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引子)
大唐开成五年正月初二。
大明宫太和殿皇帝寝宫之外。
当今天子身体不好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私下有消息传出来说皇帝的气色还很好,但是谁都知道,这只不过是骗小孩子的把戏罢了。皇帝身边的人都很清楚,自从那件事情发生之后,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看就要龙驭上宾。此刻这些内侍们,没有一个敢多嘴,往往天子迭代之际,便是是非激烈之时。成者王侯败者贼,没有半点温存可讲。鲜血淋淋的斗争已经使太多的人变得聪明。
寝宫之内,大唐帝国的第十二位天子后来谥为文宗皇帝的李昂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皇帝的表情很痛苦,眼白不住地外翻,皇帝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还是希望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将自己的后事交代清楚。
外面,枢密使刘弘逸、薛季稜并宰相杨嗣复、李珏已经恭候多时,听到皇帝传召,赶忙见驾。龙床上的皇帝已经不成人形,却挣扎要坐起来,大臣们连忙扶住皇帝。
皇帝喘着气,伸手示意大臣靠前接诏,诏书早已准备好,此番宣诏不过只是过个形式,大臣们都知道,当今皇帝的亲生儿子都已早夭,唯有先帝敬宗皇帝的第四子陈王李成美,被当今皇帝视为自己的继承人并被立为太子,皇帝总说自己的帝位乃是得自先兄敬宗,自己晏驾之后把帝位传给侄儿也算是对先兄的报答吧。四名大臣打开诏书一看,果然上面写着:令以太子陈王李成美监国,众卿好善辅佐之,钦此。这边,皇帝仍然咳嗽不止,大臣们又好一阵劝慰,才匆匆退下。
躺在床上的皇帝,心里很清楚,虽然自己已经颁下了令太子监国的诏书,但到底是太子年幼,内臣强势,诏书能否得以执行,都是问题,皇帝想了一阵,反倒坦然起来,儿孙自有儿孙福,倘若真有不可言之事,也只能怪他们不幸生在帝王家了。
皇帝想到这里,反倒清醒了很多,眼睛也似乎比刚才更亮了一些,回想十几年来自己的天子生涯,皇帝只能苦笑……
这边皇帝奄奄一息,那边已然为帝位闹得不可开交,虽然皇帝已经颁下遗诏令太子陈王监国,但是以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为首的反对派,却主张立皇帝的弟弟颍王,言语上的争论最终演变成武力示威,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手握兵权实力强劲的仇士良一方获得了胜利。
既然皇帝已咬定太子为陈王不肯松口,那么更改诏令已不可能,仇士良就干脆自行发布诏令,以太子年幼不克大任为借口,制命颍王(文宗弟)为皇太弟,复太子仍为陈王。
当天,仇、鱼二人仿效当年王守澄劫持身为江王的文宗的做法,发左右神策、飞龙、羽林禁军数千人,直接从诸王居处“十六宅”强行将颍王接到宫中的少阳院,并在思贤殿接见百官。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储君易人,这就是拥有兵权的好处,刘、薛二人并宰相们无可奈何。
正月初四,三十二岁的李昂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永远地离开了他朝思梦想都想振兴的大唐帝国。皇帝是一个人离去的,传说,皇帝最后总是在念叨着一首诗:“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无限意,无复侍臣知。”
初六,即文宗去世后两天,内宫传来诏令,令陈王、安王(文宗的小弟)、文宗妃、杨贤妃(主张立安王)赐死。消息传来,群情汹涌,但于事无补。很显然,这是仇士良假借嗣君的名义叫他们彻底完蛋,既顺理成章,也不用花什么脑筋。文宗皇帝生前的最后一次努力至此彻底失去希望。
十四日,文宗去世十天之后,二十七的颍王李炎继位,后世称为武宗,文宗时代彻底划上了句号。
清算仍在继续,从五月到八月,反对武宗即位的宰相杨嗣复、李珏相继罢贬;另一个关键职位京兆尹的人选也被撤换。第二年,刘弘逸、薛季稜被诛杀。
一个疾风骤雨的新时代正式来临了。
大明宫太和殿皇帝寝宫之外。
当今天子身体不好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私下有消息传出来说皇帝的气色还很好,但是谁都知道,这只不过是骗小孩子的把戏罢了。皇帝身边的人都很清楚,自从那件事情发生之后,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看就要龙驭上宾。此刻这些内侍们,没有一个敢多嘴,往往天子迭代之际,便是是非激烈之时。成者王侯败者贼,没有半点温存可讲。鲜血淋淋的斗争已经使太多的人变得聪明。
寝宫之内,大唐帝国的第十二位天子后来谥为文宗皇帝的李昂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皇帝的表情很痛苦,眼白不住地外翻,皇帝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还是希望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将自己的后事交代清楚。
外面,枢密使刘弘逸、薛季稜并宰相杨嗣复、李珏已经恭候多时,听到皇帝传召,赶忙见驾。龙床上的皇帝已经不成人形,却挣扎要坐起来,大臣们连忙扶住皇帝。
皇帝喘着气,伸手示意大臣靠前接诏,诏书早已准备好,此番宣诏不过只是过个形式,大臣们都知道,当今皇帝的亲生儿子都已早夭,唯有先帝敬宗皇帝的第四子陈王李成美,被当今皇帝视为自己的继承人并被立为太子,皇帝总说自己的帝位乃是得自先兄敬宗,自己晏驾之后把帝位传给侄儿也算是对先兄的报答吧。四名大臣打开诏书一看,果然上面写着:令以太子陈王李成美监国,众卿好善辅佐之,钦此。这边,皇帝仍然咳嗽不止,大臣们又好一阵劝慰,才匆匆退下。
躺在床上的皇帝,心里很清楚,虽然自己已经颁下了令太子监国的诏书,但到底是太子年幼,内臣强势,诏书能否得以执行,都是问题,皇帝想了一阵,反倒坦然起来,儿孙自有儿孙福,倘若真有不可言之事,也只能怪他们不幸生在帝王家了。
皇帝想到这里,反倒清醒了很多,眼睛也似乎比刚才更亮了一些,回想十几年来自己的天子生涯,皇帝只能苦笑……
这边皇帝奄奄一息,那边已然为帝位闹得不可开交,虽然皇帝已经颁下遗诏令太子陈王监国,但是以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为首的反对派,却主张立皇帝的弟弟颍王,言语上的争论最终演变成武力示威,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手握兵权实力强劲的仇士良一方获得了胜利。
既然皇帝已咬定太子为陈王不肯松口,那么更改诏令已不可能,仇士良就干脆自行发布诏令,以太子年幼不克大任为借口,制命颍王(文宗弟)为皇太弟,复太子仍为陈王。
当天,仇、鱼二人仿效当年王守澄劫持身为江王的文宗的做法,发左右神策、飞龙、羽林禁军数千人,直接从诸王居处“十六宅”强行将颍王接到宫中的少阳院,并在思贤殿接见百官。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储君易人,这就是拥有兵权的好处,刘、薛二人并宰相们无可奈何。
正月初四,三十二岁的李昂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永远地离开了他朝思梦想都想振兴的大唐帝国。皇帝是一个人离去的,传说,皇帝最后总是在念叨着一首诗:“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无限意,无复侍臣知。”
初六,即文宗去世后两天,内宫传来诏令,令陈王、安王(文宗的小弟)、文宗妃、杨贤妃(主张立安王)赐死。消息传来,群情汹涌,但于事无补。很显然,这是仇士良假借嗣君的名义叫他们彻底完蛋,既顺理成章,也不用花什么脑筋。文宗皇帝生前的最后一次努力至此彻底失去希望。
十四日,文宗去世十天之后,二十七的颍王李炎继位,后世称为武宗,文宗时代彻底划上了句号。
清算仍在继续,从五月到八月,反对武宗即位的宰相杨嗣复、李珏相继罢贬;另一个关键职位京兆尹的人选也被撤换。第二年,刘弘逸、薛季稜被诛杀。
一个疾风骤雨的新时代正式来临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