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特朗斯特罗姆的滥调
滥调1: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从第一本诗集到四十年后的最新诗集,特朗斯特罗姆惊人地保持着一致,他在写每一首诗时都像是在写同一首诗,对于特朗斯特罗姆而言,所谓的变化和进步是不存在的,他关心的是神奇和美妙”。
”
这种滥调的始作俑者为北岛。滥调的抄袭者们为了赶工或图方便,光顾着抄,没来得及或根本就没想过要仔细来阅读下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文本。就我的阅读而言,特朗斯特罗姆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尤其是《17首诗》和以后写作和发表的诗歌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写作的立场上,是存在着较大差别的:《17首诗》具有超现实主义写作的某些倾向,在这些诗中,特朗斯特罗姆将世界、知觉、感受、印象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些“现实”的事物成为想象力生发的“道具”或“陷阱”,在触动这些“机关”之后,生命的节奏被接踵而来意象流动改变,一种“醒着的梦”,一种纯粹精神的漫游由此展开。阅读这些诗,就像在他想象力的激流中漂流,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读者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最终会被带向哪里,在这些诗中,诗歌中提到的事物和意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们的组合、变化和联系,是由它们构成的世界边界的不断变动,是诗歌内在的节奏感,是意象流动的音乐。作为诗歌写作的起点,这些东西当然作为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写作的风格特征被保留在了以后的诗歌写作之中,但作为一名合格的诗歌阅读者,仅从阅读中不断辨识出这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意到,在之后的诗歌写作中,特朗斯特罗姆有意或无意地在偏离着这种写作方式,在《17首诗》4年之后发表的《途中的秘密》中,就可以发现一些变化。比如在《偏僻的瑞典房屋》一诗中,漫游被一种有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精心构造的视角变化所取代,视角的不断转化、意象的层层递推,最终把我们安全的护送到了目的地——“上帝的能量”之中。这种写法其实很古典,甚至可以说是带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这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写作宗旨是背离的——讨论他的诗歌是否属于超现实主义,这个问题是彻头彻尾的伪问题,没有任何价值。我只是想从这一变化中去探究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写作内在精神的转变。在我看来,特朗斯特罗姆在《17首诗》之后的几本诗集,是一个诗人,或一个内心精神生活丰富的人,不断感受、思索、想象世界,并逐渐深入的过程。于是,在《半完成的天空》中,我读到了将人们彼此连接起来爱的力量(《夫妇》),在《音色和足迹》中,我读到近乎天赋的直觉与睿智的思考神秘结合的洞察力(《论历史》),在《波罗的海》这首长诗中,我读到了个人的家族史、心灵史如何渗透到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世界甚至宇宙之中。我从来不觉得特朗斯特罗姆写下这些诗是在写“同一首诗”,也不觉得这些诗紧紧停留在对世界的“美妙”和“神奇”的“关心”之中,正如特朗斯特罗姆自己说的那样,“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消减”。
滥调2:“从日常生活场景中提取神秘的诗意”。
有关这句话,我不想多说什么,现在只要是一个读过几首现代诗的人写诗评就会用上这个观点,简直是滥中之烂。一个诗人当然是日常生活场景中提取诗意,即使宗教情结如此强烈的里尔克也会把死亡比喻成苹果之中包含着的果核。在我看来,这句话只适合评价一些较差的诗人和较差的诗歌,作为他们写作尚未达到的一个基准,在评价优秀诗人和作品中,这句话完全是无效的废话。
滥调3:讨论翻译
这又是北岛那些拙劣追随者们热衷的一个伪问题。译本当然是可以比较优劣的,但前提是必须意识到,这种比较并不是在比较同一作家的同一部作品的优劣,而是在比较两位作者的两部作品。
滥调4:“勿庸讳言的是特朗斯特罗姆确实是一位格局较小的诗人,或者友善地说,他是一位别有洞天的诗人。”
除了诗评人和书评人们,这也是我周围许多朋友的观点。特朗斯特罗姆当然不是艾略特或埃兹拉·庞德式的诗人,他写不出《荒原》也写不出《比萨诗章》,他也不是菲利普·拉金,他不会对“你妈妈和你爹地把你X出来”这类经验感兴趣。我不知道评价一位诗人的格局是大是小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就是要他的诗歌中不断闪现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各种事物和景象吗?是必须要对每一天在这个世界上演的各种闹剧表明立场和发表演讲吗?我觉得诗人写什么,或他的诗歌中呈现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和当下性,其实和一位读者的阅读关系并不大。诗歌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利器,一个人不可能只通过诗歌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我们没有理由苛求诗歌写作者都要成为“诗史”,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沉思者,毕竟史诗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诗人总有他热衷的事物和意象,这并不奇怪,这些意象和事物是他精神生活的一个个标记,在特朗斯特罗姆,他的意象更多的是呈现自身之美的自然事物——当然,在他强大的气场的影响下,一些机械的、钢铁的、人造的事物也被他收纳在同一体系之内。我不清楚,还有什么关系能够凌驾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什么比思考人与事物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更具原初性,更直接地切近人类生存和存在的根本所在,我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世界或宇宙的格局更大,还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格局更大。
滥调5:“他的诗完全就是唐诗的现代版”
持此种论调的人,不但对现代诗歌完全无知,对唐诗的认识也停留在皮毛之见。这些已经写过一次,不想再多说什么有兴趣的可以看看http://www.douban.com/note/176540226/的第二段。
”
这种滥调的始作俑者为北岛。滥调的抄袭者们为了赶工或图方便,光顾着抄,没来得及或根本就没想过要仔细来阅读下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文本。就我的阅读而言,特朗斯特罗姆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尤其是《17首诗》和以后写作和发表的诗歌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写作的立场上,是存在着较大差别的:《17首诗》具有超现实主义写作的某些倾向,在这些诗中,特朗斯特罗姆将世界、知觉、感受、印象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些“现实”的事物成为想象力生发的“道具”或“陷阱”,在触动这些“机关”之后,生命的节奏被接踵而来意象流动改变,一种“醒着的梦”,一种纯粹精神的漫游由此展开。阅读这些诗,就像在他想象力的激流中漂流,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读者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最终会被带向哪里,在这些诗中,诗歌中提到的事物和意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们的组合、变化和联系,是由它们构成的世界边界的不断变动,是诗歌内在的节奏感,是意象流动的音乐。作为诗歌写作的起点,这些东西当然作为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写作的风格特征被保留在了以后的诗歌写作之中,但作为一名合格的诗歌阅读者,仅从阅读中不断辨识出这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意到,在之后的诗歌写作中,特朗斯特罗姆有意或无意地在偏离着这种写作方式,在《17首诗》4年之后发表的《途中的秘密》中,就可以发现一些变化。比如在《偏僻的瑞典房屋》一诗中,漫游被一种有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精心构造的视角变化所取代,视角的不断转化、意象的层层递推,最终把我们安全的护送到了目的地——“上帝的能量”之中。这种写法其实很古典,甚至可以说是带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这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写作宗旨是背离的——讨论他的诗歌是否属于超现实主义,这个问题是彻头彻尾的伪问题,没有任何价值。我只是想从这一变化中去探究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写作内在精神的转变。在我看来,特朗斯特罗姆在《17首诗》之后的几本诗集,是一个诗人,或一个内心精神生活丰富的人,不断感受、思索、想象世界,并逐渐深入的过程。于是,在《半完成的天空》中,我读到了将人们彼此连接起来爱的力量(《夫妇》),在《音色和足迹》中,我读到近乎天赋的直觉与睿智的思考神秘结合的洞察力(《论历史》),在《波罗的海》这首长诗中,我读到了个人的家族史、心灵史如何渗透到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世界甚至宇宙之中。我从来不觉得特朗斯特罗姆写下这些诗是在写“同一首诗”,也不觉得这些诗紧紧停留在对世界的“美妙”和“神奇”的“关心”之中,正如特朗斯特罗姆自己说的那样,“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消减”。
滥调2:“从日常生活场景中提取神秘的诗意”。
有关这句话,我不想多说什么,现在只要是一个读过几首现代诗的人写诗评就会用上这个观点,简直是滥中之烂。一个诗人当然是日常生活场景中提取诗意,即使宗教情结如此强烈的里尔克也会把死亡比喻成苹果之中包含着的果核。在我看来,这句话只适合评价一些较差的诗人和较差的诗歌,作为他们写作尚未达到的一个基准,在评价优秀诗人和作品中,这句话完全是无效的废话。
滥调3:讨论翻译
这又是北岛那些拙劣追随者们热衷的一个伪问题。译本当然是可以比较优劣的,但前提是必须意识到,这种比较并不是在比较同一作家的同一部作品的优劣,而是在比较两位作者的两部作品。
滥调4:“勿庸讳言的是特朗斯特罗姆确实是一位格局较小的诗人,或者友善地说,他是一位别有洞天的诗人。”
除了诗评人和书评人们,这也是我周围许多朋友的观点。特朗斯特罗姆当然不是艾略特或埃兹拉·庞德式的诗人,他写不出《荒原》也写不出《比萨诗章》,他也不是菲利普·拉金,他不会对“你妈妈和你爹地把你X出来”这类经验感兴趣。我不知道评价一位诗人的格局是大是小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就是要他的诗歌中不断闪现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各种事物和景象吗?是必须要对每一天在这个世界上演的各种闹剧表明立场和发表演讲吗?我觉得诗人写什么,或他的诗歌中呈现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和当下性,其实和一位读者的阅读关系并不大。诗歌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利器,一个人不可能只通过诗歌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我们没有理由苛求诗歌写作者都要成为“诗史”,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沉思者,毕竟史诗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诗人总有他热衷的事物和意象,这并不奇怪,这些意象和事物是他精神生活的一个个标记,在特朗斯特罗姆,他的意象更多的是呈现自身之美的自然事物——当然,在他强大的气场的影响下,一些机械的、钢铁的、人造的事物也被他收纳在同一体系之内。我不清楚,还有什么关系能够凌驾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什么比思考人与事物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更具原初性,更直接地切近人类生存和存在的根本所在,我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世界或宇宙的格局更大,还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格局更大。
滥调5:“他的诗完全就是唐诗的现代版”
持此种论调的人,不但对现代诗歌完全无知,对唐诗的认识也停留在皮毛之见。这些已经写过一次,不想再多说什么有兴趣的可以看看http://www.douban.com/note/176540226/的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