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影《告白》中罗生门式叙述及慢镜头、暗色调、凸面镜的使用
浅论电影《告白》中罗生门式叙述及慢镜头、暗色调、凸面镜的使用
文\吾嘶
电影《告白》改编日本女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小说,由日本导演中岛哲也执导。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小说获2009年本屋大赏第一名、第29回小说推理新人奖,电影荣获第53届蓝丝带奖最佳影片、2011年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同时还在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获得学院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奖和最佳剪辑奖。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即电影编剧即小说作者凑佳苗及导演中岛哲也。
电影主要讲述日本某中学女教师森口悠子发现女儿溺死校园游泳池内,经私下调查是班上两名学生(下村直树、渡边修哉)谋杀,而杀人动机荒唐又荒谬。而后她辞职,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实施对杀人者的“复仇”。电影使用反推理手法分析新时代教育和校园犯罪,让涉案者及相关者(北原美月、下村优子)自我告白,深刻揭示了教育、青少年犯罪、人性善恶等焦点问题。
电影《告白》获得诸多殊荣,也算是实至名归。影片思想性与艺术性得到完美结合,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其罗生门式叙述及慢镜头、暗色调、凸面镜的使用。
一、罗生门式叙述
罗生门的主要用法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由日本短篇小说巨擘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罗生门”一词广为人知应归功于导演黑泽明。
有朋友回忆说,还记得当年打着瞌睡、听得神乎其神上下来的电影解析课程:一本黑泽明的《罗生门》看了一个月;一段农夫在森林里走的镜头,看了3遍;一个真沙子被奸的镜头停了一个小时听讲解,一棵大树的隐喻纠结了无数男生一个学期……随后,那位老师就被我们“封神”了。略带夸张的幽默毫无疑义地印证了《罗生门》的地位和内涵。
电影《告白》由不同的告白者分为不同的部分,据小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神职者(森口悠子)、殉教者(北原美月)、慈爱者(下村优子)、求道者(下村直树)、信奉者(渡边修哉)、传道者(森口悠子)。
严格意义上讲,《告白》的叙述方式是对罗生门式叙述的超越。《罗生门》故事主体还是对某已发事件的分角色回顾,众说纷纭却共同指向单一事件,而《告白》的戏剧时间是滑动的,描述一个偶发事件前后,相关人物牵涉在灾难中的酝酿和余震。它描述一个“邪恶”发生后,牵涉其中的人如何回应加诸身上的邪恶,在这部小说和电影里,它们选择“复仇”。
有人说称之为“罗生门”不太恰切,因为电影中不同人物的“告白”说的不完全是一件事。森口悠子的告白除了揭露下村直树和渡边修哉作案过程外,还讲述了她丈夫的故事,而他丈夫因艾滋病死后几乎成为她复仇的工具之一,并且她事发后的行动也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北原美月的告白则有种补充完善故事的成分,她经历并陈述事发后当事人及其同学们的反应,对故事的完整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村优子是下村直树的母亲,不知真相而片面相信儿子,事发后对儿子倍加关怀,认为孩子是无辜的是可怜的,但最终被发疯的儿子杀害。下村直树没有杀人动机却杀了人,渡边修哉有杀人动机但没能杀人,而他们的行为在其他人看来如此荒谬,没有人告诉让他们为何珍爱生命,渡边修哉一边成为珍爱生命作文比赛大奖获得者同时做出想炸死到场所有人的举动,而这一举动的出发点仅仅是获得离他而去的妈妈的关注。下村直树自小被冠以“善良”的帽子,没有什么自尊可言的时候,因完成渡边修哉没能完成的杀人“任务”而深感骄傲。而结局在森口老师的安排下是,下村直树杀死母亲被送入疯人院,渡边修哉自制的炸弹被安放在母亲的实验室,而他自己按下了启动键。
细细品味,其实每个人都有谎言,他们都不够“坦白”,每个人只是自顾自地说着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点,并且有全世界都无权质疑的理由。比如森口老师在复仇过程中也在抨击教育制度,教人珍爱生命的时候也在破坏生命。如此看来,影片中每个人的话,都是自我维护、掩饰的心理暗示,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它是“罗生门”式叙述。
二、慢镜头
在电影《告白》中,慢镜头不算是特色,因为影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慢镜头。但相对其他影片而言,慢镜头则是最明显也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因为影片中大部分镜头是慢镜头,尤其对于营造氛围、表现主题由重要作用。当然,这一特点可能与导演中岛哲也是广告MV导演相关。
慢镜头,即升格镜头,是以高速摄影而产生的慢动作画面,通常将其称之为慢动作。慢镜头往往出现于情节的发展过程及结尾,通过被摄主体的慢动作以延伸时间,给观众留下鲜明的印象,进而将导演的意图传递给观众。慢镜头不应仅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应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这正是观众所需要的。
慢镜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渲染人物情绪、创造意境、营造氛围、强化关键性动作等方面。
电影中通常是通过近景及特写镜头突出人物对事物的情绪反应,它是借助于人物的主观感受及外景的客观镜头,并将其动作放慢,以此从主观与客观这两个方面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由众多慢动作交织而成的大量慢镜头,强化了一些关键性动作,这种强化功能体现于由慢动作所制造的感人效应,它是将某个关键性的瞬间动作在观众的视觉中延长其停留的时间,以此强化这个动作的深刻的寓意。
渡边修哉精心策划,利用懦弱的下村直树以达到可怜到荒谬的目的。他故意扔起自制的防盗钱包,钱包在空中慢慢腾起又悠悠落下,因为这个钱包是作案的工具,也是森口老师破案的线索,故此突出。
森口老师的女儿以为那个钱包是妈妈送的礼物,而欣喜打开。但这正是渡边修哉的阴谋,可爱的清纯的女孩拿着一个装着危险机关的钱包,此时的慢动作给我们的冲击无可估量。
下村直树将刚刚睁开双眼的小女孩扔进游泳池,鲜活的生命如同微风中的落叶;终日自闭,感觉不到生死,出现幻觉后用妈妈思虑良久后拿起的水果刀将妈妈砍死,鲜血四溅,此时的慢镜头将尴尬的罪恶无限渲染,让人不忍。
凡与某一主题相关的慢镜头都有类似而雷同的作用,这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不过,特点太突出,而又贯穿整部电影,也会造成视觉上的疲劳。
三、暗色调
暗蓝色和灰色等极致的暗色调奠定了影片阴暗的复仇主题。暗色调既是诸多当事者阴郁心理的象征,也是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影片涉及到教育的、社会的、人性的很多阴暗面,采用暗色调来正衬,相得益彰。加之使用Boris、电台司(Radiohead)、The XX等乐队的忧郁而具有梦幻色彩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增添了影片的紧张感,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线。
尤其三五处阴云密布,多处镜头聚焦唯美的乌云,甚至有些恐怖惊悚的味道。日本电影似乎崇尚反差美学,以致于日本电影迷们如是说,“现在看日本电影,一看到清澈镜头抒情音乐纯净无垢的喧闹微笑以及干净的校服,就会做好心理准备:下一秒多半会出现暴力凶杀血迹特写以及孩子们沉静微笑面部特写。”
“十五岁以下观众禁止观赏”的《大逃杀》也是如此,山虽慌但也美,但几十个学生互相残杀,不时与电影同步尖叫。而《告白》在朝鲜公映时,年龄限制是十九岁,这与影片色调及其作用下形成的基调不无关系。
四、凸面镜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凸面镜》专章,“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用球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具有发散作用。其应用比较广泛,可用于转弯镜、广角镜等,最为常见的就是倒车镜于哈哈镜,利用了发散原理,可以扩大视野,从而更好地注意到后方车辆的情况。从凸面镜中看到的物体总是变了形的,歪曲的。
影片有多处凸面镜的镜头,一种是道路广角镜,另一种是超市广角镜。
渡边修哉第一次和下村直树碰面谈话时,即是广角镜镜头,形成一种扭曲,暗示一种罪恶的开始。
北原美月一改校园服装,而穿上个性又另类的衣服,与往常的班长形象迥异,而当她接近渡边修哉时,又出现在广角镜下,其扭曲的一面凸显出来。
下村直树喝了森口老师特制的牛奶,以为感染了艾滋病毒,一次跑出家门来到超市,用流着鲜血的手涂抹货架上的商品。被制止时,他依靠在玻璃门上,面露诡异笑容,此时镜头聚焦在超市的广角镜上。
渡边修哉的母亲不甘平庸,舍弃家庭返校做研究,并与其导师结婚。他离儿子远去时候,在某超市门口,只给儿子留了一摞书和一句话“你身上流着我的血”。这一幕也是广角镜记录,此后渡边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而奋斗,但是没有人交给他正确的方式,以致于酿成一幕幕惨剧。
人物影像出现畸变,而这种畸变正是某种暗示和象征。暗示故事的转折,象征人物性格或人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畸变的影像中反映的是扭曲,也就不难理解影片想要表现的其中一个主题:人性的扭曲。
此外,有一处伏笔还值得我们注意。
渡边修哉的谋杀计划被森口悠子识破的时候,他爬到窗边想跳楼,森口悠子惊讶上前制止,此时渡边转头微笑,说道:“开玩笑的”。
接着当渡边修哉按计划作珍爱生命的演讲时,最后一句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而后按下爆炸键,企图与众人同归于尽,他右手高举配合珍爱生命的宣言,左手按下的时候说,“开玩笑的”。
影片最后,森口悠子告诉了渡边修哉一切,整个告白结束,却以“开玩笑的”结尾。美丽的面孔,温柔的声音,却显格外阴森恐怖。
关于主题的讨论和评论,由于笔者眼界有限,暂且不作专论。
文\吾嘶
电影《告白》改编日本女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小说,由日本导演中岛哲也执导。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小说获2009年本屋大赏第一名、第29回小说推理新人奖,电影荣获第53届蓝丝带奖最佳影片、2011年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同时还在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获得学院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奖和最佳剪辑奖。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即电影编剧即小说作者凑佳苗及导演中岛哲也。
电影主要讲述日本某中学女教师森口悠子发现女儿溺死校园游泳池内,经私下调查是班上两名学生(下村直树、渡边修哉)谋杀,而杀人动机荒唐又荒谬。而后她辞职,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实施对杀人者的“复仇”。电影使用反推理手法分析新时代教育和校园犯罪,让涉案者及相关者(北原美月、下村优子)自我告白,深刻揭示了教育、青少年犯罪、人性善恶等焦点问题。
电影《告白》获得诸多殊荣,也算是实至名归。影片思想性与艺术性得到完美结合,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其罗生门式叙述及慢镜头、暗色调、凸面镜的使用。
一、罗生门式叙述
罗生门的主要用法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由日本短篇小说巨擘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罗生门”一词广为人知应归功于导演黑泽明。
有朋友回忆说,还记得当年打着瞌睡、听得神乎其神上下来的电影解析课程:一本黑泽明的《罗生门》看了一个月;一段农夫在森林里走的镜头,看了3遍;一个真沙子被奸的镜头停了一个小时听讲解,一棵大树的隐喻纠结了无数男生一个学期……随后,那位老师就被我们“封神”了。略带夸张的幽默毫无疑义地印证了《罗生门》的地位和内涵。
电影《告白》由不同的告白者分为不同的部分,据小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神职者(森口悠子)、殉教者(北原美月)、慈爱者(下村优子)、求道者(下村直树)、信奉者(渡边修哉)、传道者(森口悠子)。
严格意义上讲,《告白》的叙述方式是对罗生门式叙述的超越。《罗生门》故事主体还是对某已发事件的分角色回顾,众说纷纭却共同指向单一事件,而《告白》的戏剧时间是滑动的,描述一个偶发事件前后,相关人物牵涉在灾难中的酝酿和余震。它描述一个“邪恶”发生后,牵涉其中的人如何回应加诸身上的邪恶,在这部小说和电影里,它们选择“复仇”。
有人说称之为“罗生门”不太恰切,因为电影中不同人物的“告白”说的不完全是一件事。森口悠子的告白除了揭露下村直树和渡边修哉作案过程外,还讲述了她丈夫的故事,而他丈夫因艾滋病死后几乎成为她复仇的工具之一,并且她事发后的行动也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北原美月的告白则有种补充完善故事的成分,她经历并陈述事发后当事人及其同学们的反应,对故事的完整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村优子是下村直树的母亲,不知真相而片面相信儿子,事发后对儿子倍加关怀,认为孩子是无辜的是可怜的,但最终被发疯的儿子杀害。下村直树没有杀人动机却杀了人,渡边修哉有杀人动机但没能杀人,而他们的行为在其他人看来如此荒谬,没有人告诉让他们为何珍爱生命,渡边修哉一边成为珍爱生命作文比赛大奖获得者同时做出想炸死到场所有人的举动,而这一举动的出发点仅仅是获得离他而去的妈妈的关注。下村直树自小被冠以“善良”的帽子,没有什么自尊可言的时候,因完成渡边修哉没能完成的杀人“任务”而深感骄傲。而结局在森口老师的安排下是,下村直树杀死母亲被送入疯人院,渡边修哉自制的炸弹被安放在母亲的实验室,而他自己按下了启动键。
细细品味,其实每个人都有谎言,他们都不够“坦白”,每个人只是自顾自地说着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点,并且有全世界都无权质疑的理由。比如森口老师在复仇过程中也在抨击教育制度,教人珍爱生命的时候也在破坏生命。如此看来,影片中每个人的话,都是自我维护、掩饰的心理暗示,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它是“罗生门”式叙述。
二、慢镜头
在电影《告白》中,慢镜头不算是特色,因为影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慢镜头。但相对其他影片而言,慢镜头则是最明显也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因为影片中大部分镜头是慢镜头,尤其对于营造氛围、表现主题由重要作用。当然,这一特点可能与导演中岛哲也是广告MV导演相关。
慢镜头,即升格镜头,是以高速摄影而产生的慢动作画面,通常将其称之为慢动作。慢镜头往往出现于情节的发展过程及结尾,通过被摄主体的慢动作以延伸时间,给观众留下鲜明的印象,进而将导演的意图传递给观众。慢镜头不应仅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应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这正是观众所需要的。
慢镜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渲染人物情绪、创造意境、营造氛围、强化关键性动作等方面。
电影中通常是通过近景及特写镜头突出人物对事物的情绪反应,它是借助于人物的主观感受及外景的客观镜头,并将其动作放慢,以此从主观与客观这两个方面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由众多慢动作交织而成的大量慢镜头,强化了一些关键性动作,这种强化功能体现于由慢动作所制造的感人效应,它是将某个关键性的瞬间动作在观众的视觉中延长其停留的时间,以此强化这个动作的深刻的寓意。
渡边修哉精心策划,利用懦弱的下村直树以达到可怜到荒谬的目的。他故意扔起自制的防盗钱包,钱包在空中慢慢腾起又悠悠落下,因为这个钱包是作案的工具,也是森口老师破案的线索,故此突出。
森口老师的女儿以为那个钱包是妈妈送的礼物,而欣喜打开。但这正是渡边修哉的阴谋,可爱的清纯的女孩拿着一个装着危险机关的钱包,此时的慢动作给我们的冲击无可估量。
下村直树将刚刚睁开双眼的小女孩扔进游泳池,鲜活的生命如同微风中的落叶;终日自闭,感觉不到生死,出现幻觉后用妈妈思虑良久后拿起的水果刀将妈妈砍死,鲜血四溅,此时的慢镜头将尴尬的罪恶无限渲染,让人不忍。
凡与某一主题相关的慢镜头都有类似而雷同的作用,这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不过,特点太突出,而又贯穿整部电影,也会造成视觉上的疲劳。
三、暗色调
暗蓝色和灰色等极致的暗色调奠定了影片阴暗的复仇主题。暗色调既是诸多当事者阴郁心理的象征,也是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影片涉及到教育的、社会的、人性的很多阴暗面,采用暗色调来正衬,相得益彰。加之使用Boris、电台司(Radiohead)、The XX等乐队的忧郁而具有梦幻色彩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增添了影片的紧张感,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线。
尤其三五处阴云密布,多处镜头聚焦唯美的乌云,甚至有些恐怖惊悚的味道。日本电影似乎崇尚反差美学,以致于日本电影迷们如是说,“现在看日本电影,一看到清澈镜头抒情音乐纯净无垢的喧闹微笑以及干净的校服,就会做好心理准备:下一秒多半会出现暴力凶杀血迹特写以及孩子们沉静微笑面部特写。”
“十五岁以下观众禁止观赏”的《大逃杀》也是如此,山虽慌但也美,但几十个学生互相残杀,不时与电影同步尖叫。而《告白》在朝鲜公映时,年龄限制是十九岁,这与影片色调及其作用下形成的基调不无关系。
四、凸面镜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凸面镜》专章,“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用球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具有发散作用。其应用比较广泛,可用于转弯镜、广角镜等,最为常见的就是倒车镜于哈哈镜,利用了发散原理,可以扩大视野,从而更好地注意到后方车辆的情况。从凸面镜中看到的物体总是变了形的,歪曲的。
影片有多处凸面镜的镜头,一种是道路广角镜,另一种是超市广角镜。
渡边修哉第一次和下村直树碰面谈话时,即是广角镜镜头,形成一种扭曲,暗示一种罪恶的开始。
北原美月一改校园服装,而穿上个性又另类的衣服,与往常的班长形象迥异,而当她接近渡边修哉时,又出现在广角镜下,其扭曲的一面凸显出来。
下村直树喝了森口老师特制的牛奶,以为感染了艾滋病毒,一次跑出家门来到超市,用流着鲜血的手涂抹货架上的商品。被制止时,他依靠在玻璃门上,面露诡异笑容,此时镜头聚焦在超市的广角镜上。
渡边修哉的母亲不甘平庸,舍弃家庭返校做研究,并与其导师结婚。他离儿子远去时候,在某超市门口,只给儿子留了一摞书和一句话“你身上流着我的血”。这一幕也是广角镜记录,此后渡边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而奋斗,但是没有人交给他正确的方式,以致于酿成一幕幕惨剧。
人物影像出现畸变,而这种畸变正是某种暗示和象征。暗示故事的转折,象征人物性格或人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畸变的影像中反映的是扭曲,也就不难理解影片想要表现的其中一个主题:人性的扭曲。
此外,有一处伏笔还值得我们注意。
渡边修哉的谋杀计划被森口悠子识破的时候,他爬到窗边想跳楼,森口悠子惊讶上前制止,此时渡边转头微笑,说道:“开玩笑的”。
接着当渡边修哉按计划作珍爱生命的演讲时,最后一句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而后按下爆炸键,企图与众人同归于尽,他右手高举配合珍爱生命的宣言,左手按下的时候说,“开玩笑的”。
影片最后,森口悠子告诉了渡边修哉一切,整个告白结束,却以“开玩笑的”结尾。美丽的面孔,温柔的声音,却显格外阴森恐怖。
关于主题的讨论和评论,由于笔者眼界有限,暂且不作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