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的假期
生命中许多吉光片羽,无以名之,难以归类。也构不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譬如年轻时候我爱敲杆,撞球间里老放着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如今我已快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他们拍出来。
我称它们是,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
侯孝贤称为最好的时光就体现在他拍出来的四部电影中,《风柜里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现在就来谈谈《冬冬的佳期》。
每一个暑假快结束很多小朋友就要从小学升入中学。这是一次跨越生活界线的冒险,而他们的生命也将开始一个新旅程,青春年华来临有人说那是美好的岁月有人认为那里充满残酷。不管是美好还是残酷,在迈入人生新阶段时候我们心里该打下一些什么样的根基呢?这种根基不该是直白的灌输和教导,而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我们明白我们真正该选择的是什么?
侯孝贤在拍这部电影时因为强烈想着要表达些什么?所以总觉得情节安排有些勉强,可是他拍起来时候又常会忘掉,更多用直觉,。从而使他自己心中的画面自然而富有诗意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这不是一部线性发展的故事,而是一些片段的连缀,也就是由生命中一些吉光片羽构成了这部电影。
黑暗中传来了一个女孩子非常动听的声音,犹如天地间混沌初开一位天使来到了人间。即使天地间一片黑暗,潘多拉放出了所有的罪恶而将人类的希望关在了宝盒内,可是并没有能关住人心中之希望。这希望来自于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深宫中盗来的火与其他技艺传授给了人类。可是人类靠着技术造成的现代化对人心理的影响却因此受到压制甚至是摧残传统,传统在逐渐离人们生活远去,靠科技就能拥有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断在受到历代哲人的质疑。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就说过:科学的虚妄----有关外物的科学不会在我痛苦的时候安慰我在道德方面的愚昧无知;然而德行的科学却永远可以安慰我对外界科学的愚昧无知。科技改变只能是外在生活状况。而我们内心需要一直是来自于习传中美好东西。这才是拥有美好生活根本基础。可是现代社会中有美好传统固执和持守的地方吗?而这些又会在那些人心里留存与传承呢?
画面渐渐出现了一个学校正在举行毕业典礼,一位女生在讲台上向老师同学家长致毕业答谢词。“。。。。。。六年前当我第一次踏进校门的时候,对于校内的一切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那样的好奇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历届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要洒泪挥别,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在离别的时候,内心是这样的难过,眼泪像未关好的水龙头,不停的流下,时间已在声声的欢笑声中逝去,留下来的只有一串串回忆,离情依依,我们即将走出这孕育我们六年的地方,一股无名的感觉涌上心头,不觉黯然神伤落泪,但一想到我们已完成学业,漫入新的旅程,去追求更多的知识,这又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此时我的一颗激情澎湃的心,竟是无限的矛盾,过去的六年中,我们哭过笑过闹过,也尝过挨打的滋味,快乐的体育课,有趣的自然课,谜样重重的数学课,敲敲打打咿咿呀呀的音乐课,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永远永远的深印在脑海中,永难忘怀。。。。。。。”第一次踏进校门在陌生好奇中同学们开始接受现代知识,答谢辞里提到了体育课自然课数学课音乐课,并且这些都深深应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这就是现代性对人们内心的冲击,当现代性深入人心时候传统的位置在哪里呢?侯孝贤说这部电影是呈现八零年代台湾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在社会向工商化转变过程中人的定位。这人的定位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吗?当然不是,而是你个人存在的精神品质在这社会变迁中如何应对?是要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吗?像杨德昌电影《一一》中一句台词:你们什么都是要假的还有没有真的东西啦!侯孝贤的人的定位也许就是你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很奇怪答谢辞中这里没有提到国文课。是这位同学不小心漏掉了吗?大概不是,我以为这是导演的故意安排,传统主要体现在习俗和历代著作中,国文就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播传统文化最重要形式。漏掉国文课,什么意思?意味着传统在现代化冲击下被忽视。吊诡的是离情依依,分别在即,每个人黯然神伤中在内心涌现却是地道的传统怀旧情结。人已是现代的人,这一点无可逃避。那么人的情感是否也存在着一种现代情感呢?或者说人之为人的一些基本准则是否也存在着过去与现在而不同吗?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日常生活带来的肉身上的舒适与物质的满足同时是否也给人带来了精神上的舒适和满足呢?同学们就要离开学校踏上新的征程去追求更多知识,一颗激情澎湃的心,为什么会是无限的矛盾?其一那是对哭过笑过闹过甚至挨过打得过去的告别,也是与童年单纯无忧无虑时光的告别。别离的感伤与怀念和对探求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渴望。就是同学们内心的矛盾。但是新的知识又会带给人一些什么呢?是否那些新的知识会摧毁同学们或所有人都曾经历的永难忘怀的成长岁月中的印痕呢?这些印痕就是单纯的童年岁月中真实的自我。这是侯孝贤心中的无限矛盾。
开始这场戏在整部影片中看似独立部分,其时整部影片都是通过这段答谢词来展开。明线是冬冬告别小学假期开始然后就要升入中学。而这告别又有着更深长的意味,现代化侵袭似乎要使人们对传统告别,那么冬冬在外公家经过一个暑假离开之时,他告别铜锣小镇同时还有一些模糊说不清却对冬冬成长很重要的东西有了交会。这就使乡镇所保留的在外公身上体现出来一些传统与在城市生活中所带给他的现代心理影响两者之间形成了距离,冬冬会怎样来看与取舍呢?导演高明之处是它并没有明确冬冬从外公传授中懂得了一些什么?但是冬冬与小镇上小伙伴们告别时那句话同样意味深长:“我还会回来的。”
小舅带着女朋友到台北来接冬冬兄妹去铜锣外公家,还带来了一份外公的信给正处病中的冬冬的母亲。信是传统表达情感和传递消息的方式。外公传统长辈形象,以不出场的方式经小舅的传送的信体现了出来。妈妈也一再叮咛冬冬不要再外公家随便打电话,外公不喜欢人随便打电话,知不知道?然后接着一连四个知不知道,让人听来不觉得闷。因为都是对冬冬兄妹在生活上嘱托。我们看到是一个母亲充满慈爱的心。最后要求冬冬每星期写封信回家,这看起来只是母亲的吩咐,无意间却是希望冬冬继承家传。当冬冬点出小舅身边女孩子是小舅女朋友时,冬冬看上去就像母亲所说,马上要上国中,就是个大人了。可是事实还不是大人,只是在懂与未懂人事之间。所以外公对冬冬一些教导冬冬也只是有种模糊感觉。尽管如此由于这年龄很容易接受各种东西,如果没有外公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冬冬只是一味接受现代城市各种风尚,那会意味着什么呢?没有传统就没有生存根基,人在这尘世就会如飘荡的青烟,那么这人的生命感觉会是怎样呢?我想每个人填进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自然就明白的。
在火车站冬冬遇上了也要去外公家的同学张锄非,一位要用犁地的锄头除掉身上不好的东西的同学。他告诉冬冬另一位同学他的父母要带她去日本迪斯尼乐园,两人都好不羡慕!希望来年家人都能带他们去。迪斯尼是人工的乐园,城市沙漠中供人玩闹寻找刺激的场所。过山车中的人们在尖叫剧烈心跳中感受着忘我的快乐。悬空着的生命有真正快乐吗?生命本质上是与大地紧紧相连,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两句诗:离去兮情怀忧伤,安居之灵不复与本源为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做了如下解释: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指出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这本源之所在不就是土地吗?如果真正快乐是灵魂有一种归属与宁静的感觉那么迪斯尼中的快乐就是一种伪造的幸福。玩一下当然无妨,若以为那就是幸福,结果必然是一场误会。但愿冬冬和张锄非去玩时都不要发生这样的误会。
冬冬要与张锄非以写信方式进行联络。被张锄非一口否决,“多麻烦,我告诉你电话好了。999999,打电话给我。”整部电影冬冬没有用电话和张锄非联络过一次,现实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两位久未谋面的朋友在街上遇到又匆忙要干自己的事情,于是留下彼此的电话号码。“有空联系。”“好的。”“再见!”“再见!”可是这一分别后并没有过什么联系也不知带什么时候会有联系。现代生活特色喧闹而寂寞之外另一个就是快捷,传统书信是缓慢。情感深层了解与交流是不可能快速形成,它肯定是要有一个过程。缺乏等待思索情感的培植,快速建立起来的情感多半是空中楼阁。现代人却视而不见一次次的坍塌又一次次重建。这种内在慌乱与虚弱的表现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深处变得越来越疏离,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紧密相联。通讯的便利交通的发达速食品堆满超市,由此现代人以为一切都可以速成。
火车快开时小舅终于回来了,买来了女朋友碧云的零食与新衣服。火车就要启动麻烦又来了。大概只有五岁的妹妹婷婷要尿尿。而车一开婷婷就会尿不出来。怎么办?没办法只有抱婷婷上车。车启动后婷婷在厕所里怎么也尿不出来。最后停停从厕所里出来裤子裙子都湿了。火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之一一旦启动它不会为你而停留,不管你有什么事情它只管自己往前而去。就像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你只能随它而去,在这种处境中给与人的并不都是舒适与方便也会给人一些尴尬。一味为生活的现代化而兴奋,只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婷婷的尿尿就是一个给人启示的隐喻。
碧云穿着新衣服,小舅磕着瓜子。兄妹坐在对面呆呆的看着他们。然后电影镜头转到了他们的脚下,地上一片狼藉。吃与穿是常人生活的基本要素,生活中只是讲究吃与穿是不够的。碧云,避孕也。后来碧云避孕没有成功,母亲带着碧云到小舅家来讨说法。导致外公和小舅的“决裂”。外公拿着木棒追着小舅要打,小舅跑得快打不着。可是停在家门口小舅那辆摩托车跑不了。于是外公拿着木棒狠狠砸着那摩托车。我们看到木棒一节一节的断了。传统的木棒敌不过现代铁器的坚硬。就像老年人跑不过年轻人。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面前有种无奈的荒凉,就像外公追不上小舅只能拿着木棒远远的看着他无可奈何。
小舅为送半途下车的碧云没赶上火车,火车到铜锣兄妹二人站在检票口准备等小舅来到再去外公家。不然小舅的失职将受到外公的斥责。在婷婷尿了裤子之后碧云只想着自己换新衣服不愿为婷婷去换裤子。而小舅为碧云拿忘在火车上的新衣服丢下了这对兄妹。我们看到外公与小舅和碧云之间的距离。在普遍物质之上的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是什么?漂亮衣服,各种花色的食物,如今还有什么名牌汽车,这些当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该只有这些。人在不断被物化之后同时也将越来越关注的是自己。为什么?当自我与物质相看齐时候,他人作为人也将不复存在,而成为某种物质。当人我等同于物时情在哪里呢?当情越来越稀薄你对什么都不关心了,你只会看到你自己。陆游有首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成尘,唯有香如故。这是首咏梅花的词,梅花会感觉寂寞吗?不会。梅花会在风雨的黄昏中独自发愁吗?不会。梅花会与别的花相争谁开得娇艳吗?不会。是人赋予了梅花以生命和情感。这首先是因为人是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所以人是在物之上。当物在人之上时这种次序的倒错必将带来道德沦丧,伦理的错乱。不过小舅还好在外公的威严与持守传统的影响下没有全忘了这种秩序。搭出租车到家一看不见兄妹二人,赶紧到火车站来接他们了。
冬冬兄妹在走出火车站之前,电影镜头先出现一群小孩子在车站出口的花坛边聊天奔跳没有现代玩具在他们身边,接着出现一辆遥控小汽车转来转去行驶在地上,然后才看到冬冬拿着遥控器出现在镜头里。小车在花坛边来回开着。每个孩子都盯着小车看着。有个叫颜正国小朋友把一只小海贵(谐音)放到了小车边上,小车的迅急与小海贵(谐音)的缓慢犹如都市与乡村发展的节奏,都市发展出来的新鲜物常使乡村的人们看着觉得那么新奇。当小车三下两下撞的小海贵直缩头时候觉得新奇的孩子们开心地笑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上便捷人们总是会觉得很开心。但是同时所伴随着的对传统美好生活的冲击,常被人们忽视了。小舅与女友就是年轻人中典型被都市生活物化的一代。孩子们是否会步他们的后尘呢?颜正国的小海贵与冬冬的小汽车做了交换。现代科技所丰富的物质生活无可厚非,当这样物物交换不假思索成为潮流时将必然影响乡村朴素的民风。换来的新科技付出是人心的虚伪冷漠浮夸只有现实利益而往日的纯朴因此将成为遥远的回响时,侯孝贤深深为之忧虑。
有了冬冬与颜正国之间的交换,接着所有孩子拿着小海贵都来找冬冬愿换他带来都市玩具。可是冬冬只剩一件玩具了,于是孩子们争着要他与自己交换。这时旁边一位更小的孩子拿着塑料手枪对着他们,口发枪声朝他们射击。这是一个玩笑式的隐喻你们这帮小崽子争着抢着要现代科技的产品,你们因此也许将失去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心灵中的纯朴。你们毫不知觉。真想用枪打你们让你们感觉一点痛,可是塑料枪的无力警醒不了你们的狂热。有个孩子要与妹妹换她手中拿着的塑料电动小风扇,妹妹说:“小海贵好可怕才不和你换。”是小女孩的精明与小气吗?看书看电影是不能死在字义上的。侯孝贤寄予了妹妹温柔善良与纯朴的深情。。妹妹是要孩子们守住缓慢简单纯朴真诚的生活不能只是艳羡都市的科技产品。哥哥的热情只有一味地交换而无所顾忌其他。妹妹对交换的拒绝与哥哥的热情形成是强烈对比。哥哥叫所有孩子的小海贵进行赛跑谁先到终线就和谁交换,都市生活中人们不也是在忙碌紧张中不停的赛跑吗?看谁先发了财看谁先有了宝马看谁先有了豪宅,在不停的逐鹿中机关算尽。即使不用邪门在匆忙谋求富贵中人们似乎也从来不想这过程中他们丢失了什么?西方考古学家去非洲探险采宝,叫一帮土著人帮他们抬器材。他们匆匆忙忙赶了三天的路,土著人停了下来。西方人赶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很生气责问他们为什么停下来?再不走扣你们工钱。可是土著人说他们必须等等,等他们的灵魂赶上来。时间就是金钱吗?时间是属于永恒而金钱是物质是有限的存在,有限永远无法等同于无限。永恒时间中某一刻可以让人一时暴富也可以让人所有一瞬成灰。如果时间就是金钱这是让时间摧残你的生命。在这无尽的时间中你这位有限的短暂的匆匆过客的存在为了什么呢?我们的存在是为了来承受永恒时间的践踏吗?如何与时间和谐相处永远在于一个人的心灵在于一个人的灵魂。从外在努力索取到的一切只能让你变得更为焦虑更觉不足更加贪婪,焦灼的生命永远没有安宁。
孩子们赤身在铺满鹅卵石的溪水中嬉戏,哥哥赶走了在一边观看的妹妹。生气的妹妹将这帮男孩子的衣服扔进了溪水中,衣服随水流去不知何往?这时颜正国发现他放养的牛不见了,孩子们也发现他们的衣服没了,一个个用两片荷叶遮着跑回了家。每一个都受到了家长的斥责。使因为他们丢了衣服吗?表面看上去是的,深层是他们刚刚争先恐后与冬冬交换那架小飞机他们必须受到责骂。丢了衣服丢掉是原有的本性。穿上都市现代科技带来的美丽的浮躁。这种可贵的本性的丢失还不该受罚吗?谁给孩子们带来现代科技产物?冬冬。所以冬冬受罚最重,外婆罚他长跪于房门前。直到颜正国母亲来找冬冬。
牛已回到了家,颜正国不见了。冬冬告诉她颜正国在找牛他一直要找到大海。海洋,蓝色文明,现代化的发源之地。可是大家找到颜正国是他正睡在一条断桥之上。桥下流淌着潺潺的溪水。桥是隔断两地的连接点,现代自承袭传统而来,可是现在传统通往现代的联结点断了,被日益物化的人潮所构成的洪流冲垮了。颜正国没有跨过断层留在了桥上。这也许是侯孝贤所寄予对下一代的希望,愿他们建好这座桥不让现代断根不让传统迷失。大家找回了颜正国也许在告诉人们盲目跃进现代不如回归传统,但是影片中一直有一辆火车,一而再再而三迅速疾驶而过。迅猛现代化发展趋势无可阻挡必将带动一切向前发展,基于简单生活的传统美德也必将受到冲击。这“前”仅指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已。
外公让冬冬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冬冬断断续续勉强背出了这首诗,外公笑了,这是外公整部影片唯一笑的地方。外公的严肃也许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持守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所背负的压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在这里是有象征意味。在现代潮流席卷城乡一切朝物看齐时候,固守土地与传统的人们,虽然身在故乡确似有异乡人的感觉。这就是所谓大地上的异乡人。冬冬在不断停顿回想中完整背出这首诗和外公的笑都有着深长的意味。现代性将传统古典情怀变得支离破碎,但是它的完整与美好依然还是有这永存的生命力。外公的笑就是对冬冬在走向现代时仍还是要记得传统中的美好所寄予的深情地希望。更是侯孝贤对中国台湾孩子们寄予深切的美好希望。
接着伴随着明快悠扬又充满温情的音乐外公对冬冬讲起了年轻时候生平与往事,镜头转向乡村田野风光,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全视镜头中,我们看到是陶渊明笔下桃园风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在这样的美景中还是存在欠缺的。这也是乡村相对的封闭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
冬冬坐在榕树最高处对颜正国说:你要不要上来这里景色好美。颜正国拒绝了。本以为是乡村的孩子看惯了那里风景由于审美疲劳见美不觉美了。其实不是。这同样是一个隐喻。站得高看得远必要学习和接受现代科技才不会被乡村闭塞所造成的一切陋习有一个清楚认识。如果只是停留在原来地方会使一些陋习难以改变。在这场对话之后孩子们看到向他们缓缓走来的寒子。晴天撑着伞穿着花衣裳蓬头散发来到树下一座佛龛前。清扫烛台放上供品两个易拉罐,然后坐到旁边点上一支烟抽,无神的目光看着远方。孩子们看到她的心态是害怕,嘲笑她的举动,还有逃避以为她会打他们。这种误会使寒子在他们中间让人觉得寒冷和孤独。这是镜头转向一只小海贵望着一片生机盎然的田田莲叶,只是呆呆看着它不知它永远无法融入这一片茂盛之中。某种程度上精神障碍者寒子生存状态就有如这只小海贵的情形。但还是与小海贵有着很大不同,毕竟寒子是一个人。只是与普通人有所不同。之后情节侯孝贤完全推翻了孩子们对寒子的认识。这也是他展露出乡村陋习同时也对人的存在给予了深情的理解。
冬冬和伙伴们一起出去玩,妹妹要跟他们一起去。他们不同意因为妹妹上次扔了他们得衣服。于是他们为了不让妹妹跟着开始跑。妹妹去追他们时摔倒在铁路上。一辆火车正疾驶而来。寒子突然出现抱着妹妹离开了铁路。寒子救了妹妹之后背着它快乐的自由自在向前走着。冬冬不放心妹妹回过来找妹妹时看到寒子救了妹妹人都看着呆了。可是看到寒子背着妹妹就和小伙伴们跟着寒子一个劲要妹妹下来。这时天下起了雷雨,雷声阵阵。阵阵雷声是这帮孩子对寒子误解气愤,也真是希望随着他们长大能打醒他们走出人生误区。
一个捉鸟人将网布在洒满稻谷的晒谷场上麻雀一只又一只落入网中无法脱身。捉鸟人将这些麻雀捉入笼子然后来到寒子家。欺负了憨憨的寒子。
一个幽静的下午冬冬拿着一杯诗集念着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侯孝贤对这人世的不幸所寄予款款深情。寒子与普通人走的是完全不同两条路,但是作为人寒子也应受到同样的关怀。当寒子怀孕为了让这样不幸不再下一代发生,外公希望寒子的养父同意让寒子流掉小孩,但是养父坚决拒绝了同族长辈也同意了养父的想法。现代性导致人性严重物化同时传统中的愚昧与陋习也严重侵蚀着人心。外公被夹在其中所以冬冬给妈妈的信中写道:“我觉得外公好可怜。”
妹妹捧着在树下发现的死去的小鸟,哥哥告诉她把它放在溪水中,它就可以去转世投胎了。妹妹来小溪边遇上寒子。寒子双手接过死去小鸟,开始呜咽哭泣。背景光线在闪亮之后马上暗淡了。寒子在铁轨上救了停停,寒子虽有精神障碍但还是有着正常人一样对死的认知。这一点对正常人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精神障碍者这就是他们的闪光点,需要人们去关怀去关注去发现,而不是对其害怕更不该将他们弃之不顾。寒子的哭泣也许也为她肚子里的孩子即将到来的不幸而悲伤。尽管孩子如果降世可能会和寒子一样,但是那也是一个生命。母亲失去孩子怎不悲伤。这就是侯孝贤给予着尘世无限的人文关怀。当今社会无痛人流广告泛滥,又说明了一些什么呢?寒子领着婷婷走到一棵树下。爬上树要为婷婷捉一活着的鸟来。不甚从树上摔了下来。寒子流产了。导演在不经意的润物细无声中化解了寒子身上的问题。尽管带着些伤痛。可是妹妹对寒子的歉疚与关怀似乎弥补了一些由此给人带来的痛楚。在寒子摔到地上时有一妇人抱着孩子从不远的地方经过,边走边看了看摔在地上的寒子就过去了。这是这部电影中非常冷的一笔。法国伟大电影导演布列松的电影《穆谢特》中有类似一幕,唯一关心穆谢特母亲去世了,父亲哥哥同学老师邻里都弃之如蝼蚁。穆谢特最后在投水自杀之前站在水塘边,刚好有一男人开着辆拖拉机经过,穆谢特呼喊他,他只是回回头,自顾自走了。如果那男人会停一停,能给穆谢特一点点温情。穆谢特也许就有勇气留下来。可是什么都没有,除了穆谢特一直在这尘世感受着的冰冷。在那男人消失在穆谢特视线后,穆谢特也永远离开了这世界。母亲抱着孩子视而不见的经过,是否预示着这样的寒冷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呢?想起来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幸好有停停与之构成强烈反差,婷婷的温情,婷婷的爱心,对寒子执著的关怀就是象征着我们生命中美好的存在,以及因为有美好存在让我们生命有转向美好的可能,这也是我们人类由此长存久远的希望所在。
哥哥在立交桥下遇上有两人打劫在桥下休息的司机,劫者由于是小舅得儿时伙伴,所以来找小舅避难。冬冬在小舅家里再遇他们。跑回家后告诉了外公,外公就报警了。小舅出于江湖义气不愿供出他们的去向被扣留。这时小舅死守陋习与冬冬单纯明智形成一个对比。
大舅从台北带信来妈妈病重,接着爸爸打电话到外公家,妈妈病危了。外婆伤心的流着泪要和外公去台北看妈妈。在火车站又被叫了回来。因为寒子出事了。为救寒子没去成台北。以上三场戏在交叉中呈现出来。其中也是有内在关联,寒子的摔,妈妈的病也许也有着某种关系。
晚上在等妈妈消息时候,外公坐在写字台前旁边连续响起了自鸣钟的声音。其实这就犹如外公着急的心跳声。外公沉静的外表下是对女儿深深关切。
清晨隐隐的青山碧绿的稻田与林木,这是生命的象征。然后是一条在烟霭朦胧中看不到尽头的铁路,那是生命在延生。外公和外婆站在桥上安祥地看着那田园的景色,然后慢慢边平静地说着什么边朝家里走去。这一切预示着妈妈病情已经转危为安了。而冬冬的假期也快到了。经过这一段在外公家的假期生活冬冬会有什么领悟吗?
外公与冬冬站在清新的空气里在清脆的鸟鸣声中谈心的那段话也算是外公对冬冬的临别赠言了。“寒子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很不幸的人,但是她自己不会觉得,她父亲的关心与挂念。是一辈子的才可怜。做父母的也不能看管孩子一辈子,只能在他还没有走入人世之前,先给他打好根基,教他做为一个人起码应该有的一些东西。。。。。”
可是冬冬听后却说:我不懂外公告诉我的那些话的意思。。。。这是一个真正的孩子,诚实没有丝毫做作单纯的孩子。在我们这样社会还能看到多少这样的孩子呢?
冬冬要回台北参加新生训练,外公带着他去见小舅,要他带冬冬去台北。未到小舅家就已听到小舅惨痛的叫声。这是小舅屁股割痔疮的结果。由于小舅某种程度上的自私,恋爱越轨惹麻烦,结交坏朋友。在影片快结束时这是导演对小舅的惩罚。当然这惩罚多少带有些玩笑性质。因为小舅与那些坏朋友还是有很大不同。外公对小舅惨痛的叫声依然是沉静面对。也许外公知道每个人的过失都是要受惩罚的,而这种惩罚必须是有自己去承担。外在的安慰与呵护反而是一种纵容。外公的话也许有着更深的意思,寒子固然是精神障碍者,但是这一层意思也许可以看得更广一些,冬冬以为外公这些话是在说小舅。我想冬冬虽说他不懂这些话,但他还是说到了要点上。外公对小舅就如寒子父亲对寒子一般也是有着担心的,尽管外公的外表总是那么沉静。
最后父亲来接兄妹,这是寒子远远出现在了镜头中。妹妹高声的喊她:“寒子!”但是寒子没有反应。我们只看到寒子渐行渐远的孤单的背影。尽管寒子对人世悲欢离合没有恰当的反应,但这并没有影响妹妹对寒子的关注。妹妹充满童真的清脆的一声呼唤,也许是侯孝贤在传达一个他对爱的理解。爱,就是应该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
在悠扬婉转带着点淡淡感伤又寄予无限希望的长笛与琴声的伴奏中,爸爸的小汽车载着兄妹缓缓驶离铜锣小镇。路遇在小溪中戏水玩闹得小伙伴,冬冬下车和他们告别:“再见!再见!我还会回来的!”现代性各种思潮在都市的漫溢,牵引着灵魂无方向的沉浸在快乐中。归来也许不再是肉身转向,而是让灵魂的回归,使灵魂在浮华的现代社会依然能持守住受传统中的美好。
感谢侯孝贤将这样美好的电影带入我们的生命中!
我称它们是,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
侯孝贤称为最好的时光就体现在他拍出来的四部电影中,《风柜里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现在就来谈谈《冬冬的佳期》。
每一个暑假快结束很多小朋友就要从小学升入中学。这是一次跨越生活界线的冒险,而他们的生命也将开始一个新旅程,青春年华来临有人说那是美好的岁月有人认为那里充满残酷。不管是美好还是残酷,在迈入人生新阶段时候我们心里该打下一些什么样的根基呢?这种根基不该是直白的灌输和教导,而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我们明白我们真正该选择的是什么?
侯孝贤在拍这部电影时因为强烈想着要表达些什么?所以总觉得情节安排有些勉强,可是他拍起来时候又常会忘掉,更多用直觉,。从而使他自己心中的画面自然而富有诗意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这不是一部线性发展的故事,而是一些片段的连缀,也就是由生命中一些吉光片羽构成了这部电影。
黑暗中传来了一个女孩子非常动听的声音,犹如天地间混沌初开一位天使来到了人间。即使天地间一片黑暗,潘多拉放出了所有的罪恶而将人类的希望关在了宝盒内,可是并没有能关住人心中之希望。这希望来自于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深宫中盗来的火与其他技艺传授给了人类。可是人类靠着技术造成的现代化对人心理的影响却因此受到压制甚至是摧残传统,传统在逐渐离人们生活远去,靠科技就能拥有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断在受到历代哲人的质疑。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就说过:科学的虚妄----有关外物的科学不会在我痛苦的时候安慰我在道德方面的愚昧无知;然而德行的科学却永远可以安慰我对外界科学的愚昧无知。科技改变只能是外在生活状况。而我们内心需要一直是来自于习传中美好东西。这才是拥有美好生活根本基础。可是现代社会中有美好传统固执和持守的地方吗?而这些又会在那些人心里留存与传承呢?
画面渐渐出现了一个学校正在举行毕业典礼,一位女生在讲台上向老师同学家长致毕业答谢词。“。。。。。。六年前当我第一次踏进校门的时候,对于校内的一切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那样的好奇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历届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要洒泪挥别,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在离别的时候,内心是这样的难过,眼泪像未关好的水龙头,不停的流下,时间已在声声的欢笑声中逝去,留下来的只有一串串回忆,离情依依,我们即将走出这孕育我们六年的地方,一股无名的感觉涌上心头,不觉黯然神伤落泪,但一想到我们已完成学业,漫入新的旅程,去追求更多的知识,这又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此时我的一颗激情澎湃的心,竟是无限的矛盾,过去的六年中,我们哭过笑过闹过,也尝过挨打的滋味,快乐的体育课,有趣的自然课,谜样重重的数学课,敲敲打打咿咿呀呀的音乐课,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永远永远的深印在脑海中,永难忘怀。。。。。。。”第一次踏进校门在陌生好奇中同学们开始接受现代知识,答谢辞里提到了体育课自然课数学课音乐课,并且这些都深深应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这就是现代性对人们内心的冲击,当现代性深入人心时候传统的位置在哪里呢?侯孝贤说这部电影是呈现八零年代台湾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在社会向工商化转变过程中人的定位。这人的定位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吗?当然不是,而是你个人存在的精神品质在这社会变迁中如何应对?是要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吗?像杨德昌电影《一一》中一句台词:你们什么都是要假的还有没有真的东西啦!侯孝贤的人的定位也许就是你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很奇怪答谢辞中这里没有提到国文课。是这位同学不小心漏掉了吗?大概不是,我以为这是导演的故意安排,传统主要体现在习俗和历代著作中,国文就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播传统文化最重要形式。漏掉国文课,什么意思?意味着传统在现代化冲击下被忽视。吊诡的是离情依依,分别在即,每个人黯然神伤中在内心涌现却是地道的传统怀旧情结。人已是现代的人,这一点无可逃避。那么人的情感是否也存在着一种现代情感呢?或者说人之为人的一些基本准则是否也存在着过去与现在而不同吗?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日常生活带来的肉身上的舒适与物质的满足同时是否也给人带来了精神上的舒适和满足呢?同学们就要离开学校踏上新的征程去追求更多知识,一颗激情澎湃的心,为什么会是无限的矛盾?其一那是对哭过笑过闹过甚至挨过打得过去的告别,也是与童年单纯无忧无虑时光的告别。别离的感伤与怀念和对探求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渴望。就是同学们内心的矛盾。但是新的知识又会带给人一些什么呢?是否那些新的知识会摧毁同学们或所有人都曾经历的永难忘怀的成长岁月中的印痕呢?这些印痕就是单纯的童年岁月中真实的自我。这是侯孝贤心中的无限矛盾。
开始这场戏在整部影片中看似独立部分,其时整部影片都是通过这段答谢词来展开。明线是冬冬告别小学假期开始然后就要升入中学。而这告别又有着更深长的意味,现代化侵袭似乎要使人们对传统告别,那么冬冬在外公家经过一个暑假离开之时,他告别铜锣小镇同时还有一些模糊说不清却对冬冬成长很重要的东西有了交会。这就使乡镇所保留的在外公身上体现出来一些传统与在城市生活中所带给他的现代心理影响两者之间形成了距离,冬冬会怎样来看与取舍呢?导演高明之处是它并没有明确冬冬从外公传授中懂得了一些什么?但是冬冬与小镇上小伙伴们告别时那句话同样意味深长:“我还会回来的。”
小舅带着女朋友到台北来接冬冬兄妹去铜锣外公家,还带来了一份外公的信给正处病中的冬冬的母亲。信是传统表达情感和传递消息的方式。外公传统长辈形象,以不出场的方式经小舅的传送的信体现了出来。妈妈也一再叮咛冬冬不要再外公家随便打电话,外公不喜欢人随便打电话,知不知道?然后接着一连四个知不知道,让人听来不觉得闷。因为都是对冬冬兄妹在生活上嘱托。我们看到是一个母亲充满慈爱的心。最后要求冬冬每星期写封信回家,这看起来只是母亲的吩咐,无意间却是希望冬冬继承家传。当冬冬点出小舅身边女孩子是小舅女朋友时,冬冬看上去就像母亲所说,马上要上国中,就是个大人了。可是事实还不是大人,只是在懂与未懂人事之间。所以外公对冬冬一些教导冬冬也只是有种模糊感觉。尽管如此由于这年龄很容易接受各种东西,如果没有外公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冬冬只是一味接受现代城市各种风尚,那会意味着什么呢?没有传统就没有生存根基,人在这尘世就会如飘荡的青烟,那么这人的生命感觉会是怎样呢?我想每个人填进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自然就明白的。
在火车站冬冬遇上了也要去外公家的同学张锄非,一位要用犁地的锄头除掉身上不好的东西的同学。他告诉冬冬另一位同学他的父母要带她去日本迪斯尼乐园,两人都好不羡慕!希望来年家人都能带他们去。迪斯尼是人工的乐园,城市沙漠中供人玩闹寻找刺激的场所。过山车中的人们在尖叫剧烈心跳中感受着忘我的快乐。悬空着的生命有真正快乐吗?生命本质上是与大地紧紧相连,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两句诗:离去兮情怀忧伤,安居之灵不复与本源为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做了如下解释: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指出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这本源之所在不就是土地吗?如果真正快乐是灵魂有一种归属与宁静的感觉那么迪斯尼中的快乐就是一种伪造的幸福。玩一下当然无妨,若以为那就是幸福,结果必然是一场误会。但愿冬冬和张锄非去玩时都不要发生这样的误会。
冬冬要与张锄非以写信方式进行联络。被张锄非一口否决,“多麻烦,我告诉你电话好了。999999,打电话给我。”整部电影冬冬没有用电话和张锄非联络过一次,现实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两位久未谋面的朋友在街上遇到又匆忙要干自己的事情,于是留下彼此的电话号码。“有空联系。”“好的。”“再见!”“再见!”可是这一分别后并没有过什么联系也不知带什么时候会有联系。现代生活特色喧闹而寂寞之外另一个就是快捷,传统书信是缓慢。情感深层了解与交流是不可能快速形成,它肯定是要有一个过程。缺乏等待思索情感的培植,快速建立起来的情感多半是空中楼阁。现代人却视而不见一次次的坍塌又一次次重建。这种内在慌乱与虚弱的表现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深处变得越来越疏离,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紧密相联。通讯的便利交通的发达速食品堆满超市,由此现代人以为一切都可以速成。
火车快开时小舅终于回来了,买来了女朋友碧云的零食与新衣服。火车就要启动麻烦又来了。大概只有五岁的妹妹婷婷要尿尿。而车一开婷婷就会尿不出来。怎么办?没办法只有抱婷婷上车。车启动后婷婷在厕所里怎么也尿不出来。最后停停从厕所里出来裤子裙子都湿了。火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之一一旦启动它不会为你而停留,不管你有什么事情它只管自己往前而去。就像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你只能随它而去,在这种处境中给与人的并不都是舒适与方便也会给人一些尴尬。一味为生活的现代化而兴奋,只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婷婷的尿尿就是一个给人启示的隐喻。
碧云穿着新衣服,小舅磕着瓜子。兄妹坐在对面呆呆的看着他们。然后电影镜头转到了他们的脚下,地上一片狼藉。吃与穿是常人生活的基本要素,生活中只是讲究吃与穿是不够的。碧云,避孕也。后来碧云避孕没有成功,母亲带着碧云到小舅家来讨说法。导致外公和小舅的“决裂”。外公拿着木棒追着小舅要打,小舅跑得快打不着。可是停在家门口小舅那辆摩托车跑不了。于是外公拿着木棒狠狠砸着那摩托车。我们看到木棒一节一节的断了。传统的木棒敌不过现代铁器的坚硬。就像老年人跑不过年轻人。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面前有种无奈的荒凉,就像外公追不上小舅只能拿着木棒远远的看着他无可奈何。
小舅为送半途下车的碧云没赶上火车,火车到铜锣兄妹二人站在检票口准备等小舅来到再去外公家。不然小舅的失职将受到外公的斥责。在婷婷尿了裤子之后碧云只想着自己换新衣服不愿为婷婷去换裤子。而小舅为碧云拿忘在火车上的新衣服丢下了这对兄妹。我们看到外公与小舅和碧云之间的距离。在普遍物质之上的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是什么?漂亮衣服,各种花色的食物,如今还有什么名牌汽车,这些当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该只有这些。人在不断被物化之后同时也将越来越关注的是自己。为什么?当自我与物质相看齐时候,他人作为人也将不复存在,而成为某种物质。当人我等同于物时情在哪里呢?当情越来越稀薄你对什么都不关心了,你只会看到你自己。陆游有首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成尘,唯有香如故。这是首咏梅花的词,梅花会感觉寂寞吗?不会。梅花会在风雨的黄昏中独自发愁吗?不会。梅花会与别的花相争谁开得娇艳吗?不会。是人赋予了梅花以生命和情感。这首先是因为人是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所以人是在物之上。当物在人之上时这种次序的倒错必将带来道德沦丧,伦理的错乱。不过小舅还好在外公的威严与持守传统的影响下没有全忘了这种秩序。搭出租车到家一看不见兄妹二人,赶紧到火车站来接他们了。
冬冬兄妹在走出火车站之前,电影镜头先出现一群小孩子在车站出口的花坛边聊天奔跳没有现代玩具在他们身边,接着出现一辆遥控小汽车转来转去行驶在地上,然后才看到冬冬拿着遥控器出现在镜头里。小车在花坛边来回开着。每个孩子都盯着小车看着。有个叫颜正国小朋友把一只小海贵(谐音)放到了小车边上,小车的迅急与小海贵(谐音)的缓慢犹如都市与乡村发展的节奏,都市发展出来的新鲜物常使乡村的人们看着觉得那么新奇。当小车三下两下撞的小海贵直缩头时候觉得新奇的孩子们开心地笑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上便捷人们总是会觉得很开心。但是同时所伴随着的对传统美好生活的冲击,常被人们忽视了。小舅与女友就是年轻人中典型被都市生活物化的一代。孩子们是否会步他们的后尘呢?颜正国的小海贵与冬冬的小汽车做了交换。现代科技所丰富的物质生活无可厚非,当这样物物交换不假思索成为潮流时将必然影响乡村朴素的民风。换来的新科技付出是人心的虚伪冷漠浮夸只有现实利益而往日的纯朴因此将成为遥远的回响时,侯孝贤深深为之忧虑。
有了冬冬与颜正国之间的交换,接着所有孩子拿着小海贵都来找冬冬愿换他带来都市玩具。可是冬冬只剩一件玩具了,于是孩子们争着要他与自己交换。这时旁边一位更小的孩子拿着塑料手枪对着他们,口发枪声朝他们射击。这是一个玩笑式的隐喻你们这帮小崽子争着抢着要现代科技的产品,你们因此也许将失去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心灵中的纯朴。你们毫不知觉。真想用枪打你们让你们感觉一点痛,可是塑料枪的无力警醒不了你们的狂热。有个孩子要与妹妹换她手中拿着的塑料电动小风扇,妹妹说:“小海贵好可怕才不和你换。”是小女孩的精明与小气吗?看书看电影是不能死在字义上的。侯孝贤寄予了妹妹温柔善良与纯朴的深情。。妹妹是要孩子们守住缓慢简单纯朴真诚的生活不能只是艳羡都市的科技产品。哥哥的热情只有一味地交换而无所顾忌其他。妹妹对交换的拒绝与哥哥的热情形成是强烈对比。哥哥叫所有孩子的小海贵进行赛跑谁先到终线就和谁交换,都市生活中人们不也是在忙碌紧张中不停的赛跑吗?看谁先发了财看谁先有了宝马看谁先有了豪宅,在不停的逐鹿中机关算尽。即使不用邪门在匆忙谋求富贵中人们似乎也从来不想这过程中他们丢失了什么?西方考古学家去非洲探险采宝,叫一帮土著人帮他们抬器材。他们匆匆忙忙赶了三天的路,土著人停了下来。西方人赶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很生气责问他们为什么停下来?再不走扣你们工钱。可是土著人说他们必须等等,等他们的灵魂赶上来。时间就是金钱吗?时间是属于永恒而金钱是物质是有限的存在,有限永远无法等同于无限。永恒时间中某一刻可以让人一时暴富也可以让人所有一瞬成灰。如果时间就是金钱这是让时间摧残你的生命。在这无尽的时间中你这位有限的短暂的匆匆过客的存在为了什么呢?我们的存在是为了来承受永恒时间的践踏吗?如何与时间和谐相处永远在于一个人的心灵在于一个人的灵魂。从外在努力索取到的一切只能让你变得更为焦虑更觉不足更加贪婪,焦灼的生命永远没有安宁。
孩子们赤身在铺满鹅卵石的溪水中嬉戏,哥哥赶走了在一边观看的妹妹。生气的妹妹将这帮男孩子的衣服扔进了溪水中,衣服随水流去不知何往?这时颜正国发现他放养的牛不见了,孩子们也发现他们的衣服没了,一个个用两片荷叶遮着跑回了家。每一个都受到了家长的斥责。使因为他们丢了衣服吗?表面看上去是的,深层是他们刚刚争先恐后与冬冬交换那架小飞机他们必须受到责骂。丢了衣服丢掉是原有的本性。穿上都市现代科技带来的美丽的浮躁。这种可贵的本性的丢失还不该受罚吗?谁给孩子们带来现代科技产物?冬冬。所以冬冬受罚最重,外婆罚他长跪于房门前。直到颜正国母亲来找冬冬。
牛已回到了家,颜正国不见了。冬冬告诉她颜正国在找牛他一直要找到大海。海洋,蓝色文明,现代化的发源之地。可是大家找到颜正国是他正睡在一条断桥之上。桥下流淌着潺潺的溪水。桥是隔断两地的连接点,现代自承袭传统而来,可是现在传统通往现代的联结点断了,被日益物化的人潮所构成的洪流冲垮了。颜正国没有跨过断层留在了桥上。这也许是侯孝贤所寄予对下一代的希望,愿他们建好这座桥不让现代断根不让传统迷失。大家找回了颜正国也许在告诉人们盲目跃进现代不如回归传统,但是影片中一直有一辆火车,一而再再而三迅速疾驶而过。迅猛现代化发展趋势无可阻挡必将带动一切向前发展,基于简单生活的传统美德也必将受到冲击。这“前”仅指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已。
外公让冬冬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冬冬断断续续勉强背出了这首诗,外公笑了,这是外公整部影片唯一笑的地方。外公的严肃也许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持守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所背负的压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在这里是有象征意味。在现代潮流席卷城乡一切朝物看齐时候,固守土地与传统的人们,虽然身在故乡确似有异乡人的感觉。这就是所谓大地上的异乡人。冬冬在不断停顿回想中完整背出这首诗和外公的笑都有着深长的意味。现代性将传统古典情怀变得支离破碎,但是它的完整与美好依然还是有这永存的生命力。外公的笑就是对冬冬在走向现代时仍还是要记得传统中的美好所寄予的深情地希望。更是侯孝贤对中国台湾孩子们寄予深切的美好希望。
接着伴随着明快悠扬又充满温情的音乐外公对冬冬讲起了年轻时候生平与往事,镜头转向乡村田野风光,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全视镜头中,我们看到是陶渊明笔下桃园风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在这样的美景中还是存在欠缺的。这也是乡村相对的封闭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
冬冬坐在榕树最高处对颜正国说:你要不要上来这里景色好美。颜正国拒绝了。本以为是乡村的孩子看惯了那里风景由于审美疲劳见美不觉美了。其实不是。这同样是一个隐喻。站得高看得远必要学习和接受现代科技才不会被乡村闭塞所造成的一切陋习有一个清楚认识。如果只是停留在原来地方会使一些陋习难以改变。在这场对话之后孩子们看到向他们缓缓走来的寒子。晴天撑着伞穿着花衣裳蓬头散发来到树下一座佛龛前。清扫烛台放上供品两个易拉罐,然后坐到旁边点上一支烟抽,无神的目光看着远方。孩子们看到她的心态是害怕,嘲笑她的举动,还有逃避以为她会打他们。这种误会使寒子在他们中间让人觉得寒冷和孤独。这是镜头转向一只小海贵望着一片生机盎然的田田莲叶,只是呆呆看着它不知它永远无法融入这一片茂盛之中。某种程度上精神障碍者寒子生存状态就有如这只小海贵的情形。但还是与小海贵有着很大不同,毕竟寒子是一个人。只是与普通人有所不同。之后情节侯孝贤完全推翻了孩子们对寒子的认识。这也是他展露出乡村陋习同时也对人的存在给予了深情的理解。
冬冬和伙伴们一起出去玩,妹妹要跟他们一起去。他们不同意因为妹妹上次扔了他们得衣服。于是他们为了不让妹妹跟着开始跑。妹妹去追他们时摔倒在铁路上。一辆火车正疾驶而来。寒子突然出现抱着妹妹离开了铁路。寒子救了妹妹之后背着它快乐的自由自在向前走着。冬冬不放心妹妹回过来找妹妹时看到寒子救了妹妹人都看着呆了。可是看到寒子背着妹妹就和小伙伴们跟着寒子一个劲要妹妹下来。这时天下起了雷雨,雷声阵阵。阵阵雷声是这帮孩子对寒子误解气愤,也真是希望随着他们长大能打醒他们走出人生误区。
一个捉鸟人将网布在洒满稻谷的晒谷场上麻雀一只又一只落入网中无法脱身。捉鸟人将这些麻雀捉入笼子然后来到寒子家。欺负了憨憨的寒子。
一个幽静的下午冬冬拿着一杯诗集念着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侯孝贤对这人世的不幸所寄予款款深情。寒子与普通人走的是完全不同两条路,但是作为人寒子也应受到同样的关怀。当寒子怀孕为了让这样不幸不再下一代发生,外公希望寒子的养父同意让寒子流掉小孩,但是养父坚决拒绝了同族长辈也同意了养父的想法。现代性导致人性严重物化同时传统中的愚昧与陋习也严重侵蚀着人心。外公被夹在其中所以冬冬给妈妈的信中写道:“我觉得外公好可怜。”
妹妹捧着在树下发现的死去的小鸟,哥哥告诉她把它放在溪水中,它就可以去转世投胎了。妹妹来小溪边遇上寒子。寒子双手接过死去小鸟,开始呜咽哭泣。背景光线在闪亮之后马上暗淡了。寒子在铁轨上救了停停,寒子虽有精神障碍但还是有着正常人一样对死的认知。这一点对正常人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精神障碍者这就是他们的闪光点,需要人们去关怀去关注去发现,而不是对其害怕更不该将他们弃之不顾。寒子的哭泣也许也为她肚子里的孩子即将到来的不幸而悲伤。尽管孩子如果降世可能会和寒子一样,但是那也是一个生命。母亲失去孩子怎不悲伤。这就是侯孝贤给予着尘世无限的人文关怀。当今社会无痛人流广告泛滥,又说明了一些什么呢?寒子领着婷婷走到一棵树下。爬上树要为婷婷捉一活着的鸟来。不甚从树上摔了下来。寒子流产了。导演在不经意的润物细无声中化解了寒子身上的问题。尽管带着些伤痛。可是妹妹对寒子的歉疚与关怀似乎弥补了一些由此给人带来的痛楚。在寒子摔到地上时有一妇人抱着孩子从不远的地方经过,边走边看了看摔在地上的寒子就过去了。这是这部电影中非常冷的一笔。法国伟大电影导演布列松的电影《穆谢特》中有类似一幕,唯一关心穆谢特母亲去世了,父亲哥哥同学老师邻里都弃之如蝼蚁。穆谢特最后在投水自杀之前站在水塘边,刚好有一男人开着辆拖拉机经过,穆谢特呼喊他,他只是回回头,自顾自走了。如果那男人会停一停,能给穆谢特一点点温情。穆谢特也许就有勇气留下来。可是什么都没有,除了穆谢特一直在这尘世感受着的冰冷。在那男人消失在穆谢特视线后,穆谢特也永远离开了这世界。母亲抱着孩子视而不见的经过,是否预示着这样的寒冷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呢?想起来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幸好有停停与之构成强烈反差,婷婷的温情,婷婷的爱心,对寒子执著的关怀就是象征着我们生命中美好的存在,以及因为有美好存在让我们生命有转向美好的可能,这也是我们人类由此长存久远的希望所在。
哥哥在立交桥下遇上有两人打劫在桥下休息的司机,劫者由于是小舅得儿时伙伴,所以来找小舅避难。冬冬在小舅家里再遇他们。跑回家后告诉了外公,外公就报警了。小舅出于江湖义气不愿供出他们的去向被扣留。这时小舅死守陋习与冬冬单纯明智形成一个对比。
大舅从台北带信来妈妈病重,接着爸爸打电话到外公家,妈妈病危了。外婆伤心的流着泪要和外公去台北看妈妈。在火车站又被叫了回来。因为寒子出事了。为救寒子没去成台北。以上三场戏在交叉中呈现出来。其中也是有内在关联,寒子的摔,妈妈的病也许也有着某种关系。
晚上在等妈妈消息时候,外公坐在写字台前旁边连续响起了自鸣钟的声音。其实这就犹如外公着急的心跳声。外公沉静的外表下是对女儿深深关切。
清晨隐隐的青山碧绿的稻田与林木,这是生命的象征。然后是一条在烟霭朦胧中看不到尽头的铁路,那是生命在延生。外公和外婆站在桥上安祥地看着那田园的景色,然后慢慢边平静地说着什么边朝家里走去。这一切预示着妈妈病情已经转危为安了。而冬冬的假期也快到了。经过这一段在外公家的假期生活冬冬会有什么领悟吗?
外公与冬冬站在清新的空气里在清脆的鸟鸣声中谈心的那段话也算是外公对冬冬的临别赠言了。“寒子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很不幸的人,但是她自己不会觉得,她父亲的关心与挂念。是一辈子的才可怜。做父母的也不能看管孩子一辈子,只能在他还没有走入人世之前,先给他打好根基,教他做为一个人起码应该有的一些东西。。。。。”
可是冬冬听后却说:我不懂外公告诉我的那些话的意思。。。。这是一个真正的孩子,诚实没有丝毫做作单纯的孩子。在我们这样社会还能看到多少这样的孩子呢?
冬冬要回台北参加新生训练,外公带着他去见小舅,要他带冬冬去台北。未到小舅家就已听到小舅惨痛的叫声。这是小舅屁股割痔疮的结果。由于小舅某种程度上的自私,恋爱越轨惹麻烦,结交坏朋友。在影片快结束时这是导演对小舅的惩罚。当然这惩罚多少带有些玩笑性质。因为小舅与那些坏朋友还是有很大不同。外公对小舅惨痛的叫声依然是沉静面对。也许外公知道每个人的过失都是要受惩罚的,而这种惩罚必须是有自己去承担。外在的安慰与呵护反而是一种纵容。外公的话也许有着更深的意思,寒子固然是精神障碍者,但是这一层意思也许可以看得更广一些,冬冬以为外公这些话是在说小舅。我想冬冬虽说他不懂这些话,但他还是说到了要点上。外公对小舅就如寒子父亲对寒子一般也是有着担心的,尽管外公的外表总是那么沉静。
最后父亲来接兄妹,这是寒子远远出现在了镜头中。妹妹高声的喊她:“寒子!”但是寒子没有反应。我们只看到寒子渐行渐远的孤单的背影。尽管寒子对人世悲欢离合没有恰当的反应,但这并没有影响妹妹对寒子的关注。妹妹充满童真的清脆的一声呼唤,也许是侯孝贤在传达一个他对爱的理解。爱,就是应该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
在悠扬婉转带着点淡淡感伤又寄予无限希望的长笛与琴声的伴奏中,爸爸的小汽车载着兄妹缓缓驶离铜锣小镇。路遇在小溪中戏水玩闹得小伙伴,冬冬下车和他们告别:“再见!再见!我还会回来的!”现代性各种思潮在都市的漫溢,牵引着灵魂无方向的沉浸在快乐中。归来也许不再是肉身转向,而是让灵魂的回归,使灵魂在浮华的现代社会依然能持守住受传统中的美好。
感谢侯孝贤将这样美好的电影带入我们的生命中!
-
玛萨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0-17 17: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