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美的孤独
对于诗歌,我一直心存敬意,因为在文学边缘化的现代,诗歌则更是边缘化,100多年的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 拜金热”、“快餐文化”。对于边缘化的东西,好奇的同时也心生敬佩而非怜悯。注意到的也并非那些个“主义”,而是对于那个社会时代背景下造就的人和物,甚至意识形态。
“现代主义诗歌领袖”、“象征主义先驱”——这些称号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被后人附加给马拉美,这位19世纪的法国诗人。从现今的角度看,任何的历史阶段的闪光者、那些跳脱出固有模式的人们,都会被今人扣上大大小小的称号。看看历史再来比较现今,你不可避免地去记住那些个称号——标志性符号,而很有可能并非真正了解到每一个人的故事。当然,现成的“历史遗留物”也使人们的思考变得越来越少,很少会有人真正地、毫无目的和功利心的、纯粹地去拜读马拉美的诗和马拉美的故事,因此,马拉美的孤独,是他那个时代的当下孤独,也是之后很久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未来的孤独。他的孤独,竟然存在着可持续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不同的现代社会具有相同的异质精神。也就是说,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大概相差100多年,但是,都同属于现代社会和工业时代的产物,因此,社会之中都同时存在着一些对立的、互异的精神品质,这些对立的精神品质导致的后果就是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直接后果其实是影响深远的。
1、 象征主义中的主观和现实主义的客观
虽同为文学流派,但象征主义者是反对现实主义者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他们相信,只有隐藏在世界背后的虚幻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象征主义是形而上的,客观主义是形而下的。随着工业资本阶级的参政,欧洲社会很快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都发生了变化,现实主义很快就成为了欧洲文学的主流。对于科学的影响使现实主义更加被强化了现实主义的客观因素。所以,象征主义的影响在慢慢减退。在此文学发展背景之下,马拉美倍感落寞,在现实主义的大潮中,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心灵创想”。
2、 社会政治瞬间性和文学文化的长久性
从宏观历史上来看,一个社会的政治一定是瞬间的,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是一直传承的,具有长久性。正是因为短暂,所以越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越需要一样东西——速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求过程快速。我敢说,以往的执政者为了国家地区的发展都会重视经济基础,而这个时候,也是文学落寞的时候。“快餐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一点也不出乎意料。现代社会是一个瞬间的社会,一个人走在纷纷扰扰的人群中,路人、车辆、红绿灯,这些都是一瞬而过,便匆匆离开,人们每天忙碌奔波,甚至连坐下来看一本书的机会都没有。淡漠了感情与交流,因为,书上的文字,是人与心灵的一次交流,也是与作者的一次交流。难道我们就那么自信文化一只具备长久性,而不会消亡吗?!
当代社会亦如此,人们的务实已经改变了许多,文学尚且被边缘化,更何况马拉美的象征主义?!他的这句话,还是具有历史性、前瞻性的。
其次,马拉美是个复杂的、超前、矛盾的诗人,理解他的人不多,所以会孤单。
第一是他的创作风格。他的诗晦涩难懂。他忍受不了现实的丑恶和单调,要摆脱烦恼和厌恶,渴望远游,也渴望神秘的或美的乐园。他的语言、诗句朝完美和多变,以及象征的晦涩和多层意义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马上理解他诗中能够表达的寓意,揣测和解释众多,他“异乎寻常的否定逻辑”不是一家之言能够说清楚的,所以,这些“已经失去本意”的符号并非都能被理解的。他的诗歌道路严重受他的创作风格影响,道路狭窄。
第二是他的革新思想。他的意识超越于他所存在的社会。马拉美所存在的社会是个变革的社会,社会变革会带来哲学思潮的变革,会带来文艺理论的变革,马拉美趁着这一股变革的风气,终于独树一帜了。但是,他的作品表面上看是逃避现实社会,实则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同时影射了当时社会的种种。
第三是他的矛盾,他一方面逃避社会,一方面又和社会紧密联系。其实,他的逃避也有可能不是一种排斥或者厌恶。只是对人对事的一种短时间内的感受,态度。总之,他自身所具有的矛盾,使他的思想不再那么简单,而是难以令他自己被他人理解。
马拉美总能让我想到梭罗,虽然梭罗是超验主义,但是他们都是主流社会思潮的弃儿,他们孤独,安静,超越于他们所在的时代,总能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话题,他们可能不如萨特那般纯正知识分子,但是真正的时代的思想者,总是那些我们可以世世代代考究他们的结论,并且并不会因为他们的瑕疵而改变对他的看法。马拉美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只会慢慢走到我的面前,读一段文字、送一杯清茶的思想者。他被时代抛弃,但是,他并没有被自己抛弃。
“现代主义诗歌领袖”、“象征主义先驱”——这些称号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被后人附加给马拉美,这位19世纪的法国诗人。从现今的角度看,任何的历史阶段的闪光者、那些跳脱出固有模式的人们,都会被今人扣上大大小小的称号。看看历史再来比较现今,你不可避免地去记住那些个称号——标志性符号,而很有可能并非真正了解到每一个人的故事。当然,现成的“历史遗留物”也使人们的思考变得越来越少,很少会有人真正地、毫无目的和功利心的、纯粹地去拜读马拉美的诗和马拉美的故事,因此,马拉美的孤独,是他那个时代的当下孤独,也是之后很久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未来的孤独。他的孤独,竟然存在着可持续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不同的现代社会具有相同的异质精神。也就是说,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大概相差100多年,但是,都同属于现代社会和工业时代的产物,因此,社会之中都同时存在着一些对立的、互异的精神品质,这些对立的精神品质导致的后果就是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直接后果其实是影响深远的。
1、 象征主义中的主观和现实主义的客观
虽同为文学流派,但象征主义者是反对现实主义者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他们相信,只有隐藏在世界背后的虚幻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象征主义是形而上的,客观主义是形而下的。随着工业资本阶级的参政,欧洲社会很快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都发生了变化,现实主义很快就成为了欧洲文学的主流。对于科学的影响使现实主义更加被强化了现实主义的客观因素。所以,象征主义的影响在慢慢减退。在此文学发展背景之下,马拉美倍感落寞,在现实主义的大潮中,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心灵创想”。
2、 社会政治瞬间性和文学文化的长久性
从宏观历史上来看,一个社会的政治一定是瞬间的,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是一直传承的,具有长久性。正是因为短暂,所以越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越需要一样东西——速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求过程快速。我敢说,以往的执政者为了国家地区的发展都会重视经济基础,而这个时候,也是文学落寞的时候。“快餐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一点也不出乎意料。现代社会是一个瞬间的社会,一个人走在纷纷扰扰的人群中,路人、车辆、红绿灯,这些都是一瞬而过,便匆匆离开,人们每天忙碌奔波,甚至连坐下来看一本书的机会都没有。淡漠了感情与交流,因为,书上的文字,是人与心灵的一次交流,也是与作者的一次交流。难道我们就那么自信文化一只具备长久性,而不会消亡吗?!
当代社会亦如此,人们的务实已经改变了许多,文学尚且被边缘化,更何况马拉美的象征主义?!他的这句话,还是具有历史性、前瞻性的。
其次,马拉美是个复杂的、超前、矛盾的诗人,理解他的人不多,所以会孤单。
第一是他的创作风格。他的诗晦涩难懂。他忍受不了现实的丑恶和单调,要摆脱烦恼和厌恶,渴望远游,也渴望神秘的或美的乐园。他的语言、诗句朝完美和多变,以及象征的晦涩和多层意义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马上理解他诗中能够表达的寓意,揣测和解释众多,他“异乎寻常的否定逻辑”不是一家之言能够说清楚的,所以,这些“已经失去本意”的符号并非都能被理解的。他的诗歌道路严重受他的创作风格影响,道路狭窄。
第二是他的革新思想。他的意识超越于他所存在的社会。马拉美所存在的社会是个变革的社会,社会变革会带来哲学思潮的变革,会带来文艺理论的变革,马拉美趁着这一股变革的风气,终于独树一帜了。但是,他的作品表面上看是逃避现实社会,实则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同时影射了当时社会的种种。
第三是他的矛盾,他一方面逃避社会,一方面又和社会紧密联系。其实,他的逃避也有可能不是一种排斥或者厌恶。只是对人对事的一种短时间内的感受,态度。总之,他自身所具有的矛盾,使他的思想不再那么简单,而是难以令他自己被他人理解。
马拉美总能让我想到梭罗,虽然梭罗是超验主义,但是他们都是主流社会思潮的弃儿,他们孤独,安静,超越于他们所在的时代,总能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话题,他们可能不如萨特那般纯正知识分子,但是真正的时代的思想者,总是那些我们可以世世代代考究他们的结论,并且并不会因为他们的瑕疵而改变对他的看法。马拉美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只会慢慢走到我的面前,读一段文字、送一杯清茶的思想者。他被时代抛弃,但是,他并没有被自己抛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