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
希望加好友的人能够不滥用“申请朋友”这个权利。欢迎真正相识者、志同道合者加为好友,但请在申请时注明理由....
――蟾宫
这个事实发生了很久,这就是豆瓣推出"我关注的人"与"谁在关注我"(文章里统称为"关注")这一新的联系可能.称它作新的可能只是为了让我自己的思路回到从前,并折射出这一可能性的不可能.同时,我要对此事实提出新的认识.
豆瓣中的功能"我的朋友"与"关注"除了具备以前的连接功能外,归根结底只有一项实际功能.即> 在个人隐私上的分类作用,也就是在原"友邻"功能项上加入了隐私发布的可操作性.我承认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它自己,这里对其程序操作设置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就来模拟映示.
K:代表一个在豆瓣上存在并有一定积累的客体.这种积累表现为一种吸引力.包括:他自己创造的东西,或是引用的东西,渗透在诸如:日记\留言\头像\自我介绍\等等…一切可起到吸引作用的事物.
O:则代表被吸引者,也就是主动加"朋友"或"关注的人"的客体.
前提:K 和O以前并不相识,是纯粹通过网络,更准确地说是通过豆瓣认识的两个客体.
我们看到作为O,他可以主动加K为"朋友"或者"关注的人",而他自己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他可以把K加为"关注的人",而"朋友"是否成立是要K确认的.豆瓣的隐私设置区分了"朋友"与"关注的人"的权利界限,以至于通过添加"关注的人"而达到关注目是得不偿失的,因为O只能有限度地浏览K的活动,而且是不在O的控制范围内的无选择性的浏览,因为权限的控制者为K.也就是对比以前的豆瓣,主动的一方实际是被削弱了,对于交流来讲也是有条件地堵塞了信息的流通.还有一点,就是在设置隐私时潜在着一种敌对的情绪.
我的朋友 25 8 1 19 63 31 57 48 45 123 42 140 67 34 67 81 416 9 4 17
我的关注 17 9 9 11 73 36 15 94 26 4 2 93 4 3 04 34 11 71 1 9 533 10
我被关注 18 155 41 61 31 18 84 15 2 0 34 3 4 08 24 03 63 05 159 05
以上是我从自己的友邻抽取的一组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当"朋友"数量达到一定规模(30人)以上,或者该客体"朋友"数量多于该客体的"我的关注"和"我被关注"的数量时,基本上该客体"我的关注"数量要大于"我被关注"的数量,而且是明显地多.这说明,朋友数量多的客体主要在于他们主动 “确认朋友"的效率高.当然,不需要做数字分析也可以了解要确定"朋友"关系,一定需要主动地加"朋友"和主动确定"加朋友"这两个方面.这个数据要指出的是:"朋友"多的客体,他主动"关注"的人也多,当他加"朋友"时,有一部分会变为"我的关注",所以在时间线上表现为"我的关注"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于"我被关注"的数量.而"我被关注"对于被关注的客体可以说是毫无影响的.之前我们已经说明"关注"其实是被劣化的,两个互相关注的客体,完全可以选择添加朋友而达到更实际的要求.在豆瓣里没有方便的途径让你了解到你主动"关注"的人是否也在关注你,而且是在这种单一客体拥有"关注"越来越多的时候,更是困难.不论是添加"朋友"或是"关注",我们不难看出添加者的意图,那就是一种对于获取信息的渴望而产生了行动,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而且豆瓣使这种好奇心变成了习惯.试想,当我添加一个"关注"时我得到的是个有限的信息源,而我如果我添加的是"朋友",不但有可能得到"朋友"关系(对应着绝对的信息源),而且也可以在没有成功确定"朋友"时添加到"关注",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就使添加"朋友"在这里成为一种泛滥的行为,从而又使得"关注"的无用性显现出来.而留下的被忽略的"关注者"就好比下脚料那样越积越多,像丢垃圾一样.
只有一种勉强的解释:"朋友"与"关注"是以我们平常那种理解来区分两群意义不同的客体群.即> "朋友"是你熟悉且珍视的一群;而"关注"还没有达到这一程度.我为此做了一个实验:
我给我的所有"谁在关注我"里的友邻发了一封邮件,内容是"请你从关注中将我除名",以此来收集不同人的反应.我认为只统计"谁在关注我"已经足够了,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主动添加别人的友邻同时也是被动 “确认朋友"效率很高的,所以我可以很容易地同他们成为"朋友"关系,所以,这实际上同我发给"朋友"的效果一样.结果呢,我收到的绝大多数的回复都是"不满",是"强烈的不满"甚至把我加成"黑名单",我对此表示完全理解,并做出郑重道歉.应该说我的留言里的一些不当言论也是使事态严重的原因,但并这不影响结论的确定性 ―― 你真正的朋友给予你的是包容和理解,但这些在豆瓣里是无法找到的,或者说,想通过"朋友""关注"来区分你珍视的友谊在这里是失败的.并且,这等于是在给自己增添新的麻烦.
这一切让我感到豆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像在流浪,而不是最初寻找的归宿.网络的成型并没有在解决任何问题,而是在诱导着增添问题,以此来掩盖从前的问题.这一切是矛盾的,所以并不能用逻辑解决它,只能被用来阐明思想.
当生活中不见了垃圾
当人们身边缺少了傻瓜
世界将会怎样
――我联想
――蟾宫
这个事实发生了很久,这就是豆瓣推出"我关注的人"与"谁在关注我"(文章里统称为"关注")这一新的联系可能.称它作新的可能只是为了让我自己的思路回到从前,并折射出这一可能性的不可能.同时,我要对此事实提出新的认识.
豆瓣中的功能"我的朋友"与"关注"除了具备以前的连接功能外,归根结底只有一项实际功能.即> 在个人隐私上的分类作用,也就是在原"友邻"功能项上加入了隐私发布的可操作性.我承认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它自己,这里对其程序操作设置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就来模拟映示.
K:代表一个在豆瓣上存在并有一定积累的客体.这种积累表现为一种吸引力.包括:他自己创造的东西,或是引用的东西,渗透在诸如:日记\留言\头像\自我介绍\等等…一切可起到吸引作用的事物.
O:则代表被吸引者,也就是主动加"朋友"或"关注的人"的客体.
前提:K 和O以前并不相识,是纯粹通过网络,更准确地说是通过豆瓣认识的两个客体.
我们看到作为O,他可以主动加K为"朋友"或者"关注的人",而他自己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他可以把K加为"关注的人",而"朋友"是否成立是要K确认的.豆瓣的隐私设置区分了"朋友"与"关注的人"的权利界限,以至于通过添加"关注的人"而达到关注目是得不偿失的,因为O只能有限度地浏览K的活动,而且是不在O的控制范围内的无选择性的浏览,因为权限的控制者为K.也就是对比以前的豆瓣,主动的一方实际是被削弱了,对于交流来讲也是有条件地堵塞了信息的流通.还有一点,就是在设置隐私时潜在着一种敌对的情绪.
我的朋友 25 8 1 19 63 31 57 48 45 123 42 140 67 34 67 81 416 9 4 17
我的关注 17 9 9 11 73 36 15 94 26 4 2 93 4 3 04 34 11 71 1 9 533 10
我被关注 18 155 41 61 31 18 84 15 2 0 34 3 4 08 24 03 63 05 159 05
以上是我从自己的友邻抽取的一组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当"朋友"数量达到一定规模(30人)以上,或者该客体"朋友"数量多于该客体的"我的关注"和"我被关注"的数量时,基本上该客体"我的关注"数量要大于"我被关注"的数量,而且是明显地多.这说明,朋友数量多的客体主要在于他们主动 “确认朋友"的效率高.当然,不需要做数字分析也可以了解要确定"朋友"关系,一定需要主动地加"朋友"和主动确定"加朋友"这两个方面.这个数据要指出的是:"朋友"多的客体,他主动"关注"的人也多,当他加"朋友"时,有一部分会变为"我的关注",所以在时间线上表现为"我的关注"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于"我被关注"的数量.而"我被关注"对于被关注的客体可以说是毫无影响的.之前我们已经说明"关注"其实是被劣化的,两个互相关注的客体,完全可以选择添加朋友而达到更实际的要求.在豆瓣里没有方便的途径让你了解到你主动"关注"的人是否也在关注你,而且是在这种单一客体拥有"关注"越来越多的时候,更是困难.不论是添加"朋友"或是"关注",我们不难看出添加者的意图,那就是一种对于获取信息的渴望而产生了行动,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而且豆瓣使这种好奇心变成了习惯.试想,当我添加一个"关注"时我得到的是个有限的信息源,而我如果我添加的是"朋友",不但有可能得到"朋友"关系(对应着绝对的信息源),而且也可以在没有成功确定"朋友"时添加到"关注",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就使添加"朋友"在这里成为一种泛滥的行为,从而又使得"关注"的无用性显现出来.而留下的被忽略的"关注者"就好比下脚料那样越积越多,像丢垃圾一样.
只有一种勉强的解释:"朋友"与"关注"是以我们平常那种理解来区分两群意义不同的客体群.即> "朋友"是你熟悉且珍视的一群;而"关注"还没有达到这一程度.我为此做了一个实验:
我给我的所有"谁在关注我"里的友邻发了一封邮件,内容是"请你从关注中将我除名",以此来收集不同人的反应.我认为只统计"谁在关注我"已经足够了,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主动添加别人的友邻同时也是被动 “确认朋友"效率很高的,所以我可以很容易地同他们成为"朋友"关系,所以,这实际上同我发给"朋友"的效果一样.结果呢,我收到的绝大多数的回复都是"不满",是"强烈的不满"甚至把我加成"黑名单",我对此表示完全理解,并做出郑重道歉.应该说我的留言里的一些不当言论也是使事态严重的原因,但并这不影响结论的确定性 ―― 你真正的朋友给予你的是包容和理解,但这些在豆瓣里是无法找到的,或者说,想通过"朋友""关注"来区分你珍视的友谊在这里是失败的.并且,这等于是在给自己增添新的麻烦.
这一切让我感到豆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像在流浪,而不是最初寻找的归宿.网络的成型并没有在解决任何问题,而是在诱导着增添问题,以此来掩盖从前的问题.这一切是矛盾的,所以并不能用逻辑解决它,只能被用来阐明思想.
当生活中不见了垃圾
当人们身边缺少了傻瓜
世界将会怎样
――我联想
-
UrthónaD'Mors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3-17 10:31:43
-
鱼丸粗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1-15 10:16:21
-
蟾宫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1-15 01:10:54
-
宋小范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1-14 18: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