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艺术很重要
最近读两本书《学习的艺术》和《数学方法论》,最大的发现是艺术为何重要的原因。 大体上,从事一项活动,从刚开始入门到炉火纯青,要分几个阶段。如果开始阶段需要的是耐心和勤奋练习,登堂入室后,需要的是技巧与经验,那么炉火纯青则需要很好的审美感。而一个人要想实现在一项活动中有所创新,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审美感。 举个例子,只有当我们对一项活动非常熟悉之后,我们才能用艺术美感来审视这项活动,当我们发现其中有一些细微之处不太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时,我们很自然地尝试去改动它,于是一项改进便很自然地诞生了。很多时候,这些改进是创新的直接源泉。 这里所指的活动范围很广,不仅包括科学与技术,还包括艺术与生活本身。 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很好的艺术教育,那么他的审美感是原始的和残缺的,即便他对一项活动可以掌握的非常熟练,但他无法自觉地来完善这项活动,因为他缺少自己对艺术美感的判断标准。 所以,吴冠中在向新加坡美术馆捐赠自己的作品时说:“不客气地讲,很早的时候我对新加坡的印象,交通、工业都比较发达、社会道德、秩序都很好,但是文艺新加坡不够重视。”他强调,“德育不能代替美育。” 现在,当回头审视政府关于创新的各种口号和政策时,发现它们是如此的空洞与远离事实真相。
--------------------------------------------- ---------------补充例子----------------- 科学跟艺术、跟美学是统一的(摘) 来源:光明网 “杨振宁改写了我一生的研究方向” 谈起导师杨振宁,张首晟在追忆之外更添了几分敬意。“我当时去美国就是为了跟杨振宁教授学习。”他说:“我当时还在追求‘爱因斯坦的梦想’——把世界上的四种力统一起来。杨振宁教授有一项著名的成就是“杨•米尔斯理论”。他将物理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用“杨•米尔斯场”统一起来。所以我当时最希望的就是跟杨振宁老师做这方面的研究。” 但令张首晟诧异的是,尽管杨振宁教授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却劝告自己不要研究这个方向,而是从高能物理转向凝聚态物理。张首晟回忆道:“杨振宁教授认为,虽然高能物理领域存在不少美妙的数学结构,但缺少实验的验证。而凝聚态物理领域虽然有许许多多的实验,却缺少数学结构的描绘。所以,杨老师觉得我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会更有作为。可以说,他改变了我一生的研究方向。” 张首晟向记者介绍道,凝聚态物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领域,往往依靠实验来孕育理论,这恰和高能物理相反。“杨振宁教授教给我高能物理的研究风格,使我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做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张首晟说:“我们最近取得的成功也归功于此。” 除了研究方向上的指引,张首晟认为杨振宁教授对他最大的影响在于帮助他认识了“科学的美”。正如简单的诗句能够勾勒出大自然的万千气象,物理追求的也是同样一种美。他说:“大自然的现象宏伟且复杂,但我们却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描绘,比如爱因斯坦的公式:E=mc²。这个简洁的公式能够描绘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的物理现象,美就在其中。” 谈及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秘诀”时,张首晟也没忘记杨振宁教授对他的熏陶: “许多科研人员可能着眼于眼前。但正如诗歌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振宁教授培养了我站在更高远的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比如有些研究课题非常热门,但从一定的高度来看,它们或许不具有高研究价值。所以,科研人员要有判断科学发展方向的能力。” 张首晟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大家常说科学研究就像‘攻关’,但‘攻关’并不容易成功,因为已有的关卡处往往防守严密。但我好比寻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这里防守薄弱,我就更容易做出成果。” “对美的追求驱动我的研究” 张首晟几乎包揽了物理学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等。他还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一样获得了富兰克林奖章。去年临近诺贝尔奖宣布之时,张首晟被视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热门人选,却在最后与之失之交臂。 张首晟表示:“诺贝尔奖当然是一个崇高的目标,获得者们的故事也给了我很多灵感。但诺贝尔奖可遇而不可求。我们要做的是尽心完成工作,且不能刻意以得奖为目的,否则我们会工作得很痛苦。”他说:“发现真理那一刻的喜悦是对物理研究者最好的馈赠。对美的追求是物理学家最高的境界。” 的确,张首晟在谈及物理时几乎“美”字不离口。在找新课题时,他的思维出发点就是用一种美丽的数学和理论的结构来预言大自然。他笑称:“我的研究是由美驱动的。”他曾在复旦大学物理系系庆报告会上表示:“如果要真正做出创新,科学家还需要更高的视野。” 他举例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大定律,但当时许多物理名词在理论中都还不存在。于是,他那本奠定物理学基础的书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体现出无与伦比的美。他说:“在最高的境界上,科学跟艺术,科学跟美学是统一的。” 原文:http://tech.gmw.cn/2015-05/11/content_15631524.htm ------------ 多年前,狄拉克建立一个量子力学的方程,其特别之处在于,既包括正能态,也包括负能态。狄拉克由此作出了存在正电子的预言,认为正电子是电子的一个镜像,它们具有严格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符号相反。 这一探索的过程包括很多繁冗的步骤,不过,就思路而言,可以这样简单地解释:对4开根,绝大多数人想到的结果就是“2”,而狄拉克却想到了“-2”,因为两个“2”相乘得“4”,两个“-2”相乘同样得4。 狄拉克的想法提出后的第4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在研究宇宙射线簇射中高能电子径迹的时候,奇怪地发现强磁场中有一半电子向一个方向偏转,另一半向相反方向偏转,经过仔细辨认,这就是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后续的实验则全都印证了狄拉克预言的正确性。 这就是被科学界称为最美的“对称”研究思路。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这个思路。 http://zqb.cyol.com/html/2012-09/24/nw.D110000zgqnb_20120924_1-12.htm
-
兔葵燕麦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8 12:44:09
-
Icarus2022 赞了这篇日记 2008-09-04 22: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