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究竟知不知“道”?——有关道家
儒、道两家俱言“道”“德”。韩愈言“道与德为虚位”,诚有得之言。究竟,孰为有道者?
就《论语》来看,孔子自认斯文在身,为传道而奔波。但《论语》开篇即言“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个充满了学习之乐、朋友相交之乐以及不求知不求名闻天下的世界。而紧接着便是讲“孝悌”与“仁”,这是一个父子、君臣的世界。并二者而言之,前者关注一己,后者关注他人。一己之内在乐与外在的社会安定秩序,正是构成了一体之两面。这构成了孔子之“道”的全部内容,一个生活在安定社会中的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或者求学之人,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享受着不追求闻达于天下的“真乐”。如果“道”是一个理想的话,“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此理想实现后,付诸于现实社会后,其景象莫过于此。这是一个人伦日用的有道的世界。
而老子开篇即言“道”。
何劭《王弼传》(见《钟会传》注引): “徽(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做过冀 州刺史)……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 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 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 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无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中亦有类似记载,云:“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佛教在和道教进行批评和反批评时,《三破论》也用了与王弼类似的口吻,说:“释圣得道之宗,彭聃居道之末。得道宗者,不待言道尔道自显。居道之末者,常称道尔道不足。譬如仲尼博学,不以一事成名,游夏之土,全以四科见目。庄周有云……”此一说法也很有趣,竟然曲解仲尼之“道”以为佛用,至道家于三教中之最下者。显然,作者对王弼之说很耳熟能详,顺手用来。
至于唐代,白居易有读《老子》两首,其中一首便是:“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言?”
常言“道”的老子,在后世以“道家”立派闻名的老子庄子一系,反被视为最“无道”——不得道——之学派。真是千古奇事。
就《论语》来看,孔子自认斯文在身,为传道而奔波。但《论语》开篇即言“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个充满了学习之乐、朋友相交之乐以及不求知不求名闻天下的世界。而紧接着便是讲“孝悌”与“仁”,这是一个父子、君臣的世界。并二者而言之,前者关注一己,后者关注他人。一己之内在乐与外在的社会安定秩序,正是构成了一体之两面。这构成了孔子之“道”的全部内容,一个生活在安定社会中的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或者求学之人,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享受着不追求闻达于天下的“真乐”。如果“道”是一个理想的话,“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此理想实现后,付诸于现实社会后,其景象莫过于此。这是一个人伦日用的有道的世界。
而老子开篇即言“道”。
何劭《王弼传》(见《钟会传》注引): “徽(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做过冀 州刺史)……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 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 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 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无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中亦有类似记载,云:“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佛教在和道教进行批评和反批评时,《三破论》也用了与王弼类似的口吻,说:“释圣得道之宗,彭聃居道之末。得道宗者,不待言道尔道自显。居道之末者,常称道尔道不足。譬如仲尼博学,不以一事成名,游夏之土,全以四科见目。庄周有云……”此一说法也很有趣,竟然曲解仲尼之“道”以为佛用,至道家于三教中之最下者。显然,作者对王弼之说很耳熟能详,顺手用来。
至于唐代,白居易有读《老子》两首,其中一首便是:“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言?”
常言“道”的老子,在后世以“道家”立派闻名的老子庄子一系,反被视为最“无道”——不得道——之学派。真是千古奇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