这些宰相的机会多着呢,可不能怠慢他们。
“贤卿,你想说什么就直说吧。”皇帝守不了这种斗智似的兜圈子,咬咬牙,豁出去了。
韦处厚谢恩,接着就是呱呱呱一大段议论,说得口沫四溅,无非要皇上彰善惩恶,强调法制,重用裴度。天子听得很认真,表示接受。宰臣们感戴圣德之余,觉得这一次心情大畅。
而另外一个主角,王守澄却感到很不痛快,他开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新皇帝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被左右的。不过虽然他有所警觉,却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当然,皇帝的行踪每天还是有人向他汇报,王守澄还是每天喝他的茶,每逢单日参与朝堂的政务,一切都显得那么风平浪静。
这边皇帝也不动声色,他决定继续等待。皇帝虽然努力保持着平静,不过心里还是挺郁闷的,连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两朝天子都是被兵权在握的宦官谋害的,那么朝堂里的官员怎么一点议论都没有,难道他们连傻子都不如么?
皇帝开始咨询身边的大臣,受当其中的就是新天子刚上台就被提拔为书诏学士的宋申锡,宋申锡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说了半天却没说出个道道来,皇帝心里有气,却又无可奈何。
倘若文宗皇帝还能够活下去并看到帝国在自己手中中兴的话,那他恐怕将对自己的一生做出重新肯定。但是事实上没有,文宗尽了自己最大努力而丝毫没有根除去存在这个帝国内部的痼疾。
文宗说,我根本不想当皇帝。即使要当,也起码要有思想准备。
的确,文宗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一帮士兵推上皇位的。当时的文宗还不是文宗,名字也不是后来改成的李昂,那时他的封号是江王,名字也叫做李涵,皇位来得突然而容易,这让饱读圣贤书的李涵感到心惊肉跳。虽然这时的江王李涵还很很年轻,但敏感聪睿,博学多思,身在藩邸,心怀天下,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读书不辍。
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夜晚,也永远忘不了烛光下那张阴沉地脸。
又是一个黄昏,当江王被簇拥着步入大明宫时,变乱的痕迹一一展现在他的眼前,他的眼神又开始迷乱了,他想起了已遭横死的哥哥敬宗皇帝,甚至想到了祖宗太宗皇帝,他在想,如果是太宗皇帝遇到了这样的局面,他会怎么办?
侍臣们小心翼翼地提醒着新皇帝该上金殿了,却发现新皇帝在喃喃自语,“丛兰欲茂,秋风败之!”,这是太宗皇帝的话,但是侍臣们却不知道,有人心里再笑,这个时候了还有心情念诗,真是个呆子。
新皇帝迈开了脚步,身后跟着长长地队伍,那是神策、龙武禁军的兵士们,夕阳给这支奇怪的依仗投下了一个长长的怪异的影子,想一条蛇,缠绕着这座刚刚经过鲜血洗礼的古老宫殿。
新天子回想了自己从亲王到皇帝的神奇过程,并很快从开始的惊恐中清醒过来——这是一场政变。虽然本朝为了皇位而引发了多次血腥争斗,但是由家奴操纵帝王生死废立还是第一次,这原本只是耆宿老朽的史书上的事情啊,而居然就被自己赶上了。
新天子终究是个读过书的人,他和已死的父兄不同,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常的人,既然上天把帝国的命运交到了他的手上,那他就应该义不容辞而已。皇帝终于想通了,他要为父兄报仇,要为帝国的中兴而努力,要为祖宗的法度而努力……,毕竟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
从哪里开始好呢?
天子继位的第三天,一系列的诏书颁布了,内容除了基本的人事任命外,其他无一不是史家眼里的善政:汰斥亢官一千七百人、出减宫女三千人、停诸司新添衣粮:御马坊场所占陂田悉归有司;……。对于这些诏令,史家给予了极高的称赞,“帝在籓邸,知两朝之积弊,此时厘革,并出宸衷,士民相庆,喜理道之复兴矣。”
皇帝可能没有考虑到那么多,他现在所想的,就是如何去收拾这个强加给自己的烂摊子,虽然百官们上了贺表,但是皇帝却高兴不起来,皇帝心里在说,这只是开始而已。
在朝野一片欢呼声中,公元827年来到了。二月,新帝改元“大和”,是为“大和元年”。新皇帝的时代真正来临。
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皇帝的私德都会让士大夫们赞叹不已。皇帝生性节俭,继位之初就身体力行,带头简约,有一次他对臣下说:“我身上的衣服已洗了三次了。” 众人都赞誉皇帝节俭的美德,只有翰林学士兼侍书的柳公权认为,皇上君临天下应该选贤任能,使天下太平,穿洗过的衣服,只是生活细节而已。我们没有看到柳公权为这番话受到表彰,但是日后皇帝的行为倒是证明了他至少接受了柳公权的意见了。
一直以来,皇帝的心中都有一个隐隐的疼,那就是:“宦者强盛,逐日为甚。元和、宝历比致宫禁之祸,至今弑逆之徒尚在左右,如今专横跋扈,犹有甚于昔者,”皇帝每当想起谋害自己祖父宪宗皇帝、哥哥敬宗皇帝的凶手直到现在还在自己身边嚣张跋扈,就浑身难受,但是皇帝也知道,毕竟自己是由这些凶手拥立起来,自己一旦打草惊蛇,那么就什么可能都会发生了。更何况,这些人手中掌握着皇帝无法掌握的兵权。
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
这个道理,皇帝明白。王守澄也明白,甚至比皇帝理解要更透彻,毕竟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也是刀山火海里滚过来的。这个时候,王守澄顺利地取而代了因年老而不得不请求退休的梁守谦,心满意足地成为新任右神策军中尉。虽然皇帝的行为很谨慎,但还是有不少关于皇帝一举一动的报告传到王守澄的耳朵里,王守澄可不是傻子,皇帝要干什么,他也明白,不过皇帝毕竟毕竟是自己拥立地,这个恩情他不可不会忘吧,更何况,兵权尽在己手,哼哼……,不过还是要点点小皇帝,可不要给我惹什么麻烦。主意既定,王守澄放下了茶碗。
数天后,内殿。
今天皇帝的心情极好,因为宰相韦处厚带了新上任的裴度和前朝的窦易直前来觐见。宰相们看到皇帝勤于政事,励精求治,也纷纷上书要求改革弊政,皇帝一看自然正和我心,于是虚怀若谷,纷纷听从,不过就在这个时候,王守澄却跳了出来。
由于拥立皇帝,加之手握重兵,他王守澄自认是第一功臣,哪个敢讲他第二。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格充当辅弼之任,所以,自己对政务应该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只要是裴度他们提出的方案,无论有无道理,他总是第一个反对,皇帝很有情绪,但是又不敢表露,于是打马虎眼,说:“这个朕已允诺,恐怕不好再改。” 王守澄心想,谁说定了就不能再改,这帮大臣除了会自命清高,还能成什么事情。于是,嘴巴一张话就冒了出来:“陛下,既然不妥,就应速速更改,还考虑什么呢?”毕竟是自己的拥立的,谅你也不敢出什么妖蛾子。
皇帝以沉默表示抗议,但是诏令依然按照王守澄的意见修改后重新发布。
朝堂外,大臣们正为皇帝虚怀听纳而欢欣鼓舞时,突然接到诏令变更的通知,一个个便都傻眼了,开始时,大臣们还在感觉皇帝毕竟年轻,偶有反复也是正常的,但是当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时,宰相们坐不住了,他们发现皇帝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虽然从善如流,但是不能坚持,另外就是喜欢和稀泥.这不是一个天子应有的作风,宰相们决定要抗议。
这回,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宰相韦处厚。
皇帝决定在延英殿接见韦处厚,皇帝对这位忠直的宰相还是蛮有好感的,不知道这回又要给朕提出什么好点子,虽然前几次的办法都除了一些问题,但是总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这样下去的话,那么中兴祖业就有希望了,一想到这里,皇帝就热血沸腾。
皇帝这边屁股刚落到座,那边宰相就噗通往地下一跪,宰相的举动把年轻的皇帝吓了一跳,说也有点结巴了,“贤卿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韦处厚是在生皇帝的气,他要辞职。
他奏到:“既然皇上不认为我是个没用的人,而任用我为宰相,谁知道每次奏请时候,开始时皇帝您答应好好的,转个身您就改变主意了。裴度是元勋老臣啦,窦易直在先帝时做事也是忠心耿耿,这样的人皇上您都不新任,至于我这样没有才干的人,还是最好辞职回家吧。”
就韦处厚看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煌煌天子,金口玉言,吐沫掉到地下都能砸个坑,答应过的事情哪里能说变就变。既然皇帝喜欢这样,那么,您自己个儿慢慢玩,老子我不奉陪了。
皇帝涨红了脸,堂堂首席宰相为这个原因要辞职,这分明是打自己的脸,皇帝心里苦啊,韦处厚啊韦处厚,你当我容易啊。皇帝觉得很委屈,只好一迭声地安慰韦处厚。
这边韦处厚还在气头上,他哪里知道皇帝心里的想法,既然话不投机,那我走了,韦处厚走得很快,这边皇帝话还没将完,他已经走出了殿门。
皇帝再也坐不住了,赶快叫内侍:“还不快把相公请回来。唐朝惯例,宰相一般都被称呼为相公,虽然皇帝可以直呼其名,但是为显尊重,还是以相公代替,年轻的皇帝当然也不例外,更何况,他依仗这些宰相的机会多着呢,可不能怠慢他们。
“贤卿,你想说什么就直说吧。”皇帝守不了这种斗智似的兜圈子,咬咬牙,豁出去了。
韦处厚谢恩,接着就是呱呱呱一大段议论,说得口沫四溅,无非要皇上彰善惩恶,强调法制,重用裴度。天子听得很认真,表示接受。宰臣们感戴圣德之余,觉得这一次心情大畅。
而另外一个主角,王守澄却感到很不痛快,他开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新皇帝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被左右的。不过虽然他有所警觉,却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当然,皇帝的行踪每天还是有人向他汇报,王守澄还是每天喝他的茶,每逢单日参与朝堂的政务,一切都显得那么风平浪静。
这边皇帝也不动声色,他决定继续等待。皇帝虽然努力保持着平静,不过心里还是挺郁闷的,连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两朝天子都是被兵权在握的宦官谋害的,那么朝堂里的官员怎么一点议论都没有,难道他们连傻子都不如么?
皇帝开始咨询身边的大臣,受当其中的就是新天子刚上台就被提拔为书诏学士的宋申锡,宋申锡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说了半天却没说出个道道来,皇帝心里有气,却又无可奈何。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