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贺友直的话题
还是贺友直
这几天接连意外遇到两种贺友直老先生的连环画,当然都是新版的,我不是以收藏老版连环画为瘾的“连友”,只是与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有缘,喜欢他的线描,干净利落,构图精巧,看起来赏心悦目。两种连环画都是精装,一是《小二黑结婚》(上海人美社2007年12月第2版第1次印刷,38元),一是《皮九辣子》(人民美术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20元),后者注明由上海大可堂文化有限公司承制。前者其实是贺先生当年画的分格年画。说起分格年画,我小时候家里墙上常常到了临近春节就贴满两间屋的一面墙,但不是画的年画,而是“八个样板戏”中的剧照,往往是《智取威虎山》和《红色娘子军》,我和哥哥睡的外屋的墙上贴的是《智取威虎山》,姐姐们睡的里屋的墙上贴的是《红色娘子军》,母亲不喜欢贴《红灯记》,不允许我们买回来,嫌弃又是鬼子又是牺牲的。贺先生的《小二黑结婚》是把当年的分格年画改成分页的,就成了连环画,用老先生的话说:“它在技术加工方面比一般的连环画要费力得多,允许我说句自吹的话,现在看这本东西,有否像是一本画册的效果?”老先生说的对,现在看起来是有些画册的味道,不过因又配了贺先生当年为小说《小二黑结婚》配画的白描插图,左右对照,又增添了很多味道。《皮九辣子》的硬皮封面上有贺先生的题款:“皮九辣子”,后署:“二00七友直”,显然是为新版印刷请贺先生题写的,仿佛为了证明货真价实,内文的每一页上也都在页外边上以“灰度”印着这新题的“皮九辣子”和贺先生的署名及时间,难道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是贺先生2007年“新画”的吗?真是多此一举,也显得与当年的连环画内容风格不和谐。
因此两种贺先生的连环画,又从书橱里取出两种版本的《山乡巨变》,一套是四册本的普通版(上海人美2007年6月第2次印刷,26元),一套是一涵五册用了60年代初次印刷时的形式和装订的珍藏版(上海人美200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198元)。偶然发现,珍藏版的作者署名是:原著周立波,改编董子畏,绘画贺友直。而普通版的前三册也是如此署名,但第四册的“改编”却变成了“新吾”。为何原因呢?随便对比一下,颇有意思,譬如“内容提要”,“董编”写的具体,结尾是:“农业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显示出了优越性。”“新编”写的“宏大”,结尾是:“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激烈的斗争……整个山乡出现了新的面貌。”另外再随便对比一下,譬如第55页,董编和新编也有差异,虽然是寥寥无几的修改,但意味不同,譬如最后一句:旧本是:“第二天早晨,李月辉就来到下村。”新本是:“第二天早晨。李月辉就到下村来访问。”结合上文看,我觉得“新本”的修改还不如原来的“董本。”当然,有些内容因时代环境的不同,可能要做些文字上的修改,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今日买这些再版再印的老连环画的读者,恐怕大多和我一样,已没有再读文字的兴趣,更多是为了重新唤起童年记忆的那些百读不厌的老“连环画”。这恐怕也是今日的“老连环画”的读者的年龄越来越老的缘故。“老连环画”的内容大多已不是读者阅读的兴趣所在,而是为了欣赏那一幅幅匠心独具的小小的“画面”。
今日的孩子,传统形式的连环画已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了,而这些老连环画的内容,更不用说让他们读了,我们当年读连环画先是为了读故事,然后是边读边看画,当年是不知道欣赏画面的好和坏来的,今日的重读,往往是为了欣赏画面,而非那些过了时的故事,尤其是像贺先生画的连环画更是如此,我现在渴望获得的贺先生的《朝阳沟》,显然不是为了其故事,是想看看,为何老先生说他画的《朝阳沟》要比《山乡巨变》让自己满意。从《贺友直说画》上所选的几幅《朝阳沟》的画面来看,尤其是那几幅姑娘们在山上挑水的画面,实在吸引我的眼睛。
这几天接连意外遇到两种贺友直老先生的连环画,当然都是新版的,我不是以收藏老版连环画为瘾的“连友”,只是与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有缘,喜欢他的线描,干净利落,构图精巧,看起来赏心悦目。两种连环画都是精装,一是《小二黑结婚》(上海人美社2007年12月第2版第1次印刷,38元),一是《皮九辣子》(人民美术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20元),后者注明由上海大可堂文化有限公司承制。前者其实是贺先生当年画的分格年画。说起分格年画,我小时候家里墙上常常到了临近春节就贴满两间屋的一面墙,但不是画的年画,而是“八个样板戏”中的剧照,往往是《智取威虎山》和《红色娘子军》,我和哥哥睡的外屋的墙上贴的是《智取威虎山》,姐姐们睡的里屋的墙上贴的是《红色娘子军》,母亲不喜欢贴《红灯记》,不允许我们买回来,嫌弃又是鬼子又是牺牲的。贺先生的《小二黑结婚》是把当年的分格年画改成分页的,就成了连环画,用老先生的话说:“它在技术加工方面比一般的连环画要费力得多,允许我说句自吹的话,现在看这本东西,有否像是一本画册的效果?”老先生说的对,现在看起来是有些画册的味道,不过因又配了贺先生当年为小说《小二黑结婚》配画的白描插图,左右对照,又增添了很多味道。《皮九辣子》的硬皮封面上有贺先生的题款:“皮九辣子”,后署:“二00七友直”,显然是为新版印刷请贺先生题写的,仿佛为了证明货真价实,内文的每一页上也都在页外边上以“灰度”印着这新题的“皮九辣子”和贺先生的署名及时间,难道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是贺先生2007年“新画”的吗?真是多此一举,也显得与当年的连环画内容风格不和谐。
因此两种贺先生的连环画,又从书橱里取出两种版本的《山乡巨变》,一套是四册本的普通版(上海人美2007年6月第2次印刷,26元),一套是一涵五册用了60年代初次印刷时的形式和装订的珍藏版(上海人美200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198元)。偶然发现,珍藏版的作者署名是:原著周立波,改编董子畏,绘画贺友直。而普通版的前三册也是如此署名,但第四册的“改编”却变成了“新吾”。为何原因呢?随便对比一下,颇有意思,譬如“内容提要”,“董编”写的具体,结尾是:“农业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显示出了优越性。”“新编”写的“宏大”,结尾是:“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激烈的斗争……整个山乡出现了新的面貌。”另外再随便对比一下,譬如第55页,董编和新编也有差异,虽然是寥寥无几的修改,但意味不同,譬如最后一句:旧本是:“第二天早晨,李月辉就来到下村。”新本是:“第二天早晨。李月辉就到下村来访问。”结合上文看,我觉得“新本”的修改还不如原来的“董本。”当然,有些内容因时代环境的不同,可能要做些文字上的修改,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今日买这些再版再印的老连环画的读者,恐怕大多和我一样,已没有再读文字的兴趣,更多是为了重新唤起童年记忆的那些百读不厌的老“连环画”。这恐怕也是今日的“老连环画”的读者的年龄越来越老的缘故。“老连环画”的内容大多已不是读者阅读的兴趣所在,而是为了欣赏那一幅幅匠心独具的小小的“画面”。
今日的孩子,传统形式的连环画已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了,而这些老连环画的内容,更不用说让他们读了,我们当年读连环画先是为了读故事,然后是边读边看画,当年是不知道欣赏画面的好和坏来的,今日的重读,往往是为了欣赏画面,而非那些过了时的故事,尤其是像贺先生画的连环画更是如此,我现在渴望获得的贺先生的《朝阳沟》,显然不是为了其故事,是想看看,为何老先生说他画的《朝阳沟》要比《山乡巨变》让自己满意。从《贺友直说画》上所选的几幅《朝阳沟》的画面来看,尤其是那几幅姑娘们在山上挑水的画面,实在吸引我的眼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