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胶片摄影(一)
小瓶子邀请我写一篇关于胶片摄影的专栏,说实话我之前没有写过专栏文章,没有什么概念,如有荒唐之处,还请见谅.
胶片,英文名叫Film,香港人称它菲林,其实是广东话发音的英文谐音,我演绎成为我店的名字------非林。
胶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伊士曼先生发明的涂有一层干明胶的胶片,在此之前都是湿片,材质诸如铁板、玻璃等等,胶片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摄影技术的发展,让更多人方便接触到这门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摄影技术演变至现在最常见的电子感光芯片数码相机,让这项技术更加的平民化,更加的便捷化,甚至手机都有摄影功能,而且还越来越不错呢。
其实纵观摄影的发展史,从画质和可玩性上来讲是一个倒退的历史,从过去的湿板摄影,可以在巨大的玻璃上涂抹火棉胶进行显影,演变到后来的大画幅胶片相机如4x5已经可以方便携带到室外,切换底片,再到后来成为主流的中画幅胶片相机,更加小巧,并可使用120胶卷,可拍摄更多画幅,再到135相机出现,机身已经可以装入口袋,让纪实抓拍成为可能,胶卷更加mini,更方便保存,并且可拍摄36张,而当35mm胶片在上个世纪末渐渐退出历史主流舞台的时候,135胶片相机被更加直观,更加便捷、更加廉价的135数码相机所替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画幅数码单反,以及更多低端产品诸如数码DC现在几乎人手一个,发展到现在,大家恨不得都用手机拍照了。画幅越变越小,画质越来越差,可玩性越变越低,总之一切都伴随快餐时代而快餐化,怎能不说这是一个倒退的历史?
可是为什么胶片会被数码赶下主流舞台?而迫使大批相机名厂转型的转型,破产的破产,收购的收购,重组的重组?归根结底是数码相机成本的更廉价化,成像更加直观,携带更加方便,让摄影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人都能使用的技术。这也一直是相机发展的趋势和目的。
从1975年柯达发明第一台数码相机开始,数码相机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每年都会给人以惊喜,就像现在我们每年都会看到各个品牌的新型号更新发布,更大的分辨率,更强的记录功能等等等等,不断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家可以在通过电脑、通过网络分享作品,让摄影成为一项大众艺术,不再是有钱人的特权。在数码相机成长的这段时间,胶片相机确实进入过一个低谷,因为相比数码相机,胶片的繁杂化,高成本,交流性差,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转身选择更新更廉价的技术。
但是,最近几年网络上忽然兴起了大批胶片摄影作品,以Flickr为代表的图片网站,出现了非常多的用胶片相机拍摄的作品,为什么人们又忽然热衷胶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数码技术的飞快进步为胶片展示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平台。电子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数码相机的进步,一切电子产品都在进步,包括显示器,包括扫描仪,包括印刷技术,而这一切正是胶片复活的温床,在这些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胶片确实无法媲美数码的画质,无法像数码照片那样便于交流,但当底片扫描仪、显示器、印刷机都发展到能充分展现胶片魅力的今天,胶片才算是真正复活了,更细腻的表现,更丰富的层次,更多样的色彩,更厚重的质感,当被高级底片扫描仪扫入电脑,展现在专业显示器上的时候,数码完败!还不止这些,数码相机发展到今天已经遇到瓶颈,分辨率的无穷追求已经没有意义,带来的只会是更高昂的成本,数码本身的特质决定其成像无更多色彩变化,全靠机身固件和电脑后期处理,可玩性低,拍摄枯燥无味,删选照片让人烦躁麻木,每天的导入导出让人反胃,一个专业摄影师回到电脑前往往面对的是数以百张要处理的图片,这时你看到的只会是一张囧脸。
于是,人们记起了胶片相机,当年生产的胶片相机不仅外观精美,做工扎实,而且可玩性都非常高,保存至今大部分都可以正常使用,甚至有的完美如新,拿在手里机械感十足,机械快门的清脆声,过卷上弦的发条声,光圈调节的齿轮声,此时都是如此的悦耳动听,相比千篇一律功能和造型的数码相机,胶片相机简直就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一个花样繁多的金属玩具,让人爱不释手!还好,柯达、富士等厂商还没有放弃胶片的生产,于是通过网络、胶卷店,购买回各种胶卷,像装子弹一样装卷入膛,开动发条,按动快门,一种久违又新鲜的愉悦感遍布全身,此一发不可收拾,通通中毒!原来这他妈才是摄影啊!这他妈才是相机啊!
胶片相机的魅力,不仅再其可玩性和优秀的画质,更在于使用胶片相机的过程,不同于数码相机,胶片相机使用的实体感光材质要花钱买来的胶卷,每一张都是成本消耗,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不会轻易按下快门,随意只会造成浪费,所以这让拍摄者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用更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摄影,去对待自己要拍摄的内容,而使用数码相机我们只需要咔嚓嚓嚓嚓一顿拍,然后再一顿删,挑一张最满意的就可以了,没有乐趣可言。
说起胶片相机画质好,不免有人要问,我用5D拍不出来胶片的感觉么?后期处理下也不行?其实结果取决于感光材料的原理,胶片是银盐感光,当快门按下叶片打开的瞬间,进行的是光学化学变化,大自然的造工我想肯定比人工牛逼多了,化学变化的过程可以记录无数信息,而且色彩极致细腻的过度,更加有数码遥不可及的厚重感和层次感,只要扫描仪够给力,胶片什么都可以给你。数码不行,感光芯片毕竟人工制造,规律性排列,即使色阶再多层,也还是屈指可数,这在越好的显示器上展示越是苍白,而且数码只是单纯的记录色彩,一切创作都要后期处理,这必然又成为另外一种负担。
今天先说这么多,我想大家对胶片相机及胶片已经有一个初浅的理解,如果你对胶片摄影感兴趣,期待下期吧。
胶片,英文名叫Film,香港人称它菲林,其实是广东话发音的英文谐音,我演绎成为我店的名字------非林。
胶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伊士曼先生发明的涂有一层干明胶的胶片,在此之前都是湿片,材质诸如铁板、玻璃等等,胶片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摄影技术的发展,让更多人方便接触到这门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摄影技术演变至现在最常见的电子感光芯片数码相机,让这项技术更加的平民化,更加的便捷化,甚至手机都有摄影功能,而且还越来越不错呢。
其实纵观摄影的发展史,从画质和可玩性上来讲是一个倒退的历史,从过去的湿板摄影,可以在巨大的玻璃上涂抹火棉胶进行显影,演变到后来的大画幅胶片相机如4x5已经可以方便携带到室外,切换底片,再到后来成为主流的中画幅胶片相机,更加小巧,并可使用120胶卷,可拍摄更多画幅,再到135相机出现,机身已经可以装入口袋,让纪实抓拍成为可能,胶卷更加mini,更方便保存,并且可拍摄36张,而当35mm胶片在上个世纪末渐渐退出历史主流舞台的时候,135胶片相机被更加直观,更加便捷、更加廉价的135数码相机所替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画幅数码单反,以及更多低端产品诸如数码DC现在几乎人手一个,发展到现在,大家恨不得都用手机拍照了。画幅越变越小,画质越来越差,可玩性越变越低,总之一切都伴随快餐时代而快餐化,怎能不说这是一个倒退的历史?
可是为什么胶片会被数码赶下主流舞台?而迫使大批相机名厂转型的转型,破产的破产,收购的收购,重组的重组?归根结底是数码相机成本的更廉价化,成像更加直观,携带更加方便,让摄影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人都能使用的技术。这也一直是相机发展的趋势和目的。
从1975年柯达发明第一台数码相机开始,数码相机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每年都会给人以惊喜,就像现在我们每年都会看到各个品牌的新型号更新发布,更大的分辨率,更强的记录功能等等等等,不断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家可以在通过电脑、通过网络分享作品,让摄影成为一项大众艺术,不再是有钱人的特权。在数码相机成长的这段时间,胶片相机确实进入过一个低谷,因为相比数码相机,胶片的繁杂化,高成本,交流性差,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转身选择更新更廉价的技术。
但是,最近几年网络上忽然兴起了大批胶片摄影作品,以Flickr为代表的图片网站,出现了非常多的用胶片相机拍摄的作品,为什么人们又忽然热衷胶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数码技术的飞快进步为胶片展示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平台。电子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数码相机的进步,一切电子产品都在进步,包括显示器,包括扫描仪,包括印刷技术,而这一切正是胶片复活的温床,在这些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胶片确实无法媲美数码的画质,无法像数码照片那样便于交流,但当底片扫描仪、显示器、印刷机都发展到能充分展现胶片魅力的今天,胶片才算是真正复活了,更细腻的表现,更丰富的层次,更多样的色彩,更厚重的质感,当被高级底片扫描仪扫入电脑,展现在专业显示器上的时候,数码完败!还不止这些,数码相机发展到今天已经遇到瓶颈,分辨率的无穷追求已经没有意义,带来的只会是更高昂的成本,数码本身的特质决定其成像无更多色彩变化,全靠机身固件和电脑后期处理,可玩性低,拍摄枯燥无味,删选照片让人烦躁麻木,每天的导入导出让人反胃,一个专业摄影师回到电脑前往往面对的是数以百张要处理的图片,这时你看到的只会是一张囧脸。
于是,人们记起了胶片相机,当年生产的胶片相机不仅外观精美,做工扎实,而且可玩性都非常高,保存至今大部分都可以正常使用,甚至有的完美如新,拿在手里机械感十足,机械快门的清脆声,过卷上弦的发条声,光圈调节的齿轮声,此时都是如此的悦耳动听,相比千篇一律功能和造型的数码相机,胶片相机简直就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一个花样繁多的金属玩具,让人爱不释手!还好,柯达、富士等厂商还没有放弃胶片的生产,于是通过网络、胶卷店,购买回各种胶卷,像装子弹一样装卷入膛,开动发条,按动快门,一种久违又新鲜的愉悦感遍布全身,此一发不可收拾,通通中毒!原来这他妈才是摄影啊!这他妈才是相机啊!
胶片相机的魅力,不仅再其可玩性和优秀的画质,更在于使用胶片相机的过程,不同于数码相机,胶片相机使用的实体感光材质要花钱买来的胶卷,每一张都是成本消耗,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不会轻易按下快门,随意只会造成浪费,所以这让拍摄者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用更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摄影,去对待自己要拍摄的内容,而使用数码相机我们只需要咔嚓嚓嚓嚓一顿拍,然后再一顿删,挑一张最满意的就可以了,没有乐趣可言。
说起胶片相机画质好,不免有人要问,我用5D拍不出来胶片的感觉么?后期处理下也不行?其实结果取决于感光材料的原理,胶片是银盐感光,当快门按下叶片打开的瞬间,进行的是光学化学变化,大自然的造工我想肯定比人工牛逼多了,化学变化的过程可以记录无数信息,而且色彩极致细腻的过度,更加有数码遥不可及的厚重感和层次感,只要扫描仪够给力,胶片什么都可以给你。数码不行,感光芯片毕竟人工制造,规律性排列,即使色阶再多层,也还是屈指可数,这在越好的显示器上展示越是苍白,而且数码只是单纯的记录色彩,一切创作都要后期处理,这必然又成为另外一种负担。
今天先说这么多,我想大家对胶片相机及胶片已经有一个初浅的理解,如果你对胶片摄影感兴趣,期待下期吧。
-
艾拉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8-06 16:18:32
-
时间掌控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9 08:29:17
-
酥皮马科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3-13 16:42:20
-
❤.Black.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23 13:26:13
-
Happyrobot_0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26 15:22:09
-
天真狼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09:59:24
-
草头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09 21:19:51
-
Josiah Zhe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27 18:59:37
-
百福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17 10:47:58
-
Moreorles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20:16:19
-
赛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14:49:45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12:18:07
-
木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12:13:02
-
三_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11:54:57
-
1円売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11:48:43
-
橄榄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10:15:12
-
aTe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09:53:33
-
王大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09:41:44
-
will.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08:55:11
-
苦苦苦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1 02:37:23