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东
很多个上海的早晨,天空将明未明,郑在东从某个酒局或牌局归来,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何不秉烛游”、“行乐须及春”,已被他实践了几十年,亦拿来作过画展的题目。老之将至,他不变,亦不惧。
他从前是个愤青。生在战后台湾,孤臣后裔,偏安一隅,注定一辈子背负“无根”的虚无与哀愁。年少时混迹台北文艺江湖,听美军电台和黑胶翻录的摇滚乐,结伙去“试片间”看荷索和费里尼的早期电影,《爱情神话》看了总有三遍,每次的放映次序竟都不同……1974年“台湾民歌之父”杨弦和胡德夫演唱余光中的《乡愁》时,他正是台下的热血一员。同一年,一代行为艺术家谢德庆跳船去了美国,一时间传为神话。那是存在主义盛行的年代,党禁报禁尚未解除,有志青年看不到希望,都向往着美国。
后来,他也带着自己的画去了传说中的纽约。“小孟尝”冯光远的客厅里总是挤满了人,有正在公路旅行的作家舒国治,也有尚未拍出成名作的李安。但,西方世界的艺术潮流,和那决定一切的商业体系,都让他失望。
经过漫长的旅行,他才向属于自己的真实靠近。20年前,他一次次回内地寻根,最终,在上海安放下身心。对他来说,上海好在背靠苏杭,有底蕴。终日寄情山水,饮酒品茗,抚琴作画,读书谈禅;天气好时,便泛舟富春江上,更追随古籍诗辞,去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的济南,去访李白诗句中的瓜洲渡口……《袁中郎尺牍》中的“真乐”——从声色五味、读书万卷,到泛家浮宅,便是他的写照。置身“真实的”山水,真实的味觉,触摸晚明或北宋的器物,缓解了他自年少起便被困扰的虚无,更浸润了他的人生,引他进入与古人无止境的对话中。
他的寓所地处繁华腹地,却格外清淡,素朴——素朴之美,是他认同的文人气质。当下中国社会的孜孜暴发之气,每每让他失笑。奢侈的哪里是物质本身?是物质背后的非物质!他的私人空间,乍看一水素色,毫无惹眼之处,却不知,书房那暗黄粗糙的土墙,只在京都奈良的古寺才得见,何其奢侈。厨房木架上那层层叠叠的粗细茶碗,都是古物,粗陶未必不如细瓷,各有讲头,喝茶时视心情取用,何其奢侈。一道月亮门,便有了苏州园林的精髓。一抹青灯斜睨的阴影,正是《阴翳礼赞》所描绘的幽暗之美。散落各处的竹、木、石,凌乱堆叠的书、笔、纸,一个现代文人的精神气息在诸般细节中被妥帖安放。
许多个长夜,他摆出宋瓷茶具招待朋友,再取几瓶珍藏的勃艮地和意大利红酒,一一啜饮对比。谈笑有鸿儒。耳边有古琴曲,亦有他喜欢多年的老诗人Leonard Cohen或少年所爱的Jefferson Airplane。在那些被他挥霍掉的时光中,他放诞,却并不萎靡;他敏感,而绝不纤细脆弱。
所有的感念思绪、潜意识、无意识,被他一一入画。绘画是他的日记,十分诚实。早年激烈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情感,与在六朝魏晋唐宋元明的游弋神交,奇异地融合在画面上。他向来对“历史”存疑,喜欢以最具体的方式触摸古人,凡壁画、佛像、服饰、墓葬……每有新发现便喜不自胜。他以同样的方式挑战如今被歪曲僵化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传统,老而弥坚。
但,绘画只是他的一部分,他实则以日常起居、野逸交游、收藏读书、感喟思索,成就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家。他所谓与古人的对话,并非复古,亦非拟古,而是追寻“高古”——作为美感的在现代稀缺的精神状态——就像文艺复兴时期人找寻希腊,或如元朝赵孟頫所倡之“贵在古意”。
中年之后,他以这种方式继续加入“抵抗的群体”。他从前是愤青,现在更是,只是隐藏在那散漫浪荡的表面之下。他做了几十年无事闲人,坚持“不与社会发生关系”,实则处处抵抗现实。年少时激越的情感已然隐晦,如今呈现出淡淡的诗意来。老之将至,若如袁中郎所说“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恬不知耻”,亦将被他视为终极之乐。
文/亦朋
2011年9月《AD》稿
他从前是个愤青。生在战后台湾,孤臣后裔,偏安一隅,注定一辈子背负“无根”的虚无与哀愁。年少时混迹台北文艺江湖,听美军电台和黑胶翻录的摇滚乐,结伙去“试片间”看荷索和费里尼的早期电影,《爱情神话》看了总有三遍,每次的放映次序竟都不同……1974年“台湾民歌之父”杨弦和胡德夫演唱余光中的《乡愁》时,他正是台下的热血一员。同一年,一代行为艺术家谢德庆跳船去了美国,一时间传为神话。那是存在主义盛行的年代,党禁报禁尚未解除,有志青年看不到希望,都向往着美国。
后来,他也带着自己的画去了传说中的纽约。“小孟尝”冯光远的客厅里总是挤满了人,有正在公路旅行的作家舒国治,也有尚未拍出成名作的李安。但,西方世界的艺术潮流,和那决定一切的商业体系,都让他失望。
经过漫长的旅行,他才向属于自己的真实靠近。20年前,他一次次回内地寻根,最终,在上海安放下身心。对他来说,上海好在背靠苏杭,有底蕴。终日寄情山水,饮酒品茗,抚琴作画,读书谈禅;天气好时,便泛舟富春江上,更追随古籍诗辞,去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的济南,去访李白诗句中的瓜洲渡口……《袁中郎尺牍》中的“真乐”——从声色五味、读书万卷,到泛家浮宅,便是他的写照。置身“真实的”山水,真实的味觉,触摸晚明或北宋的器物,缓解了他自年少起便被困扰的虚无,更浸润了他的人生,引他进入与古人无止境的对话中。
他的寓所地处繁华腹地,却格外清淡,素朴——素朴之美,是他认同的文人气质。当下中国社会的孜孜暴发之气,每每让他失笑。奢侈的哪里是物质本身?是物质背后的非物质!他的私人空间,乍看一水素色,毫无惹眼之处,却不知,书房那暗黄粗糙的土墙,只在京都奈良的古寺才得见,何其奢侈。厨房木架上那层层叠叠的粗细茶碗,都是古物,粗陶未必不如细瓷,各有讲头,喝茶时视心情取用,何其奢侈。一道月亮门,便有了苏州园林的精髓。一抹青灯斜睨的阴影,正是《阴翳礼赞》所描绘的幽暗之美。散落各处的竹、木、石,凌乱堆叠的书、笔、纸,一个现代文人的精神气息在诸般细节中被妥帖安放。
许多个长夜,他摆出宋瓷茶具招待朋友,再取几瓶珍藏的勃艮地和意大利红酒,一一啜饮对比。谈笑有鸿儒。耳边有古琴曲,亦有他喜欢多年的老诗人Leonard Cohen或少年所爱的Jefferson Airplane。在那些被他挥霍掉的时光中,他放诞,却并不萎靡;他敏感,而绝不纤细脆弱。
所有的感念思绪、潜意识、无意识,被他一一入画。绘画是他的日记,十分诚实。早年激烈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情感,与在六朝魏晋唐宋元明的游弋神交,奇异地融合在画面上。他向来对“历史”存疑,喜欢以最具体的方式触摸古人,凡壁画、佛像、服饰、墓葬……每有新发现便喜不自胜。他以同样的方式挑战如今被歪曲僵化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传统,老而弥坚。
但,绘画只是他的一部分,他实则以日常起居、野逸交游、收藏读书、感喟思索,成就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家。他所谓与古人的对话,并非复古,亦非拟古,而是追寻“高古”——作为美感的在现代稀缺的精神状态——就像文艺复兴时期人找寻希腊,或如元朝赵孟頫所倡之“贵在古意”。
中年之后,他以这种方式继续加入“抵抗的群体”。他从前是愤青,现在更是,只是隐藏在那散漫浪荡的表面之下。他做了几十年无事闲人,坚持“不与社会发生关系”,实则处处抵抗现实。年少时激越的情感已然隐晦,如今呈现出淡淡的诗意来。老之将至,若如袁中郎所说“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恬不知耻”,亦将被他视为终极之乐。
文/亦朋
2011年9月《AD》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